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下一站”:“存量改革”

人民幣國際化之路始於近十年前的2009年,十年間雖不無曲折,但至今總體成效顯著。在日前由中國人民銀行主辦、中國銀行承辦的“共享新機遇共謀新發展——人民幣助推跨境貿易與投資便利化”主題論壇上,各方人士共話人民幣作為全球貿易和投資的新選擇、人民幣在新形勢下的機遇和挑戰。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司長霍穎勵表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更多要進行“存量改革”,把各項政策落到實處,滿足市場主體的合理需求。

人民幣國際化“下一站”:“存量改革”

市場驅動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市場驅動的自然過程,其最根本的驅動力是市場主體在貿易投資中的使用需求。”霍穎勵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是第二大的外資流入國,中國可貿易商品齊全,人民幣幣值相對穩定,跨境使用有需求、有市場。自2009年以來,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順應了市場需求,順勢而為,取消了人民幣在跨境使用中不必要的行政管制和使用限制,強調尊重市場參與主體的自主選擇,為人民幣跨境使用減少了政策阻力和障礙。在此過程中,並沒有採取特殊或優惠的政策,只是把以前限制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政策逐步放開,放在和其他國際貨幣以及新興市場貨幣同等的地位上,進行公平競爭。”

霍穎勵指出,在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過程中,央行始終本著幾個原則:市場驅動、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服務實體經濟。“我們通過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看到,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中,對人民幣接受程度有顯著提高。一方面,跨國企業對外的利潤匯出中,用人民幣的比重較大。同時,外債中人民幣外債的比重也較大。另外,一些企業在經營中已把使用本幣作為規避匯率風險的重要手段。同時,今年‘熊貓債’的發行需求也有顯著增加。”

中國銀行行長劉連舸指出,從商業銀行人民幣業務實踐來看,經濟活動參與者對人民幣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主要呈現基礎深化、範圍拓展、需求升級的特徵。在基礎深化方面,市場參與者對擴大人民幣使用的興趣正在提升。在範圍拓展方面,國際投融資需求擴大。今年以來,企業使用人民幣開展跨境直接投資的流程更簡便,實體經濟對人民幣在投融資領域的使用需求正在上升。人民幣在證券投資領域的使用也穩步擴大。債券通、滬港通、深港通等投資渠道不斷豐富,促進境內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不斷擴大。同時,需求升級表現在:降低成本和規避風險越來越成為企業和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的主要動力。過去幾年,貿易結算是人民幣跨境使用的主要領域。近年來,市場參與者用於規避匯率風險、降低財務成本的交易上升。

霍穎勵表示,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持續、快速發展。一是支付貨幣功能不斷增強。人民幣是中國第二大跨境支付貨幣、第五大全球支付貨幣。今年以來,人民幣跨境收付佔全國本外幣收付的比例達31%。二是投融資貨幣功能持續深化,目前境外投資者可通過RQFII、滬深港通、直接入市、債券通等多種渠道投資中國金融市場,境內機構投資者可通過RQFII機制投資離岸的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也可通過滬深港通、基金通證等渠道投資境外金融市場。三是儲備貨幣功能逐漸顯現,目前人民幣上升為第六位官方外匯儲備貨幣,越來越多境外央行和儲備機構把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貨幣,持有人民幣的儲備規模快速增長。四是離岸人民幣市場平穩發展,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初具規模,人民幣金融產品日趨豐富,離岸與在岸金融市場之間的聯動性逐漸增強,離岸市場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展。“今年以來,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增長非常快,目前已超過10萬億元,超過去年全年水平。今年跨境資金流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經常貿易項下資金流出,資本項下資金流入,這和今年境外投資主體投資於國內債券和股票的淨流入資金已超過7000億元有密切關係。”

霍穎勵指出,人民幣國際化為中國和全球貿易伙伴構建了一個多贏局面,使市場參與者能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通過使用人民幣,進出口企業增加了融資渠道,減少了匯率風險,節約了匯兌成本;市場參與者實現了資產多元化,拓寬了投融資渠道;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儲備資產也更加多元化;人民幣因國際化整體改善了營商環境,促進了國際貿易發展,提高了貿易投資便利化,切實發揮了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

霍穎勵表示,越來越多跨國企業將人民幣納入全球資產負債表進行統一管理。例如,在上海設立總部的83家世界500強企業中,有71家已辦理了跨境人民幣業務,其中人民幣跨境收支佔比超過50%的有30多家,一些跨國公司已將與中國企業的業務往來全部改用人民幣計價交易。

人民幣國際化“下一站”:“存量改革”

新華社 供圖

未來更多“存量改革”

展望未來,霍穎勵指出,人民幣國際化仍有較大空間。

“目前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一系列對外開放政策相繼落地,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世界銀行前幾天大幅提高中國的營商環境排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將會進一步提升,對持有、使用人民幣的意願也會進一步增強。”霍穎勵同時指出,人民幣在投融資、儲備功能等方面的發展比較快,但相對於中國金融市場的體量和境外投資者的需求,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目前中國債券市場託管量已超過70萬億元,但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債市的比例只有約2.4%。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表示,未來至少有三大因素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速:全球金融體系內在需求的持續上升;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金融科技的發展。在金融科技因素方面,未來在區塊鏈上的應用、在數字貨幣上的探索,都可能為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帶來新的推動力量。鄂志寰稱,未來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在加深儲備貨幣職能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作為大宗商品計價貨幣的職能。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亞太經濟研究聯席主管屈宏斌認為,未來5到8年內,人民幣完全有潛力成為世界第三大儲備貨幣,但要把潛力轉化成現實,還有工作要做,最主要的是金融市場進一步改革和開放,特別是國內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的資源錯配等問題。他直言,這幾年跨境資金流動管理的加強難免誤傷實體企業和實體經濟,而且使市場對政策信譽度產生懷疑。

英國知名經濟學家李籟思(Gerard Lyons)表示,人民幣市場的關鍵不在於銀行或監管機構推動,而在於市場有流動性。

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周誠君表示,一個好的人民幣外匯市場應能為境外人民幣資產投資者、持有者管理匯率風險。周誠君同時強調,在宏觀層面的政策框架之外,微觀執行層面的便利化是下一步需要花功夫的,如賬戶開立是否方便、交易的清算結算機制是否在稅費和會計處理等方面有國際競爭力等。

渣打銀行董事總經理、人民幣國際化及“一帶一路”業務全球主管凌嘉敏表示,海外市場人民幣生態圈的建立有待進一步加強,包括人民幣對沖機制的建立,也需要當地商業銀行和當地央行共同推動。

“在人民幣國際化初期,我們主要通過增量改革進行推進,經過近十年發展,跨境人民幣政策框架已基本建立,之後更多要存量改革,把各項政策落到實處,滿足市場主體的合理需求。”霍穎勵表示。

記者 周軒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