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吐蕃人到長安15天,都幹了些啥?

1.大唐亂了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正處在最艱難的安史之亂時期。

河東、范陽、平盧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從漁陽起兵造反,隨後,繁盛的大唐帝國開始裂變。

唐玄宗攜帶家屬出逃,長達八年的抗戰,哦不,長達八年的平叛路開始了。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三員大帥率先在潼關出師未捷,折了大唐的雄鷹。

安史之亂後,吐蕃人到長安15天,都幹了些啥?

高仙芝影視形象

張巡、許遠、顏杲卿三大文人出身,卻抵死抗敵的忠臣相繼被殺,損了大唐的循吏。

再之後,情勢時明時暗。郭子儀、李光弼兩位本來有嫌隙的武將聯手,力壓史思明,收復兩京,眼看已經化被動為主動,形式轉為明朗,結果在鄴城,大唐九大軍區司令的集合之戰卻被一場天災搞得慘敗。郭子儀雖然不是此次軍事行動的總統帥,但炊事員行軍——黑鍋是背定了,不久就被免職在家。

當大唐這邊搞得熱鬧的時候,遠在西藏的吐蕃人也坐不住了。“安祿山已竊據洛陽,以河、隴兵募令哥舒翰為將,屯潼關。……於是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謂之行營。曩時軍營邊州無備預矣。乾元之後,吐蕃乘我間隙,日蹙邊城,或為虜掠傷殺,或轉死溝壑。數年之後,鳳翔之西,邠州之北,盡蕃戎之境,淹沒者數十州。”《舊唐書》

吐蕃見大唐亂了,原來坐鎮各地的軍區司令都回師平亂,再沒有攔路虎抵擋,於是帶著吐谷渾、党項、氐、羌等20多萬人趁機跑下青藏高原,一路佔領了大震關,蘭、河、鄯、洮等隴右各州,再進入涇州,邠州、奉天、武功等地,一步步逼近長安。吐蕃剛到涇州的時候,刺史高暉不作為、不抵抗,反而笑臉相迎,高喊“太君,這邊走”,給吐蕃等聯合軍帶路,讓他們少走彎路,直逼長安。

對於高原上下來的老友,大唐皇帝是什麼反應?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當時的唐代宗根本不知道情況,原因是,“吐蕃之初入寇也,邊將告急,程元振皆不以聞。……過邠州,上始聞之。”邊將是迅速報告情況了,但公公程元振不想理這茬兒,根本不上報天子,等吐蕃人都走到距離長安兩三個小時高速路程的邠州了,唐代宗才聽說了情況。還沒等來得及反應,“辛未,寇奉天、武功,京師震駭。”再報,吐蕃聯軍已經走到了距離長安普快才一個小時的武功縣。

怎麼辦?唐代宗還算冷靜,沉著地安排了兒子李適當元帥,又啟用被辭退在家的郭子儀,去咸陽禦敵。自己則準備先給將士們喊喊口號,至少把大家抗戰的熱情調動起來。結果還沒開嗓子,探子又報,吐蕃人已經過便橋了,搞得唐代宗發了好久的愣。最後決定先出陝州避避難。

國難當頭,大唐的禁軍第一反應是趁勢發財,唐代宗剛走出去,禁軍中的射生軍將領王獻忠帶著四百個騎兵就殺回了長安,裹挾著以唐玄宗第26子豐王李珙為首的十個王爺跑去開城門迎吐蕃。唐代宗走到華州,身邊的人都散得差不多了,還沒有逃走的,也都又累又餓,真是瞎子丟了柺棍,寸步難行。

有人說,郭子儀是腿短走得慢嗎?收到命令後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原來,郭子儀是走岔路了。郭子儀光桿司令一個,難得在路上收了20多騎人,於是大家一起往咸陽走。剛走到咸陽,又聽說吐蕃到了便橋,擔心皇帝陛下安危,於是郭子儀又馬上啟程,去長安保護唐代宗。好不容易跑到長安了,發現唐代宗已經跑了……真恨這個時候沒有微信,能發個定位,也能在“附近的人”看到吐蕃到了哪兒。

安史之亂後,吐蕃人到長安15天,都幹了些啥?

郭子儀像

這樣一來二去,路上毫無設防,長安又人去樓空,於是,吐蕃就這樣進入了長安。

2.吐蕃來了

史書上記載,“丙子,出幸陝州;戊寅,吐蕃入長安”,從唐代宗出逃,到吐蕃進長安,僅僅就過了兩天。

那麼,高原上的人到了繁華的長安,準備乾點啥呢?

“戊寅,吐蕃入長安,高暉與吐蕃大將馬重英等立故邠王守禮之孫廣武王承宏為帝,改元,置百官,以前翰林學士於可封等為相。吐蕃剽掠府庫市裡,焚閭舍,長安中蕭然一空。”《資治通鑑》

剛到長安,吐蕃大將馬重英先是和帶路黨高暉一起,冊立了唐高宗和武則天第二子、章懷太子李賢的孫子廣武王李承宏當皇帝。為了表示此次行動的權威性,在吐蕃和高暉的主持下,他們還宣佈改元,並且設立了百官。有了皇帝,自然要立與皇帝搭配幹活的宰輔大臣,於是翰林學士於可被拉出來當宰相,整得就像一個正正經經的領導班子。

那麼,吐蕃人為什麼要冊立這位李承宏當皇帝呢?

李承宏的身份,算起來和吐蕃還是親戚。

先為《資治通鑑》捉只蟲,“故邠王守禮之孫廣武王承宏”,李承宏是邠王李守禮的兒子,不是孫子。李守禮一家,都在為大唐輸出子女,先是女兒金城公主嫁給吐蕃,後面第三子李承寀又為了大唐平叛,跟回紇和親,娶了回紇姑娘。所以,李承宏既是吐蕃的大舅子,又是回紇的大伯哥,吐蕃人立他為帝,也就不足為奇了。

吐蕃進來長安一趟,當然不只是為了給大唐立個假皇帝,象徵性顛覆一下他們的政權。最主要的,還是要搶錢。於是,長安的府庫就這樣遭了秧,被洗劫一空,金銀財寶搶劫完了,吐蕃又放了一把火,把長安城燒成了光棍城。

話說回來,儘管吐蕃攻入了長安,給了大唐帝國巨大的恥辱,但,他們待在長安的時間前後加起來不過15天。於是,看客們驚訝,吐蕃既然都有能力打到唐朝首都,怎麼不順勢滅了大唐,而在短短15天之內就溜之大吉呢?有人說,這是因為高原下來的人,受不了長安的氣候,醉氧得不行,瞌睡蟲天天佔據他們的身體,他們才趕緊跑了。

首先,要清楚的是,吐蕃能撒丫子跑進長安,並不是大唐兵力不行,可以隨他們處置。而是各方軍隊都在“忙”自己的事,採取不抵抗的方法,完全沒怎麼交戰;

然後,吐蕃進長安的時候,皇帝都已經跑了,雖然確實是極其丟人的事,但也說明了,當時並沒有阻攔;

最後,吐蕃之所以快速撤退,並不一定是氣候的原因,因為吐蕃人還沒有發明飛機,並不能一趟航班抵達咸陽機場,然後開始受不了從高原下來的各種身體反應。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他們是從唐肅宗期開始搞事情,一路慢慢下來的。

詳細的路線是:從西藏到四川,佔據今天四川省境內的巂州、威武,然後重新奪回被哥舒翰好不容易拿下的石堡城,再到今天青海省境內的廓州、霸州、岷州,河源、莫門軍,再攻陷今天甘肅省境內的臨洮,拿下秦州、成州、渭州,第二年,才進入大震關,佔據了上面說的隴右各州,從而進入陝西境內。

安史之亂後,吐蕃人到長安15天,都幹了些啥?

也就是說,吐蕃這次軍事行動不僅過了年,還一路經過了四川、青海、甘肅、陝西等幾個省,真有醉氧問題,也早就習慣了。

那麼,吐蕃真正半月遊就跑的原因,還是被前面老走冤枉路的郭子儀等人嚇跑的。

郭子儀當時的人數並不多,所以只能採取智取,策略是“‘六軍將士逃潰者多在商州,今速往收之,併發武關防兵,數日間,北出藍田以向長安,吐蕃必遁。’……子儀乃泣諭將士以共雪國恥,取長安。……子儀請太子賓客第五琦為糧料使,給軍食。……令第五琦攝京兆尹,與之偕行,又令寶應軍使張知節將兵繼之。……全緒至韓公堆,晝則擊鼓張旗幟,夜則多燃火,以疑吐蕃。……吐蕃懼,百姓又紿之曰:‘郭令公自商州將大軍不知其數至矣!’虜以為然,稍稍引軍去。”《資治通鑑》

第一步,收拾殘眾,把前面趁火打劫的中央軍集合起來,在軍中開會激勵大家要雪恥;第二步,派曾經的太子賓客第五琦鎮守西安,給大家補充糧食;第三步,將軍長孫全續製作了很多大唐國旗,又天天派人打鼓吶喊,晚上就撿柴火燒,搞得到處都是火堆,讓吐蕃懷疑大唐到處是人;第四步,讓百姓散佈消息,說郭子儀帶著大唐的將軍們來了,隊伍黑壓壓一片,人多得喲,數都數不清。

吐蕃來到別人的地盤,本來也沒正經打什麼硬仗,聽說郭子儀帶那麼多人來了,不免還是心慌,最終決定“引軍去”,退到了鳳翔。

鳳翔的節度孫志直聽說吐蕃來了,趕緊關上大門,吐蕃圍了幾天拿不下來,剛好鎮西節度史馬璘帶人來救,在吐蕃面前展示了一下大唐真正的將士身姿,“璘奮擊大呼,賊徒披靡,無敢當者”,吐蕃人目瞪口呆,大嘆這傢伙不怕死,“此將不惜死不可當,且避之”,難啃的骨頭不啃了,於是再次退到了原、會、成、渭這些地方玩。

自此,吐蕃到長安的“半月遊”徹底結束。

安史之亂後,吐蕃人到長安15天,都幹了些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