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是什麼花?

一綠浮芳


出自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730年,武昌江邊,李白送別故友孟浩然,寫下這首送別詩。

最有詩意的送別詩,開頭兩句就被評為“千古麗句”。

或許愛屋及烏,李白將最美的詩句送給自己的偶像孟浩然,也送給了揚州。

“故人”飽含摯友之情,“煙花三月”最美的季節與意境,“孤帆遠影”是長久的目送與依依不捨,“惟見長江”則是別後詩人的失落與感傷。“煙花”指的是什麼?

顯然非“煙火”“火花”,與三月的揚州無關。

不是“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筆下的是元宵節花燈繁多,猶如千樹開花。

也不是“寶焰飛煙萬花濃”,指的是燃起的煙花爆竹,如花濃豔。

此句為虛寫,是李白設想中的揚州。

“煙”,炊煙裊裊,細雨如煙,煙柳弄晴,煙柳畫橋...用“煙”形容“花”,那定是春雨濛濛的季節,柳絮如煙,花團錦簇的美景,不是一片葉,一朵花,而是整個揚州的三月都是煙雨朦朧,柳絮滿天飛,花朵齊綻放的春日之景。

即便是三月暮春,李白仍賦予揚州美的風景。

應是整體的概念與整體的描述,形容整個城市風光綺麗與生機,“煙花”代表了詩人心中最美的三月揚州形象。

不是春盛之時的濃烈繁華,而是無邊細雨,自在飛花,清新明麗。

比如,“遲遲好景煙花媚,曲渚鴛鴦眠錦翅。”

指代“瓊花”不太可能。

揚州瓊花令很多人慕名前往,然瓊花在唐代就出名,恐怕未必。

瓊花也在三月開放,隋煬帝為了賞瓊花開鑿運河的故事只是民間傳聞,唐代的史籍中是沒有記載的。

另外,李白是灑脫之人,怎能因一枝花就對揚州如此神往?

與其說“煙花揚州”,不如說“煙花前程”。

與友人告別,煙花的季節。

“煙花三月”詩意的形容友人去往的地方,與孟浩然“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雲”的形象相符,無疑有著詩人的嚮往與憧憬,也帶著對友人日後前程的祝福。


一綠浮芳


詩中的煙花是指柳絮。飄搖不定而略帶不真實感的柳絮。

現代漢語中煙花作為一個詞,有兩種意思。一種是過年小孩玩的花炮,煙花爆竹,這種不可能,時間對不上,《送孟浩然之廣陵》作者李白是唐朝人,火藥要到宋朝才有。

煙花另一種意思是青色場所或其從業人員的代稱,煙花柳巷紅塵客。揚州在唐朝時候是個啥地方啊?物流中心啊,大運河和長江交匯處,物流就是錢流,揚州當時十分繁華,青色產業很發達。晚唐詩人杜牧關於揚州的詩特別多。“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春風十里揚州路,捲起珠簾總不如”。南宋時候經過戰亂,揚州曾一度蕭條,詩人姜夔過揚州寫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不是說春天來了,麥子長勢不錯,而是說曾經熱鬧的紅燈區都長草了。

但青色產業沒有季節性,所以詩中的煙花也不是指青色場所。

農曆三月是清明穀雨節氣,正是鮮花盛開的季節,長江流域楊樹柳樹也開始飛絮了。再引用同時代的兩首詩看看這個時節。“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寒食就是清明,飛花就是飄柳絮。“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一首是描寫初春的,但暗寫了三月的柳絮飄飛時候的春色。就是說初春才是春天最好的時候,那比柳樹毛子滿天飛的時候強忒多了!

古人真浪漫,柳樹毛子都能寫得這麼美,現在要是柳絮滿天飛的時候大氣都不敢喘。我在北京,這感觸太深了,春天時候就盼著沙塵暴,總比霧霾強,霧霾也不錯,總比飄楊柳絮強。

其實不是一直都這樣。說點不太古老的記憶吧,我小時候飄楊樹毛子的季節也感覺相當好,怎麼個好法呢?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啊,說不出來,大概可以用很浪漫形容吧。後來參加工作到了北京,我去,楊樹毛子,柳樹毛子可以這麼個飄法麼?!

後來琢磨了一下,老家楊樹柳樹沒有那麼多,更重要的是農場裡地面硬化的少,植被多,楊絮柳絮落地之後就被掛住不再飄起來了。城市,尤其是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不一樣,數百平方公里硬化地面,楊柳絮落下去飄起來,飄起來落下去,反反覆覆。楊樹、柳樹飄絮就是為了傳播種子,無處落地生根就只能四處漂泊。北漂這個詞用來形容京城的楊柳絮也算恰如其分呢!

再說回古人為什麼用煙花來代指風塵中人呢,其實就是借用柳絮這種隨波逐流,漂泊無定感覺來嘆息人生。讀到《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後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會剎那間感悟,李白正是用煙花感慨漂泊!


身邊知識與見聞


在這首詩中,“煙花”,是指綺麗的春景。

煙花,這種組詞方式在古典文學語言中很常見,與現在節慶放的“煙火”一毛錢關係也沒有。以煙開頭的詞也很多,如:煙霞、煙雲、煙樹、煙月、煙村、煙波等。

煙花,不是指一種具體的花。作為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有以下幾個意思:

1、指風月,即情愛。明 湯顯祖 《牡丹亭·診祟》:“病躲在煙花,你藥怎知?”

2、指青樓妓女。

唐 黃滔 《閨怨》詩:“塞上無煙花,寧思妾顏色。”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四折:“只教那媒人往來……早將一個潑賤的煙花娶過來。”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奶奶是名門宦家之子,奴是煙花,出身微賤。”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 蘇 揚 各地之煙花,亦都因 上海 富商大賈之多,一時買棹而來。”

3、指霧靄中的花。

南朝 梁 沈約 《傷春》詩:“年芳被禁籞,煙花繞層曲。”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八:“其四序雲:‘ 葛氏 姪女子告歸,作《少女遊》送之:“雨晴雲歛,煙花澹盪,遙山凝碧。驅車問徵路,賞春風南陌。”

清 魏憲 《西湖春曉》詩:“十里寒塘路,煙花一半醒。”

4、泛指綺麗的春景。

唐 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故人西辭 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 揚州 。”

唐 杜甫 《清明》詩之二:“ 秦 城樓閣煙花裡, 漢 主山河錦繡中。”

相似的用法還有很多:

  • 煙花三月忙中過,風雨連宵夢裡聽。 宋·虞儔 宿祠山報恩寺枕上聞杜鵑有感
  • 煙花轉覺清明近,風雨都隨寒食忙。 明·祁順 將遊漢江風雨未止
  • 煙花並作長春國,日月潛移不夜天。 宋·宋祁 燈夕在告聞遊人甚盛
  • 春靜煙花秀,夜深風月閒。 唐·趙嘏 覽卷贈張山人
  • 煙花故國憐三月,楊柳津頭折數枝。 明·歐必元 寄張孝廉公仲(西粵羽王公仲子)

鄭州楹聯


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寓居安陸期間,他結識了孟浩然,與之成為好友。開元十八年三月,孟浩然前去揚州,李白與之在黃鶴樓作別。留下千古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大概是最有名的送別詩之一。這首詩之所以美,是因為它把送別友人與景色之美有機的結合了起來。一般的送別,都會有些憂傷的情緒,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在離愁別緒之時,或說上幾句勸慰的話,或表達一點挽留與不捨之意,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無故人”的留戀,或者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勸慰;還有“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的惆悵等等。而李白的這首詩,雖是送別詩,但其格調卻是明朗的,愉快的。這是一種詩意的送別。這樣的詩,只有李白這樣性格的人才能寫的出來。

李白出蜀,是懷著兼濟天下的雄心的,送別孟浩然這一年,李白二十九歲。年輕的李白豪情萬丈,相信自己的遊歷天下,必會有一番作為。也正是這樣的情緒狀態之下,使得他也相信,自己的朋友孟浩然也一樣會有所遇,有所為,因此,這樣的分別便是灑脫的,開朗的,愉快的,美好的,詩意的。

最優秀的作品都是雅俗共賞的。這首詩不用翻譯,大多數中國人讀上一遍,都會明白大體意思。

我的老朋友辭別黃鶴樓,在繁華似錦,柳絮如煙的三月裡,到揚州去了。小船越行越遠,在天地之間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影子了,只剩下身邊浩浩的長江奔騰不息的向天邊流去。

這裡問的是“煙花”是一種什麼花?這樣問顯然沒有理解這句詩的意思。“煙花三月下揚州”一句中,“煙花”不是主語,這一句的主語是省略的。“煙花”與“三月”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時間狀語。因此,“煙花”二字,不是一個事物,不是現在所說的“煙花爆竹”的“煙花”,其中的“煙”與“花”是兩種不同的事物。煙是煙,花是花,煙與花一起,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象,也是暮春之景,三月之景。

李白的時間,大概沒有公曆與農曆的分別。這裡的三月,就是農曆的三月。大概也就是清明節前後的一個月。論語中就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個時間,春天來了之後,大地變得溫暖,大地變綠,繁花似錦的季節。如果我們站在遠處觀察,就會發現鮮花綠樹之間,有種煙雲籠罩的感覺。所以,煙花就是鮮花被煙雲籠罩的景象。

煙雲籠罩的景象,不光可以形容鮮花,還可以形容很多其它景象。因為,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觀察遠景的視覺體驗。柳絮飄飛的時候,人們也說“柳絮如煙”,“煙柳畫橋”,看水的時候,也會說“煙波浩渺”等等,都和這裡的“煙花三月”是一樣的意思。


七月流火140400643


詩中的“煙花”是柳樹和桃花。

“煙花三月下揚州”,意思是說:朋友在這楊柳如煙、桃花盛開的三月,南下揚州。

詳細分析,請看本人舊作《“煙花”別解》: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曰:“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裡的“煙花”是什麼意思呢?有兩種解釋:

①《唐詩鑑賞辭典》上把“煙花者,煙霧迷霧,繁花似錦也。”

②《李白詩選》:“煙花,指春天濃麗的景色。”

《唐詩鑑賞辭典》上把“煙”理解為“煙霧迷濛”顯然是欠考慮的。聯繫全詩看,實無“煙霧迷濛之義。因為“孤帆遠影碧空盡”和“長江天際流”是煙霧中無法看見的。可見,“煙”不是“煙霧”,而是另有所指。《李白詩選》的註釋雖不能說不正確,但終是避實就虛,語焉不詳。

我認為,“煙”是指“揚柳”。運用借代修辭手法,即以情狀代實物。古典詩歌中,“煙柳”常是關聯的。例如:

①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②煙柳畫橋,風簾翠幕。(柳永《望海潮》)

③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歐陽修《蝶戀花》)

④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辛棄疾《祝英臺近·晚春》)

例①、例②、例④中的“煙”都是“柳”的修飾語,可解為“像煙一樣迷濛的柳”。例③中的“煙”也是用來描寫楊柳的。所以說“煙”是楊柳的情狀。以情狀代實物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煙花三月下揚州”中的“煙”即是。此句可解釋為“在楊柳如煙、桃花盛開的三月,孟浩然乘船下揚州去”。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以“煙花”代“楊柳桃花”不僅含蓄,還頗有新鮮之感。而且“煙花”在詩中還有雙關作用,內含冶遊之意。


放歌水盡頭


問的是:“煙花三月下揚州”中的“煙花” 是指什麼花?

許多解釋是將柳絮帶指“煙花”。陽春三月柳絮飛揚,故說“柳絮如煙”,沒有問題;但問的是什麼“花”?此時揚州滿城盛開的應該是“瓊花和芍藥”!尤其是芍藥中的“金帶圍”這一品種,更是引人入勝,使得文人墨客駐足觀賞,文章筆墨,各抒情懷!


大大的海豚


觀賞景物的視角遠近高低各不同,感悟就不同了。這裡應該詩人遠觀的視覺,繁盛花事如同輕煙籠罩。我們遊覽園林花事季節遠觀一下兒就是這樣的視覺效果。身在花中是不可能有“煙花”的感覺的。


驀然回首81289349


小時候讀這首詩:煙花三月的“煙花”:是指陽光明媚,春暖花開的三月天,氤氳之息稱為“煙”,繁花盛開加之氤氳之息就說成煙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