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政策“溫暖”、惠企“禮包”迅速傳遞給民企

民營企業座談會近日在北京召開。就民營經濟在江蘇省的地位作用,江蘇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實招、硬招以及江蘇省推動民營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等問題,經濟日報記者日前採訪了中共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婁勤儉表示,江蘇作為民營經濟大省,要堅決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不斷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

民營經濟支撐作用不可替代

記者:當前民營經濟在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婁勤儉:改革開放40年來,江蘇的民營經濟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微不足道”,到本世紀初與國資、外資“三足鼎立”,再到2010年左右開始佔據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民營經濟已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一支“主力軍”。全省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登記戶數800萬戶;民營企業對全省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8%,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數佔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的77.2%,已成為規模以上工業的重要支柱。

民營經濟已成為江蘇科技創新的一個“主動力”。具體表現為“三個90%”:承擔了90%的省科技計劃項目、民營高新技術企業佔全省總數的90%、民營企業高新技術產值佔全省的90%。全省民營科技企業總數超過12萬家,很多已成為行業“小巨人”和“單打冠軍”。

民營企業已成為江蘇吸納就業的一條“主渠道”。全省民營企業安置職工人數占城鎮就業人數比例超過80%,2017年,全省新增就業總量佔全國的11%,其中私營個體和靈活就業佔比達77%。

總體來看,民營經濟在江蘇又好又快發展中功不可沒;當前,民營經濟作為江蘇重要經濟主體的地位不容置疑;長遠來看,民營經濟在江蘇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作用不可替代。

讓政策“暖流”匯成發展“春潮”

記者:江蘇在為民營企業“減負”、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方面推出哪些實招、硬招?

婁勤儉: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的民營企業發展遇到的困難問題,精準深刻、號準了脈;提出的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等6個方面政策舉措,直指病灶、開了良方,既回應了重大社會關切,也為新時代怎麼看待、發展民營企業指明瞭方向。

江蘇作為民營經濟大省,一定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學習好、貫徹好,不折不扣落實好中央決策部署,努力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更好條件和寬鬆環境,推動民營經濟在規模上、質量上都走在前列。

江蘇為民營企業“減負”、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將重點抓好3個方面:

一是不折不扣落實好中央政策。江蘇始終堅定貫徹中央為企業降本減負的各項部署,近3年累計為實體經濟企業降本減負超過3300億元(不含稅費負擔),其中今年前3個季度超過940億元。我們正在逐條對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6個方面政策舉措,結合實際研究貫徹落實的具體辦法,切實提升“執行力”“知曉率”“到達率”,把政策“溫暖”和惠企“禮包”直接傳遞到企業。

二是立足省情實際抓好政策創新。根據江蘇製造業大省的特點,圍繞產業鏈完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共享、技術創新支持等方面加強制度設計、完善政策體系;另一方面,更加註重學習借鑑外地先進經驗,加強政策集成創新,凡是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好做法、好經驗,我們都可以學。近期,我們出臺了8個方面28條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包括落實稅收減免政策、落實各項產權保護措施、規範降低保證金和社保費率、清理服務性收費、取消違規收費,圍繞企業需求搭建平臺,著重建好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產業鏈精準對接平臺、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專利交易平臺和政府服務快速反應平臺等,進一步降低企業負擔,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注重增強政策供給協同性。既加強與中央各部門政策的配套銜接,也做好省內各部門之間的政策協同,切實把政策的最大效用發揮出來。比如,在執法檢查上,不能今天你去查、明天他去查,部門之間需要統籌安排;在“減負”政策方面,如果不能有效銜接“給予”方面的政策,就很難做到同頻共振;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無論哪個部門都不能再違背企業意願,亂下捐款、贊助的指標。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給企業“減負”就是為經濟“蓄能”,幫企業“克難”就是給發展“除障”。我們相信,通過政企攜手、多方努力,一定能夠把“市場的冰山”化為“市場的海洋”、“融資的高山”化為“融資的高地”、“轉型的火山”化為“轉型的動能”,江蘇的民營經濟一定能夠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營造良好環境助力轉型升級

記者:在為民營經濟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推動民營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方面,江蘇有哪些舉措?

婁勤儉:今年4月份以來,我們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瞭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就是為了解決一些地方和幹部存在的保守觀念、慣性思維、路徑依賴等問題。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面臨不少矛盾和掣肘,民營經濟自身也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推動民營經濟“由低走高”“由大到強”,關鍵是要解放思想。

下一步,我們將著力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堅決清理違反公平、開放市場規則的制度行為,全面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等制度,消除有形“堅冰”和無形“壁壘”,讓各類市場主體得到公平對待,平等分享各種資源,放開手腳參與市場競爭。

著力構建“親”“清”和諧的營商環境。對於民營企業家,要作為“自己人”一視同仁。引導黨員幹部既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又守住底線、把好分寸,讓企業有困難願意找政府,政府能夠理直氣壯幫企業,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著力構建簡明有效的政策環境。在產業、技術、稅收、裝備、人才等方面,推出更多簡潔明瞭、務實管用、便於操作的政策舉措,做到能給的優惠給到位,該給的支持支持到位,讓民營企業享受到更多“陽光雨露”。

著力構建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落實產權保護制度,促進執法規範化,堅決反對和糾正以權謀私、“吃拿卡要”、亂收費等違紀違法行為,確保民營企業財產不受侵犯、經營不受干擾,堅決解除企業家的後顧之憂。(經濟日報記者 薛海燕 蔣 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