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缺愛的人長大後有什麼特徵?

二古基


缺愛的人有千萬種,他們的經歷也各不相同,還真不好一概而論,只能例舉幾種情況。

1.小時候總是被家長苛刻對待,從來沒有得到過肯定,而且家長還總是盯著他,挑他毛病的,如果沒有人發現,給予關懷和指導,成年以後,很容易嚴重缺乏安全感,極度自卑,對人不信任。嚴重的可能形成偏執型人格障礙。

2.小時候就生長在一個充滿家庭暴力的環境。如果是個女生,成年以後可能會產生對婚姻的恐懼,或者是變得很強勢。如果是個男生,要麼從小想辦法保護自己和被家暴的一方,長大以後有嚴重的救世主情結,要麼變得懦弱膽小,要麼也變得有嚴重暴力傾向。嚴重的,那就是形成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了。

3.由於各種原因,小時候總是被忽視。在成長過程中會想盡各種辦法贏取父母的關注,甚至會變得很強勢,有的則是極度自卑,而這類群體往往嫉妒心也很重。

4.生長在一個索取型的家庭環境。比如明星張韶涵和《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就都有一對吸血父母。這種環境下,要麼這個孩子也變得吸血型的,要麼有極度依賴,要麼變成奉獻型的。但在奉獻的同時,自己也有很多內傷。

以上是例舉了其中幾種,更多的則需要從生活中觀察,畢竟,人不都是千篇一律的。


心理社工師約納


一個人缺不缺愛,如果不仔細觀察,很難從表面看出什麼來,但也不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一般來講,缺愛的人有以下幾個特徵:

1、敏感脆弱

缺愛的人都有一顆“玻璃心”。常常會因為別人一個不經意的動作、表情、話語,就會胡思亂想。想對方是不是討厭自己?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會經常自己一個人躲起來哭泣。

2、自尊心強

渴望得到別人的誇讚,不能忍受一點點的質疑和否定。一旦感到自己的自尊心被傷害了,就會倔強地轉身離開,不肯輕易向別人低頭。

3、超級黏人

缺愛的人特別希望能有這麼一個人,不煩自己不厭倦自己,能隨叫隨到,能隨時隨地都讓自己感受到被關愛。

所以,一旦他們找到一個能給自己安全感的人,就會變得十分黏人,恨不得二十四個小時都跟對方待在一起。

4、強勢霸道

缺愛的人表面看上去並非軟弱的,相反,他們都看起來十分“強大”。但其實,他們就是一隻“紙老虎”,試圖通過裝出來的強大,來掩蓋自己脆弱的內心,不想讓自己受到傷害,也不想被人輕視。

總之,對缺愛的人來講,如果想要改變現狀,就不能渴望別人的“拯救”。

可以經常給自己積極的暗示,站在鏡子面前,告訴鏡子裡的自己:“你很優秀,你很棒,我很愛你,我贊同你支持你認可你。”遇到事情的時候,多從正面的方向去解讀,避免自怨自艾。

這樣就能慢慢走出童年陰影,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書緣作者:淡淡翠 兩把刷子寫作特訓營學員


書緣眾籌網


小時候缺愛的人,往往都有以下特徵。


1.自卑。

這個幾乎是頭號殺手了。

很多人小時候最直接的表現就是。


自卑。

自卑我也不好形容,大概就是自我價值偏低的一種感覺。

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覺得自己配不上很多事情。

這也就導致了以下的很多特徵。


2.懦弱。

覺得自己沒有勇氣跟別人去爭奪。

覺得沒有這個價值更別人去爭奪。

怕失去這個關係。


一旦,你怕失去眾人對你的認可之後,你就不敢有任何行動了。

那麼,大部分的行為,你都是照著既定模式下的安排去行動的。


不敢有任何越軌的行為。

包括,好好上學,好好上班,好好結婚生子。

都是一切的如是常做。


3.社交恐懼。

這個基本上就是這個缺愛的通病了。

就是小時候缺乏愛的關懷,覺得自己也沒有什麼愛。

那你拿什麼去愛人呢?


還有,因為上面說的懦弱,也就無法保護自己,於是在社交環境中處處受傷。

那你自己也就更沒有很多能量和愛去給到你的朋友了。

你自己都是一個很不幸福,很不開心的人,你也就很難去為他人創造開心和幸福了。


或者換一個說法,你沒有什麼東西流露出來。

自然很難和大家打成一片。


社交恐懼也就陪伴著自己了。

就這麼一步一步長大。

不知道該如何去去處理這些關係。


4.敏感。

我也在懷疑這個事情,有可能是基因。

但如何是,對人際關係的過度敏感。

總是把負面的情緒無端端的放大的話。


那麼就說明了,這個你也是缺乏愛的濃度的。

因為,一個沒有被愛過的孩子,他的對自我價值的評價體系,是依賴他人的。


所以他不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更多的是放在外界。

所以呢,自然會很敏感的隨著他人的情緒跳動。


貓黍說


說話,做事,容易走極端的人,大都是小時候缺愛。

同事小李,向我說起她的女朋友,人長得很漂亮,卻很高冷,一付高不可攀,拒人千里的架勢。

他是在一次同事聚會喝多酒時,大家打堵問小李敢不敢追,冰雪美何清清。他一壯膽,就拍著胸脯答應了。

邀約,送花,發微信,各種招都試了,沒有什麼回應。

當小何想放棄時,何清清卻直截了當地對他說,同意與小何交往,但得保證只愛她一人,不能負心。

小李自然滿口答應,初戰告捷,獲得美人心,很是喜悅了一陣子。

興奮期三個月,就苦不堪言了。

何清清不允許小李同任何女生交談,打電話,發信息都要檢查,通訊錄只能存他媽與姐姐的電話,表妹的也不行。

與單位保潔大姐多說幾句話,何清清看到了也很生一天的氣。動不動就威脅小李說分手,指責小李不是真心的,對她沒有全心全意,懷疑她不是小李唯一。

搞得小李的工作縮手縮腳,與同事交往也變得彆扭不自然。

慢慢同事開始梳遠他。

我向小李問起何清清的家庭情況,得知何清清從小父母離異,跟父親與後母生活,父親生意忙碌,平時沒有時間照顧她,後母又生了兒子,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兒子身上。

自小父母的關愛缺失。

我是做職業培訓的,每批新員工進來,都會調查員工的家庭情況,做為員工激勵培訓材料。

像小何這種,就是比較典型的小時候缺愛的例子,她們有五條比較明顯的特症是需要引注意的。

安全感缺失。

需要更明確,牢固的互動關係,要麼就退縮在一邊幹部脆不接觸,一但開始,就盼望牢牢抓住不放。

缺少表達愛的能力與技巧。

她們表達情感,往往比較簡單直接,生硬。愛或者不愛,不能曖昧與灰色地帶。

性格上多為內向型,孤僻,認死理。

對事物比較敏感,容易情緒化,一個眼神的遊離;一個句無心的玩笑;一個無心的動作,她們就能腦補出整部背叛的劇情。

行為上常在兩個極端擺鐘。

特別安靜或暴躁,對身邊人與自己有攻擊性。摔東西,說極端的話,敢跳樓,割腕。

佔有慾強,對親密伴侶索取與付出很徹底。

她們身陷冰窟,卻嚮往烈焰。

物極必反,小時缺什麼,長大了就渴望自己能獲得滿足,又怕失去打回童年的無邊地獄。

對從小缺愛的人,我們要及與更多些耐心,明確態度,用熱情真誠,慢慢暖化她們,如果針鋒相對,會適得其反,後果不堪設想。


荒海拾書


一個真人案例,和大家分享,小時候缺愛的人是什麼樣的,以及如何自我療愈。


霖霖的故事

因為是一直是一個膽小的人,不敢將心事坦露出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大大咧咧的,但其實是徹頭徹尾的“孤獨症患者”!。我小時候爸爸媽媽就長期分居,有時候,我會去我姨媽家裡住,有時候去我舅舅家裡住,從小就飽受“寄人籬下”之苦。我努力獨立自主,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在這個世界上立足! 我自己也算爭氣,考上了一個重點大學的醫學專業,成為了一名外科醫生。

但我的內心明白,在很多很多的深夜裡,有什麼吞噬著我的心,讓我感覺到空虛和寒冷,眼淚不知不覺的留下來了。我有一個男朋友,他的性格很好,很遷就我,但是我經常控制不住地“懷疑”他是否愛我,整個人十分的敏感。 他去哪兒玩沒有報平安,或者微信半天沒回,我有時候都會傷心到落淚!但整個人很緊繃,有時候這種“懷疑”,和對“懷疑”的自我批判讓我心生不寧。 而且感覺有時候我總是在不斷不斷地向他索取,要他照顧我,要他寵溺我,像是一個黑洞!我好怕我這樣會失去他!

想對霖霖說的話

一、Hey,忙著自我批評的姑娘,我看到了你的光。

霖霖,你好。謝謝你的信任,雖然你一直在“自我批判”,但我還是看到了你的閃光點。

你有反求諸己的“自我覺察”的力量,當你的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沒有一味地重複原有的模式,而是意識到了這可能是你自己的問題,而且和你的原生家庭有關,進而向我求助。“自我覺察”就是光, 即便是在徹骨陰寒的山洞底下,也能被照見。我看到了你的“光”, 希望你也看到它、欣賞它,增強它。順著光,就能找到出口。

二、為什麼我總感覺缺愛?

我們只有同時得到過“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才能發展出成熟地自愛與愛人的能力。

“無條件的愛”= 無論你怎樣,我都愛你

“有條件的愛”= 如果你...,那麼我就會愛你

“無條件的愛” 在說:“我愛你,是因為你是你,如此而已。即使你脆弱地無法獨立生存,即使你只懂索取而不會付出,你是我的孩子,我無條件的愛你,無條件的包容、接納你。”

沒有得到過這種“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內心會生出一個大窟窿:我天生是不值得愛的,如果我不懂事,不可愛,不優秀,那麼就沒有人愛我。他們中的一些人會努力地爭奪財富、地位、權利和名望,來“贏得”別人的愛。他們獲得的越多,越害怕“墜落”,因為他們不相信,卸下精緻的妝容,或是帥氣的西裝,有人愛他們本來的模樣。

“有條件的愛”在說:“我愛你,因為你達到了我的標準。如果你發展自己,變得成熟,符合了我的期望,那麼,我就會愛你。”

“無條件的愛”不會失去,但它的陰暗面是,它也不能靠爭取得到

。而“有條件的愛”則不同,它取決於自身的奮鬥,它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犯了錯,會承擔後果;做得好,能贏得認可。沒有品嚐過“有條件的愛”的人,認為愛只能來自於外界,只能通過別人的給予而得到,他們沒有建立起“為愛而戰”的氣魄。

霖霖,從你的描述中,讓我感覺你飽受沒有“無條件的愛”的痛苦。雖然你發展出了贏得“有條件的愛”的能力,依靠自己的勤奮考上了重點的醫學專業,成為了專業的醫生。但你的內心有一個恐懼又渴望的小孩,她在說什麼? 她是不是在說,她害怕如果她變得很糟就會被拋棄,她是不是渴望一個可以無限度包容她接納她的懷抱呢?

正是你的“恐懼和渴望”在左右你和戀人的關係。所以你像作戰雷達一樣,不斷“偵查”他可能不愛你的證據。他回你微信的速度、他對你說話的語氣、他看著你的眼神,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隱含“他不愛你了”的徵兆,而這一切可能源自——你內心其實不相信,有人會愛你這個人本身。

同時,你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懷疑”會加深你內心的糾結。

當他語氣冷冷的時候,你一方面懷疑他是不是不愛你了,一方面懷疑自己是不是想多了,一方面批判自己為什麼在親密關係裡面表現得很糟糕。在這種處境下你的,一定很不容易吧!


三、成長三部曲

那麼,如何走出“缺愛”的詛咒呢? 自我成長之路漫漫,還需上下求索。我們往往會經歷以下三部曲:

第一步曲:承認——從壓抑到表達。

恭喜你,你已經走出了第一步。我們的痛苦,不僅僅源於痛苦本身,還源於痛苦沒有人看見、陪伴和支持。 在自我的孤島裡,痛苦變成了劇毒,腐蝕著人心。而表達,就是“被看見”的開篇,一旦痛苦有人分擔,它就不在是咆哮的瘋狗了。霖霖,你內心的創傷和自我封閉手牽著手,強化了你的痛苦,試著進一步向自己、向可信賴的人表露自己的脆弱,去擁抱內心那個瑟瑟發抖的小孩吧。

第二部曲:理解——從扭曲到接納

你需要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過去你的認知也許是:缺那兒補那兒。我缺人愛,就要牢牢地抓住一個人來愛我。 而其實,你真正缺的不是愛。而是你在承受“不被愛”的痛苦時,沒有一個心靈上的懷抱,容納那個哭泣的孩子。因此你需要的,其實是一個“治癒的空間”,那個空間是安全的,你可以重新探索親密關係中的連接。那些你在父母的身上沒有體會和發展出來的,可以在新的親密關係中探索,對你而已的課程,或許是“感受到自己有無條件的價值”。

第三部曲: 整合——從內化中長出新的自我

當我們藉由安全的親密關係而學會接受、理解和安撫內在的自我時,再回頭看看那些曾經“過不去”的坎,也許你會驚訝地發現,那些坎慢慢消融了。而對父母潛在的恨意、內疚也不在橫亙在心間了。由此,我們不再重演兒時的劇本,停止了創傷的“輪迴”。

四、治癒之路,需要一個暖爐

關於療傷,我們有兩個可行的選擇。一個是在愛情中療傷,一個是在心理諮詢中療傷。

更多人不自覺地選擇了前者。兩個人在感情中一起“升級打怪”,互相“療傷”,做彼此的治癒者。在愛裡實現整合。但風險是,如果自己或者對方是“豬隊友”,但可能會“傷上加傷”。 另一個選擇是心理諮詢,好處是如果你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那麼你就找到了前進路上靠譜的柺杖。但心理諮詢師只存在於那個“療愈的空間”裡,你還需要在診室外,運用空間裡獲取的力量發展出新的自我。霖霖,在你的描述中,你的戀人是“溫暖而正面的”,可以小心翼翼地試著像他展露你的真我,試著和他建立起一種安全、放鬆而穩定的關係,這對你的治癒之路是重要的。但如果你發現他無法接納,你最好求助於專業人士。

內心缺愛的人,即使贏了的全世界的仰慕,他的世界還是如茫茫荒野。而內心有愛的人,即使飄零至孤島,也可以發出光芒,和天上的星星、海里的游魚,遠方的島嶼交相輝映。祝福你。

心有助,不孤獨。歡迎關注盧悅,關注心之助。


盧悅



首先,讓我們來定義一下,如果一個人感覺到小時候“缺愛”,他的童年通常會是什麼樣的教養環境:

1、缺乏關注。

父母或主要撫養人長期缺位,不在身邊。或者在身邊也很少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跟孩子缺少互動和反饋。

在孩子的眼裡,撫養人像陌生人般疏遠、冷漠,有距離感。孩子天生渴望的安全感、親密感都沒有辦法穩定地獲得。

長大後可能的特徵

Ø總喜歡一個人待著,別人對自己好一點會手足無措。

Ø沒辦法跟其他人一樣自如地建立親密關係,甚至離群索居。

Ø不習慣求助,有困難的事也通常咬牙忍痛自己挨。

Ø生活與交往中缺乏基礎常識,又不敢嘗試。

Ø很多人表現為“冷漠”的樣子。潛意識認為“求助”是沒有用的,這世上自己是孤零零一個人。

2、情感忽視。

父母或主要撫養人陪伴孩子,跟孩子有互動有反饋。但反饋內容更多集中在對孩子行為的評判上,對情感的需求不重視。

在孩子眼裡,撫養人是威嚴有權威的代名詞,自己只有“表現好”或者做了他人喜歡的事,才能獲得好的評價。

在孩子的眼裡,撫養人有如老師或教練般嚴苛,但是缺乏對親密情感“無條件的支持”和“信任”。

在他們眼中,只有拼命努力打敗別人,才配得到他人的愛與溫暖。

他們內心深處對自己價值的評判,來自於打敗了多少人,獲得了多少別人的讚許與評價。

在“自我意識”形成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他們的“自我概念”都來自於他人評價。

離開他人的評價,他們找不到自身價值,內心深處是非常自卑的。

長大後可能的特徵

Ø有相當一部分人反而會取得相當高的社會成就,外界的評價與肯定,是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

Ø同時不管取得了多高的成就,內心深處都覺得自己沒價值。再優秀都無法掩蓋內心深處的“匱乏感”。

Ø對“愛”與“情感”不信任,不相信會有人不含目的的“愛著自己”。認為他人的“情感”通常包含目的,有所圖謀。

Ø戀愛等親密關係建立與維持都會困難,因為從內心深處不相信有人會愛自己的全部,包括缺點。不敢把脆弱等負面情緒暴露於人,認為只有展現出最“好”的自己,才配得到“情感”。

Ø討好型人格,習慣察言觀色判斷他人反應。難以說“不”,難以拒絕他人,缺乏清晰界限,做任何事目標都是要獲得別人稱讚。

Ø左思右想,畏首畏尾,精神緊張。常常在不同人的評價中搖擺不定,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很多精力消耗在質疑自己是否做得對上,內耗嚴重。

Ø“自我”的概念建立不完整,內在破碎,不穩定,容易起伏失落。

Ø害怕失敗,害怕他人眼光,對不熟悉不擅長的領域,通常不敢嘗試。

Ø遇到挫折容易怨天尤人,或者沉淪下去,缺乏足夠的復原力。

3、父母不會從行為、動作、語言上表達愛。

父母或主要撫養人很少表達愛,即使是一句簡單的讚揚、一個溫柔支持的眼神、一下無聲的擁抱、一次簡單有力地拍肩,都很少獲得。

這樣的孩子,對情感的認識是模糊的。他們很少從身邊的人那裡體會到愛的具體模樣。

長大後可能的特徵

Ø情緒很容易失控、容易起伏不定、容易不明原因低落。

Ø不知道真正的愛是什麼樣子的,不會跟人情感交流。

Ø在戀愛或社會交往中,別人稍微對自己好一點,就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情感表達。別人的一點關愛,哪怕只是舉手之勞,也會感動到哭。

Ø不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愛。在親密關係中往往隨意選擇,覺得能有人愛自己,已經上天垂憐。

Ø與他人交流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明明內心很喜歡,表面上卻冷漠或木訥,不會順暢地表達內心情感。

Ø大部分與父母的關係疏離。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如同一粒種子,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都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

無條件的關愛,高質量的陪伴與反饋,積極流暢的情感表達,就如同陽光雨露一樣,是生命的營養。

童年、青少年時獲得的生命養分,會滋養人一生去獲得幸福快樂。缺失的部分,人終其一生,都會不斷尋覓。

缺認可的人始終追求認可,

缺陪伴的人特別不能忍受孤獨,

缺溫暖的人給點溫暖就燦爛,

不會表達愛的,一被表白就淪陷。

生命中除了事業、學業、成就、金錢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人們獲得幸福的人生體驗。

唯有“愛”,讓人們更踏實、更有溫度、更堅信自己有價值、更容易獲得幸福體驗……讓人們更強大與更篤定。


超級育兒師蘭海


小時候缺愛,主要是父母愛的缺失,父女在孩子童年時期沒有能及時照顧到孩子的情緒,需求,成長等諸多方面,造成孩子在成年後的一些表現不是特別的健康。

1.家庭暴力:父親主導的家庭暴力場面很激烈,過程很痛苦,結果很嚴重,孩子在暴力的過程中是最弱勢的地位,沒有自保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內心產生自卑感,內心窗戶閉合。

2.金錢缺失:金錢缺失會滋生出貪婪,吝嗇等病態心理,表現在錙銖必較或者揮金如土。

3.安全感缺失:小時候安全感缺失最容易影響到這個人的性格,這樣的性格會影響到其他人,惡性循環。

4.家庭氛圍的缺失:會帶來責任感薄弱,心理的淒涼感,心理的無歸宿感。

5.情商缺失:情商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情商的啟蒙老師父母當之無愧

人都是感性動物,能根據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語言,行為方式等做出反應行為,所以不論小時候缺失什麼,長大後都會有相應方面的表現,,每個人需要的愛不一樣,提供的愛不是需要的愛也算缺愛,過度的愛也算另一方面的缺愛。



Sylvia狂熱的旅行媽媽


缺愛的根源主要來自於父母。那種忽略、冷漠、無視、暴力,以及所導致的後果,可以說是他們一生之中最大的過錯。

童年缺愛最明顯是以下幾點:孤獨、自卑、敏感、自我認同度低及容易自我否定、容易急躁、缺乏信念和毅力。

一、孤單。把別人的善待他的地方想成是一種故意的有心機的表現。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也不幫助別人,為人比較孤僻,喜歡沉在自己的世界裡。

二、自卑。認為身邊的人遇到麻煩和自己有關,是自己造成的,對自身不能客觀的認識,對自己的不自信。

三、敏感。疑心很大,會覺得世界上不會有人真的愛他們甚至是不相信有愛存在。對於身邊的人總是小心翼翼,可能朋友不小心的舉措就會引起他們的各種猜想。


四、易暴躁。任何一點小事,不經意間的小事就可能引發情緒的變化。

五、承受能力弱。一旦遇到挫折,會發現他們心碎得比別人快得多,也脆得多。尤其是來自父母的責難,真的會有分分鐘毫不費力摧毀心理防線的力量。一旦墜入悲傷就會很悲傷,掙扎無力。


童年長期的消極情緒會烙印在人的性格里,從而表現在舉手投足,以及思維的每個片段裡。不敢相信,不會包容,亦或是不懂得持久而篤定地做一件事。

一旦遇到挫折,會發現自己的心碎得比別人快得多,也脆得多。尤其是來自父母的責難,真的會有分分鐘毫不費力摧毀心理防線的力量。一旦墜入悲傷就會很悲傷,掙扎無力。


真實之夢


我現在人到中年,每次想到自己的母親,不是滿滿愛意,卻是深深的恨。我的母愛,不但小時候缺,長大了也缺,現在也缺。

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我的母親。受害者就是我。

現在的我,自卑心理嚴重。做什麼事情,總覺得不應該有自己的份,如果有了就覺得不可思議。

脾氣暴躁。這一點像極了我的母親。我最痛恨自己這個毛病,因為從小我就被這個特質嚴重摺磨,現在自己又在無意識中成長為母親的樣子,我有多恨自己的母親就會多恨自己!


被害心理嚴重。因為從小缺愛,缺少安全感。總是感覺其他人對自己不懷好意。什麼事情都首先想到陰暗的一面。這是極其不好的。我有意識到,努力調整自己,但是這種影響總會有。

不會體貼人。不是我不想,是我總是做不到。有時候覺得自己很笨,不會說話,沒有眼力見,幹什麼都不能招人待見。這應該是我從小做事就沒有被表揚和肯定過的原因。無論做多做少,母親都是冷著臉批我,要不然就動手揍我,現在只能想起來她拖著我往小黑屋去,卻一點想不起來我犯了什麼錯!


所以我用心去愛我的孩子,用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從理論上接受母親對我做的一切,再努力從情感上好受一點。

從小缺愛的人真的會影響一生。所以從現在開始,溫柔地跟你的孩子說話。讓她感受你的愛,而不是感受你的暴躁。


倆寶好媽


我來說說我吧,我父母在我6個月的時候,丟給爺爺奶奶撫養,7歲之前我們見過我的父母,7歲之前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如果可以和我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那是多美美好的時候。7歲那年我實現了願望,只可惜那是我人生悲劇的開始。


因為小時候,就和我自己的親生父母沒有什麼感情,所以生活在一起後,我們是矛盾重重,我的父母本身就有重男輕女的現象,捱打,受罰那是正常不過的事情,直到我有了弟弟後,那是變本加厲,我從小就開始接觸農活,我常常會因為做農活,而錯過自己的作業,在學校裡, 我經常是那個因為完不成作業,而被罰的學生。我的父母不愛我,我的老師討厭我,愛我的爺爺奶奶卻有遠在天邊。

我小時候,常常因為父母不愛我,而想到自殺。




14歲那年,我因為我父親的一巴掌和言語的辱罵,而負氣出走,踏入社會後,我發現,一直都有自卑的現象,我因為自己學歷低而自卑,我不敢和學歷高的男生貪戀愛,因為我怕,他會瞧不起我。

我不敢去銀行,因為我覺的自己很窮。

我不敢去商城逛街,因為我怕自己買不起,更怕營業員的眼神。

我最怕與別人的對視,我經常傷春悲秋。

我喜歡一個人獨處,害怕與別人打交到。

我最怕別人說我的不是,一說,我就會哭。

我最怕沒有安全感,戀愛的時候,我總是覺得對方會背叛我。

我不會吵架,一吵架,哭的一塌糊塗的人絕對是我。

我吃過藥物自殺過。後來被洗胃了,我用刀片割過自己的手,我的手臂上,現在還看的到傷痕。

一切的一切,說明我是個有問題的女人,但是直到我爺爺去世後,我才知道,真正愛我的人不在了,那天因為我父母因為說了極難聽的話,是有關於我爺爺的,我和她們大吵一架,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我真正重生的一天,我再也不會懼怕我的父母,再也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感到想要輕生,買東西,買的起,我就買,買不起,我就買便宜的,我不需要自信,我只需要自己過的好,這才是我要在這個社會上學會的事情。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當你的思想出現問題的時候,再想幫助你的人也幫不了你,能走出來的只有你自己,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