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丨張曉明:我國文化產業的歷史、現狀、前瞻

声音丨张晓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历史、现状、前瞻

中經文化產業: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三個五年計劃的發展,現在已經躍入一個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先導的全新發展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張曉明研究員認為,近20年文化產業的發展僅僅是個開始,還沒有突破發展的真正障礙和瓶頸,建立起全新的體制機制政策的體系。因此,我們必須認清新形勢、拿出新思路、制定新戰略,打造新一代文化基礎設施,破除“GDP魔咒”,老老實實從構建“統一、競爭、開放、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著手,才能抓住以上重大發展機遇,爭取我國文化真正的發展和繁榮。

歷史

我國文化產業的興起、主要發展階段、以及當前正在發生的重大轉折

1

我國文化產業的興起

文化產業正式提出是在2000年十五屆五中全會

,世紀之交在中國發展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站在世紀之交這個點上去看中國文化產業的興起,我對中國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提出了3個基本的判斷:

(1)從國內發展趨勢看,文化產業的興起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變化的結果。

從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90年代末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隨著人民群眾收入的增長,人均GDP的增長,消費也出現了升級換代的趨勢,當時就提出人均GDP到1000美元的時候,人們的消費結構會發生變化,消費會出現“脫物化”的趨勢,脫離物質消費進入精神消費,這樣的消費極大地推動了文化類產品的供給,對文化企業的需求也隨之增長。國內經濟發展趨勢對儘快發展第三產業、提升國民經濟的結構、 轉變發展方式提出了要求。

声音丨张晓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历史、现状、前瞻

人均GDP年增長率 圖片來源:新浪網

(2)從國際趨勢看,由於知識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新興服務業的全面提升,到了80-90年代後,經濟全球化向文化全球化進展的趨勢明顯,文化產業再一次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重塑了全球化的整體面貌。

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全球範圍內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當時國際上有一個組織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佈的報告對知識經濟作了一個統計,統計報告顯示在全球最發達的24個CECD成員國中佔經濟總量70%以上的服務業已經從傳統服務業轉向新興服務業。而新興服務業的特徵就是對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消費即知識經濟。

數字技術是知識經濟的一項基礎性的技術,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把全球範圍內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經濟水平、不同文化的國家整合在了一個全球性的共識網絡下,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當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包括資本在全球流動的時候,當全球都捲入到了全球化的時候,那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如何在一個全球性的市場中實現平等交易,這在文化領域顯得特別重要。美國作為文化全球化的一個主要推動國,好萊塢產品呈現空前的進攻態勢,當時對全球化的說法又叫“好萊塢全球化、麥當勞全球化,全球文化同質化”,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對這一趨勢的抗拒。

文化全球化儘管受到抵制,但是這一趨勢不可避免的,文化全球化推動了文化產業的全球化,在新一輪的全球數字技術興起之後,文化產業再一次受到重視,被認為是全球文化貿易不可避免的現象,文化產業也將在全球國際貿易中成為各國國際貿易的推動力,這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積極的作用。文化產業在新一輪全球化中走向一種中性、在價值觀上積極的概念,成為很多國家的國家戰略。

(3)從直接起因上看,中國文化產業是為了應對加入WTO 的挑戰,由中國政府在未完成工業化情況下,主動出臺的政策。

文化貿易在全球興起,在WTO談判中越來越多的被提及。二十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開始籌備加入WTO,WTO談判的後期主題就是我國是否能夠開放文化市場,當時我們專門為此寫了一份內參,這是我國政府出臺文化產業政策的一個直接原因。這份報告寫明瞭如果我國開放文化市場,意味著中國的文化領域將迎來三重衝擊。

声音丨张晓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历史、现状、前瞻

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時任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石廣生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上簽字。圖片來源:新華網

第一重是文化產品的衝擊。也就是以美國大片為代表的各種文化產品的衝擊。由於當時中國的文化企業還非常弱小,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我們在文化產品方面處於劣勢。其實這種衝擊到現在還依然存在。


第二重是文化資本衝擊。市場開放不僅僅是產品市場開放、要素市場開放,更是資本市場開放。國外的文化企業進入中國,會出現兼併、收購、重組,整個文化市場也就會出現大規模結構重組。中國的文化企業和國際文化企業相比毫無競爭力,猶如大象和螞蟻。90年代中後期國際傳媒巨頭已將全球市場瓜分完畢,像貝塔斯曼、迪士尼這樣的企業進入中國,對中國的企業來講幾乎就是滅頂之災。


第三重是文化價值觀的衝擊,也是最根本性的衝擊。三重衝擊,這個觀點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關注,在十五屆五中全會上,中央正式將文化產業列入第十個五年計劃中。所以文化產業在中國興起的直接原因是中央為應對WTO挑戰所主動出臺的政策,所謂主動出臺是因為我國還沒有完成工業化,甚至還沒有進入到工業化中後期。但是為了加入WTO,為了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我們主動開放了文化市場。

2

我國文化產業的主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十五”時期(2000-2005年):產業啟動和改革試點。

2000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五”計劃的建議》,在第四節“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中,提到了“推動信息產業與有關文化產業結合”;在第十五節“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提出了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 。

2003年開始啟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改革試點總共有35個試點單位和9個綜合試點省市,行業遍及新聞媒體,出版單位,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藝院團,影視製作企業,印刷、發行、放映公司等等。試點單位分為“公益性事業”和“經營性產業”兩種,分別提出了改革的目標和方法,並制定了相應的政策。試點於2005年基本結束後在全國展開。

第二階段,“十一五”時期(2005-2010年):“逆勢增長”與“支柱產業”

我國自2004年開始建立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並開始嘗試發佈年度統計報告。根據這一統計,從2004年到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從3,440億元增加到11,052億元,6年增加值的絕對量增加了7,612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3.6%。

声音丨张晓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历史、现状、前瞻

歷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驟然來襲,經濟增長速度大幅下挫,文化產業卻在影視和新媒體等領域出現了超常增長,成為國民經濟中罕見的亮點,被稱為“逆勢增長”和“口紅效應”。

2009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文化產業列為第十一個國家產業振興規劃。

次年10月,在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又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正式位列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中。

第三階段,“十二五”時期(2010-2015年):“拐點”與“換擋”

“拐點”表現在發展速度上:“十二五”以來,我國文化產業部門的整體發展速度持續下降,進入了“平臺期”。從統計數字看,2011年21.96%,2012年16.5%,2013年11.1%,2014年12.1%,2015年11%)。

“拐點”的實質是“換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提出了“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這一總方針,以“文化市場”取代“文化產業”成為黨和國家最高政策文件中有關文化政策部分的第一主題詞,標誌著我國文化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機制的轉換——從以產業政策推動為主,市場內生動力為輔的階段,走向以開放市場、調動市場內生動力為主,以產業政策干預推動為輔的新階段。

3

我國文化產業正在發生重大結構變化

“十二五”以來,我國文化產業部門的整體發展速度持續下降,進入了“平臺期”。(從統計數字看,2011年21.96%,2012年16.5%,2013年11.1%,2014年12.1%,2015年11%),但是內部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相關的文化部門出現爆發式增長。

有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數字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營收增速一直在20%以上。2018年1月31日,國家統計局發佈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統計數據。全國有5.5萬家,實現營業收入91950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增速提高3.3個百分點。其中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7990億元,增長34.6%。

声音丨张晓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历史、现状、前瞻

2017年12月,國務院發佈《“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首次將“數字創意產業”納入其中。2018年1月,文化部出臺首個專門針對數字文化產業的文件《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全面推動“互聯網+文化”的新業態、新模式、新趨勢的發展。

現狀

如何認識文化產業發展的當前特點:重新認識三個基本問題

1、重新認識文化生態環境:從傳統單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轉向由兩大體系構成的全新的文化生態環境。

由於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內容已經構成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主要內容,互聯網服務公司已經成為最大的文化內容提供商和渠道運營商。我國出現了兩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個是由政府主導的以廣電等傳統媒體為主要媒介的以再低硬件設施為主要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另一個是以民間力量為主導的新興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在線內容為主要形式的現代文化服務體系。兩大體系相互配套、相互支撐、日益融合,形成了全新的文化生態。

目前還沒有形成相互配套、相互支撐的局面,因為新媒體發展的太快了以至於新舊媒體之間還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合作關係。

声音丨张晓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历史、现状、前瞻

2、重新認識文化生產體系:從傳統文化產業“線性的”生產體系,轉向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大生產”系統。

傳統文化產業“線性的”再生產體系:創作——生產——交換——消費(或者展示)——回到創作。

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文化大生產系統:生產者和消費者相互融合(生產消費者),專業化生產者(PGC)和非專業化生產者(UGC)相互合作,文化產業和實體經濟相互滲透,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文化大生產”系統。

以上述新型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文化大生產系統為基礎,也可以說我國已經出現了從“創意經濟”走向“創意生態”發展的新趨勢。

3、重新認識文化傳承形勢:從傳統服務於大眾消費的文化基礎設施,轉向建立有效服務於個人創意活動的,新一代數字化、智能化的文化基礎設施。

由於數字技術的進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文化內容的創造者從小規模專業作者向大規模業餘作者遷移的局面。

從“80後”開始,青年人已經成為“互聯網原住民”,他們是新一代的文化消費者以及生產者。但是,當非專業人群成為內容生產主角,海量內容以令人驚歎的速度生產出來之時,那些延續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是否能夠得到很好地傳承?

要認識文化傳承新形勢,儘快建立起有效服務於個人創意活動的,新一代數字化、智能化的文化基礎設施,為個人提供文化資源的智能化服務,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進入生活、走向世界。

声音丨张晓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历史、现状、前瞻

前瞻

如何認識我國文化產業的中長期趨勢:難以估價的5大發展領域

1、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充分釋放,是我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基本依據

文化產業作為消費性服務業,將呈現巨大的發展空間。根據商務部披露的信息,2013年我國實際文化消費規模已超過1萬億元,但是實際消費潛力為4.7萬億元,還有3.7萬億元的消費缺口。據預計,到2020年,全國文化消費需求總量將達16.65萬億元,文化消費潛力釋放空間巨大。

声音丨张晓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历史、现状、前瞻

言幾又書店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邵希煒/攝

2、參與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我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主攻方向

文化產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將成為國民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支點。十三五往後,我國宏觀經濟領域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將實質性啟動,對文化產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將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文化產業與實體經濟出現大規模融合發展的趨勢,國民經濟越來越多的領域都會出現文化產業的身影。2014年3月14日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於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是應對這一需求出臺的文件。

3、文化科技融合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是我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重大機遇

文化科技融合將成為最重要的發展動力,技術革命將推動文化產業出現重大結構調整和優化。現在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今後5—10年將是技術進步給文化發展帶來根本性變革的時期。

4、發展新型城鎮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獨特優勢

中國城市化剛剛超過50%,還有20%的人口(大概2.6億)要從農村轉入城市。中國的城市中還有大量長期聚居於城市的人口(大概2.7億)由於戶籍制度等原因沒有真正落戶。因此,已建城市有巨大存量的提升需要,新建城市有巨大增量的新生需要,都為文化發展開闢出了巨大的空間。

5、發展文化貿易,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天地。

今後5—10年可能是我國國際文化貿易出現根本性轉變的時期。根據國家版權局發佈的版權貿易數據,我國2013年共引進版權18167種,輸出版權10401種,已經從世紀之交的大約1:10降低到了1:1.4。中國會在今後5-10年內從版權進口國變為版權淨出口國。中國將從一個“進口版權,出口製成品”的國家轉變為一個“出口版權,進口製成品”的國家,對國際文化市場做出新的貢獻。

声音丨张晓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历史、现状、前瞻

商務微新聞(ID:swbxwbgs)

文化貿易全面提升將推動全球文化發展進入“中國主場”新階段。

結束語

“產業迴歸市場”是一場新的革命,從現在看來,近20年文化產業的發展僅僅是個開始,還沒有突破發展的真正障礙和瓶頸,建立起全新的體制機制政策的體系。當務之急是要破除“GDP魔咒”,老老實實從構建“統一、競爭、開放、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著手,才能抓住以上重大發展機遇,爭取我國文化真正的發展和繁榮。

声音丨张晓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历史、现状、前瞻

您可能感興趣的是

主編:成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