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為什麼寧殺鄧奉也要留住吳漢?

守仁看劇


誠邀。



在我國,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劉秀是漢高祖子孫,為漢朝宗室。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的漢室宗親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鄗縣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在長達十餘年的統一戰爭裡,大將軍大司馬吳漢戰功赫赫,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鄧奉的叔叔鄧晨是劉秀的二姐夫,鄧晨隨劉演、劉秀兄弟起兵反抗王莽,鄧奉也是劉秀的鐵桿粉,官至破虜將軍。


《資治通鑑》:吳漢循南陽諸縣,所過多侵暴。破虜將軍鄧奉謁歸新野,怒漢掠其鄉里,遂反,擊破漢軍。佔據淯陽,與諸賊合從《後漢書》:夏四月,大破鄧奉於小長安,斬之。

建武二年,破虜將軍鄧奉正好從洛陽請假回新野探親。見吳漢軍暴行,大怒,率鄉民起義,擊敗吳漢軍隊,盡獲輜重,屯據老根據地淯陽。鄧奉乘機分兵四處,陸續擊破漢軍其他各部,很快就控制了南陽郡的大部分地區。不僅如此,他還與周邊的延岑的漢中流民軍、董訢的南陽流民軍、更始政權殘部、楚黎王秦豐聯合起來,互通聲氣,結成了聯盟。


吳漢劫掠南陽,鄧奉奮起反抗,為何光武帝偏袒吳漢,也要處理鄧奉呢?這件事總體而言,吳漢劫掠鄉里,縱兵為禍,犯了很大的錯誤,但是鄧奉犯得就不是錯誤,而且違反了原則,挑戰了光武帝劉秀的底線了。


吳漢曾任新朝宛縣亭長,後在漁陽郡販馬為業。更始元年(23年),被任命為安樂令。後歸順劉秀,封偏將軍、建策侯。此後,吳漢斬殺苗曾、謝躬,平定銅馬、青犢等農民軍,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后,吳漢任大司馬、廣平侯,先後掃滅劉永、董憲、公孫述、盧芳等割據勢力。吳漢死後,諡號忠侯。吳漢作為“雲臺二十八將”的第二位,官至大司馬,封廣平侯,對於劉秀可謂是忠心耿耿。

明人黃道周曾評論吳漢:吳漢為將,一心光武。說寵擊郎,廣阿從主。光武發兵,任漢軍旅。苗曾陰速,漢先加斧。所發之兵,盡上幕府。建茂合兵,漢傷膝處。奮起擊之,潰遁無所。後伐公孫,兩營隔阻。帝聞大驚,敗端立數。漢勵諸軍,銜枚復伍。

反觀鄧奉,他叔叔鄧晨是光武帝的二姐夫,鄧晨跟隨劉秀兄弟反抗新莽,而鄧奉因為保護了陰麗華,陰識一家,劉秀稱帝后,感謝鄧奉的幫助,封他為破虜將軍,顯然鄧奉的功勞不足以和吳漢相提並論。


鄧奉起兵雖然是激於義憤,但他背叛了信任重用他的劉秀,也使剛剛平定的南陽郡又陷入兵火之中,不但劉秀不能諒解他,連他的老朋友孫憙也多次寫信責備他。建武三年四月,光武帝劉秀親征,漢軍士氣大振。鄧奉戰敗從堵鄉逃到淯陽,董訢投降。鄧奉再敗,退至小長安聚。劉秀率諸軍緊追。四月,鄧奉知道形勢已經不可挽回,決定投降,於是他就請朱祐請出來,然後脫掉上衣,光著上身由朱祐押著他一起來到劉秀大營中請罪。大將岑彭和耿弇覺得鄧奉叛變現在又投降,如果不處理他,不利於懲治叛亂,於是鄧奉悲劇了。

光武帝劉秀之所以處理鄧奉而保留吳漢:首先,二人不可同日而語,吳漢忠心耿耿,功勳卓著,鄧奉相比差很多;其次,鄧奉叛亂,重來兵火,為光武帝劉秀所不容,而且開戰火的地方還是光武帝的老家南陽;最後,大將岑彭和耿弇的勸說也起到了作用,作為光武帝劉秀的心腹,自然是容不下叛亂的,鄧奉的結局自他反叛就已經註定的,吳漢沒事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源稚生


沒辦法啊,鄧奉方面雖然事出情有可原,而且有恩於劉秀。但是劉秀被眾將架到那個位置了,可以說不得不殺鄧奉以安眾將。再怎麼說,吳漢只是治軍不嚴,瑕不掩瑜,有錯無罪。而鄧奉連賊抗漢,屬於犯上作亂,死罪難逃。仗打了一年,劉秀給過他機會,他自己不珍惜,還是要繼續跟漢軍對抗,這已經超出一開始起兵驅逐吳漢的範疇了,性質變了。另外權衡利弊,吳漢身後是河北勢力。再加上本來屬於小錯,所以註定了劉秀只能保吳漢殺鄧奉了。


幕後煮SHI者


性質不一樣,鄧奉是造反,雖然事出有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