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一定要止損嗎?你怎麼看?

何昆峰


交易績效跟盈虧比和勝率緊密聯繫,舉個情況比較簡單的例子:假設總是以固定的倉位交易,勝率為60%(這個勝率已經不錯了),如果盈虧比為2:1,那麼從統計角度看其長期績效是可以盈利的,如果盈虧比為1:2,長遠來講賬戶也會是虧損。如果不止損就會不斷擴大虧損,導致系統的盈虧比非常糟糕,這樣虧錢是必然的。同時,逆勢扛單在槓桿的作用下很容易爆倉,被市場踢出局。另一方面,人總是容易受最近的情況影響,如果不止損,每當打開交易軟件你就會看到自己的虧損單,讓自己一下陷入壓力和負面情緒中去,這樣就很難理性的分析市場情況,很難保持平和的心態做下面的單,越做越錯,越虧越多。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以較小的虧損去博更大的盈利,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


外匯掠食


不論是新手小白,還是投資高人,不論是投資什麼項目,是股票呢還是債券,是存款呢還是理財,都要設定一個止虧點。

巴菲特說過,證券投資的法寶有三個。

第一保本。不保本虧得一塌糊塗,叫什麼投資理財,那叫大傻瓜。能不能賺錢盈利,倒不是第一重要,因為有盈利,都是賺錢,皆大歡喜。如果虧損了怎麼辦?沒有本錢怎麼辦?

第二還是保本。為什麼還要強調一下保本呢?因為理財不是發財。通過理財讓手裡的財富變得多一點,變得靈活一點,能夠抵抗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因素帶來的影響,讓我們生活得更好一點,能夠自由支配的財富一點。如果沒有保本,還談什麼個人財務自由?

第三嘛,諸位麻煩記住前面兩點。

保本。

這樣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理財需求,結合你選定的投資項目,設定一個止虧點,目的就是防止在投資理財過程中出現虧損。

按照現代會計學原理,我們在提供相關會計信息的時候,應當保持謹慎性要求。

不得高估本期收益,也不得低估本期虧損。這樣才能把手裡的財富慢慢盤活。


望天紅


問投資理財是否止損,

如同問一個人去大海游泳帶不帶救生圈。

或許你會游泳技術很高,但不可能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意外。

正確地說法所有投資理財都有風險,有些風險看得到有些看不到。

比如選擇存銀行定期也是一種投資方式,目前定期一年利率可以有為1.75%,某些銀行可以上浮到2.8%~3%,人們會認為這種不虧損本金的投資是完全沒風險的正收益。

由於現實世界存在通脹,實際上真正的收益應該=通脹後貶值本金+收益-原本金

這麼一算大部分銀行存款或是理財產品實際都是負收益,一直不止損代表永遠不改變目前投資方式。只會繼續虧損。


Seed.Chan


說到止損問題,我不得不提一下本人自投資外匯市場以來的實戰經驗。

在這個市場中不設置止損,那你有可能成為之前的我(爆倉),我在進入這個市場半年的時候,投入2000美金,三個月的時間,翻倉到40000多美金,那個時候感覺我就是最牛的,直到那一次‘黑天鵝’事件把我擊落神壇,那時候的我就是不帶止損的,一次爆倉前功盡棄,40000美金所剩無幾,我感覺整個世界都黑了,就像被投資市場拋棄的孤兒,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懂得,但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站在喜馬拉雅山上被人一把推下來的感覺,估計是差不多吧,之後我花了近1年的時間才走出來,又一點點的賺回來,這個經歷我覺得足以告訴大家做投資是否要帶止損。既然說到止損,那我還要告誡大家一點,無論做什麼投資一定要做好倉位管理,切記不要重倉操作,否則你勝利9次,最後只需要一次你就會一無所有。

以本人的經驗來說,做投資最基礎的兩點

一:帶好止盈,讓盈利奔跑;帶好止損,把錯誤殺在萌芽之中。

二:切勿重倉操作,做好倉位管理,遵循漸進的賺錢,投資市場是需要敬畏的,不要想著一夜暴富,同樣你也就不會一夜傾家蕩產。

此文僅為天刃個人觀點,希望能為廣大投資者朋友帶來幫助,謝謝。



匯市天刃


前些天,小巴和幾位朋友一起吃飯聚會,吃完飯臨時決定看電影,各自花了50塊錢買票進場,看了20分鐘後,發現電影奇爛無比,不堪忍受。

這時候,有一位朋友A就提出來,這麼爛的電影還是別看了,在電影院待上一個多小時還不如直接出去邊散步邊聊天。大家正猶豫要不要起身,另外一朋友B說,票都買了,來都來了,浪費了就可惜了。

於是大家再度落座,看完電影。最後當然不負我們所望,這是一部“以後再也別和我提起它”的電影。

出了影院門,B說當時就該早點撤,不該浪費大家時間,發誓再也不看這個導演的電影了。

小巴轉念一想,這種現象其實常常在生活中出現。我們對於已經付出的東西都看得很重,有的時候明知道付出的成本在某種程度已經是一個“錯誤”,但還是會繼續下去,不能及時止損,不管是錢、時間、精力或者別的任何東西。

兩個人談戀愛了,一段時間接觸下來之後卻發現雙方性格不合適,常常吵架,可是就是堅持不分手,因為已經花了這麼多時間互相磨合。

有的人在現在的工作崗位上幹了好幾年,發展受限卻堅持不跳槽,認為已經幹了幾年,說不定明年就加薪升職了。

還有十賭九輸的牌局,心想只要贏回老本,我就不玩了;苦等不至的公交,已經等了這麼久,車馬上就來了,還是不打車了。

在經濟學世界裡,這是一個經典概念,叫做“沉沒成本”,以上的這些例子或多或少與之有點關係。

沉沒成本的經濟學定義是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

這其中有一些關鍵點,比如,什麼叫“歷史成本”“不可回收”“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這很難理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舉了同樣一個看電影的例子:

你花7美元買了張電影票,當然會擔心這個電影是否能值回票價。半個小時後,你最擔心的事被證實了:這電影簡直糟透了。那麼這時候該離開影院嗎?做決定時你應當忽視那7美元,因為它就是沉沒成本,不管你是否離開,錢都不會再收回。

他簡明扼要地闡述了什麼是沉沒成本:無論你離開影院與否,錢都不會再收回,這些錢就是沉沒成本。

當你花錢買了票,進入了電影院之後,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看,未來一個多小時可能獲得的效用,在於這可能是一部很讚的電影,帶來心理上的愉悅,而你為了獲得這種愉悅新付出的成本則是你的時間,但這兩者都和買電影票的7美元沒有關係。

所謂“沉沒”的意思,就是7美元相當於石沉大海再也撈不上來,僅僅存在於歷史中,花出去之後,有它沒它,對未來沒有任何影響了。

也正因此,他也對如何處理沉沒成本給出了建議:把這7美元忘掉吧,你決定是否留下來的依據就在於,你覺得看完這部電影給你帶來的心理滿足,與留下來的時間成本,孰輕孰重。

如果時間寶貴,有更有價值的事情可以做,就趕緊走;如果無所謂,就當在電影院裡休息也無不可。

這種權衡被頻繁應用在商業世界中,比如我們常常看到1塊錢機票和午夜半價酒店,這種巨大的、看似要虧本的折扣價,就是對沉沒成本的一種應用。

一塊錢的機票,對於一個航班而言:

①沒有飛行前已經投入,比如燃料、人工、其他運營成本等;

②任何一個座位,在有人買票前,對整個航班而言,收益都為零;

③新賣一張票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只要機票賣出去了,肯定比空著划算,況且機票雖然票面價1元,但是燃油費和機場建設費還是一分不落;

④起飛時間一到,這個成本再也沒辦法彌補了,因為下一次又是一個新的循環。

這是一種對沉沒成本在定價上的對應策略,更高級、也更隱蔽的商業策略,是通過時間和情感上的投入來改變沉沒成本的屬性,讓它不再“沉沒”。

宜家就是一個高明的玩家,它是很受歡迎的傢俱市場,他們家的傢俱需要自己來安裝,如果你看上了某一件,安裝過程肯定需要投入時間和情感,無形之中你對它的評價就升級了。本來看一個傢俱是一件很容易被當做沉沒成本的事情,因為幾乎毫不費力,當你投入動手時間之後,這部分體驗就很有可能不具有“沉沒”屬性了。

在生活中,尤其是投資理財上,我們要警惕這種“沉沒成本”現象,有時候要勇敢點,“斷尾求生”。

比如去年股災,一開始下跌,有的人被套的時候,就急著補倉,結果越補越大,最後都被套牢了。其實做投資,應該往未來看,除非你能夠對這項投資品本身的走勢產生決定性影響,否則你買入的原因就應當只有一個:你看好它,覺得它未來能漲。如果沒有滿足這個條件,僅僅是想通過降低整體成本來解套,很有可能的結果就是一環接一環,整個被拉進去。

當然,作為個人,除了避開這些“陷阱”,升級版的手段也是有的,你可以反向實施沉沒成本策略。

小巴前兩天就試了一試,附近健身房在8折推銷打折會員,可以免費體驗。小巴正好最近打算減減肥,於是和推銷員有來有回地細聊,請他多給點折扣,但他咬死了這是最低價了。於是請他帶著體驗了一回,中間有一些滿意和不滿意的地方都提了出來,最後一拍桌子,6折你給不給辦,不給辦就算了,最後還是成功拿下了。

不過,後來有專業朋友說,說不定5折也是可以的,因為健身卡辦了之後去的頻率很低,所以去掉了固定成本和人工成本之外,很有可能整張卡都像打折機票一樣,是一種沉沒成本策略。

其實通俗地來說,“沉沒化”的意思就是“忘記過去,向前看”。

因此你對某一件事情的投入越多,“沉沒化”和脫離的難度也越大。而想讓一個人重視一件事,就要讓他在這件事上多投入些。

這是這個商業世界圍繞在沉沒成本週圍的套路,同時也是生活的真諦。

而清風觀察股市這麼多年,很多股民朋友們,想賺錢但是沒有時間精力來操作股票,清風深深理解你的困惑之處,在這裡,清風對你們的處境感同身受,因為清風之前就和你們一樣,以致後來和一些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一起專心研究股票,創造出了一個底部引爆選股法,方便快捷,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清風用此法實戰獲利的幾個經典案例:

002687喬治白,這支股相信不用我去多說。12號入手,5個週期漲幅27%。看到底部出現引爆就是買進的時候,後面也可以選擇持續加倉。套用底部引爆指標:底部即買入,引爆即加倉,正是買入的好時機

600080金花股份,13號入手,4個週期漲幅30%,這也是清風根據底部引爆選出來的,出現引爆同樣會在朋友圈提示,出現底部引爆就是買入,底部引爆選股短線率比較高,喜歡短線的朋友們就可以詳細瞭解一下。

下圖該股今天出現底部信號,通過套用底部引爆指標,符合標準,但是由於怕誤導大家,想要了解該股的朋友可以考慮關注或私信本人,清風會帶給大家詳細的解釋

針對各位新用戶和部分散戶朋友所想的,表示該股接下來有望形成一波強勢拉昇。如果你想獲得該股信息,私信回覆:底部引爆 或請關注本人的個人微信公眾號:清風話股(k600776) 。向您分享個人的投資經驗和技巧,助你成長、蛻變!

好了,我是清風,如果你同意清風的觀點,給清風點贊,如果你不同意評論區留下你的意見,更多股票知識關注清風實時動態即可。


財經泰山


想我這樣的80後,大多數都經歷過6000點和熔斷。記得大盤在4000點的時候很多基金經理就在喊及時獲利出場,可以我周邊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剛剛才入場,最後的結果是連本金也被蒸發了。

從6000點跌到3000的時候,很多人依舊對大盤抱有希望,最後本金也虧沒了。

如果能夠及時止損,例如將虧損率控制在10%-15%左右,一來我們仍舊有東山再起的一天;二來我們太大的資金和心理壓力,尤其是那些在股市配置或者利用槓桿在投資的朋友,更要有止損意識。

巴菲特的經典名言始終強調的就是“保本”兩字,在任何時候都要保證本金安全。


財瑾微課堂


——答題分割線——

其實您問的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否則就是自欺欺人。

投資理財一定要止損嗎?理性的說:當然要止損。

其核心是何時止損。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可理的財是無限的。

糾結於現在的虧損,很可能影響自己的判斷,在操作上產生更多的失誤,而且浪費在現在的理財產品上也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和其他機會。

如果是確定了虧損的趨勢,你就不應該將有限的生命花在不停的彌補之前的錯誤上。

虧損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虧損這個事兒上走不出來。

比如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生命還有五天,但是他在A股某隻票上虧損了九百萬元,但實際上他可以立即變現一百萬元去肆無忌憚地揮霍(可能有同學會認為這個不算是鉅款,不能太肆無忌憚,姑且這麼假設),並且他炒股只是為了賺錢並不是因為樂趣,而他還有喜歡的人沒去看最後一面,還有喜歡的電影沒有在大熒幕上看過,還有喜歡的食物沒有試過,他該怎麼辦呢?理性的說,這五天他應該去列出一個遺願清單,去一件件完成。他唯一的遺憾應該是股票變現還要等待一個交易日,而不是沒有去立馬變現然後享受最後的日子。

上面是個極端的例子,但是我們浪費的每一天都是我們未來想要後悔的倒數第某天。

投資理財產生虧損,要理順虧損的原因,如果是不可挽回的,立馬剎車止損才可以不擴大損失;如果虧損是可以挽回的,現在止損也不會影響將來的盈利。

記住一個詞:“沉沒成本”。根據通說,“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以往發生的費用。所以你的虧損只是你過去決策的費用,只能作為參考,但不應該作為現在做出的決策的依據。

你越是陷於過去,你越可能錯過未來。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你現在止的損就是你未來的本金。


律拾


你好,止損是必須要帶的,對於人的思維來說是帶有感情的,往往在你交易的品種虧損時你不帶好止損那麼你就會想“在等等可能馬上會反彈”往往每個人的思維都會有這種想法,就這種想法你虧損的最多,帶上止損的話看好支撐位或壓力位到點位該止盈止盈,該止損止損,系統設置沒有沒有感情,這樣操作在市場上才是最正確的操作方法。


道兵論勢7823


止損是深思熟慮的當機立斷,首先我們來說什麼是深思熟慮?就是止損要對市場有一個超強的判斷力,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投資人有很清楚的認識自然能夠做到。第二是投資人沒有清醒的認識或者對市場判斷力還不足,這時候就需要後者,也就是我們說的要當機立斷。當機立斷的意思在於,投資理財不是賭博,萬不能掛自己的資產於不知前途的深淵當中。要想自己能夠沉浮於其中,必須要學會當機立斷、眼光長遠。這一點也是大部分投資人難以做到的,正當必要止損時猶豫不決不能決策,致使最後難以回本虧損太大。理財還是有風險的,適可而止呀!


信息24小時


投資理財最重要的要了解你投資的產品,要多做調查,不要只聽銀行服務員的,可以在網上搜下,現在違約的理財還是有的,如果已經買入理財產品後要時不時地去問問,不要買了不管不問,發現理財產品出現問題後要及時贖回,有一些損失贖回後能夠避免慘重損失,另外我建議大家不要輕易買理財產品,為了安全第一可以找幾家銀行對比一下利率高的存款,安全省心,有的銀行五年利率為5%左右,再一個就是投資貨幣基金,資金量大的收益率4%左右。一句話,資金掌握在自己手裡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