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實力最強的蜀地割據者與施政奇才,為何最終慘敗收場?

光榮與艱辛——努力中興漢光武(54)

主筆:江湖閒樂生

西漢末年有個做官的天才,叫做公孫述,他二十出頭就當上了天水郡清水縣的縣長,且將此地治理富足安寧,太守非常賞識這個年輕人,乃特加提拔,讓他兼任五縣縣長,管攝五縣,不料公孫述照養將這五縣治理的井井有條,無奸無盜,夜不閉戶,一郡為之驚詫,視其為奇才,有鬼神之能。

王莽篡漢之後,公孫述再獲升遷,出任蜀郡太守,到任未久,蜀郡安樂,百姓稱美,士民仰慕,稱其有宰相之才。

如果天下繼續太平下去,公孫述這個官場天才說不定真的能當上丞相宰輔,成一代名臣。但是很可惜,王莽改革失敗,很快滅亡,天下隨即大亂,公孫述於是合眾數萬人,自封為益州牧,連敗更始大將,威震西南,遂割據巴蜀,稱雄一方。

當是時,更始政亂,不僅未能穩定天下局勢,反被赤眉流民軍一路反攻自顧不暇,公孫述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遂於更始三年(公元25年)四月在成都稱帝。

中國歷史上實力最強的蜀地割據者與施政奇才,為何最終慘敗收場?

圖:公孫述號稱白帝

同年六月,光武帝劉秀也在河北稱帝,並開始分兵四出,西窺關中,南窺洛陽。

公孫述見此,也不甘自守於巴蜀之地,於是在劉秀的徵西大將軍馮異與赤眉爭奪關中的同時向北拿下了漢中,進窺關中;同時又向東拿下了江州(今重慶)、據楚關(今湖北長陽西),進窺荊州。

於是,部分關中與荊州地方勢力(延岑、田戎等)被劉秀打敗後,便競相投入到了公孫述麾下。而中原局勢的日益混亂,也讓大量難民湧入巴蜀,使得公孫述的實力迅猛增長。

至建武四年(公元28年)十一月,公孫述已聚有各路反漢武裝數十萬人,並囤積了大量糧草,還打造了一支擁有十層樓船的超級水軍——這在當時,簡直就是航空母艦般的恐怖存在。現在的公孫述,可謂兵強馬壯,雄心勃勃,氣吞萬里如虎;他甚至提前刻好了天下州牧郡守的印章,只等發放便是。而劉秀此時卻正被關東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亂折騰的半死,漢軍南征北戰,常常幾個戰線同時開打,劉秀焦頭爛額。

中國歷史上實力最強的蜀地割據者與施政奇才,為何最終慘敗收場?

看來天下群雄之中,還是公孫述最有和劉秀爭天下的本錢。相對於中原饑荒遍地、流民四起,益州之地基本未受戰亂波及,加之物阜民豐,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時人稱“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幹,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無論是農業、漁業、鹽業、紡織業(蜀錦聞名天下)、礦產業、輕工業、軍工業(有大量制箭的竹子和鑄造兵器的銅礦)都是全國一流,兼北有秦嶺之險,東有三峽之險,位處長江上游,居高臨下,真“險塞千里,天府之國也”(諸葛亮言)。所以當年,漢高祖劉邦雖偏居漢中一隅,卻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閃電般奪下關中,繼而北收燕趙,東進洛陽,最終竟打敗了強大的項羽,開創大漢數百年基業。

相信劉邦這一段偉大實踐,一定給了公孫述無窮的自信,以及甚多可借鑑的戰略決策。現在,他只要按著劉邦的老路子走下去,趁劉秀忙於東方平亂,一舉奪下關中,再取中原之鹿,則此萬世之功,數載可成也。

事實上,坐擁數十萬雄兵與強大後勤補給的公孫述,其實力不僅超過了前代的漢王劉邦,也超過了後世的蜀漢諸葛亮,只要抓住時機,配以完善的戰略,他就算無法打敗劉秀統一天下,至少也可攻佔關中與漢平分天下。

中國歷史上實力最強的蜀地割據者與施政奇才,為何最終慘敗收場?

可惜,公孫述並沒有抓住時機,或者說,他沒有很好的利用時機,在這最關鍵的時刻,他竟然只派了數萬蜀軍由棧道出漢中,進佔陳倉,欲學韓信以逸待勞,打馮異一個重蹈章邯覆轍。

公孫述錯了。因為他碰到的不是章邯,而是馮異。想當年,韓信輕鬆打敗章邯,那是章邯已失三秦民心,非戰之罪也。而今馮異廣施恩信,申理枉結,因而威權至重,百姓歸心,人皆號之“咸陽王”。在這種情況下,公孫述竟然只派了自己十分之一的兵力去北伐,對陣大名鼎鼎的大樹將軍馮異,這簡直就是開玩笑。

果然,馮異領軍出戰,一戰而大破蜀軍,蜀將李育兵敗逃回漢中。馮異凱旋而歸,順手再將關中各地營保勢力一氣掃平,得其首領便送往洛陽治罪,得其兵眾便讓他們回鄉各歸本業,殘破的關中遂在馮異手中休養生息,緩緩恢復元氣。而公孫述經此一敗,竟永遠喪失了統一天下的銳氣與時機,從此擁地自固,坐以待斃。

至建武六年正月,劉秀已基本平定了關東與三輔地區,天下十三州佔了十一州,只剩下公孫述的益州和隗囂的涼州,就差臨門一腳,便可開創太平,完成統一大業了。

然而就這臨門一腳,劉秀竟踢了足足七年之久,這顯然不是漢軍真正軍事實力之體現。

地球人都知道,只有儘快完成統一,才能保證一個國家政權的穩固與強大。否則諸將擁兵自重,尾大不掉,遲早要生大禍。比如曹魏遲遲無法統一天下,結果政權被長久把握兵權的士族領袖司馬氏篡奪;而宋也未能徹底統一,又擔心將領擁兵自重,杯酒釋兵權,故而宋不武。

可是東漢的統一進程,卻屢屢違背此原則,老將戰事一拖再拖。漢高祖劉邦五年就搞定了天下,劉秀最終卻花了足足十三年,為什麼呢?

因為多年征戰,劉秀已經厭倦了,他覺得現在國家當務之急,應致力於安撫百姓,恢復生產,治癒戰爭帶給人們的創痛。為蒼生計,他寧願放緩統一天下的進程,哪怕犧牲功業,犧牲榮耀,在所不惜。劉秀深信,戰爭不是一個好東西,如果時間可以改變人心,如果誠意可以感動天下,如果能用政治手段與外交手段解決問題,他絕不想動用武力。

一個開國之君與名將帝王,卻討厭戰爭,憎恨流血,反對好大喜功,堅持戰撫並用。我只能說,光武帝劉秀,這個中國歷史上最會打仗卻最討厭打仗的異類皇帝,真是當時百姓的福氣。

中國歷史上實力最強的蜀地割據者與施政奇才,為何最終慘敗收場?

於是,面對天下最後兩個大軍閥隗囂和公孫述,劉秀表示:“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成語“置之度外”典出於此)令諸將返回洛陽先休養幾年再說。

其實,面對剛剛平復戰亂的中原,此時公孫述若肯聯合隗囂大舉進攻關中與南郡,或許尚有一絲機會,但他除了偶在荊州搞些小風浪,其實依然只是在憑險自守,消極防禦;如此畏首畏尾、坐陷孤危之境,豈不知天下若定,巴蜀豈能獨存?或許,公孫述這個前車之鑑也就是後來諸葛孔明不斷北伐的原因之一吧。

其實遍觀巴蜀歷史,從公孫述到諸葛亮,再到後世王建、孟知祥、明玉珍等人,為什麼除劉邦外歷朝歷代西南政權便再未能統一天下?這也許跟四川的民風有很大的關係。蓋蜀地山川阻隔,自成一統,歷來為亂世樂土,故其民溺於逸樂,不好功名,只願偏安一方,不思進取(建武六年公孫述欲大舉出兵,蜀人卻皆以為不宜空國千里之外、決成敗於一舉,而據理力爭,公孫述只得作罷)。在這種情況下,若統治者在三五年內不能圖得關中,此後便是再有雄心壯志,那也無力迴天了。所以這歷史上,才只有一個劉邦、一個韓信。

↓猛戳左下角「瞭解更多」,更多精彩就在下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