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深度:鬼的亞馬遜!世界電商和零售的未來將由中國書寫

外媒深度:鬼的亞馬遜!世界電商和零售的未來將由中國書寫

厲害了,我的國!電商規模全球第一,國人驕傲,世人必將矚目。

外媒:中國值得全球關注

形勢正在發生變化,近日外媒福布斯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稱世界電商和零售的格局與未來將會由中國書寫。當今貿易摩擦正在持續膠著中,美國媒體這樣自己先為自家放氣的行為的確讓人看到了希望。加上昨天我發言人華姐霸氣回應彭斯的無理指責時候說到:中國不欠誰,中國不求誰,中國更不怕誰!的確叫人看到了希望。

這個文章通篇以中國電商巨頭阿里為例,壓根兒沒有提亞馬遜什麼事兒。

中國電商擁有的自身優勢很清楚,那就是市場為主導的,美國電商擁有的優勢是創新為主導,在電商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的情況下市場為主導型的電商將會對創新型主導電商形成碾壓性優勢。

此外,小編注意到的還有一則重磅消息:跨境電商出口第一的跨境通發力國內進口市場。跨境通昨天發佈了一則重磅消息——跨境通與網易環球購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跨境通3年將向網易環球購供貨30億的進口商品。

外媒指出,中國在購物方面的實驗正在進入高潮,全世界都有必要關注一下↓↓↓

以阿里巴巴為例,這家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業務涉及電子商務、線下零售、金融科技、在線視頻、地圖和瀏覽器以及人工智能等。到2017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似乎達到了頂峰,因為該公司不僅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而卻在數字廣告方面也排名第三,僅次於谷歌和Facebook。

零售實驗如火如荼

正如我們在過去12個月中看到的那樣,阿里巴巴在其所謂的“新零售”中的實驗已經獲得了在一年前難以想象的規模和緊迫性。在中國600萬線下零售小店中,已經有超過100萬家加入了阿里巴巴的零售通項目。

零售通是阿里巴巴B2B事業群針對線下零售小店推出的一站式進貨平臺,為城市零售店提供貨源、配送等一系列服務。通過大數據和品質好貨,成為下沉到城市社區的互聯網服務體系,解決傳統社區零售商業的痛點。

此外,阿里巴巴的高科技食品雜貨零售店盒馬正在迅速擴張,如下圖所示↓

外媒深度:鬼的亞馬遜!世界電商和零售的未來將由中國書寫

這些商店同時也是無需預約的餐廳、食品雜貨購買點以及在線交付倉庫,全溫層配送,最快30分鐘。現在,有64家盒馬商店正在運營中,每週還增加兩家。

據報道,投入運營超過18個月的盒馬商店每平方米的平均收入達5萬元人民幣,是傳統線下商店的五倍。盒馬商店60%的銷售額是通過在線交付渠道獲得的,這使得商店在一天中的工作時間遠遠超過純粹的線下商店。

不出所料,中國似乎已經準備好採用盒馬概念了。而在美國,有組織的雜貨渠道目前還不發達,其中超過90%的雜貨是通過已建立的大型超市售出的。在中國,溼貨市場,也就是銷售新鮮肉類和農產品的農貿市場,仍佔該國食品雜貨業的70%以上。這標誌著盒馬的無限潛力,因為它不斷推動在線和離線整合的新零售體驗。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旗下的網上購物淘寶平臺不再滿足於僅推薦商家關鍵字競價廣告要推銷的產品,由消費者意見驅動的產品推薦獲得了優先權。當用戶查看短視頻時,淘寶網聲稱轉化率提高了58%。此外,實時流媒體推動的商品總價值在過去一年中上漲了近四倍。

最近被阿里巴巴收購的在線食品配送平臺餓了麼的野心也在上升,不滿足於現有的1.67億用戶群,想擴大其影響範圍,已經開始瞄上了電商平臺淘寶和天貓的近6億用戶群,以及支付寶的8.7億用戶。

已被阿里巴巴收歸旗下的銀泰商業被用於實驗性的天貓快閃店,允許消費者在商店內的巨型觸摸屏上訪問一系列服裝,使用支付寶支付,並可以選擇自助提貨或送貨上門。

此外,阿里巴巴還有一家傢俱店,使用增強和虛擬現實技術向消費者展示物品在家中的外觀。由阿里巴巴持有31%股份的高鑫零售集團旗下的零售店也在為天貓上的產品貢獻空間。

零售轉型的必要性

隨著中國電子商務滲透率上升至近20%,現有的線下和在線零售提出了至關重要的問題:隨著電子商務規模的擴大,品牌和商家是更加有利可圖還是獲利更少?阿里巴巴上漲的“轉化率”是以犧牲其商家的盈利能力為代價還是每個人都真的變得更好?即使阿里巴巴提高自己的貨幣化,商家是否也能享受更好的盈利?

這些問題創造了改變零售業務方式的基本需求。分析表明,在2011年至2016年間,當電子商務在中國大幅增長時,銷售總務管理支出(SG&A)成本在幾個零售類別中顯著上升。

外媒深度:鬼的亞馬遜!世界電商和零售的未來將由中國書寫

具體而言,消費電器的SG&A成本上升340個基點,服裝上漲近500個基點,個人護理上多花費80個基點。這些成本上漲反映了當今存在的平行宇宙,線下零售渠道、需求管理、空間規劃、供應鏈和消費者分析與電子商務幾乎沒有共同之處。

越來越多的品牌和商家似乎正在開兩個店卻只賣一種產品,如此一來,成本上漲就不足為奇了

全渠道零售或新零售的真正承諾是讓賣家更有利可圖。巨型電子商務平臺的未來經濟可能會從這一承諾中產生,並希望這些平臺不會簡單地保持自己日漸縮水的市場份額,而是增加自己的份額,開拓新市場攫取更多份額。

未來是什麼驅動購物?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會順利。離線或全渠道計劃的目標市場是在線零售市場規模的五倍,但是在最初幾年中,只有五分之一是有利可圖的,甚至更少。在全渠道世界中,我們應該考慮GMV?走進盒馬商店會被視為“離線”,而通過應用程序訂購相同的食物會被視為“在線”嗎?

在其他地方,消費者和商家的期望將保持不變,暴露出新的威脅和機遇。想想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迅速發展成為中國第三大電子商務平臺,並以其獨特的社交商務模式吸引了3.44億年度活躍買家,這是一種群體購買模式,可以利用微信等社交網絡宣傳優惠。拼多多的崛起提供了不可避免的證據,表明儘管我們已經在中國看到了所有的東西,但仍然存在未滿足的消費者需求。賣家也需要更多——更多的分析、更多的廣告支出回報,以及更多的供應鏈和IT系統的支持。有些公司正在尋求滿足這些需求:例如,美團不僅是中國最大的食品配送和餐廳預訂平臺,還提供餐廳管理軟件,幫助鞏固其領先地位。

因而,就未來零售業而言,是什麼驅動購物?當然是需求,但也少不了習慣、衝動和越來越有趣。購物者尋求便利、低價和體驗,但也追求身份和社會聯繫。

未來,產品的位置、我們在哪裡嘗試、如何付費或者配送,這真的很重要嗎?這些想法並不新鮮,但隨著電子商務平臺和線下零售業進入彼此的領域,它們已經顯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性。理論正在轉向財務預測,而現存的思想孤島正開始受到挑戰——在中國,這些會更早、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