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九門提督和八府巡撫到底是多大的官,誰的權力更勝一籌?

鮮嫩僻靜jyqg


一個掌兵的,一個搞監察的,這權力還真不好分大小,因為不同權,你要是說幹仗的話,九門提督能完虐“八府巡撫”,但你要說穿小鞋,八府巡撫能穿死九門提督。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這兩個“官職”可以說互相有交集,但又不那麼明顯,大多時候大家都是各幹各事罷了。不過九門提督主要是掌握京師護衛安全的,就比如說他要想讓誰進不了京城,誰還真就進不去,而八府巡撫,看起來很厲害,可以管好大一片範圍。

但說起來歷史上壓根就沒有八府巡撫這回事,但從八府巡撫起到的作用大致可以知道這其實就是個搞監察的官,什麼呢?監察御史。


也就是說這八府巡撫的原型就是監察御史,這就比較好理解了,不管哪朝哪代,一說到監察御史,基本上就是權力大官銜不大的地步,大部分情況下監察御史與七品芝麻官的官銜差不對。

監察御史才七品,那九門提督官銜有多大呢,一品或者說從一品,也就是說從官銜上來說九門提督能把這相當於監察御史的小小監察御史妙成渣,從實際情況來說監察御史確實也不如九門提督。

九門提督掌管的不僅僅是京城的護衛皇帝的安全工作,還負責京師裡裡的消防、治安、攤販治理等等,也就是說提督的油水比“八府巡撫”大的多,一個九門提督差不多就是清朝時地方總督的體量,巡撫都要比他矮一頭。

因此,監察御史的權力大官銜小,九門提督則是官銜也大,權力也大!


歷史三日談


對皇帝來說,關乎其自身安危的軍事將領就兩個人,一個是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的大員,負責紫禁城內的治安,統領紫禁城的侍衛官們、也負責安排皇帝出行和作息的保安工作,比如雍正皇帝的領侍衛內大臣,就是自己的鐵桿,十三阿哥允祥。

而另外一個,就是九門提督,是從一品的大員,全稱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負責紫禁城之外,北京城內城,也就是京城九門之內的治安和軍事防備。九門提督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清朝,能擔任九門提督的,不是皇帝的心腹,就是皇帝的親戚。總之一定是皇帝非常信得過的人在擔當此重任。而九門提督也在皇位繼承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試想,如果隆科多不是堅定的站在雍正皇帝這一邊,恐怕雍正就算是有了康熙的遺詔,龍椅也未必能坐得安穩。

相比之下,八府巡按的品級就低了很多。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八府巡按」這個官職,八府巡按本來是戲臺上的叫法:

在現實中類似的是掌印監察御史,受天子詔令監察四方,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為從五品。

從品級上比,顯然九門提督可以秒殺八府巡按,雙方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官員。但是御史的特點就是位卑而權重,每當御史受皇命巡按直隸的時候,即便是九門提督,也是戰戰兢兢的,唯恐被巡按糾到錯處,在皇帝那兒告上一狀,弄得自己灰頭土臉。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巡按雖然品級比九門提督低很多,但是確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可以約束對方。


經史通義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小說裡看到有關九門提督和八府巡撫這兩個官銜的介紹。單從名字上聽,感覺肯定是不小的官。那麼這兩個官具體是多大的官,誰的權利更大呢。下面就給大傢俱體分析一下,這兩個官職。

我們先來看看九門提督這個官職,在介紹之前首先我要給大家聲明的一點是,九門提督是清朝設立的官制。康熙能夠降服鰲拜,九門提督功不可沒。但是在一些電視劇電影中九門提督出現在了其他朝代,小編只能說導演你又任性了。

鰲拜

問題一,九門提督的由來。九門提督是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所設立留守京城的武官。九門提督的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確實拗口),九門提督是其簡稱,還有一個簡稱是“步軍統領”。

問題二,九門提督的職責。所謂九門提督的九門就是指今天北京的東直門,朝陽門,西直門,皋城門,德勝門,安定門,崇文門,正陽門和宣武門這九門。九門提督的職責就是負責這九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有一些職責就是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等等,簡而言之就是負責京城內外的安全責任,保護皇帝的人身安全。

清朝九門提督

問題三,九門提督是多大的官。聽到九門提督的名字就知道,一個小官肯定不會用這麼響亮的名字,九門提督絕對是清朝的要官要職。因為涉及皇帝的安危,可以不誇張的說,皇帝把身家性命都交到了九門提督身上。由此可見九門提督的權利絕非等閒,在開始設立時為正二品,後升為一品官員,就相當於今天的衛戍區司令。九門提督統領有三萬人左右,且部隊都是最精幹的勇士,擔任該職的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八府巡撫,八府巡撫這個官職比較特別。在很多影視小說裡我們都能看到皇帝封某位大臣為八府巡撫,去巡查各個省。那麼八府巡撫到底是一個什麼官呢。

問題一,巡撫的由來。巡撫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得名。巡撫早在北周和唐初都有官員到各地巡撫之事,但是隻是一個臨時的差事,“巡撫”並沒有成為官名。到了明清時期巡撫這一官職才逐漸成形,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太子懿巡撫陝西,但那時依然屬於臨時差事。到了明朝的宣德五年(1430),于謙等六人分撫南北直隸等處,從此各省常設巡撫漸成制度,到了清朝才逐漸完善了巡撫官制。

問題二,巡撫是幹什麼的,官職有多大。巡撫在明清之前主要是皇上臨時派遣到地方檢查或處理地方事務的欽差大臣。到了明清才逐漸開始常駐地方,到了清朝巡撫就成了一個地方的最高官員,主管地方的軍政民政,其官是從二品。巡撫就相當於今天的省長。

問題三,小說中的八府巡撫在歷史上存在嗎。八府巡撫常見於影視小說,在民間百姓的心目中是清廉有權勢的大官。但是在歷史上並沒有“八府巡撫”官職。小說中所謂的八府巡撫其實就相當於皇帝的一個御史,而且還是級別最低的那種,只是一個七品大的芝麻官。只是影視作品在借鑑御史這一官職將其誇大改名為八府巡撫。

當然如果八府巡撫真的如同其名字一樣存在,那就是八個省的省長,官職權利肯定是要高於九門提督的,但是八府巡撫只是個小御史,當然不能與九門提督比肩了。


鮮嫩僻靜jyqg


這兩個官職同時存在的朝代是清代,至於誰的權力更甚一籌,這個就得看什麼情況下了。畢竟一個是文官,一個是武官。先不管其品級多少,誰受皇帝寵信,在什麼情況下來比較等等,這些結果都是不一樣的。

在京師

若是在京師,九門提督的權力當然是大於八府巡撫的,畢竟是保護皇帝安全的一個官職,而且而掌握著禁軍的兵權。不過情況也不是絕對,比如八府巡撫深受皇帝器重,是皇帝眼前的紅人,那就不一樣了。



在地方

若是到了地方,八府巡撫就是代表著皇帝來巡查各地的吏治情況。這下八府巡撫的權力就體現出來的。而九門提督到了了地方就沒有了實際的權勢了,所以在地方來比較,還是八府巡撫的實際權力大一些。



不過與其論誰權力大不大,先得來看他是不是皇帝面前的紅人,若是皇帝面前的紅人,哪怕品級沒有別人大,但是實際的地位和權力卻比別人高,這是常有的事情。畢竟當幾品官不還是皇帝的一句話,和珅不就是這樣上去了嗎?所以若真是要論九門提督和八府巡撫誰權力大,先得看誰是皇帝寵信的,之後再來分地點看。


淡看天上月


九門提督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的俗稱,設立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這裡的九門指的是北京內城九門,即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朝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正陽門、阜成門、西直門。在設立之初,九門提督的品級就相當高,為正二品大員,嘉慶四年(1799)又改為從一品。其統率的人馬長期保持在3萬人左右,負責京師的警衛、治安。

清朝時的北京城由外到內劃為四個區域,分別是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從地理方位上看,內城直接拱衛著皇城,一旦內城失守,皇城瞬間岌岌可危。內城的關鍵性不言而喻,因此九門提督的人選,對於皇帝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基本上可以說,非滿人、非心腹重臣,根本不可能擔任此職。這因為九門提督的重要性,所以有清一代的歷次宮廷政變都有它的身影。

八府巡撫只是戲曲演義虛構出來的一個官職,歷史上,在官方的記述裡並不存在這個職位。府,是明清兩朝常見的行政區劃,八府當指八個府級行政區劃;巡撫是官職,主管一個省的軍政大權。從戲曲演義的八府巡撫的職能來看,所謂的“八府巡撫”更像是代天巡狩的監察官。

根據明朝的官制,巡視的官員級別並不高,通常是七品小官。但是因為他們是代天子巡狩,所到之處,百官都得服從,大事奏報皇帝裁決,小事可立斷。換而言之,這些巡視官在外出巡視時,代表的是中央政府,擁有極大的權力,相當於欽差大臣。

因此,拿一個歷史上確實存在的官職和一個文學作品虛構的官職相對比,不具有太大的比較性。九門提督的權力是因為它特殊的位置決定的,具有穩定性,而八府巡撫的權力是皇帝臨時授予的,巡視時權力極大,巡視任務完成後就收歸君有。


與書居


兩個官職相比,自然是九門提督的官職要大的多。他們之間具體有怎樣的差距,我們首先來看看九門提督和八府巡按屬於什麼樣的職務。

我們先看九門提督,這是民間的俗稱,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統領衙門,是清代設立的職官。清代北京有內外城制度,內城住旗人,外城住民人,九門提督是負責內城九門以裡的軍事和治安,是拱衛京師的最後一道屏障,南城則又有巡城御史負責治安,大約相當於北京市公安局長兼武警司令。清代在北京的制度很獨特,在京郊及河北地區有各八旗駐防點以及豐臺大營、西山健銳營進行軍事駐紮,屬於外圍佈防,內城(也就是今天二環以裡)有八旗軍,按滿蒙漢,由內到外進行守衛,各有各的旗屬衙門,屬於內衛。內城八旗平時歸屬單位,由每個旗的都統管帶,上邊又有旗主王爺進行管轄,但九門提督則對這些八旗將士有調兵權,責任重大,一定是皇帝最為信任的重臣擔任。清初設定為二品官,嘉慶朝升為從一品,但其實很多九門提督,都是一品大員兼差,比如大教熟悉的和珅,從乾隆四十二年,就以吏部侍郎兼任九門提督。

八府巡按則是一個戲曲、小說中虛構設置的官職,比如《玉堂春》裡的王金龍,中了進士之後,就當了八府巡按,給自己的相好蘇三平反冤案。看似很大的官,其實按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紀委常駐地方的巡視員,一般來說,巡視的範圍不會超過四府到五府,並沒有八府這麼多。這種官品級不高,一般來說七品到八品左右,級別低,但有糾察、參劾權,而且不歸地方管轄,說白了,各省的總督、巡撫都管不著他,人家是中央直屬,所以地方官員都敬他三分。

這麼一看,大家可能就很明白這兩個官職的區別了,而且對這兩個職官制度可能也會有了相對清楚的認識吧。


紅小豆館主


九門提督是清朝獨有的特色,是隻有清朝才有的官職,凡是能在清朝坐上九門提督這個位置的人,無不都是清朝皇帝最推心置腹、最為信任的人,從品級上來說,九門提督是從一品的官街,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副國級,可謂位高權重。


清朝提督的地位職責

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清朝提督這個官職,清朝的提督相當於各大軍區的司令,他們都有從一品的品級。

清朝一共有15名提督,其中12名提督管地上的事情,被稱為陸路提督,有三人專門管水上的事情,所以被稱之為水師提督。

三名水師提督一個人管的是整條長江的水上軍事,一個人管福建沿海及臺灣的水上軍事,最後一個人管的是廣東沿海及海南的水上軍事,我們可以把他們當成是清朝的三位海軍司令。

其他的12個人則分別是國內各地12個軍區的司令,當然,清朝皇帝對他們的管控也是非常深的。

清朝每一個省的巡撫以及他們頭上掌管數個省份的總督對於這些提督們都有著制衡的權力,不過也僅是制衡而已。

清朝提督是從一品的官員,清朝總督加了銜之後一般都是從一品、清朝巡撫加了銜之後一般是正二品。

因此在地位等級上,提督和總督是差不多的,比巡撫還要高上一個等級。


清朝九門提督的地位以及職責

而九門提督就是這眾多提督中管轄範圍最小、但是地位最為高貴的。

九門提督所管轄的範圍只有一個北京城那麼大,比不上其他那些掌管一兩個省份的提督們。

但是很多事情往往都是不能用大小來衡量的,因為九門提督掌管的是整個國都北京城的安全、守護的是皇帝的安危,因此他的身份在無形中拔高到了極致。

正如清朝皇帝的每一個侍衛都比朝中很多大臣身份要高上不少一樣的道理。

九門提督的全稱是:提督九門步兵巡捕五營統領。

這個名字的來源其實很簡單,因為那個時候沒拆除的北京城一共有九個城門,九門代表著的是整個北京城的意思,所以在人們的簡稱下,就有了九門提督這樣的名號。

九門提督的手下一共掌控了3萬人的軍警力量,這3萬人中有大部分是軍力,他們就相當於現在北京的城防軍隊,從這方面來說,九門提督也可以說是現在的北京衛戍軍隊司令。

而九門提督除了掌握軍隊防衛的職責之外,他的手下還管理著其他大大小小的職責。

比如消防滅火的火警工作、反恐除暴的刑警工作、管理城內秩序的城管工作等等都是由他掌管的。

因為這個職位實在太過於重要,所以一般擔任九門提督這個工作的基本上都是皇帝信任的親王、八旗重臣。

八府巡按就是明清時期的監察御史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八府巡按,在歷史中是沒有八府巡按這個官名的,八府巡按就類似於尚方寶劍一樣,都是老百姓們虛擬出來的名詞。

不過關於八府巡按的實際職責,它卻是有原型的,而八府巡案的原型就是明朝和清朝時期的監察御史。

監察御史在明朝的品級非常低,只有正七品,跟普通的縣官差不多。

不過他們手中掌握的權力卻非常巨大,他們有著監督、彈劾的職責,雖然品級不高,但因為是幫皇帝監察天下事務的原因,所以很少有人敢得罪他們。

而在清朝的時候,監察御史的品級提高了兩個等次,他們成為了正五品官員,不過他們身上所擔負的職責跟以前差不多,也是幫皇帝監察天下,就相當於現在的紀.檢.委。

不過總的來說,我覺得監察御史的權力是比不上九門提督的。

因為九門提督一般是由清朝的親王或重臣們擔任的,他們的身份尊貴無比,監察御史的權力在其他官員面前或許會顯得非常龐大,但唯獨在九門提督面前是根本不夠看的。

所以說九門提督相當於副國級的官員、八府巡按(監察御史)在明朝的時候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官員、在清朝的時候,相當於現在的正廳或副廳級官員,他們所擁有的權力都非常巨大,不過相比來說,九門提督所掌握的權力比較大些。


孤客生


九門提督是清朝時候的管制,設立於清康熙年間。

九門提督從官名上說是保護京城九個城門的安全,這九個城門是:朝陽門、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阜成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

九個城門有運糧的有運水的,有走兵的有殺人的。

九門提督其實就是負責京城治安的一把手,皇帝一家大小的身家性命完全掌握在九門提督手裡,所以一般能擔任九門提督的都是皇帝最親近信任的人。

比方說和珅就長期擔任九門提督這個職務,而雍正皇帝最後可以和平繼承皇帝位,也是因為他的親信隆科多長期經營九門提督這個職位。

康熙時,康熙皇帝比較自信,九門提督不常換,一個人在這個任上能幹十年八年的,而到了嘉慶皇帝,就比較沒有安全感,兩三年就要換一任九門提督,但是即使這樣,還是會有人溜溜達達的就進了皇宮。

九門提督這個官職最初設立時是二品官,正是嘉慶皇帝把這個官位提到了一品。

九門提督類似於京城的衛戍司令。

而八府巡府呢?

這個官職大約相當於侯亮平的官職吧,朝廷派出的巡視組的組長。

這個官職比較古老,在唐初就有了,巡撫的意思是“巡行天下,撫軍安民”,就是代替皇帝去各地巡查,是個臨時性的職位。

到了明朝巡撫這個官職逐漸固定,成了地方的一級官員,到了清朝這個職位成了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從二品,類似於現在的省長,但是權力可能更大一些。

但是八府巡府這個牛叉的名字只是見於影視劇中,歷史上沒有,但是在電視劇中這人的權力好像很大,其實現實中大約就是侯亮平吧,為了一件案子或者一個事情,獲得臨時授權,可以調動的資源比較多。

但是回到京城這位八府巡府也許只是一個三四品的御史言官之類的小官而已。

和九門提督的位高權重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九門提督是清朝時的正式職務,標準的正二品起步的京官大員(很多時候還會以六部侍郎以上兼職),有清一代,非滿漢貴胄、大臣不能擔當此職。

主要是負責京師的衛戍、警備和治安,機構全名叫“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通稱“步軍統領衙門”。長官簡稱“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京師內城共有城門九座,分別為:正陽、崇文、宣武、朝陽、東直、阜成、西直、德勝、安定)。九門提督統領滿、蒙、漢軍八旗步兵和京師綠營的馬步兵(即“巡捕營”),所部的具體任務是分泛駐守(“泛”指基層的軍隊編制)、稽查城門、緝捕盜賊、申禁巡夜等。步軍統領創設於清初,後經歷了數次變遷。原來只統轄八旗的步兵營,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門事務(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營事務,官銜全稱遂改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為“步軍統領衙門”,十二年(1734),在宣武門內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九年後遷至北城帽兒衚衕,又稱“北衙門”(同為負責審案的刑部因設在南城稱“南衙門”)。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設左、右兩營,變成中、南、北、左、右五營,故該衙門的主官改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嘉慶四年(1799)改官秩為從一品。

參照如今的官職,大體上相當於北京軍區副司令、北京衛戍區司令、北京市公安局局長,“上馬管軍、下馬管民”,重要性,你自己想吧。

八府巡按(注意是巡按,不是巡撫,巡撫也是正二品起的封疆大吏),一般常見於戲劇話本中,多屬虛構。八府巡按只是戲曲上的官職,在明朝都察院下曾經有十三省巡按一職,全稱為巡按御史,正七品,疑為戲劇中“八府巡按”一詞的由來,但級別比九門提督差了十萬八千里。因為御史一般會有為上達天聽的風聞奏事之權,所以很多民間人士都把八府巡按當成了申訴冤屈的青天大老爺,所以才會有此誤解。

參照如今的政府機構,從職能上大體上相當於中央紀委派出的巡視組,但如今的巡視組,級別和權限無疑要大得多了。

但總而言之,回到題主的問題上,完全不可比。


搬不動的小強


九門提督是簡稱,而八府巡按則是民間的俗稱。下面詳解之。

九門提督,全稱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九門提督或步軍統領。此職設於清朝康熙十三年,主要職掌為京城的衛戌、警備和治安,其級別在初設時為正二品,後來在嘉慶年間升為從一品,是名副其實的高級幹部。

所謂九門,是指京城內的九座城門,即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和安定門。九門提督統率的部隊,大約保持在三萬人左右,且屬於裝備精良的精銳。

這支部隊實際上充當著皇室禁軍的角色,九門提督,或者說步軍衙門統領也屬位高權重的要職。像康熙的舅子隆科多,以及慈禧的心腹榮祿等人都擔任過此職。

再說八府巡按。巡按也是明、清時的官職,它起源於唐代。唐玄宗時期,派官員巡按天下,也就是由中央派特派員到地方考察。明成祖時,以一省為一道,分別從中央派監察御史考察吏治,稱為巡按御史,又稱按臺。

與部長級的正二品或從品的九門提督相比,巡按御史的級別低得多,大多隻有區區正七品,相當於今天的縣處級。但是,巡按是中央特派員,是代表皇帝巡視,各省及下屬的府、州、縣長官都是他的考察對象,“大事奏裁,小事立斷”,他只對皇帝負責,不受其他部門干擾,因而權力也極大。在民間,尤其是戲劇裡,常常把巡按御史稱為八府巡按,但究其實質,並不存在這樣一種官銜。

綜上,應該說九門提督的權力和重要性都在八府巡按之上。當然,涉及到具體的人與事,二者的重要性也有轉換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