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是怎麼消失的?

秦風鶴鳴


樓蘭,作為一個神秘的國度。其實,它與羅布泊是緊密相連的。雖然羅布泊在我們的記憶裡是作為核爆基地而存在的,但是在古代的中國卻是一片宜農宜牧的沙漠綠洲。它所提供的物資潛力足足可以供養樓蘭國成為一個西域大國。史載樓蘭“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一百,勝兵二千九百十二人”。雖然對比中原大一統王朝,樓蘭國的實力的確十分微弱,但是在西域僅有幾百人就可稱一國的地方來說,樓蘭也算是一箇中等大國。雖然樓蘭國地處羅布泊,但是它卻在後來西遷到了今新疆若羌縣。對於樓蘭為何要遷徙,普遍的認識是水源斷絕。其實,從另一方面來說,樓蘭所處的位置也是它最終消失的原因。

當漢帝國打算經營西域,並在一系列的戰爭後擊敗了盤踞在河西走廊的匈奴人後,他們會迎頭碰到立國於羅布泊的樓蘭古國。實際上,此時的漢帝國雖然連敗匈奴人,但是他們並沒有取得對西域的絕對控制權。兩強角力,最終還是地處咽喉的樓蘭人遭殃。作為孔雀河與疏勒河的對接點,樓蘭國所在的羅布泊雖然不比中原之國肥沃的土地,但是好歹還是可以耕種。彼時,雄心萬丈的漢武帝已經打算經營絲綢之路。所以,樓蘭絕對可以作為往來西域的補給點。但是問題在於,匈奴人不會輕易放棄樓蘭這塊戰略要地。換句話說,匈奴人若掌控樓蘭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漢帝國染指西域的野心。

(下圖,可橫屏look)

如公元前108年,趙破奴率七百騎兵便打服樓蘭。但是在公元前101年李廣利出兵大宛時,樓蘭人竟打算奉匈奴人的命令襲擊漢軍,阻止其過境。當樓蘭王再次被逮捕至漢武帝面前時,樓蘭王直言不諱地告訴漢帝,小國位於大國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可見,樓蘭人對匈奴人和漢人的態度只取決於兩方在西域軍事力量的強弱。而且,在後來漢匈拉鋸戰中,其他西域各國也都深感處於大國夾縫之間的疲憊,尤其是作為西域大國之一的車師最後的下場竟被分裂成了四個國家。為了避免重蹈車師國的覆轍,樓蘭人主動放棄了故地,遷徙到了今新疆若羌縣,並改國名為鄯善,都城叫扦泥城。

相比羅布泊肥美的水草,若羌地“地沙滷少田,多葭葦、怪柳、胡桐、白草。”到了曹魏時期,鄯善還曾向魏國進貢。公元400年,漢僧法顯經過鄯善時,稱此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氈褐為異。其國王奉佛法,可有四千餘僧。”所以,此時能供養四千僧人的鄯善實力還算強大。到了戰亂頻頻的南北朝時代,自河西走廊退守高昌(今吐魯番)的北涼人侵入了鄯善國。鄯善國王比龍不敵,遂率四千餘家國人西遷到了今且末縣。於是,鄯善舊地的新國王真達與且末縣的新鄯善國王比龍一時間二主並立。後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為了重開西域,發兵壓服了真達,並在鄯善舊地重新扶持了傀儡。數十年後,高車人興起,鄯善國又為高車人所破,人民散盡。與此同時,立國於湟水流域的吐谷渾也向鄯善方向擠壓。519年,鄯善舊地已經成為了吐谷渾的一部分。史載,“從吐谷渾西行三千五百里至鄯善國,其城自立王,為吐谷渾所吞。今城內主是吐谷渾第二息寧西將軍,總部落三千以御西胡”。


大福讀史


當年的樓蘭國,最後一任皇帝韃靼韓楚,就是韓信的爺爺。當年樓蘭國在與外星人的抗爭中,傾其所有國力,羅布泊成了地球人與外星人的古戰場。

殘陽如血,樓蘭國的大將洪一,看著自己的士兵鮮血染紅了羅布泊的胡水,如今到了生死存亡的一搏,三年來,樓蘭已經損失了百分之八十的軍隊。望著夜色,明天將是最後的一戰,樓蘭已經無兵可派。

樓蘭王韓楚,把自己的御林軍分出一半保護樓蘭30歲以上的女人和孩子,撤離樓蘭,把所有樓蘭國財富深埋沙中。樓蘭王沒有撤離,只把自己最小的兒子韓基和王妃一起撤退。

韓楚帶著自己的十一個王子和剩下的御林軍,一起奔赴戰場。這是樓蘭國最後的傾國之力了。洪一看著皇上父子以死捍衛樓蘭,目中含淚。韓楚走到洪一身邊,拍拍他的肩說,孩子和夫人已經撤退。洪一的三個兒子全部轉移,皇上卻留下自己的王子。洪一跪在韓楚面前,淚流滿面。

樓蘭王拔出明月彎刀,這是祖先留下的震國之寶,不到萬不得已,祖訓不得動用此刀。五道藍光閃過,外星戰隊降落在塔湖高地前,韓楚明月彎刀第一次出手了,彎刀劃過一道閃電,把外星戰隊攔腰斬斷,樓蘭軍手持盾牌衝入敵陣,外星武器無法穿透樓蘭盾牌,肉博從早晨殺到傍晚,一切恢復了平靜,風在不停揚起沙塵,想掩埋這個人間悲劇。

樓蘭國消失了,剩下的婦女兒童,他們撤退到賀蘭山脈,逃生的樓蘭王子韓基就是韓信的父親。定居的樓蘭人,重新建國,就是西遊記中的女兒國。韓基失去了王位,與洪一等七家樓蘭忠臣之後,逃出女兒國。後來的洪七公就是洪一的32代孫。


白這個顏色


中原文明從黃河流域發展起來之後一直以其獨特的文化特質影響著整個東亞的文明進程,但在早期的漢文化剛剛起步之時,中華大地上遠不止中原文化一枝獨秀,而是呈現出各種土著文明爭奇鬥豔的盛景。

在漢族人口聚居的核心區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炎黃文明,往南是苗蠻文明,向東有東夷文明,向北則是與中原對抗千年的遊牧文明,那麼向西呢?越過甘肅陝西一帶的西戎,再往西走就是土生土長的西域三十六國文化了。

蠻荒時期的地理隔絕會衍生出各種不同的民族,而民族間的碰撞和交流又不可避免地淘汰和消亡很多族群,樓蘭就是地處西域而又突然消失的一箇中華文明支流。想象一下,男人留著大鬍子,頭裹長巾,女人身著長裙,能歌善舞,他們操持著與我們完全不同的語言,使用著與我們風格迥異的器物,這樣一幅景象是如何從中華大地上消失的呢?

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和日本的聯合考古隊在新疆羅布泊發現一具女性乾屍。經鑑定這具女屍被掩埋地下足有數千年的時間,而彼時彼刻正是樓蘭古國如日中天之時,從此樓蘭之謎便拷問著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學家。

被髮掘的女屍具備典型的白種人特徵,高鼻樑、深眼窩、尖下巴,甚至放在今天就是整容行業的標準。那麼這群白種人就是古樓蘭國的主人嗎?他們又是如何消失的呢?讓我們把視角拉回到司馬遷記載的樓蘭時代,那個時候漢匈之間的矛盾和交鋒已經處於白熱化階段,而處於夾縫中的樓蘭常常在兩大強鄰之間搖擺不定。為了兩不得罪,樓蘭同時向漢朝和匈奴各派出一個王子作為人質。等到老國王病逝的時候,樓蘭想到接回身在長安的王子回國繼承王位,從這點也可以看出相比匈奴,樓蘭對漢朝的重視更勝一籌。

然而此時的王子卻因為觸犯漢朝的律法而被大漢處以宮刑,匈奴趁機搶先一步把王子送回樓蘭繼承大統,但也由此引發了漢朝、匈奴、樓蘭之間連綿不絕的戰火和交鋒。以當年那個文明水平,戰爭中的勝利者對戰敗一方進行種族屠殺是很平常的事情,而樓蘭只是一隅小國,國力和人口都不足以跟漢朝和匈奴對抗。

如果是戰爭的原因,導致哪一方外來軍隊對樓蘭進行屠城,這個西域小國從此從地球上消失也並非不可能。樓蘭的富庶和繁華在司馬遷的筆下引無數人羨慕,到了東晉高僧法顯西去求經再經過此地時已是千里無人,一片殘垣,唯有地上不知腐爛了多少年的白骨在訴說著樓蘭昔日的榮光。


地圖帝


說起樓蘭古國,不由得想起了鬼吹燈裡對於樓蘭古國的描述,不知名的蟲子,不禁毛骨悚然,但是那畢竟是小說,完全是杜撰!

樓蘭古國位於古絲綢之路的中段,曾經擁有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由於地理位置優良,所以無論經濟上還是國力上都是讓人羨慕的!

那時候什麼大宛,月氏(zī),匈奴,吐蕃等,甚至當時的東漢,不斷的派遣使臣去樓蘭交換物資,甚至派兵意圖佔領樓蘭古國。畢靜樓蘭古國所在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連年的兵禍讓很多樓蘭人背井離鄉。



總的來說樓蘭的滅亡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是根據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樓蘭人也努力疏通河道,以解缺水困擾,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斷水了。水資源的缺乏使得人們的衛生狀況惡化,抵抗力減弱,於是瘟疫爆發,樓蘭古城居民為了生存只得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慢慢的,樓蘭古城被無邊的風沙覆蓋,消失在茫茫荒漠中!

當然這只是專家的猜測,樓蘭到底是滅亡於兵禍?天災?還是環境惡劣?還有待於進一步考古研究!!


怡然自得小痞子


因為多次叛變,被剿滅的。

樓蘭國是西域古國名,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大月氏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大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管轄。

公元前77年樓蘭國更名鄯善國,並遷都泥城。由於水資源枯竭,約公元422年以後,樓蘭南遷,先後併吞了婼羌、小宛、精絕、且末等國,成為西域七強之一,公元448年遭北魏大將萬度歸滅國。

樓蘭國最著名的行為就是牆頭草。史書稱其“不兩屬,無以自安”。

實際上,樓蘭國很小。史書記載,樓蘭“戶千五百七十,口萬四千一百,兵二千九百十二人。”這麼小的勢力,不依附大國,肯定活不下去。總是被人當槍使,是沒有辦法。

不過,有時即使沒有別國指使,它自己也帶頭鬧事,那就是作死了。他使壞的對象,不僅針對漢朝,也包括匈奴。樓蘭是絲綢之路上的當道要衝,不論中原或是匈奴人,出使外國、跨國經商,都從這過。樓蘭就總是偷襲人家,發筆小財。當然,帶來的後患是無窮的。

這種情況,早在春秋時,鄭國的子產就曾經很形象地解說過。前565年,公子發和公孫輒入侵蔡國,俘虜了蔡國司馬公子燮,鄭國人都很高興,只有子產不隨聲附和,說:“小國沒有文治卻有了武功,沒有比這更大的禍患了。楚國人前來討伐,我們能不順從他們嗎?順從了楚國,晉國的軍隊就一定會前來了。晉楚兩國進攻鄭國,從今往後,鄭國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寧。”

樓蘭的不得安寧,遠遠甚於鄭國。樓蘭後來徹底亡國,集中於後期、在涼政權爭鬥中,亂換隊伍亂插隊,最終被多個政權活活吃幹抹淨。

涼政權,計有前、後、北、西、南等多個。《晉書》有記載:“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至咽喉”。

樓蘭先是歸附後秦,趁後秦不注意,又背叛歸順了後涼。後涼被後秦、南、北涼夾攻而滅亡,樓蘭又反水倒向南涼,接著又再次歸順了後秦,但是暗中跟南涼勾搭。南涼被西秦所滅,樓蘭又倒向北魏,緊接著,由於佔了點小便宜,實力稍微壯大,又打算鬧獨立。

那時候,樓蘭已經改名叫鄯善,但是,名改了,性子沒改,還是喜歡當兩面派,像條瘋狗般這咬一口、那撕一下。高昌北涼與北魏不和,趁著躲避北魏攻擊的時候,派沮渠安周西渡沙漠攻鄯善,征戰數月,基本上把樓蘭搞成了廢墟。

順便,其中一段時期,樓蘭還勾搭了伊吾西涼。不過,後西涼臣服柔然,樓蘭又再次叛變。

而北魏這時,也已經不再想養這條不認主人的狗了。於是,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九年九月,派大將萬度歸對亂成一鍋粥的西域來了一次大清掃,順手把原樓蘭、現稱鄯善的政權徹底剿滅。

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不是真的打樓蘭,它不配。只是拿樓蘭當個反面教材的代表,喻示反覆無常的奸佞小人。

它就是自己活活作死的。


純鈞LHGR


樓蘭是絲綢之路重要的中轉站,由於中西方商業貿易,讓樓蘭非常繁榮,只是在漢朝以後,樓蘭好像一時間消失了,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

20世紀初由於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羅布泊偶然發現了樓蘭的遺址,瞬時間震驚了全世界,原來在沙漠中也曾經有文明存在,史記裡面的記載是真實的。這就帶來一個後果,大量的外國人藉著考古之名,大量發掘樓蘭的文物,而這些文物中有大量的文書,文書是用樓蘭文字書寫的,通過對這些文字的解讀,基本上解開了樓蘭的消失之謎,由於生活的環境惡劣變遷,水源的減少,沙漠化嚴重導致了樓蘭的消失。

樓蘭出土的文書中很多都是記載樓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中就提到對水的管理。樓蘭的統治者對水源的管理是很重視的,專門派出專人管理河流,每天記錄水位的變化。可見,當時的樓蘭已經面臨水源短缺的問題了,水對西域的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

文書還提到了樓蘭對森林的保護,如果哪個人任意砍了一棵樹,就要罰這個人一頭馬或者駱駝,要知道馬和駱駝可是樓蘭人搭交通工具啊,就像現在的小汽車一樣,可見這懲罰多重啊!這在側面也證實是樓蘭所面臨的環境變化是嚴峻的!西域這個地方,沙塵暴是常見的,森林在防沙塵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也許是因為之前的樓蘭人不重視森林的保護,任意砍伐樹木,到了後來才發現環境已經變得糟糕了,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環境逐漸變得惡劣,沙塵暴逐漸增多,水源越來越少,羅布泊湖也減少了面積,沙漠化越來越嚴重,總有一天會吞噬樓蘭城,樓蘭人生活的成本越來越高,就開始遷移到別的地方,當樓蘭人全部搬走,樓蘭也就被風沙覆蓋了!而整個西域都收到環境惡劣的影響,最終西域諸國也淹沒在茫茫的黃沙之中。

樓蘭,就像一朵蘭花開在樓上,沒有好的土壤,只要樓塌了,這蘭花也就凋謝了,只有那些曾經見證過樓蘭輝煌的文物埋在厚厚的黃沙之下,可嘆啊!環保問題,值得我們每個國家深思!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樓蘭是怎麼消失的,樓蘭是中國古代鄯善國的一個重要城鎮,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中西方貿易的一箇中心。

西漢年間張騫受命出使西域,跋涉萬里,開拓了絲綢之路,到過西域重鎮“樓蘭”。回國後根據張騫的親身經歷,司馬遷在《史記》中正確地詳細地記載了樓蘭的風土人情。這是中國歷史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

西漢初年,匈奴勢大,樓蘭為匈奴所控制。公元前77年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擊敗匈奴,漢朝軍隊控制了樓蘭。在漢代邊界和平時期,樓蘭一直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那時的樓蘭駝隊成群,商旅雲集。

東晉後,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無暇西顧,樓蘭終被放棄,與中原往來斷絕。人們漸漸忘記了樓蘭古城的存在。到了唐朝,唐朝軍隊與吐蕃軍又在樓蘭多次兵戎相見。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裡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詩句。可見,當時的樓蘭還是唐軍的戰略目標,樓蘭還存在於唐朝的西部邊陲。然而,從此後樓蘭就失去了記載。

那樓蘭是怎麼消失的了,這個迷的部分是由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公元1876年,考察了羅布泊。認為中國地圖中標的羅布泊位置是錯的,它不是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爾金山山麓。

是中國地圖錯了嗎,當然不是,原來羅布泊有個怪現象,就是自然遷移。由於羅布泊的遷移,樓蘭城水源枯竭,樹木枯死,樓蘭失去了生存的基礎,當年興旺的城鎮,面臨死亡的威脅,居民別走它鄉尋找新的水源。失去了羅布泊水的滋養,狂風四虐,沙丘移動,樓蘭終被沙丘掩埋,成為一座沉睡的地下城市。這可能是樓蘭消失的原因。

那麼,羅布泊為什麼遊移不定呢?有一些地質學家認為,這是地殼變動造成的。還有一些地質學家認為是河床中的泥沙堆積造成的,因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每年冰雪消融夾帶大量泥沙匯聚到羅布泊。泥沙日積月累,阻塞了注入羅布泊河水的道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水無路可走,只得另找出路,淹沒低地,形成新湖。舊湖則不斷蒸發,湖水乾涸,形成沙漠。

雖然樓蘭的衰弱初步找到了一些自然方面的原因,但是它何時衰落,和頻繁的戰爭破壞灌溉系統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有沒有關係,不甚了了。


夏有涼風61


一個說法是樓蘭消失於戰爭,公元五世紀後樓蘭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二是樓蘭敗於乾旱缺水,生態惡化,上游河水被截斷後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佈過至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三是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闢有關,經過哈密,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道路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四是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倖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可能還有更多的說法,這就要交給歷史學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