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曾從中國搶走一幅名畫,價值連城,後來主動提出歸還,中國拒收了嗎?為什麼呢?

周億軒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下來,留下的寶貝不能用億來計算了。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東西都已經無法保存。但是但凡能夠保存下來的,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種珍寶。然而一場侵略戰爭,絕大部分保存下來的珍寶,全部都流散到了國外。



清朝末年中國實在是太過憋屈,來自西方的列強一波又一波。其中最嚴重的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他們用大煙、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然後開始對中國的掠奪。最悽慘的是火燒圓明園,超過150萬件的珍寶被列強搬走。那些無法搬走的東西,全都被他們砸爛燒燬,因為這樣自己搬走的東西才會成為孤本,價值才會翻倍。

在抗日戰爭當中,日本又開始對中國進行無止境的搜刮。根據並不完全的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當中,日本搶走了我們360萬件以上的珍寶。這些只是官方統計的,還有那些為了巴結日本人,給他們私下送去的各種東西。有關這段歷史,實在是不想過多的回憶。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時候,西方列強從我們這裡搶走了一幅寶圖。當時在二戰時期,他們曾經提出來要歸還我們,可惜最後還是被我們給拒收了。如今我們費了天大的力氣,也很難從國外收回任何一件珍寶。為何當時列強給了我們機會,我們卻沒有抓住呢?


其實這件珍寶圖可能也有人比較熟悉,它是出自東晉畫家顧愷之之手,也就是非常出名的《女史箴圖》。他是根據張華的一篇文章《女史篇》,參考而來創作的一幅畫。原來的這篇文章分為12節,所以顧愷之也就畫了12段。但是在後來傳承的過程中,原作都已經被毀,只剩下幾種幕本。

當年被西方列強搶走的,是後來唐代人所臨摹的一種,還有一種是南宋人臨摹,現在常在北京故宮博物館。這個搶走我們珍寶的就是英國,正是八國聯軍戰爭的主使人之一,現在這個版本藏在了英國博物館。

在這一個12段的畫幅當中,每一段都是一個精美的故事。有描繪漢代馮源與漢武帝的故事,也有描繪漢代婦女的道德故事。英國人所搶走的這一部分,總共是9段全長有348.2釐米,高大約有24.8釐米。當時拿到這幅珍寶的也不是什麼高官貴族,只是英國軍隊的一個普通中衛。


他也沒有了解到這幅珍寶到底有多大的重要性,只是從一個販子手裡面買過來的。而且帶回去的時候也沒有好好的保護,甚至是被截成兩段,後來還出現了掉渣的情況。回到國家之後被有識之人發現,把它給買斷了下來,並且送給了英國官方。

而二戰時由於英國和中國是同盟國,再加上我們在日本戰場上面付出的重大貢獻。尤其是在英國和緬甸的戰場上,我們多次派出中國遠征軍前去幫助。為了感謝我們中國政府對他們的幫助,所以他們主動提出把這幅畫還給我們,但是同時還給了我們另一個選擇。

英國人給了我們兩個條件,一個是給我們一艘潛水艇,另一個就是歸還部分的珍寶,其中就包括了這幅《女史箴圖》。由於在當時抗戰的特殊條件下,我們當然是選擇更加實用的武器裝備。
其實這一點也是英國人的小算盤,因為他知道我們肯定是想要武器。以後戰爭結束了,你就不能問我們要了,因為我們曾經給了你,你不願意要不能怪我們。這個算盤真實厲害啊,實在還是因為弱小就要捱打啊。


史之策


這幅名畫指的是《女史箴圖》,是東晉時傑出的繪畫大師顧愷之的畫作。這幅的畫作內容根據西晉張華撰寫的《女史箴》繪畫而成。也就是說《女史箴圖》是《女史箴》的插畫。



畫作淵源

東晉時期,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馬衷娶了一個毒婦賈南風。這個女人相貌醜陋而且生性善妒,也正是因為她的胡作非為導致了八王之亂,因此間接引起了五胡亂華的發生。

西晉文學家張華為了諷刺賈南風的胡作非為,同時也為了教育後宮女性,專門作了《女史箴》記載了很多後宮女性的賢良淑德事件。希望將來不要再發生後宮亂政的事件。



東晉時期顧愷之根據《女史箴》中所講述的內容,把其中的故事一一的畫了出來。因為原文共計十二段,所以顧愷之也畫了十二幅圖,由於年代久遠,所以現存於世的僅剩九幅。下面簡單說兩幅畫。

第一幅是馮媛擋熊;記錄了漢元帝在宮中看鬥獸時,突然一隻黑熊跨越護欄而出。這時馮婕妤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擋在了漢元帝前面。突出了馮婕妤的光輝形象。



第二幅為班姬辭輦;這一幅中有八個人抬著車輦,上面坐著漢成帝。漢成帝邀請班婕妤同乘車攆,但班婕妤為了避免皇帝沉溺女色,所以拒絕了同乘的要求,顯示了班婕妤的高風亮節。



畫作流向

《女史箴圖》是我國繪畫史上里程碑式的畫作,它將教育和審美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因此受到了歷朝歷代名家的追捧。

清朝乾隆年間《女史箴圖》進入清宮之中,但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被英國上尉約翰遜從故宮中盜走,從此這幅圖流落海外。

1902年,約翰遜回到英國後打算將這幅畫卷賣掉,於是進入了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知道這幅畫作的價值,所以當年用了25萬英鎊買了下來。



中國拒絕收回畫作

實際上並不是中國拒絕收回國寶,而是英國利用中國的軟肋迫使中國承認了《女史箴圖》留在英國的合法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國在歐洲戰場節節失利,因此亞洲地區的殖民地也岌岌可危。為了抗衡日本的入侵,英國請求中國政府支援他在亞洲的殖民地。於是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解除了日本對緬甸的威脅。



英國為了感謝中國軍隊的支援,所以有意將《女史箴圖》贈還中國,但同時還給了中國另一個選擇,即贈送中國一艘潛艇。

兩樣東西二選一,面對這件事,雖然中國政府很想要回屬於我們自己的國寶,但無奈當時抗戰吃緊,為了增加一些勝利的希望,最終放棄了這件國寶。


我是越關


大英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3萬多件,其中每一件都是意義重大,已經難以用準確的價值去衡量它了,只能說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對我們都是無比珍貴

中國歷史上的文物流失從鴉片戰爭之後就開始了,之後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入侵,以及抗戰時期,據粗略估算,中國損失的文物高達上千萬件

,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疾首的數字。

而這些流失的文物中,大多數在英、美、法、日的博物館中,其餘的少部分在其他國家的民間收藏中,畢竟近代我們遭受侵略時,有很多本國人為了生存把一些非常珍貴的文物以低廉的價格賣給其他國家的收藏家,殊不知金錢有價而文物無價。

不是每個人在亂世之中,都能像民國大收藏家張伯駒一樣,傾盡自己家產,甚至於被綁架勒索,也絕對不會把自己花大價錢買的國寶賣給其他人,即便多給多少倍的價格都不行,而他在抗戰勝利以後,把自己收藏的稀世珍寶全部無償捐給國家,這樣有著高尚愛國氣節的人,畢竟是少數。

晚清政府昏庸不堪,英國等其他列強紛紛挑滿清這個又大又軟的柿子捏,在捏完以後,不但能獲得實際的真金白銀,還能順手牽走很多珍貴的文物。目前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文物的整個藝術類別,可以說非常全面地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青銅器、玉器、陶瓷、金飾,其中尤以字畫字帖最為珍貴。

目前,大英博物館長期陳列中國流失文物2000多件,他們被分列在10個藏室中,當然了,沒有得到特殊的許可,一般遊客是不被允許參觀的。而在這所有珍貴的藏品中,其中有一件名為《女史箴圖》唐代摹本,這副圖可以算的上中國美術史的開篇之作,是東晉時代的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巔峰之作,價值連城,目前是大英博物館的震館之寶。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的這一副是隋唐時期的摹本,由於顧愷之生活的時代太過久遠,現存的已經沒有真跡,即便如此,這個摹本也是世所罕見的藝術珍品,同樣價值連城。

關於《女史箴圖》的原畫創作過程有著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後,晉惠帝繼位,而晉惠帝是歷史上典型的昏庸皇帝,還曾創造出“沒飯吃,怎麼不吃肉粥”的歷史典故。

當晉惠帝整天忙著吃喝玩樂的時候,朝中大權旁落到皇后賈氏之手,而賈氏也是不務正業,引起朝中大臣不滿。大臣張華在蒐集大量歷史上的先賢聖女的事蹟之後,寫了一本《女史箴》書,以示告誡。然後,東晉的顧愷之根據這本書,分段畫畫,來揭示書中的箴文含義,最終創作的作品就是《女史箴圖》

經過時代的變遷,顧愷之的真跡已經不再有,但隋唐時期的摹本的水平也與顧愷之不相上下,所以一直在往下傳襲。到了1900年,英法聯軍趁著火燒圓明園的時候,有一個叫基勇松的大尉將《女史箴圖》盜往英國,後來以低價25英鎊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日軍改變策略向英屬殖民地緬甸發起進攻,當時的英駐軍數量遠不及日軍,於是在美國、英國的催促下,國軍派一直精英部隊去協助英軍作戰。可以說,到緬甸就是為了救當地的英駐軍的。我們所熟知的戴安瀾就是因為營救英軍成功後,在返程期間遭遇頑強進攻,最終不幸殉國。

英軍為了感謝國軍在“冬瓜戰役”中為營救英軍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決定打算將《女史箴圖》還給中國,但是需要與贈送中國一艘潛艇二則一,作為答謝之禮。

要是你,你選擇什麼?估計大多數人虎異口同聲地回答:“當然要潛艇了”。

因此,當年英國曾從中國搶走一幅名畫,價值連城,後來主動提出歸還,中國並不是拒收了,而是沒有選擇名畫也是實屬無奈,畢竟如果能都要的畫,誰也不希望中國的珍貴文物一直在國外存著。試想一下,假如你有幸去國外參加博物館展覽會,當你在國外見到了中國看不到而原本屬於中國的珍貴文物的時候,心中那五味雜陳的滋味任誰都不好受。



小小嬴政


英國從中國搶走的何止一副名畫!晚清中國,列強用大炮打開中國國門,搶佔中國資源,領土。八國聯軍進北京,圓明園被付之一炬。中華五千文明留下的無數珍稀文物,奇珍異寶寶也大批流失海外。令人痛惜......



要說主動歸還的,就是《女史箴圖》了。是東晉畫家顧愷之依據張華的《女史篇》畫的插圖性畫卷。也是中國最早的絹畫,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藝術價值不可估量。



據隋朝相關記載顯示,其最早收於朝廷內府是在南北朝時期梁內府。先後於唐貞觀年間收於唐內府、宋朝政和年間收於宋內府,明清皆有記載收於內府。慈禧時期存於頤和園。現存與英國大英博物館。



《女史箴圖》一直藏於皇家內府,或者名家之手。世人也不曾一睹其真面目。直到大英博物館首次展出該圖 ,國人才有機會一睹其風采。然而已在異國他鄉了。



據說八國聯軍進北京城 ,駐軍頤和園的一個英國中尉所盜取並帶回英國。這個中尉顯然沒有意識到她的價值,幾十英鎊賣與了大英博物館收藏。



二戰時期,中國是反法西斯同盟重要力量,為牽制日軍付出慘重代價。抗戰末期,國際援助依託“駝峰航線”和西南交通生命線源源不斷供給中國戰場。日軍為切斷中國生命線,進軍緬甸。中國熱血青年響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依然加入遠征軍 ,出征緬甸。幾十萬白骨埋於異國他鄉。粉碎了日軍的計劃。保護了英國在南亞的利益,也牽制了日軍。為太平洋戰場減輕壓力。英國為感謝中國做出的貢獻 ,答應歸還《女史箴圖》,同時也許諾中國武器援助。此時中國為了抗戰勝利 ,選擇了武器援助拒收了《女史箴圖》。也是一種無奈.....



希望日後祖國強大 ,《女史箴圖》可以回到祖國懷中!!!


大頭雨傘我都有


二戰期間,英國為感謝中國遠征軍在緬甸解救英軍突破日軍包圍,提出《女史箴圖》與潛艇二選其一,最終國民政府選擇潛艇。

《女史箴圖》為東晉顧愷之的曠世之作,是對西晉文學家張華所撰《女史箴》的完美藝術再現。

女史為女官,箴為勸誡。西晉惠帝司馬衷荒於朝政,皇后賈氏獨攬大權,荒淫無誕,故而張華將歷代賢姬的事蹟撰寫成《女史箴》,以為鑑戒。

《女史箴圖》在八國聯軍侵華時,被英國一騎兵團上尉盜走,後被大英博物館收入。

由於缺乏相關的知識,大英博物館按照日本畫的方式對《女史箴圖》裝裱,由此裁剪掉明清時期文人的題跋,出現歷史斷層,甚為可惜。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政府為感謝中國遠征軍在緬甸解救英軍突破日軍包圍,提出《女史箴圖》或者潛艇作為答謝方式,最終國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接受了潛艇。

雖然《女史箴圖》價值連城,但在戰爭年代,潛艇的作用比《女史箴圖》更高;而且中國當時缺乏相關的文物保護知識,也許暫且放在大英博物館是更好的選擇。


五味社


顧愷之名作——《女史箴圖》

此畫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根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節,所以畫作也是十二段。原作早已經失傳,現世僅存摹本兩幅。

兩個摹本現狀

現存唐代摹本僅剩九段,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被掠,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唐摹本被大英博物館無情地裁成四段,畫作已有明顯的掉渣情況,同時由於館方在重裱此畫時採用了了日式裝裱,明清時期文人留下的題跋都被殘忍無情地裁剪下來,對畫作本身的傳承文化印記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永久性的破壞。

現存宋代摹本剩十一段,畫作水平稍遜於唐代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保存較為完好。

唐摹本水平更高,宋摹本保存更為完好,那麼哪個版本的摹本更為珍貴呢?

後世書畫鑑賞家們普遍認為唐摹本的藝術性更高,作品神韻更接近顧愷之原畫,後世在編輯文獻進行記述收錄時也都普遍採用此摹本。同時唐摹本《女史箴圖》也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本畫。其珍貴性可想而知,堪稱國寶級名畫。

英國提出歸還而中國拒收之謎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是東方戰場上的反法西斯主力,不僅在中國戰場,在東南亞一帶也對日寇形成了牽制。

英國在緬甸戰場面對日本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失利,中國遠征軍以損失慘重的代價幫助英國在緬甸戰場上安全撤離。

後來英方提出將此畫歸還中國,與贈送中國一艘潛水艇,讓國民政府二選一,作為謝禮。《女史箴圖》的價值不言而喻,但是在戰爭年代,特別是在近代中國重工業軍事工業都相當落後的情況下,後者顯然更為重要,所以即便是面對國寶級名畫也只能忍痛割愛了。

衷心希望這幅國寶級名畫以及流失海外的164萬件文物能夠早日迴歸祖國懷抱!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邛芒”,每天都可以學習一點歷史知識!也懇請您對我的不足之處提出批評與指正!謝謝!


邛芒


英國先幫我們中國保存著,等著咱們足夠強大了,再收回來!

我絕對相信有這麼一天的到來,因為英國做了太多壞事: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燒殺搶掠……。

一定要把失去的統統拿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