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我们首次接触到生态系统这一名词时,是在生物课本中。

在这一章内容里,最让人心神向往的莫过于那个宏大而又失败的工程——生物圈2号。

“人类能离开地球生活吗?”

生物圈2号,正是人类为实现外太空殖民迈出的第一步。

当时,它还被认为是继登月计划以后,美国实施的最令人激动的科学研究项目。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生物圈2号内景,一方世外桃源

只是天不遂人愿,被捧得多高就摔得有多重。

原本设计者自信地认为,这个人工生态系统至少可以维系个上百年。

结果却连两年都撑不住,志愿者们就从里面仓皇出逃。

随着计划的失败,这个实验也成了科学笑柄,甚至被嘲讽为“奢侈的科学幻想”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直至今日,生物圈2号仍被当做是藐视自然反面教材。

课本中,也只告诉我们它失败了,这让生物圈2号充满了神秘感。

那么当年在圈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的生物圈2号又怎么样了?

____________


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走进了宇航时代。

在这个宏大的工程开始前,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最长记录已经达到了200多天。

但维系宇航员生活的必需品,全都来自于地球。

吃的是带上去的食物,吸的也是人工氧气。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太空站的宇航员


所以,人们很早想在外太空模拟一个地球生态系统了。

这样,宇航员在太空便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当然,这只是现下最基础的构想。

而科学家们,更想知道人类能否复制地球。

在环境不断变差的当下,如果成功了那将意味着还有后路可退,殖民外星就不是梦了。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BIOS-3


事实上,生物圈2号并非首创。

前苏联花了7年时间,就在1972年打造出了一个类似的封闭式生物实验基地BIOS-3。

这个315立方米的空间顶多容纳3个人,前后共进行了10次载人模拟实验。

其中3名研究员在舱内待的时间最长为180天。

不过,BIOS-3也并未严格遵守“完全封闭”的条件。

里面产生的垃圾并未得到重复利用,而是搬出了密闭空间。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而这个项目,很快也在1984年因资金缺乏等原因转型了。

所以,想要打造个微缩版的地球并非易事,资金就是个大问题。

但苏联这头刚结束,美国的石油大王爱德华·巴斯(Edward Bass),却对此蠢蠢欲动了起来。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爱德华·巴斯(Edward Bass)

他一向热衷于各种不同凡响的生态项目,并不惜为此一掷千金。

现在的他,也想打造一个类似于BIOS-3的人造封闭系统。

光从他为这个项目取的名字“生物圈2号”,就能看出他的勃勃野心了。

地球,是这个世界上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称为“生物圈1号”

作为克隆版的地球,“生物圈2号”则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生态系统。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从1984年起,这位土豪就为生物圈2号怒投了2亿美元。

汇聚大批顶级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历史7年的设计和施工,生物圈2号终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荒漠中拔地而起。

生物圈2号的总占地面积为13000平方米,总体积约为180000立方米。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远远看上去,这只是个巨大的玻璃温室。

但里面却暗藏玄机。

圈内共包含着5大生态系统:雨林、海洋、荒漠、草原、沼泽。

此外,还有面积约达2020平方米的农场土地,种植着各种能提供粮食的农作物。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生物圈2号的分区


说这里完全与世隔绝,是一点都不夸张。

不但所有门窗都进行了严格的密封处理,就连地面之下也浇筑了厚达两米的混泥土。

这让生物圈2号的气密性非常高,年泄漏率不超过10%。

而其他闭式人工生态系统,如前面提到的BIOS-3每天的泄漏率就已经达到了1%~10%之间。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1991年9月26日,随着一扇大门缓缓关上,一个宏大的计划正式开始了。

在此之前,已有8名科学家(4男4女)被严格挑选出来,成为这艘诺亚方舟的第一批乘客。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科学研究领域,如生物学、海洋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学等。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当然,这8名科学家也并不孤单,随他们一起入住的还有一大批生物。

整个生物圈2号内,共有4000个物种。

其中动物(包括软体、节肢、昆虫、鱼类、两栖、爬行、鸟类 、哺乳等)、植物(包括浮游、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等)约3000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粘菌、真菌、微藻等)约1000种 。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最初,这批科学家都满怀激情地进入圈内,心情不亚于迈向月球。

他们都盼望着,这个模拟地球中所有生物都能和谐共存,各司其职。

早上4小时,他们会用来维护这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如检查每一个小系统、播种收割庄家等。

午后的4小时,则是各种实验与研究的时间,如分析空气成分、研究水和土壤的性质与照料动植物等。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生物圈2号里的人造海洋


而生物圈2号对他们的限制只有一点,那就是禁止圈内人恋爱造人。

在其余的休息时间里,他们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看书、看电影、看新闻等。

虽然身体与外界隔离,但他们仍能用通讯工具与外界联系,与亲朋好友通电话等。

他们的家人也能来到馆外,隔着玻璃探望。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所以说,除了不能光明正大谈恋爱以外(事实上,这8人里面产生了两对地下情侣),他们的生活与普通人差别并不大。

甚至,这种自给自足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更让人艳羡。

能源,取自于太阳能;

氧气,由生物圈2号内的植物制造;

粮食,则来自每个人的辛勤播种;

肉类和蛋白质,可以寄往于他们养的牲畜。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但,这不过是实验初期的情景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人焦头烂额的难题是一个接着一个。

他们首先面对的,便是极度影响生活质量的粮食减产。

这第一批进住的生物圈人可谓汇聚了八方英雄,但唯独就缺少了会种地的“农民”。

尽管耕作区占了很大的比例,但因缺乏耕作技术他们种出来的麦子、水稻总是不结籽。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不过,更让他们发愁的还是虫害。

因为这是个完全封闭的系统,那些带有毒性的杀虫剂和除草剂,是万万不能带进去的。

所以他们只能用生物防治或比较原始的方法(如喷肥皂水和硫磺、芽孢杆菌)来控制虫害的发生。

但这些治理手段的效果都不太理想,大片的天地被害虫侵占。

再加上那年的光照量不足,这直接导致了粮食供应成了问题。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他们一个星期,只会吃一次肉。

而密闭后建立的农业系统,平均提供8人80%的营养需求。

为了应对粮食减产,科学家们也自觉节食。

每天摄于的能量大大降低,有时低于一千卡路里,饿肚子是常有的事。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到最后的日子里,他们只能靠食红薯根充饥。

这比《火星救援》中只能靠土豆为生的日子还要苦,个个瘦得皮包骨头。

即便是已经离开生物圈2号,有些人谈起红薯的都觉得心慌。

在两年内,这4名男性体重平均下降了18%,4名女性体重则平均下降了10%。

其中一名男子进去时还是个200斤的“胖子”,到出来时已经减掉了50斤的肉。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其中一位“圈内人”Roy Lee Walford医生

吃少点也能活,问题不大,但后面的问题则是真正的危及生命。

从住进生物圈2号开始,圈内的大气就一直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

除了每日的波动很大之外,生物圈2号内的氧气含量一直在缓慢下降,而二氧化碳量不断上升。

从实验开始后的9个月内,生物圈2号氧浓度就从20.51%降至16.95%。

再过3个月,到1993年的1月中旬,这个数值更直接降为14.5%。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这时,生活在这个迷你地球中的8位志愿者生命,可以用岌岌可危来形容。

任何含氧量低于19.5%的环境,都会被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局定义为缺氧。

而14.5%的含氧量什么水平?

这相当于地球上海拔4000米高度的空气含氧量。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海拔高度与空气中理论含氧量的关系一览表

明明生活在平原,但所有人都高原反应严重。

首先,缺氧让所有人都变得昏昏入睡,精神不振。

他们已经几个月无法正常睡眠了,经常一闭上眼睛就因窒息而惊醒。

然而拖着备受摧残的身体,他们还需寻找原因,“氧气到底都去哪了?”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因为按照理论来说,就算圈内生平再不平衡,氧气也不至于跑得那么快。

有机物在吸收氧气的同时,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可是检测器在测出氧气含量显著降低时,却没有显示二氧化碳含量对应的增加。

直到离开,他们都没能找到这些氧原子究竟藏在哪里,只能眼睁睁看着氧气一点点流失。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后来,研究人员才发现这与混凝土有关。

为了保证气密性,生物圈的地面埋了一层厚厚的混凝土。

而内部裸露出来的混泥土面积更是达10000多平方米,比两个足球场还要大。

细菌在呼吸作用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与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

经过测量发现,这混泥土结构内外侧碳酸钙的含量明显不同,内侧竟比外侧高10倍以上。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不过,即便不是混凝土这一疏忽,生物圈2号设计时土壤、空气、海洋的比例就与“生物圈1号”的比例相去甚远。

尽管拥有4000种生物,但科学家仍无法调控其中的微妙平衡。

除了氧气降低以外,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也几度升高到超出警戒水平。

就拿二氧化碳为例子,到1993年2月它的浓度就超过了地球上的十倍。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这真是一场生态大灾难。

看似完美的生物圈2号,仿佛一夜之间崩塌,这个小地球已经乱作一团。

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使人造海洋中的酸度不断升高,导致大量的鱼类与珊瑚死亡。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此外,生物圈2号内的25种脊椎动物,只有6中存活了下来。

绝大多数昆虫也都灭绝了。

更糟糕的是,蜜蜂、蜂鸟和其他所有可以传授花粉的益虫,都无一幸免。

这也就意味着,许多植物根本无法繁衍后代。

由于降雨失控,人造沙漠也变成了丛林与草地。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不过,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有几种物种却混得特别好。

其中之一便是牵牛花。

研究人员就是看在它固定二氧化碳的效率才将其引进生物圈2号。

却不料,这种植物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下开始疯狂生长。

它们的藤蔓已经伸向了玻璃穹顶,更危机其他植物和农田。

圈里人每天都需要花大量时间来修剪除草。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为了保证8位科学家的人身安全,生物圈2号的管理不得不妥协。

短短两年的时间内,生物圈2号的大门就开启逾24次。

其中一次是由外向内输送空气,有两次则是补充纯氧以平衡里面的空气。

做到这一步,基本已经可以宣布生物圈2号这个项目破产了。

坚持了近两年时间,八名成员也终于扛不住了,一起离开了生物圈2号。

而从他们踏出大门的那一刻起,人类复制地球的美梦也彻底破碎了。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后来,爱德华·巴斯还是不死心,在1994年3月继续开启了第二轮实验。

这次他们也已吸取了教训,开始规避第一次实验中遇到的难题。

例如,新增了一位32岁的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

确实,入住后种出来的粮食是多得吃不完了。

但结果还是一样的糟糕,依旧无法控制大气的平衡。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而且,这次结束来得更快,只坚持了6个月左右实验人员就已人心涣散。

其中两名男性成员就以缺氧为由,砸毁了生物圈2号的玻璃,功亏一篑。

两轮的失败,也总算让人看清了现实。

最后,这座耗资2亿美元的工程也被移交给了哥伦比亚大学.

现在生物圈二号已经转型成为研究环境的实验室,也算是物尽其用。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


现在,每年仍会有无数旅客,来到这种庞然大物面前“朝圣”。

而生物圈2号,也一直在向人类传达一个最普通的道理。

经历了几十亿年的风霜,地球才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人们渴望窥探这种精妙的平衡,只是以人类现有的认知水平还无法望其项背。

建设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确实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

但现下方舟未成,我们只拥有一个地球。

BIOS-3.Wikipedia

Biosphere 2.Wikipedia

Jordan Fisher Smith.Life Under the Bubble.Discover.2010.12.20

MARK NELSON.Biosphere 2: What Really Happened? 2018.05-06

蒋高明.我在“生物圈二号”里的亲历[J].科技潮

郭双生,孙金镖.美国生物圈2号及其研究[J].中国航天.19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