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在海上修築長城的,原來用了這“東西”,至今不可思議


這是中國唯一一段海上長城,修建難度堪稱之最,但總歸是建好了,並起到了預期的防禦作用,沿用百年,這就是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境內的一段海上長城老龍頭。

因何稱它為老龍頭,是因這段長城修築于山海關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濱,也就是蜿蜒於大海之上。這段海上長城為明長城的東部起點,由戚繼光率兵所建,也稱"入海石城"。據稱,當時戚繼光是為防止蒙古騎兵趁退潮或冬季枯水季節從海邊潛入,因而動員土兵修建的這座海上石城。

別看這段入海石城不是那麼遠,那麼險,但於明代科技尚不發達的的建築工匠來說,要在洶湧澎湃的大海上建一道城牆,可比在大山上修長城難多了。當初修建時,據說修完被海水沖毀,毀了再修,有不少人為此獻出生命。


要使伸入海水中的這段城牆不被沖垮,除了對建築材料有特別要求,還要掌握每天潮起潮落的精確時間,每一道都是關卡。

史料記載,當初修建時,為減少海水對石城的衝擊,修建人員最終想出了在海底反扣許多"鐵鍋"的辦法,最終起到了一定作用。這個看起來不可思議的笨辦法,後來還一度被載入建築史冊。不過好多人至今也不明白這些鐵鍋咋就成了"寶貝"。

從明初到明末的200多年中,老龍頭不斷修建,一直髮揮著其重要作用,直到清代,長城內外統一不再戰亂,老龍頭才失去了它的軍事防禦作用。

我們現在看到的老龍頭景觀,已是原址上的修建版。遺憾的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山海關 ,老龍頭首當其衝被毀。後來當地意識到它的歷史價值,不斷修建,才成了今天的老龍頭景觀。

如今的老龍頭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每天遊客不斷,人們來到此處,就是想走到長城入海的盡頭,想體驗下海上長城中看腳下大海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