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與中國企業共鑄EPC“中國品牌”

經濟觀察網 沈建緣/文10月23日,通用電氣公司(GE)聯合其在海外工程承包領域的產業夥伴在北京舉辦工程總承包(EPC)中國論壇。論壇上,政府、承包工程商會、EPC公司、海外工程業主和金融機構的代表就全球基礎承包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展開討論。

雖然當前世界經濟大勢趨緩,但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卻有增無減。“一帶一路”戰略更是帶動了沿線新興市場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加速。然而,抓住這些機遇需要全行業共謀開放、創新與合作大格局,開拓新思路,通過與強手聯合、優勢互補,共拓EPC國際合作多贏新模式,才能更好應對國際項目的風險和挑戰。

GE和他的中國合作伙伴正在項目合作中不斷探索新的模式。10月,GE同哈電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宣佈共同在巴基斯坦必凱(Bhikki)合作實施當地最大的發電站項目,將為400萬戶家庭提供穩定電力。

之前,9月該公司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國機集團)聯手肯尼亞凱佩託(Kipeto)102兆瓦風電項目,對非洲的清潔能源項目進行聯合開發、投資和融資。這項工程是中國政府“一帶一路”戰略和美國政府“電力非洲”計劃在中國、美國、與肯尼亞三國國家戰略的交匯。

該項目背後具有經濟利益與國家戰略雙重意義,同時造福非洲人民,既是經濟,也是政治,因此被列為習近平主席訪美之前中美經貿務實合作具有實質性成果的三個項目之一。也意味著中美兩國的企業在第三國投資合作上將有更大想象空間。

這些項目的陸續開展,使GE從為中國企業提供設備和技術支持,到與中國EPC企業一起出海,實現了從合作伙伴到“戰友”的轉變。EPC是“工程、採購、建設”的英文縮寫,是國際通用的工程總承包產業的總稱。作為全球工業製造領域的老牌企業,GE在包括通過燃氣輪機、風電、天然氣管道壓縮機、電站控制等眾多領域,與中國EPC企業的合作已有近20年的歷史。

隨著中國企業海外EPC業務進入新的發展時期,GE與中國EPC行業的合作模式正變得更為複雜和深入。

與中國EPC企業一起“出海”

GE:与中国企业共铸EPC“中国品牌”

在論壇上,GE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段小纓表示,“中國的EPC行業從最初的政府援建項目,到如今全球範圍的商業運作,中國的EPC正在走出去,我們也要跟著他們一起走出去,這對GE提出了新的要求。EPC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除了先進的技術裝備和全球資源以外,更需要新型的思維和商業模式的合作。”在她看來,僅把中國當做技術和產品輸出市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

在GE的全球發展戰略中,該公司正致力於變革傳統工業,成為一家數字化工業公司。在中國這一願景還包括更豐富的內容——用來自中國的業務創新服務全球——“源中國 匯全球”。當老派的工業製造業巨頭努力轉型的時候,中國市場是他們重獲增長的機會。新型的生態鏈合作將取代傳統的技術輸出,成為增長的催化劑。

按照GE全球副董事長莊睿思(John Rice)的說法,“中國的EPC行業非常靈動,我們需要解決非常複雜的問題,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成為偉大的EPC合作伙伴。”

這並不是一個一時興起的口號,過去12個月,GE啟動了對法國企業阿爾斯通(Alstom)能源及電網業務的收購,這筆價值140億美元的交易將在11月初收官。預計將有近5000位電網、燃氣輪機、水電以及高效發電行業員工加入GE,幫助GE在該領域的進一步提升。

過去20年,GE在包括中國在內的EPC行業創建了“聯合體模式”,即承包商負責土建,GE負責專業技術部分的工程。如今,GE正試圖以更豐富的產品線組合將電力行業EPC項目的積累輻射到更多領域,同時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來自IHS能源諮詢公司數據顯示,2014年新興國家電力需求佔全球總需求的47%,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超過52%。中國的EPC企業大多是多元化的集團公司,在海外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已耕耘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當地市場經驗,可以幫助GE在新興市場開拓商機。與中國EPC企業的合作,有助於GE在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及中亞等新興市場扮演新的角色。

與此同時, “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將推動中國EPC產業正進入高速發展週期。對長於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國EPC企業而言,“一帶一路”是中國政府近期倡導的最具前瞻性的國家策略,也預示著中國企業在大規模產能過剩之後找到海外新市場的需求。

據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MEC)總裁助理方彥水介紹,該企業在2012年到2014年之間,海外EPC業務簽約超過3,200億元,業務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長。而來自中國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石油石化領域EPC總承包商中石油的數據則顯示,該集團營業收入每年維持30億美元,其中海外業務化收入佔70%。

商務部最新數據表明,今年1-9月,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57個國家承攬對外承包工程項目3,059個,新籤合同額達到591.1億美元,佔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籤合同額的54.3%,同比增長24.9%。

EPC的“三重定義”

然而,並非只要按部就班地實現“夢想”,就能成就EPC“中國品牌”。如中國電力建設集團董事長晏志勇所說:“對於EPC來講,除了抓住更大的市場機遇之外,更重要的是從理念到實施方式實現轉變。”該公司下屬的山東電建三公司以聯合體方式與GE公司共同承建的埃及吉薩和本哈兩個燃氣聯合循環發電項目,為埃及電網提供全國10%的發電量。

在中國電力建設集團董事長晏志勇看來,EPC項目不僅需要滿足當地用戶的實際需求也需要考慮項目所在國家地區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他將EPC分為三重定義:“E”除了設計也應包括整體方案;“P”不僅是設備採購,也需要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C”也不僅僅是按照圖紙施工,更需要結合在更廣闊的領域內造福當地人民。

“這不僅需要成熟的經驗、先進的技術和良好的服務,也需要分享失敗教訓,達成新的合作。” 晏志勇說。

事實上,中國EPC海外工程承包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各種挑戰,例如:工程項目總承包商的國際化、工程優化設計程度還有待提高;國際業主需要國際品牌和技術標準的信心支持;許多國家和新項目對承包公司帶資、融資、投資需求越來越大等等。

日前,中國機械工業集團與GE公司簽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聯手對非洲的清潔能源項目進行聯合開發、聯合投資和聯合融資,簽約包括了肯尼亞Kipeto102兆瓦風電項目,這一項目由美國海外海外投資公司(OPIC)貸款,GE公司提供60臺1.7MW風機,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MEC)承建項目。

EPC項目合作是一個瞬息萬變的進程。任何有志於此的企業都必須像走鋼絲的人一樣避免出現任何一種風險。與中國企業在海外EPC市場曾經遭遇的風險相比,GE在全球EPC行業的積累則具有啟迪性。

以國機集團與GE合作的肯尼亞Kipeto風能項目為例。該項目國機集團6月19號與客戶首次聯繫到9月22達成意向協議僅一百天時間,得益於GE團隊通過當地資源的協調,實現高效的配合與推進。目前,國機集團與GE的合作模式,從最初的EPC承包商與設備供應商的關係,結成了如今的“EPC聯合體”,並一致對某些項目進行聯合投資。

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副總經理姚長斌在論壇上介紹了中石油和GE在工程承包領域的合作,他表示,“中石油作為EPC總承包商為大量石油公司提供EPC服務,離不開GE這樣的合作伙伴。”該公司與GE的源緣起始於上世紀80年代。2006年,雙方結成非排他性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在中石油主導建設運營的中亞天然氣管道項目中,GE不僅第一時間提前交付設備,還配合業主將各標段EPC公司集中起來,對接數據,共同探討工程方案。調動了沿線國家的本土團隊,為項目提供支持。

據中石油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1月13日,中亞天然氣管道自投產以來,累計輸送來自中亞地區的天然氣突破1,000億立方米。雙方也在中石油與英國石油公司(BP)位於伊拉克南部的魯邁拉(Rumaila)油田的的項目中再度合作。

2014年,GE油氣集團與中石油再次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雙方合作延伸到全球市場。目前,GE和中國EPC承包商的合作已遍佈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多個市場和多個領域,涉及多個具有地區和國際影響力的項目。

與“一帶一路”的合作模式類似。EPC業務將不再是某家企業的獨角戲,而需要相關產業鏈合作伙伴同臺獻藝,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對此,GE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段小纓表示,“GE已經在170多個國家開展EPC業務,不管是政府資源、客戶資源以及全球的這融資和商業模式的經驗,我們願意和中國EPC企業共享。”

目前,GE已經準備好成為中國EPC企業結成更緊密的戰略同盟, 他們需要找到新的方法,通過與強手聯合、優勢互補,開啟屬於他們的共同的未來。因為這不僅將改變GE未來在華業務的生存狀況,也將塑造未來二十年EPC行業的“中國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