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勒的歷史說長也長、說短也短。說長呢,遠在新石器時代,也就是距今約5000年左右,孔雀河流域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跡象。西漢神爵二年,西域都護府就在“河曲”駐紮有軍隊。說短呢,庫爾勒作為絲綢之路中道的咽喉、西域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和南北疆的必經之路,一直到1939年才設立縣治,1979年撤縣建市,的確不算長。
在咱們庫爾勒,最掌面子的東西就是庫爾勒香梨了,庫爾勒的別稱“梨城”就是這麼來的。據考證,庫爾勒香梨從西漢的時候就開始種植了,到今天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庫爾勒香梨不光顏色漂亮、香氣濃郁,而且皮薄肉細、酥脆爽口、汁多甘甜,掉到地上立即化為一灘糖水,一點兒渣子也沒有。庫爾勒香梨還有營養豐富、食藥同源,易於保存、耐久貯藏等好多的優點,一時半會兒跟你說不完。
庫爾勒人幹得最“勞道”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西北五省區第一個成功創建成為全國文明城市,並且連續保持了四屆,到今年已經是第11個年頭了。除此之外,庫爾勒還有衛生城市、魅力城市、旅遊城市、園林城市、宜居城市、雙擁模範城市等五十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你說厲害不厲害?
自打2013年“三河貫通”棚戶區改造工程完工,貫通孔雀河、杜鵑河、白鷺河,連接新老城區的天鵝河通航以來,庫爾勒的河是越來越多了,有人就在想的呢:啥時候天鵝河能開通水上公交就好了,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坐著船上下班了,既不用擠車開車又可以觀賞兩岸的美景了,咋樣?
河多了,緊跟著橋也越來越多了。除了原來的獅子橋、建設橋、葵花橋、十八團渠橋、喀拉蘇渠橋外,又新建了田園橋、民生橋、寧遠橋、麒麟橋等二十多座橋樑,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多橋之城, 庫爾勒從此又多了一個別稱——“橋城”。
小橋、流水、遊船、人家;亭臺、小徑、花草、樹木……活脫脫一幅江南美景,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大漠邊陲小城的當然印象——風沙、缺水、少綠、荒涼。現在的庫爾勒,既高端大氣上檔次,又現代繁華有內涵,江南水鄉的樣子有。
這些年,庫爾勒乾淨了、漂亮了,水多了、樹多了、花多了、草多了,人也變得越來越文明瞭,把300多公里外巴音布魯克草原上的天鵝都引來了,而且來得一年比一年早、一年比一年多,真正把庫爾勒當成自己的家了。庫爾勒人把天鵝喜歡的莫辦法,當兒子一樣養得呢。專門派人管上,每天白皮饢、小魚、青菜葉子喂得呢,吃得比人還好。觀眾嘛在天鵝的旁邊美美地看、好好地照相行呢,不能嚇、不能抓、不能打、不能放鞭炮,“胡裡馬湯”的事
這年頭,庫爾勒人最愛跳的廣場舞是新疆的民族舞蹈,只要廣場上舞曲一響,馬上就有人下場子,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等各民族的大叔大媽們,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裝群起而舞之,一個個跳得有模有樣的,真正的民族大團結“麥西來甫”,“太一點熱鬧的很”。
庫爾勒人沒事兒的時候喜歡爬龍山,這上面有看的、有吃的、有玩的,夏天涼快的很,每天都有不少人到這兒遊玩。有人喜歡站在龍山頂子上往下望,一邊望一邊還嘀咕呢:“一滿都是樓房,我家的房子在哪達呢?”旁邊的人一聽不樂意了:“哎,朋友,你的房子在塔什店呢,咋能望得見呢?勺子嗎?”
老庫爾勒人一天不說上幾句庫爾勒“土話”就嘴巴發癢,生怕人家不知道自己是“正宗”的庫爾勒人:“歐吼,內天,在街航碰見一個小似候一塊兒玩哈的勺慫,有話不好好佛,愣松喋二話,滿嘴跑火車的呢。非佛我不似老街航長大的,整個胡話亂淌的呢,太潑煩了。哎,好好地撒,這年頭,胡吃胡喝不能胡佛。”
庫爾勒的“丫頭子”喜歡開車,還特別愛開個“大越野”。到焉耆吃個羊雜碎涼皮子,到尉犁吃個烤全羊大盤魚,到博湖坐個船,到金沙灘遊個泳,夏天到巴音布魯克巴侖臺鞏乃斯乘個涼,一腳油門“尕尕”的事情,但有一件事情牢牢記著呢:遵守交規、文明行車,“麻達”莫有。
庫爾勒人愛吃肉,尤其愛吃羊肉,什麼炒的、烤的、煮的、涮的、紅燒的、黃燜的,一天不吃就饞得慌,隔三岔五就得“吃給”一頓。庫爾勒人還愛吃麵,什麼炒麵拌麵、揪片子雞蛋麵、手工面牛肉麵、泡仗子油塔子、饢餅子烤包子楞松喋,一天不吃麵心裡就“剛揪揪”的。尤其是那些“丫頭子”,吃得腰上都長出一圈“饢邊邊”了還吃得呢,幹撒呢撒?
庫爾勒人喜歡自我表揚還誇張的很,“嘴子”爾得一套一套的,什麼“北京上海庫爾勒”、“長江黃河孔雀河”、“泰山華山龍山”……把個家吹得不像個啥,其實沒啥別的意思,就是喜歡、熱愛自己的家鄉,老想著誇一哈。庫爾勒人有毛病呢:自己一天把庫爾勒“罵”三遍都行呢,但絕對不允許外人說一點兒庫爾勒的不好。
愛上一座城,有很多理由。在父輩的眼中,庫爾勒是他們為之獻出終生的第二故鄉。在我們這些“疆二代”、“疆三代”的心目中,這裡有我們熟悉的環境、適應的氣候、特有的風俗、鍾愛的美食,有親人、朋友、同學和發小、閨蜜,有從小長大的滿滿回憶,有奮發前行的青春足跡和打拼多年沉甸甸的收穫。鄉愁的牽絆橫在那兒,家園的眷戀纏在那兒,不是說走就能走,說離開就能離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