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滬經濟聯動是三角形還是金字塔?(源頭篇)

最近,頭條號“悟空問答”關於“究竟是上海帶動了江浙,還是江浙帶動了上海呢?”一題引發熱議。作為祖籍浙江、出生上海、定居江蘇的過來之人,筆者在此拋磚引玉。

江蘇、浙江與上海的關係,既是等邊三角形又是金字塔型。離開了江蘇和浙江的物質與人才支持,上海獨木不成林;離開了上海這個龍頭,長江三角洲這個金字塔只有底座沒有塔尖。

1842年英國駐上海領事官拜爾福與美國駐上海代理領事胡爾考,不約而同選中一片上海原著民棄之不顧的泥灘,並在十幾年之後在此建立了租界。這就是上海的雛形以及起源,也是清代的“國中國”。

早期的上海很像英國作家狄更斯筆下的《雙城記》中的倫敦和巴黎。一方面是江蘇和浙江移民的辛勤汗水;另一方面是洋人以及江浙來滬經商大咖的紙醉金迷。上海十里洋場就是在此氛圍下慢慢形成,並且由消費城市發展到工業中心;由港口城市發展成金融中心。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上海之所以能夠迅速成為商業城市,與江浙的杭嘉湖、蘇錫常在經濟上的呼應,以及他們在上海的大筆消費密不可分。不過,而此時的江蘇和浙江,還是農耕時代屬於小農經濟。

上海最有錢的人其實是無錫人和寧波人,在上海話中的“阿拉”其實是寧波話轉過來的。19世紀前後,浙江寧波商人虞洽卿等人,江蘇無錫望族榮德勝兄弟等都選擇在上海灘發展。於是江浙滬在路徑上形成了互為因果的關係,即江浙商人繁榮了上海的經濟,發達的上海反哺江蘇與浙江。

假設沒有江蘇和浙江的烘托,會有安徽、山東的支持;但是,在能量上它們是無法與江浙比擬。從全局角度分析,早年上海帶動了江蘇和浙江的經濟發展,彼此之間乃金字塔關係毋容置疑!

本文分成“源頭篇”、“現代篇”、“當代篇”,續篇且待下回分解。

江浙滬經濟聯動是三角形還是金字塔?(源頭篇)

舊上海外灘

江浙滬經濟聯動是三角形還是金字塔?(源頭篇)

舊上海蘇州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