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名“小馬達”撐起上馬“門面”,聽志願者們的故事吧!

起點集結處,是日出時分便早早就位的他們為你引路,為你答疑;沿途補給站,是他們為你送上飲用水和一聲聲加油助威;衝線過後,是他們在第一時間為你遞上保溫毯……在上馬42.195公里的跑道上,志願者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而且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小馬達。比起美輪美奐的宣傳片,志願者隊伍往往在更大程度上擔當著一項賽事的“門面”,今天就讓我們來聽聽“小馬達”的故事。

“小馬達”數據

這次將有約5000名“小馬達”為賽事提供志願服務,其中高校志願者佔比90%,餘下的10%則是面向社會招募而來。10月17日,賽事組委會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官方平臺,發佈了招募“小馬達”的公告。之後,經由社會志願者報名通道,組委會收到1400多份申請,並最終從中選出了500人充實到本屆賽事的志願服務中。

5000名“小马达”撑起上马“门面”,听志愿者们的故事吧!

既有來自高校的學子,也有來自社會的職場人士,志願者隊伍的多元化發展有助於上馬為跑友們提供更好的參賽體驗,同時也能讓那些沒有中籤的跑友以新身份參與到賽事中。

車璐

高校志願者 22歲

碩士研究生一年級

一個微笑,就是最大肯定

做過起點集結區的雜物收集工作,也曾在沿途路線分叉處舉著指路牌大聲引導,還有終點區域的眾多崗位……22歲的車璐,年紀不大,但當“小馬達”的資歷卻是不淺,已在各個不同的志願者崗位上幾乎輪了一遍:從2015年至今,她每年都會以志願者身份參與上馬。

“幾萬名跑者,幾千名志願者,還有來自很多相關行業的工作者,我覺得在每年上馬起跑的那一天,我們都是‘上馬人’。作為一名志願者,來自選手的一個微笑或者一句‘謝謝’就是對我們服務工作的最大肯定。”車璐是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的一年級生,雖然在完成本科學歷的同時,她已從該校的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光榮“畢業”,但在過去這四五年中的經歷,卻助她由青澀邁向成熟。

上海交通大學青年志願者服務隊,這是與上馬合作時間最久的一支高校力量。從最開始只有幾十人的小打小鬧到如今幾千人的規模,這支服務隊伴隨賽事發展,也見證了許許多多熱心志願服務的“車璐”們的成長。

5000名“小马达”撑起上马“门面”,听志愿者们的故事吧!

如今,車璐雖已進入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卻還是心繫“小馬達”。“如果說大一、大二時參與上馬的志願服務,還是老師說什麼我們就去做什麼,少了點主動思考的話,那到了現在,感覺確實是不一樣了。我覺得做志願者,不僅僅是去無償服務,同時也會在與服務對象的接觸過程中,去學習和體會,是一個有來有往的過程。同時,作為一名已經參與賽事服務多年的‘小馬達’,我也能感受到上馬與我們相互的認可度在進一步提升。在我們希望為上馬提供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志願服務的同時,上馬也在為我們工作的開展提供更細緻的保障。”

一個微笑,就是對志願者的最大肯定。來自上馬的這個“微笑”,“小馬達”們也已經收到了。

吳愷人

社會志願者 44歲

教師

25位“領頭羊”之一 存衣車上體悟人情

上馬開賽前一個月,賽事組委會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官方平臺,發佈了招募“小馬達”(上馬志願者)的公告。對眾多有心以志願者身份參與上馬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啟動的信號,不過之於44歲的吳愷人,他卻是更早洞悉內情。在今年的上馬志願者招募工作啟動前,25位“小馬達”領隊便已到位:他們是賽事組委會從“小馬達”人員信息庫中擇優選出的資深者,將在今年賽事的志願者服務工作中扮演骨幹角色。就職於靜安區萬航渡路小學、已有20餘年教齡的吳愷人便是這25位領隊中的一員。

5000名“小马达”撑起上马“门面”,听志愿者们的故事吧!

有人站在車門旁接待喊號,有人在車廂裡前後奔忙、傳遞物品,還有人則得在坐席間根據記憶、迅速完成“眾裡尋它”的任務……每年上馬比賽日那天,負責存衣車崗位的志願者都會與其他的“小馬達”們一道,接受一次“業務大考”。

對以社會志願者身份加入到上馬大家庭的吳愷人來說,他的“小馬達”經歷便是從去年上馬的一輛存衣車上開始的。

一兩件衣服、些許隨身的非貴重物品,在外行人看來,賽事存衣車所需存放的大概就是些分量不重、體積不大的物件,一名選手存一隻揹包就差不多了。然而,存衣車的實際載物內容卻是遠甚於此。

“去年上馬的存衣車,一輛車上要存400到450位選手的物品。因為賽事的影響力大,所以有很多選手都是從外地趕來參賽的,一大早辦完退房手續後,為了方便賽後直接去趕火車、趕飛機,很多人都是大包小包、把行李一併帶到了起點。”吳愷人告訴記者,如果非要按規矩辦事,這種拖著行李箱一起存的做法是有些不妥的,但考慮到這部分路跑愛好者遠道而來,所以多年來上馬組委會對他們多存多放之舉,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人性化通融了。

5000名“小马达”撑起上马“门面”,听志愿者们的故事吧!

不過,對服務於存衣車崗位的“小馬達”來說,這份通融便意味著更大的工作量。用作存衣車的大巴基本都配有容量不小的行李艙,但若將選手的行李箱等大件物品置入大巴腹部的行李艙,則勢必意味著,在選手們集中完賽取物的高峰時段,由於物品分散,存衣車環節的服務效率可能就提不起來了,容易造成人員積壓、排長隊的情況。

所以,在總結上馬多年辦賽經驗的基礎上,負責存衣車服務的志願者們會把一名選手的多件物品“打包”了置於一處,再依照選手號碼牌的排序和下重上輕的放置原則,將暫時被存的物品們擺放妥當。

“一個座位上大概要放20位選手的物品,志願者既要把它們擺放得穩當,又要在取物時能迅速鎖定目標,爭取在最短時間裡把它們交還到主人手中,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過,只要我們在擺放時做得更有序、更用心,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跑友們就能更舒心地完賽,這麼想想的話,也是挺有成就感的。”吳愷人感慨道。

一回生,二回熟,之後自然更有經驗和默契。以去年11月的上馬為起點,吳愷人在“小馬達”的崗位上越做越有幹勁,還為上馬賽事平臺上的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國際10公里精英賽提供了志願服務。正是考慮到他的參與積極性、社會經驗和志願經歷等,在本屆上馬中,他才入選為“小馬達”中的25位領隊之一。

換角色不“斷籤” 為人師表樹榜樣

算起來,吳愷人與上馬已結緣七載。在前5個年頭裡,他的身份是參賽者,而從2017年開始,他在這個賽事平臺上有了新的體驗——成為了“小馬達”中的一員。

5000名“小马达”撑起上马“门面”,听志愿者们的故事吧!

路跑人口增長,名額僧多粥少,中籤還靠運氣,在去年上馬的報名環節,以往總能順利搶到健身跑名額的吳愷人空手而歸。真要斷了這“連續簽到”的緣分?就在他頗感遺憾時,看到了賽事組委會面向社會招募志願者的消息。“不能跑上賽道,卻也能成為上馬的一員,這消息對沒能獲得名額的人來說,挺有吸引力的。所以我就趕緊報名了,也成功被選上了。”

吳愷人說,在換了個角色參與上馬後,他對這項賽事的瞭解和理解倒是更深了一層。原來,每次辦賽都有那麼多人在無償地為選手們服務;原來,在高質量辦賽的背後有那麼多錙銖必較的服務細節。今年上馬,鍾情“小馬達”工作的吳愷人索性沒有報名參賽,而是把自己的參與目標早早鎖定在了再當社會志願者。當他提前從組委會處得知,自己被選為了“小馬達”中的25位領隊之一時,直言得償所願。

受吳愷人的影響,如今他的家人對“志願者”這一特別人群也有了重點關注。尤其是他現年15歲、還在高中二年級就讀的女兒,更是許下了待升入大學後也要參與志願服務的心願。吳愷人說,自己當了20多年教師,興許是受職業習慣影響,在面對學生、面對女兒時,自然而然就會有一種想要給他們做好榜樣、傳遞正能量的想法。“如今通過當‘小馬達’,確實也讓我們在志願服務這件事上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