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蜀漢走勢的一戰:襄樊之戰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三大戰役”,每場戰爭都有重新劃定天下格局的意義。

但也有人說,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掐架,屬於前傳;赤壁之戰是“三分”序曲;夷陵之戰是“三分”尾聲。而真正決定三國後來數十年走勢的轉折之戰,其實是襄樊之戰。

決定蜀漢走勢的一戰:襄樊之戰

想想也對,襄樊之戰決定了蜀漢的走勢,進而影響了三國格局。應該說,這一戰之前,蜀漢有條不紊、勢頭向好,可這一戰之後,戰略大亂、再無緣一統。

發動這場戰爭的是當時駐守荊州的關羽。而這一戰本不在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中,也沒有劉備明確的授意。所以可以說,這是關羽擅自發動的一次討伐戰。最終,釀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決定蜀漢走勢的一戰:襄樊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親自率軍攻打樊城。襄樊之戰打響。

關羽畢竟是關羽,一出手就震驚四座。

為抵禦關羽,曹軍方面派出于禁、龐德等人駐守樊城之北。恰逢八月,天降大雨,漢水氾濫,關羽乘大船來攻,結果曹軍慘敗。於是,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名震中原!羅貫中將這一戰寫進《三國演義》,那便是著名的“水淹七軍”。

決定蜀漢走勢的一戰:襄樊之戰

戰爭的第一階段,關羽大獲全勝。可隨之而來的複雜局面,遠遠超出了關羽的想象。

樊城一仗打得太猛,歸降關羽者不在少數,許都以南,處處有人與關羽遙相呼應,這讓曹操甚是憂心,甚至和群臣商討,是否有必要遷都。這時司馬懿和蔣濟搖了搖頭:沒必要。對付關羽?有孫權呢!

這兩個老司機的判斷是準確的。就在關羽與曹操軍大戰於襄樊之時,孫權的陣營中也在醞釀一個針對關羽的行動。

孫權手下的大將呂蒙一直主張攻打關羽,關羽進軍樊城後,他認為機會來了:可以趁關羽出兵在外,攻陷他的大後方。

但是有一個問題,現在關羽就是因為害怕被偷襲,所以在後方留守了大量兵力。那麼,怎麼破?

東吳集團演了兩出戏:先裝病,再裝孫子。

裝病的,是呂蒙。他以回家養病為由,率領部分士兵回到建業。而實則,他是喬裝成商人一路潛行來到了關羽的大後方。

裝孫子的,是陸遜。表面上呂蒙告病,陸遜接任其位。而陸遜上任後,首先給關羽寫了一封信,狠狠地讚美了關羽一番,言辭極為謙恭,並表示願為關公盡忠效力。關羽最吃這一套了。於是,打消顧慮,逐漸將駐守後方的部隊調往前線。

是的,關羽中計了。

而更可怕的是,狡猾的不止孫權一方,曹操這邊也在算計。

孫權給曹操寫信,請求朝廷允許自己出兵攻打關羽,但同時請求保密,防止關羽得到消息後回兵自保。曹操的謀臣們經過一番討論後,做出了一個最有利於曹方的決定:表面上保密,暗地裡洩密。因為,如此,既可緩解被圍困曹軍的焦慮,同時也可引得孫權、關羽兩方互鬥。

於是曹操下令將孫權的書信用箭射入圍城之內和關羽的軍營之中。被圍將士得到書信後,士氣大增。而關羽果然猶豫不決,不願撤兵。

關羽在前方和曹軍周旋、苦戰。殊不知,此時自己的大後方正被東吳集團一點點蠶食。

呂蒙打扮成商人,來到關羽的後方,過尋陽、收南郡、達江陵,一路該降的降,該收的收。不得不承認,呂蒙的一系列動作,非常漂亮。

決定蜀漢走勢的一戰:襄樊之戰

呂蒙俘虜關羽其將士們的家屬後,不與刁難,悉心安撫。同時下令軍中,堅決不許騷擾當地百姓。而且,呂蒙還親自走街串巷,大搞送溫暖行動,撫卹老人、送糧送藥。

前方的關羽得知南郡失守後,急忙回撤,並不斷和呂蒙聯絡協商。呂蒙則每次都善待來使,並允許使者為前方兵將和後方家人捎遞書信。前方士兵得知家人平安,而且日子過得比以前還滋潤,全部無心再戰。

決定蜀漢走勢的一戰:襄樊之戰

至此,擺在關羽面前的是一個無比殘酷的事實:他的民,“移情別戀”;他的兵,無心再戰。

再說孫權,在呂蒙鋪好路後,親至江陵,荊州的文武官員悉數歸附。後來,關羽自知孤窮,敗走麥城,終被擒獲處斬,一代巨星就此隕落。

襄樊之戰結束了。代價有大多?

其一,關羽死了。這位五虎上將之首,驍勇善戰、所向披靡。只要他在,孫曹兩家誰敢不忌憚三分?

其二,荊州丟了。蜀漢痛失一員大將,縱然可嘆。但更可怕的是,沒了荊州。荊州是什麼地位?隆中對裡講過的,“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荊州太重了。它和益州,是蜀漢的根基,是未來戰略佈局得以展開的立足之點。偏偏,被關羽弄丟了。

其三,戰略亂了。戰略要地荊州丟了,縱然可怕。但更更要命的是,戰略亂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得很清晰,“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決定蜀漢走勢的一戰: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之前,蜀漢剛好“跨有荊、益”,按照諸葛亮的規劃,應該安撫戎夷、交好孫權,再伺機而動。可關羽一死,痛失兄弟的劉備瘋了,悍然發動了對孫權的夷陵之戰,與其反目。什麼隆中規劃,什麼戰略藍圖,統統被他拋在了腦後!而結果是什麼?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自此,東進再無可能!

這就是一場戰爭帶來的連鎖反應。

可以這麼說,關羽的忠勇成就了劉備人生的巔峰,但從某種意義上,也斷送了蜀漢的未來。

決定蜀漢走勢的一戰:襄樊之戰

儘管在歷史中關羽人氣極高,但無法否認,這場敗仗,他必須負主要責任。在未經高層充分討論的情況下,他不該擅自發動如此大規模的戰爭;在襄陽久攻不下、後方又已然陷入危局的情況下,他不該孤注一擲僵持不撤。

他的戰術失策、他的狂傲任性,給了對手可乘之機,也讓自己命隕章鄉。他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同時陪他一起買單的,還有整個蜀漢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