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出自何人之口?

微洞察


這句古訓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一部民間諺語集《牡丹亭》,在當時來說,屬於兒童啟蒙書目,不過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最終改成了我們熟知的《增廣賢文》。

可能我們乍一聽到《增廣賢文》這幾個字,會突然想不起是哪本名著,但是除了題目中的那句古訓,這本書中還有我們經常使用的格言,比如:“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近水樓臺先得月”等等格言警句,都是我們非常熟悉,並且能給我們提供一定的為人處世哲學道理

介紹完《增廣賢文》,很有必要釋義一下題目中的那句古訓,因為它的意思非常深奧,很容易理解錯,也遠不是我們看到的字面意思。

慈不掌兵

這一句非常容易理解錯,慈不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宜仁慈過度。

孫武接受吳王考驗時,專門挑選了一批宮中的美女訓練,大家嘻嘻哈哈以為是遊戲都不重視,孫武三令五申以後仍舊不起作用,於是下令將兩個美女隊長斬首示眾,吳王求情也不好使。

然後,接下來的一幕吳王也沒想到,美女們都一絲不苟地完成了訓練口令指示,就像老兵一樣。吳王覺得孫武是有真本事,不但能寫《孫子兵法》還能真刀真槍開幹。不過假如孫武仁慈一點或者有婦人之仁,殺伐不果斷的話,估計要是打仗時肯定會全軍覆沒。

但是,治軍只要不仁慈,天天黑著臉特別嚴肅的對待士兵就是正確的嗎?也不是。

情不立事

這個比較好理解了。不過,這句話確實與我們古代祖先流傳下來的靠人情辦事有點對沖。

做人重情沒錯,但是做事時感情用事就比較危險了,很多時候,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

義不理財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詞叫“仗義疏財”,它就能側面說明“義不理財”。

其實,真正的意思與我們理解的字面上的意思一樣,就是過分追求仁義名聲的人是不適合掌管錢財的,一個整天心裡想著行俠仗義的人,要是管錢的話,估計能把錢莊變成慈善堂。

比如《水滸傳》中的及時雨宋江就不適合管錢。還有上海灘大佬杜月笙,雖有千金收入,但有萬金花銷,一輩子在江湖打拼,臨終時留給家人的就是一大堆借條,甚至還要求家人把借條都燒掉。

生意理財上的事畢竟有法則,如果講究義氣就容易輕信人,可能連合同都不看就會把公司和自己扔到深淵之中,是不適合做生意管理錢財的。現實中,這樣的人不少。

善不為官

如果一個人心地善良,看不得爾虞我詐,揉不進陽謀陰謀,這樣的人是很難在官場上立足的。

比如三國時期的嵇康,就不屑於為司馬昭賣命,更看不慣他們用巧奪豪取的方式來得到天下,最終在鍾會的陷害下伏誅,臨終也沒能曠世奇作《廣陵散》的曲譜留下,確實可惜。

因此,“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是經過很多文學家總結出來的啟蒙讀物,其中確實有很多值得思考又非常有道理的句子,比那些所謂的雞湯美文,更能讓人得到啟迪,不妨試著查閱資料閱讀一下。



小小嬴政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說:過於仁慈的人不能帶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義氣過重的人沒法管理財務,善心太重無法做官。


這句話出自哪裡,有兩種說法。


說法一:“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慈不掌兵”和“義不掌財”出自《增廣賢文》,此書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


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而“情不立事”和“善不為官”只是流傳甚廣的俗語,目前不知出自何人之口。


慈不帶兵:


顧名思義是治兵之道要恩威並施,心慈手軟會吃敗仗。


企業猶如軍隊,在軍隊中唯一讓大部分士兵活下來的方法就是打勝仗。


企業領導人就是帶團隊打勝仗,對個別破壞者和企業價值觀不同的員工的仁慈是對團隊的殘酷,最終會把團隊帶垮。

看過大染坊的人都清楚,透過大染坊可以學得人要成就大事就要本著兩個字:


一為善,該發善的時候一定要發善心;

二為狠,該狠心的時候一定要狠。


企業內好的領導要有很強的執行力,對待下屬善與狠要分明。


義不掌財:


特別講義氣的人不能管理財務,他見朋友有難會忍不住解囊相助,長此以往再多錢也沒了。猶太人的生意經中有一條規則:


不借給朋友錢。如果把錢借給了朋友,一旦到了還債的時候,朋友還不出,就會害怕見到你,從而躲著你,這樣兩個好朋友之間就有了嫌隙,漸漸的就會疏遠。


如果是朋友,家裡有困難,他們就會適當接濟對方,自然接濟的這些錢是不用還的,這樣以後兩個人的感情就會更加深刻。


說法二:“慈不掌兵,情不立事”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是一句流傳甚廣的統兵古訓,這是古來善用兵之人都知道的道理。曹松有句詩:“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一個將帥的成功是靠犧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換來的。這不是說要對部下橫眉冷眼,而是說關鍵時刻絕不能因為心慈手軟而誤了大事。

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處此“一時”之時,統帥戰將必要有鋼鐵一般的意志和決心以指揮行事,絕不能因婦人之仁而壞了大局。


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在管理中。


俗話說: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規則、原則的設立是為了很好地管理事物,如果一個人太感情用事,隨便破壞自己所設立的規矩,也就毫無原則可言了,這樣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有很多管理者不願批評和處罰違紀違章的下屬,不能果斷地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感情用事,給公司與員工的發展造成了很多障礙。


在管理中,尤其是管人管錢這樣的大事一定不要感情用事,要對事不對人,遵守規則和原則。


再來說說“善不為官”:


在官場,如果太過於善良,就會被別人算計。一項制度的確立以及實施,其中肯定會遇到諸多阻礙,如果處處都怕得罪人,讓這樣的人做官是不能有作為的。


在一個“非常仁慈”、“放手不管”的領導者下面幹活,員工都會很隨便,公司整體執行力極差,員工絲毫不聽從公司號令,自私自利,不為公司做貢獻。


領導對員工太寵愛、太驕慣,員工就會“恃寵而驕”, 在很多時候都會“恩將仇報”,根源就在於領導對員工太好了,員工已經習慣接受領導的“寵愛和溺護”。


一旦領導哪天說話不入耳,員工就會反過來仇恨領導。這樣的企業不會長久。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中的慈悲、重感情、講義氣、與人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質。


但我們不能把這些好的品質過於情緒化,庸俗化,只有做到理性、尊重客觀規律,有這些內在素質才能成大事。


有書課堂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出自《增廣賢文》,原文是:“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古籍《增廣賢文》,其實就是一本古人的處世哲學。今天讀來,不同的人生境界,就會有不同的解讀角度,下面我們從現實意義的角度進行解讀。

先說慈不掌兵。自古以來,都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說法,打仗就是要死人的。

舉個最極端的例子,當敵強我弱,遇到生死存亡的戰役時,如果要戰略撤退,此時出來斷後阻擊的部隊就至關重要。這個時候,作為軍事決策者要考慮的是整個隊伍的命運,那麼在選擇狙擊部隊時,用的往往是自己最信任、最有指揮能力的親信,這種情況下,留下來的隊伍往往會全軍覆沒。

再說情不立事。這一點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純粹用個人感情來進行企業管理,發展到最後,往往會導致兄弟反目,企業拆夥,所以,一些家族企業發展壯大到一定程度,都會引入績效考核體系。

所謂義不理財,在原書中是指的義不守財,意思是太講究哥們義氣,千金也會很快散盡。發展到今天的理財階段,大家講一筆財富交給誰打理,絕對不能靠個人義氣行事,而是訂立合同,約定收益回報,這樣兄弟朋友的關係也才會更加牢靠。

而善不為官則有其歷史原因。在古代,中國人讀書就是為了當官的,當官就是為了發財的,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過去的官場除了每年收取苛捐雜稅之外,還有很多供奉,比如炭捐,類似今天的過年過節的行賄活動,下級官員還得另外找很多收錢的名目,搞掂錢用來做招待費,買官升遷之類。


這樣一來,自然就苦了窮苦百姓。古代的官員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就很難獲得升遷,所以有善不為官一說。

總的來說,這四句話反映出來的都是古人為人處世的智慧,特別是前三句,講的其實是“立規矩,成方圓”的問題,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布穀公社


周正波友,我在,2018,3,27號,己就這一問答,做了回答,並己被悟空師兄推薦自首頁。你可打開我的問答查詢。謝謝友!

這十六個字,總歸是經過千百年提煉,經過千萬件事的經驗教訓,總結流傳下來。每一句都是經典。

比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百善孝為先。等等。

簡而言之,所有的這些都是要人們戰勝自己的慾念,做到理性看待一切事物,尊重客觀規律。慈悲為懷,重感情,講義氣,與人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質。有這些內在品質,方能成大事!


用戶5894663192


“慈不掌兵”是一句流傳甚廣的統兵古訓,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就是說,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宜仁慈過度。如果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失之於寬,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當然就不能掌兵。

慈不掌兵”和“義不掌財”這兩句有出處,是出自《增廣賢文》。

原句為: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但是“情不立事”和“善不為官”則沒有具體的出處。屬於流傳較廣的俗語而已。

簡而言之,所有這些都是要求人戰勝自己的“慾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觀規律。慈悲、重感情、講義氣、與人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質。有這些內在素質才能成大事,但不能把這些素質表面化、庸俗化。


初初1207


這十六個字出自《增廣賢文》,原句只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後面的幾句話,是後來楊素註釋時加上去的。原文是:“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增廣賢文》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該書廣泛蒐集押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彙編成冊, 如我們所熟知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生一世,草木皆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等等這些俗語都被囊括其中。編篡此書的用意是:借鑑聖賢們的言論以及古人的經驗教訓,來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言淺理深,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也因此在古時被大力推廣。

雖說作為兒童讀物,未涉世的兒童未必理解得了,但是作為處世哲學書籍,有些經典語錄即便是在今天來看,仍然有著警示意義。

這幾句話概括起來理解,意思就是:太過仁慈的人不能帶兵打戰,太重感情的人成就不了大事業,太講義氣的人管理不了財務,善心太重的人無法做官。

心懷慈悲、重感情、講義氣、與人為善都是非常好的個人品質,但凡事都有個度,若是把握不好這個度,則會物極必反。

慈不掌兵

“慈不掌兵”是流傳甚廣的統兵古訓,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戰場上的對決都是真刀真槍的實打,如果掌兵的將領過於仁慈,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就不適合帶兵打仗,過於仁慈,是一個將領的致命弱點,這樣帶出來的部隊,紀律鬆散,人心不齊,打戰的話搞不好會全軍覆沒,一軍統帥必須要有鋼鐵般的意志和決心,決不能有婦人之仁。

其實,戰場上需要這樣的統兵原則,在商場也同樣需要這樣的殺伐果斷。商場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甚至比戰場更無情。若團隊想要發展,領隊人必須懂得恩威並濟,賞罰分明,才能帶著隊伍走得長遠。

情不立事

俗話說: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企業也要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制度,如果一個人太過感情用事,隨意破壞自己所設立的規矩,也就毫無原則可言了,這樣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為什麼很多家族企業若不請專業的職業經理人來打理的話都做不長久呢?主要就是家族企業有很多的裙帶關係,管理者在進行企業管理時,難免會帶入私人感情,礙於情面,對不遵守規章制度的員工睜隻眼閉隻眼,最後致使企業蒙受巨大的損失,甚至倒閉。一個缺乏組織性和紀律性的企業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是無法立足的。

義不理財

義不理財,原書是義不守財,意思是一個人太講究兄弟義氣,仗義疏財,即便擁有千金也會很快散盡,所以義者守不住財,也不能守財。因為義者重感情,重友輕財,覺得兄弟朋友間談錢傷感情,搞不好還會在雙方的經濟往來中同兄弟朋友反目成仇。

世界上最會理財的猶太人,生意經中就有一條規則:不借給朋友錢。

想必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如果把錢借給了朋友,你就不好意思去要,而到了約定的還款之日,朋友還不出的話也會有心理負擔,這樣兩人之間就有了嫌隙,並逐漸疏遠。

如果朋友真的遇到了困難,則可以適當接濟對方,但不能讓對方產生依賴,自然接濟的這些錢是不用還的,這樣以後兩個人的感情還能繼續維繫,並且可能會更加深刻。

善不為官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為官之人,如果太過於善良,往往成不了大事還容易被人算計利用。

做官並不是頂著一個帽子坐在辦公室喝喝茶指揮指揮下屬就完事了,它考驗的是一個領導者的魄力與能力。有時候一些政策的確立與實施,必然會牽扯到多方利益,還會遇到諸多阻礙,如果做事前怕狼後怕虎,處處都怕得罪人,這樣和稀泥的老好人是hold不住頭上的官帽子的,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大作為。

總結起來,這幾句話反映的都是古人為人處世的智慧,雖然時間已久遠,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警示意義。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共讀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出自增廣賢文一書的註釋,增廣賢文,只有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其於是明萬曆進士為增廣賢文的註釋。先說慈不掌兵一個典故,話說大漢名將李廣,治軍有方,對手下士兵親如兄弟,但是犯了軍規,也是照殺不誤,漢武帝對邊防軍營進行明察暗訪,到了別處軍營一報皇帝名號,立馬是營門大開,夾道歡迎,唯獨來到李廣軍營,這一招不靈了,需要先通報將軍,通報之後再放行,漢武帝放馬奔馳,又遭士卒喝止,營中不得縱馬,漢武帝只得下馬而行,手下人不服,劉徹說別處軍營,別處軍營一戰既潰,為什麼呢,軍紀不嚴,唯有李廣,百戰不殆。令行禁止。義不理財,財富險中求,講仁義很難進行理財。若是辦事,為了事業,委屈求全大有人在。善不為官,千里為官只為財,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花花橋子眾人抬,只有手中有錢,才能上位。不然為什麼有這麼多貪官,還不是為了更大官位,不說了,有點累了,我要睡覺了,明天再聊吧。


濟陽老哥


《增廣賢文》:一部都是名言的啟蒙讀物

這句話出自出自《增廣賢文》。《增廣賢文》是明代時期兒童啟蒙讀物,一個4572個字符。根據推測,最晚應該是明代萬曆年間出現的。因為是啟蒙讀物,所以裡面教導了很多為人處事的方式。

我們現在很多熟知的句子就出自這本書,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比如: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路遙知馬力,事久知人心。”

題目這句話意思是:太仁慈的人沒有辦法帶兵打仗,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義氣過重的人沒有辦法管理財務,太心善的人不能當官。

我們稍微來解釋一下。

第一句話:慈不掌兵。帶兵打仗其實有自己的規則

《孫子兵法》說:兵者,兇器也。帶兵打仗,是非常殘酷的。那意味著會有成千上萬的人戰死沙場。一個將領,他的任何一個決斷,都意味著將會有無數的人為此而喪命。

戰場有戰場的倫理和規矩。比如,作為己方,你最大的目的就是消滅對方,讓自己的士兵儘量減少犧牲。為了這個目標,在戰場上可能就會經常做一些我們和平時期人們不可理解的事。

比如,在以前,我們的軍隊打擊越南。越南那個時候是全面皆兵,老人、婦女、孩子都會走上戰場。我們軍隊開始的時候,還秉持人道主義的政策,幫助老人、孩子,結果他們會突然向這些戰士開槍。為了不必要的傷亡,我們只能忍痛殺掉這些人。

前陣子電影《湄公河行動》裡面有個情節,一個小孩拿著槍殺了我們的公安幹警。最後,這個小孩也被打死。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樣太殘忍了。但是沒辦法,戰場就是這樣,有時候,你容不得半點同情,有了同情,也許最後你會損失慘重。

第二句:情不理事。處理事務必須有自己的主見

有些人為什麼會有太濃重的感情?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所以,他會去對每個人的行為抱以同情,都覺得他這麼做有這麼做的道理。

但是,處理一件事,你必須要有自己的主見,有一個客觀評判的標準。即使你再同情他,錯了就是錯了,不能有一點憐憫之情。

例如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是諸葛亮最器重的年輕將領,但是,馬謖兵敗,諸葛亮再傷心,也要將其斬首,以此號令三軍。

第三句:義不理財。過於義氣的人容易喪失錢財

所謂義氣,就是這個人比較豪放,慷慨。正是因為你慷慨,所以很多人會找你借錢,覺得你好說話,找你借錢,並不會讓彼此變得尷尬。

這樣的話,有時候,雖然你手頭也不富裕,但是礙於義氣,你願意把錢給他。

我就是經常這樣,有朋友找我借錢,二話不說就借了。但是過了半年,也沒有歸還。有時候急於用錢,只好委婉的提醒他,最後弄得跟我做錯了事一樣。

有時候小錢可以如此,但是要是借一大筆錢,這樣就很容易將錢打了水漂。

最後一句:善不為官。同情心氾濫的人無法斷案

其實這句話和情不理事有點像。

在古代,官一般是指地方的父母官。他們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是要為老百姓斷案。你心地太善良了,總覺得別人都是好人。那麼,兩方打官司,你都會覺得雙方都有道理,這個案子就很難斷下去了。

最後,我想說,這不是人性的貪婪,也不是說人不能活得太認真。

人間的事情不像物理、化學、數學那樣,一就是一。生活在世界上,必須要懂得變通,做事也必須要有底線,同時,也必須要掌握好度。

義氣也好,善良也罷,這都是好的品質,我們應該提倡。但是,過猶不及,你不能太過分,那樣的話,或許你會成為無原則的“爛好人”,讓自己和對方都痛苦。


兮兮說事兒


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出自明代楊素注《增廣賢文》。

事實上,《增廣賢文》原句只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後來的那些話,是楊素註釋時加上去的。楊素,明萬曆時人,生卒不詳。除《增廣賢文》外,目前只知道他給《荀子》加過注。

原本收錄在明代《古今誦集》裡。《古今誦集》原規模3900卷,收錄魏晉至明代民間歌謠俗語等。收藏《古今誦集》的書庫曾經發生火災,再經過清乾隆文字獄,現存世3卷半。

這話,不能說完全沒道理,但也不能說是真理。它針對的是那些性格懦弱的人。

幾千年以來,世人受儒家思想教化,謙簡恭遜,這雖是好事,卻逐漸消磨掉了一些人性裡本該有的傲氣風骨。至明成化年間,儒士們空座清談,落筆能寫千言而胸中實無一策的現象比比皆是,他們個性軟弱,行為迂腐。當時,以王陽明為首的一批進步人士,開始反思儒家思想被人曲解濫用造成的不良後果並予以矯正。

到了萬曆年間,馮夢龍、楊素這樣的人物仍在繼續批判舊時代過於懦弱的思想。以此為背景,楊素注《增廣賢文》,以警示世人。

其實,類似的警示話語,歷史上早有過。

如《荀子》中的“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孟子·離婁下》中的“信人者,人恆叛之;怠惰者,人恆取代之;猶豫者,人恆殺之。”

這些儒學思想,並不是要人好勇鬥狠,而是教導某些人不能過於軟弱。儒學是“因材施教”,對於普通人,這種思想是有些偏激的,但是對於那些迂腐懦弱的書呆子們,這種思想就非常必要了。


純鈞LHGR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語出《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這本書是兒童啟蒙書,該書是以儒家“性惡論”為基礎,用比較冷靜的眼光看待社會。包括了人際關係、命運、為人處事以及對讀書的看法,我們絕大部分的俗語,這裡面都有記載。


而上面這句話的原文: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行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而我們這句話意思是:過於仁慈不能帶兵打仗,太重感情不能成大事,太過義氣無法理財,太過善良無法做官。

慈不掌兵:古代打仗都是冷兵器,是面對面血拼。敵弱我強的情況下,難道就因為他們弱小,我們就放下武器?當年日本人全面入侵中華,我們的老弱病殘他們放過了嗎?帶兵打仗的人要心狠,六親不認。


情不立事:做事情不能感情用事,親兄弟還明算賬,一碼歸一碼。不能因為別人是你的兄弟,該怎麼樣不怎麼樣,最後往往做不了事,反而會反目為仇。

義不理財:千金散盡難復還!如果你沒有沈萬三的聚寶盆,就不要誰都去接濟一點。你既然把錢借出去,你就要考慮好收不過來。你都沒有錢了,何談理財之說?

善不為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古代做官沒有不貪的道理,如果太過清廉之人,很難有上升的機會。如果想上升就需要賄賂上級,賄賂的錢還不是下面人賄賂上來的?如果為官太善良,也就是個九品芝麻官。

慈悲、重感情、講義氣、善良都是美好的品質,如果沒有也很難成大事。但是不能把這些東西表面化,要時時刻刻記在心裡,如此一來才能成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