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0.03平方公里的海礁,卻是兵家必爭之地,駐礁官兵怎麼生活?

只有0.03平方公里的海礁,卻是兵家必爭之地,駐礁官兵怎麼生活?在黃海的深處,有一個面積僅為0.03平方公里的島礁,叫做圓島,面積只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可以說扔一塊石頭,便可橫穿整個島礁。沒土、沒水、沒有食物,常年大風大浪,環境極其惡劣,周圍礁石林立,而且暗礁叢生大船根本無法靠近。這個不足0.033平方公里的島礁確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早在1894年,日本帝國主義就是以此為跳板,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

只有0.03平方公里的海礁,卻是兵家必爭之地,駐礁官兵怎麼生活?

因軍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所以在1955年,我軍一支雷達部隊奉命在這個島礁上擔負起國土防空任務,稱為圓島雷達站。因島上的生活艱苦,補給不充足,各方面因素給駐島官兵帶來嚴峻的考驗。當時正處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艱苦歲月,物資極度匱乏、供給十分的困難,該島礁又遠離大陸沒有淡水,困難是難以想象的。運輸補給的船隻20多天才能去一次,如果遇上惡劣的天氣,船就不能靠岸,所以缺水、斷糧的現象經常的發生!沒有辦法,所以在缺水時,只能用海水洗臉、刷牙,缺煤時,官兵遍島尋找蘇軍燒過的煤渣救急,沒有菜吃的時候,不值班的同志到海邊垂釣,只能這樣自力更生。

只有0.03平方公里的海礁,卻是兵家必爭之地,駐礁官兵怎麼生活?

上圖為海礁上的“袖珍籃球場”,在一次遭遇惡劣天氣的時候,海風連著颳了十幾天,運輸船根本來不了,斷水的情況發生了,有人建議有人主張用一點油機房水箱裡的水,暫時渡過危機。但是油機水箱的水也不多了,如果用了很難保證戰備需要。因此,為了保證作戰任務,就試著用海水蒸米飯,米飯又鹹、又苦、又澀,雖說難以下嚥,但為了完成作戰任務,大家只能這樣吃!又試著用海水和麵蒸饅頭,用海水和麵煮麵條,他們還把蘿蔔埋在人造田裡,儘可能多地吸收地下水分,吃飯的時候每人發兩塊蘿蔔片,既解渴又當菜。

只有0.03平方公里的海礁,卻是兵家必爭之地,駐礁官兵怎麼生活?

上圖為駐礁官兵帶土上海礁,進駐圓島第一次斷水帶來的困難,引起支部一班人的深思。支部大會上,指導員、黨支部書記說:“堅守海島不僅需要掌握過硬的殺敵本領,還要提高改造自然、適應在惡劣環境下生存的能力”。從此,以海島為家,保障空情與建設海島,成了連隊黨支部工作的重任。為保衛祖國安全,在這個0.03平方公里的島礁上生存戰鬥的雷達站,在1965年被國防部授予“紅色前哨雷達站”的榮譽稱號。我軍發展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的困難和挫折,人民的子弟兵,克服了重重的困難和險阻,紮根邊防和祖國的海疆!向這些為了保衛祖國人民安全的最可愛的人致敬!(作者:熱愛歷史,本文由“微大歷史”創作!)謝謝各位看客觀閱!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您的經驗,如果覺得好的話不要忘記給小編轉發和點贊哦,謝謝大家!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禁止盜用,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