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立業新時代」|「浸」在行業,「浚」出碩果——記河海大學疏浚教育和研究教師團隊

日前,河海大學疏浚教育和研究教師團隊收到“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牌匾和證書。面對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團隊帶頭人倪福生感慨萬千。19年間,他從滿頭青絲到兩鬢斑白,率領團隊用超常的勤奮和鑽研精神,積累了一串驕人“戰績”:在國內高校中首開疏浚教育研究方向,建成國內高校唯一一個疏浚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國內率先搭建一批疏浚科研與教學實驗平臺……黃大年精神在他們的身上熠熠閃光。

「建功立业新时代」|「浸」在行业,「浚」出硕果——记河海大学疏浚教育和研究教师团队

倪福生團隊部分成員

敢為人先攀高峰

疏浚是為疏通、擴寬或挖深河湖等水域而進行的水下土石方開挖與泥漿輸送工程。我國疏浚業經歷了引進國外裝備、模仿國際先進技術,再到自主研發、製造出絞吸挖泥船“天鯨號”“天鯤號”、耙吸挖泥船“新海鳳號”“通途號”等一批大國重器的跨越式發展。在這過程中,河海大學疏浚教育和研究教師團隊與行業同行,為疏浚業進步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人才保證。

“一般人都覺得疏浚行業就是挖泥,看不到其中的技術含量。事實上,在挖泥以及泥漿輸送過程中可以通過工藝改進和設備研發,爭取多挖一方泥或者爭取少消耗1公斤柴油,積少成多,就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1999年,倪福生從荷蘭代爾夫特大學學成歸來,在河海大學率先國內高校開創疏浚教育研究方向,並組建疏浚教育和研究教師團隊。

海外求學生涯中,倪福生一邊密切關注國內疏浚業發展腳步,一邊期盼歸國效力。“19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滿地雜物。”倪福生在實驗室指著眼前的大型疏浚泥泵與泥沙輸送實驗臺對記者說。回國後,他除了將國外先進的疏浚工程技術帶到國內,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國外先進疏浚實驗平臺的建設經驗。“沒有平臺,科研就是紙上談兵。”這是倪福生求學時的深刻體會,也促使他率領團隊在國內率先建成第一個大型工程化疏浚科研平臺。

倪福生敢為人先、紮實苦幹的拼勁帶動疏浚團隊不斷向前發展。如今,團隊打造了包括疏浚挖掘過程、輸送過程、泥泵研發、液固兩相PIV、水射流切削粘土、耐磨材料、施工仿真等一系列實驗子平臺,為我國疏浚裝備與技術研究提供了系統的實驗研究手段。團隊也成立了國內高校中唯一集疏浚技術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於一體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建功立业新时代」|「浸」在行业,「浚」出硕果——记河海大学疏浚教育和研究教师团队

河海大學疏浚實驗室全景

開拓奮進創佳績

在創業初期,擁有實驗平臺並不意味著科研項目隨之而來。為了拿到科研項目,倪福生一有機會就帶著團隊成員參加行業交流會。“每次交流回來都熱血沸騰,但幾天後又重歸迷茫。”倪福生說,當時團隊沒有科研成果,沒有企業敢“第一個吃螃蟹”,將科研項目委託給疏浚團隊。團隊曾一度陷入困境,學校疏浚教育研究方向也招不到學生,但團隊卻始終不忘初心,苦苦堅守。

正是這份堅守讓團隊在2007年“守得雲開見月明”,那時團隊接到了第一個有影響力的重大科研項目。經過4年反覆探索和試驗,團隊終於在那一刻“涅槃”。看到團隊研發取得成果,倪福生站在試驗場上許久不願離去,內心百感交集,同事們都調侃“倪福生又浮上來了”。如今,該項目研發成果已為企業創造利稅2.99億元,成功助推企業晉升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開拓奮進終有收穫。團隊成員相繼承接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水利部公益項目、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行業委託重大橫向科研項目等,科研經費累計超過6500萬元。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歷時6年完成的重大橫向課題《疏浚挖掘與輸送關鍵技術實驗平臺研製及應用》入選中國疏浚行業新世紀以來“十大創新科技成果”。

“一到寒暑假,我們反而更忙了,團隊中每個人都要到疏浚一線去試驗科研項目,工作到凌晨是常有的事。”團隊成員顧磊入選“中國疏浚優秀青年人才”,團隊鍥而不捨的工作精神,也促使他更加忘我地工作。長期“泡”在行業,讓團隊成員從最初的技術顧問轉身為技術負責人,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大量開創性成果。

2012年,團隊研發的清漂設備在崑山市陽澄湖水利風景區建設中作出重要貢獻;2016年,團隊研發的專利技術——水環境立體式清理成套裝備在各類水域環境工程治理中應用前景廣闊……近年來,團隊研究成果直接創造社會經濟效益高達4.7億元。倪福生被評為首批全國疏浚行業資深專家,是20位入選者中唯一一位大學教授;團隊成員紀秀林、王輝先後參加省科技鎮長團,雙雙入選省“雙創計劃”科技副總,獲得地方政府和行業的高度認可。

「建功立业新时代」|「浸」在行业,「浚」出硕果——记河海大学疏浚教育和研究教师团队
「建功立业新时代」|「浸」在行业,「浚」出硕果——记河海大学疏浚教育和研究教师团队

疏浚團隊國際交流

凝心聚力育人才

國外科研經歷,讓倪福生積澱了深厚的團隊意識。他敏銳地發現,團隊在科研中的聚合潛能還遠遠沒有發掘到位。“搞科研靠單打獨鬥行不通,學科融合才能讓科研腳步邁得更遠。”倪福生以前沿的學術眼界吸引了一批有志疏浚事業的人才,他們來自工程力學仿真金屬結構、耐磨材料、機械製造等多個學科專業,團隊人數從最初的寥寥數人逐步壯大到現在的16名,包括教授、副教授、講師、實驗師、助理研究員等多層次人才。

為有效提升團隊成員科研水平,團隊通過“引進來”的方式提供“走出去”的平臺。先後聘請多名國內外高層次專家學者到校進行講學、項目探討、合作科研等,幫助7名成員赴荷蘭、韓國、英國等國留學進修、訪問交流,鼓勵成員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團隊成員發表學術論文累計150餘篇,其中世界疏浚大會論文特等獎1篇,EI檢索46篇,SCI檢索28篇;出版專著1本,教材8本;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5項。

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應用研究為手段、以現場示範為驗證,是團隊一以貫之的育人理念。團隊高度重視疏浚人才培養,成員魏長贇曾獲省“雙創計劃”引進人才資助,是團隊中的年輕教師。他告訴記者,在團隊前輩的傳幫帶下,他的授課方法和講課藝術有了很大提高,對學生的培養也形成自己的理念,“想要學生遠航,不能只教他造船,更要培養他一顆渴望大海的心”。

「建功立业新时代」|「浸」在行业,「浚」出硕果——记河海大学疏浚教育和研究教师团队

倪福生教授(中)在實驗室現場指導學生

春風化雨澤桃李,潛心杏壇育良才。團隊成員先後榮獲水利部優秀教師、省五一勞動獎章、省高等學校優秀共產黨員、常州市勞動模範、市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團隊獲評“省工人先鋒號”。成員紀秀林是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已主持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2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併成立自己的實驗室,帶領7個學生小團隊。“在這個團隊中,每個人都能學到想要的東西,也堅定了我為疏浚事業奮鬥的決心。”河海大學學生劉光遠說。

疏浚河海,無問西東。團隊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精神不斷積聚、閃光,他們在承擔繁重的科研任務的同時,交出了優秀的教書育人答卷。作為國內唯一一所培養本科、碩士、博士層次疏浚技術方向學生的高校,河海大學這支團隊先後培養本科生600餘人、研究生120餘人,指導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6項,為國家培育了一大批疏浚專業人才,許多畢業生成為疏浚業的中堅力量。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