以年羹堯為例,古代大將為什麼被奪兵權很容易,下屬為什麼不救?

視頻下載助手


年羹堯是康熙、雍正兩朝的重臣,崛起於康熙末期,鼎盛於雍正初期,最後落個身敗名裂而死的下場。

年羹堯作為大將軍被奪權,是清朝典型的奪權事件。年羹堯在康熙年間中進士,授翰林檢討,走的是文官的路子。累遷至內閣學士又轉為封疆大吏成了四川巡撫。康熙末年,年羹堯督撫四川,對於平定青藏立了大功。

雍正初年年羹堯接替允禵成了大將軍。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年羹堯坐鎮西寧指揮平叛。雍正在非常之時授以非常之權,時任大將軍的年羹堯有節制雲、貴、川的權力以輔助平叛。結果仗打完了,年羹堯因平叛之功而威震西陲。

年羹堯位及人臣,以川陝總督又能節制雲貴,實權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而除了爵位,雍正也沒什麼可賞的。年羹堯有權參奏利弊,還參與朝中大事磋商,連重要官員的人事任免雍正也要和他商量。雍正甚至還說出視年羹堯為“恩人”的話。年羹堯也是個正常人,於是難免膨脹了,做出超越自己本份的事。

雍正奪年羹堯的權利用了他的反對派,比如說四川巡撫蔡珽。蔡珽曾被年羹堯參奏而罷官,雍正再度啟用蔡珽而使他成為倒年勢力。雍正這一行為等於和年的反對派打好了招呼。如果說皇帝和大將軍對立,大臣們該怎麼站對,想必絕大部分要站在雍正一邊。何況年羹堯自己就是個專橫跋扈的人,得其恩者少,念其惡者多,當然是牆倒眾人推。

雍正奪年大將軍的權是有節奏分步驟的。年羹堯感受到皇帝對自己態度不對就有了怨言。恰逢年羹堯自己在賀祥瑞的奏章上寫錯了字,這是大大的不恭,成為失勢的導火索。因此雍正將年羹堯調職,同時把原任川陝的年黨都革職或調職。年羹堯丟了自己的地盤這是最後慘敗直接原因。在解除了年羹堯建立的地方勢力後,雍正命他交出大將軍印。人已經調離了,再取其權就容易很多。雍正用的辦法就是把年羹堯和他的親信隔離開,讓他遠離自己的勢力範圍屬地。

年羹堯的前任,雍正的弟弟大將軍王允禵也是在離開駐軍地後奪權的。這也是雍正的手筆。


沅汰


大家都好奇,為什麼有的大將的兵權被輕易奪走了,不僅是年羹堯,還有歷史上著名的岳飛,眼看就直搗黃龍了,硬是被十二道金牌金牌給打回來了。其實這主要看將領對軍隊是否有著絕對的控制權,而這個控制權的關鍵是,是否能養的起這個軍隊。像袁崇煥,年羹堯這些大將只有軍權,軍隊還是由國家來養的。這麼大規模的軍隊,動擇幾十萬,每天所耗費的給養可是天文數字,,一旦老大給斷了給養,幾天可以就把糧食吃光了,軍隊就沒法控制了。


再說另外一種情況,比如明朝的燕王朱棣,清朝的吳三桂。皇帝為了奪他們兵權,一個是皇帝寶座被掀翻了,一個是差點被掀翻了。為什麼這些人的兵權這麼難奪呢,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有著一個地方的行政權,可以經營一個區域,用這個區域的稅收來養活軍隊。這種狀況歷史上有一個專有名詞來形容,叫“藩鎮割據”或者“軍閥割據”,皇帝奪這些將領的兵權就叫做“撤番”。行政權和兵權二者互為相輔,行政權養活了兵權,兵權保障了行政權,二者一旦被奪其一,就成了年羹堯之類的將領,軍隊很快就失去了控制。


做一個比喻吧,就像大家在公司裡,雖然直接領導咱們幹活的是總經理,可是給我們開工資的錢卻是董事長的,有一天總經理跟我們說,咱把董事長趕出去吧!可是,咱能幹嗎?


小小芝蔴


雍正繼位時,老十四胤禵是大將軍王領兵在外,雍正命他回京奔喪,他咋不敢抗旨、造反?因為他去做大將軍王的同時,雍正,那時是雍親王,保舉年羹堯做陝甘總督,專負責西北大軍的糧草供給,下旨讓他回京之前就把按月調撥的糧草改為三天一撥。你敢抗旨立即讓你喝西北風!年羹堯做大將軍時,大軍的糧草供給由付帥嶽鍾琪負責,拿下他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年羹堯居功自傲,眼裡只有將軍沒有皇上,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這人野心太大,留著早晚出事,雍正是先法制人,後發則為人制,年羹堯吃虧在沒學會夾著尾巴做人。

如果年羮堯有二心,聖旨到西北就是廢紙,只是換誰也不能容下年羹堯這根肉中刺。但是自宋以後,領兵大將基本上沒有可能造反成功了。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統治者對兵權看的太重了,防止大將擁兵自重甚至起兵作亂,成了皇帝的第一要務。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再有人敢造反了。

年並無反心,但飛揚跋扈,雍正不能祛疑而起殺心,此為當時情形吧。伴君如伴虎,歷史上沒幾個能善終的,安分守己做個普通人平淡一生更好。


笑搞


屬下怎麼救都救不了被奪權的大將,只有擁大將造反一條路了。影響兵將造反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兵制名分的問題,另外一個是環境因素。

兵制。

(盜屬下兵符的劉邦)

最傳奇的奪兵權就是,劉邦奪走韓信兵符的事情。劉邦夜入韓信,張耳的營地,兩人正在睡覺,劉邦把兵符拿走,重新分配兵力。韓信,張耳直到睡醒才發現。再比如魏無忌的“竊符救趙”,先秦到漢代主要是用兵符來調兵。

到了唐代開始了“府兵制”,訓練和統兵是分開的兩種體系。宋朝“重文抑武”,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隨著中央集權的發展,兵制越來越成熟和規整。

個人和環境。

無論兵制怎麼成熟,還是有做大的軍閥或者一方鎮守。這時候主要看環境和個人意願了,就是環境上,有沒有“出師有名”的條件?

(扶蘇和蒙恬)

扶蘇和蒙恬其實是有條件的,但是直到兵權被奪,也沒有起兵。唐朝的安史之亂後,藩鎮格局開始做大,有了環境,甚至可以出現悍兵殺死留守的事情,最後唐也滅亡於藩鎮的割據。


(年羹堯)


到了年羹堯時期,十四阿哥被奪軍權,都沒有藉口造反,更沒有人救,這就不用說年羹堯了。年羹堯後來統領的是十四阿哥的軍隊和軍務,況且還有宗室延信一起統領,年羹堯和他的手下完全沒有條件做出一些動作,只能奉旨了。


大飛熊ヽ騎士


為什麼古代大將被奪兵權很容易?原因很簡單:兵權君授。

古代軍隊屬於皇帝。

王朝如果是公司,皇帝則是董事長,大將是CEO。

年羹堯看上去十分風光,指揮著幾十萬大軍。但他的兵權來自於皇帝的委任。幾十萬官兵願意聽年羹堯的指揮,前提是年羹堯大將軍職位的合法性。

如果皇帝取消了這種合法性,軍隊再聽年羹堯的指揮,那就是造反了。



絕大多數將軍沒有造反的實力。

趙匡胤黃袍加身,成為宋朝開國皇帝,是因為當時周朝當政的是孤兒寡母。政權財權軍權,基本上都掌握在趙匡胤手中,而且有一幫死心塌地跟他乾的兄弟。

年羹堯與其相比,僅僅擁有軍權,死黨也不多。如果造反,既沒有替天行道的合法性,也沒有強大的經濟做支撐,更得不到文武百官的支持。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必敗無疑。所以至始至終,年羹堯甚至被貶為看城門的老軍門,也沒有敢造反。



政權合法性比軍權更重要。

漢高祖劉邦曾經奪過韓信的軍權。僅靠一輛馬車,幾十位隨從,直接闖入韓信大營,現場宣佈解除職務,收回帥印。韓信打仗那麼厲害,還不是乖乖地就擒。原因無他:韓信的大將軍職位劉邦給的。

曹操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死都沒有稱帝,也是因為明白政權的合法性是多麼重要。

合法代表著道義,關乎著人心。僅僅擁有軍隊,無非是張獻忠似的流寇,或民國初期的軍閥們。

總結一句話:將軍如手足,皇帝是大腦,手足不能代替大腦,大腦可以讓手足安靜。


Fandy


自古以來:大將軍被奪兵權其實都不容易!年羹堯的兵權奪的也不容易,十分不容易。

縱觀我國的歷史,其實將軍們除了傷病和戰死以外,其實是最穩定的一類職業!為什麼呢?1.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將軍這個工作可不是誰都能幹,能帶兵,還要能帶兵打仗,還要neng帶兵打勝仗,這種人全國也沒幾個!而且草包是糊弄不了的。2.由於冷兵器時代,打仗真是拿命肉搏的,因為當兵的感情那是不一般的,是過命的。這就決定了一隻部隊領導層的穩定,是不可能頻繁更換的,換個不負眾的人鬧出譁變可是要出大事的。

所以基於以上2點,將軍這種職務是不怎麼變的,不到不得已是不更換的。但換也就那麼幾個候選人,換來換去還是老面孔。所以沒啥好換的。

正是因為將軍不好換,又帶著兵,這萬一謀反了怎麼辦?所以古代歷朝歷代對於節制將軍那是煞費苦心,想出了一系列辦法!但沒有一類辦法是要經常變更將軍的。具體如下:

1. 打仗的事不是將軍能定的。換句話說將軍只是執行人,不是決策者。換句話說:將軍不奉昭不得動兵!

2.各路兵馬互不統屬,兵馬間相互牽制。你河南的將軍要帶兵從我河南過,拿路條來是吧,否則別想過。

3.進京不得帶兵來,就帶個隨從來就行了。

4.異地當兵。防止你和地方勢力勾結,還有經常換防。等等吧!

題目裡問的年羹堯被奪兵權的事,其實電視劇講的挺好,朝廷要收拾他,就讓他的副手上位,也是在他外出的機會下手。其實有點康熙擒鰲拜、建國後擒四人幫的手法一樣,就是出其不意唄!然後傳檄天下而定。


博士君


你這個問題可以拆分成兩個來回答,1、年羹堯為什麼很容易就被剝奪兵權。2、下屬為什麼不救。

我們來分別說一下

年羹堯之死

年羹堯進士出身,從康熙朝晚期逐步獲得重用,到了雍正朝時期更是平步青雲,達到了權利的頂峰,隆科多喝年羹堯一內一外被稱為肱骨之臣。


但是從雍正二年年羹堯進京後,君臣親密度驟然下降,至於什麼原因,因為和題目關係不大,在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結果就是年羹堯家破人亡,被雍正賜死。

為什麼很容易被剝奪兵權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雍正有著絕對的皇權,年羹堯根本不敢反,但是為了防止萬一,雍正還是做了萬全的準備。

先是將年羹堯的親信從西北諸多實權職務中調離,比如甘肅巡撫和四川提督,緊接著解除年羹堯兵權,調任杭州將軍。就是這麼簡單,年羹堯毫無還手之力,根源就是皇權的高度集中。

下屬為什麼不救

那麼下屬為什麼不救呢,這個更簡單。

用大道理來說,所有將士效忠的都是皇帝,包括年羹堯手下。從歷史上看在出現君臣不和的情況下,“站隊”很重要。

在明知沒有勝算的情況下,站在皇帝一方,屬於忠君的表現,而站在年羹堯一方則屬於同謀。

年羹堯被剝奪兵權這件事並不能以偏概全,在古代王權衰落的情況下,掌握兵權的將軍造反這種事層出不窮,因為回報大,而且勝算極高,比如五代十國,很多有兵權的大將都自立為皇帝了。


一點點歷史



夏有涼風61


從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看年羹堯被奪軍權,還是很精彩的。


首先雖然是雍正的意思,但實際主策劃負責人是十三爺胤祥,而去執行的是圖裡琛,而能代替年羹堯掌控全局的是嶽鍾琪。

選擇的時間機會點是年羹堯去和蒙古王公聯絡感情,不在西寧大營的時候。不能說手段不老辣。

趁年羹堯不在,迅速升帳傳旨,分別調離年羹堯的幾個核心鐵桿,宣佈嶽鍾琪接任。

但即便如此,年羹堯還是迅速得到消息,立刻回營,然而為時已晚,當年羹堯質問圖裡琛的時候 ,圖裡琛立刻有出示了另一個聖旨。

然而這聖旨特別有意思,先是對年羹堯一頓痛罵,罵他被魔鬼吃了良心,然後直接就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童謠,最後叫他回杭州做參將,立刻啟程。這簡直就是一封戰鬥的檄文!在你毫無思想準備的時候,已經直接吹響了戰爭的號角。這應該才是真正讓所有人包括年羹堯徹底放棄反抗的“殺招”!


因為年羹堯治軍相當厲害,連雍正都感嘆,水潑不進針插不進,而且絕對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關鍵的是,雍正為了賭贏那場戰爭。給予了年羹堯絕對的信任。年羹堯身授兩職,即撫遠大將軍王和川陝總督。這兩項權力加於一身,年羹堯享的身份相當於唐末的節度使。所以他真想割據,成功不成功不好說,但是按照當時的條件是絕對成立的。

但是,就因為那封看似粗話連篇的聖旨才是真正的殺招。

因為這封聖旨表明,雍正不再信任年羹堯,而且“假設”了年羹堯要造反,現在就是各位站隊的時候了,任何一個說出反對意見的人,立刻會被歸為跟著年羹堯造反。關鍵是不容許任何人深思,考慮各自得失,需要你立刻表態。(如果給每個人去思考利害得失,年羹堯可能以“兔死狗烹”的名義,有翻盤的機會,廣封手下,清除異己,然後割據一方,跟雍正討價還價。)但後果與理想,人們習慣性地會去考慮後果。


年羹堯自己都懵逼了,更何況原來手底下的那些人?所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很快就以雍正勝利告終。

當然其實這一幕都實際隱藏了一些先決條件:

第一,年羹堯從來也沒想過要反雍正,所以他根本也沒有做任何後手準備;

第二,嶽鍾琪這顆子埋得有些腹黑,雖然電視劇裡之前隱約提到嶽鍾琪曾和雍正私下有聯絡,而年羹堯也不太注重嶽鍾琪的感受;

第三,年羹堯手之於雍正,更多的還是注重感情,超過其他得失。


炒米視角


年羹堯當時做官做到了四川總督,川陝總督和撫遠大將軍,還加封了一等公,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年羹堯似乎不太懂得為官之道,覺得自己居功至偉,十分傲慢,這些在電視劇中都有體現,比如《雍正王朝》和《甄嬛傳》,在皇帝面前表現的,如同自己也是皇帝,吃穿用度皆不遜於皇帝,甚至比皇帝還奢侈,如果這樣也就罷了,最讓皇帝無法容忍的是,在皇帝面前他也裝大尾巴狼,回京之時,除了王公貴族以下全部跪迎,他都不看一眼,就是皇親國戚下馬問候,他也只是隨意點頭,見了皇帝,也不遵行君臣之禮,極大的刺激了雍正的自尊心,雍正給予了書面警告,但是他仍不知收斂。



雍正對年羹堯的厭惡一天勝過一天,終於在年羹堯離開軍營,和蒙古貴族聯絡感情時,被雍正派來的嶽鍾琪神不知鬼不覺的接管大營,心腹被調離,等到年羹堯知道風聲,已經為時已晚。

為什麼他沒有反呢?

第一,合法性。

如果他要反,是以何種名義?清君側還是滅暴君?這種情形之下,如果年羹堯鼓動士兵,士兵真的會聽他的?他用什麼名義給士兵洗腦來效忠自己?士兵如果真的聽了他的話,就是謀反名不正而言不順,所以反是無合法性的,更何況心腹不在,自己和普通士兵之間的橋樑已斷,根本無力迴天。



第二,皇權至上,掐糧斷餉。

自從唐代的安史之亂後,使得唐朝迅速由盛轉衰,後來有了五代十國之亂,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一躍成為大宋開國皇帝,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宋代開始,重文抑武,龐大冗雜的官員體系,互相制約,將軍調任頻繁,將不識兵,兵不識將,雖然將軍無法反叛,但是軍隊戰鬥力很弱,後世繼續加強皇權,甚至還會把戍邊將軍的家人留在京師做人質,到了清代,皇權集中已經到了巔峰,年羹堯所需軍餉,全由皇帝決斷,雍正把軍餉供給縮短為了三天一旦斷糧,大軍堅持不了幾天,顯然,就這幾天的糧食,根本無法成為支撐他自立為王的本錢。



都說年羹堯沒有反的心思,其實他有過,只不過是不敢,所以只能在排場和吃穿上爭高低,一個真的想要自立為王的人,怎麼可能如此毫無顧忌的張揚跋扈?身邊沒一個可靠重用的謀士為其謀劃,只是一味“窮人乍富”式的享受揮霍,利用自己的權利藐視眾生,蔑視皇權,最終落得一個悽慘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