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阿里巴巴成交額2135億元,京東成交額1598億,哪個的利潤比較高?

看見熱點


當然阿里啦,京東是11天的銷量,阿里是一天的,本來不信一天能有那麼多,現在信了,找到老婆就信了!刷單?真正的賣貨的假貨哪裡都有,在淘寶賣假貨,得小心啦,一個投訴,你的努力就白費了;京東買到假貨,相當麻煩,你投訴沒用,得去打官司,打贏了人家才認,處罰力度也稀鬆!總之兩家不在一個層次,京東是隻顧自己賺錢,它說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價格不透明!阿里是幫大家賺錢,收點天貓保護費,c店沒任何費用,而且賣家之間競爭大,價錢高容易走失流量,所以天貓淘寶的價格比較合理!相比同樣的東西 同樣的服務 同樣的價格,淘寶天貓比京東便宜不少!京東是往死裡提高利潤,阿里薄利多銷!


潤生滋補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王天天: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京東的1598億,是下單金額,並且是11月1日到11日10天的

阿里的2135億是雙十一,也就是11月11日24小時的

如果同時算上阿里在11月1日到10日的成交額,比京東的數量要龐大的多


並且,對於我們用戶來說,阿里和京東上面購物都是挑商品,下單然後收快遞

但其兩者的經營模式相差很大

京東可以比喻成劉強東自己家開的超市,而天貓則是馬雲建的一座大型商場

劉強東自己進貨賣貨,要考慮其他超市的價格競爭,常要做活動,要薄利多銷,所以利潤率是較低的,並且很有可能做出虧本的交易

馬雲則不一樣,店都不是自己開的,像一個包租公一樣,商場收租,收廣告費,不管那些店家是虧是賺,租金和廣告費是不變的,所以利潤穩定且高額


所以阿里無論是從利潤率還是總體的利潤額上面,都遠遠超過了京東

但兩者各有優劣

阿里的模式更容易滋生假貨以及不負責商家,因為畢竟不是馬雲自己的店,他有時候無法面面俱到的直接管理,而京東則不一樣了,自己的店,就是靠這個賺錢,劉強東對於假貨以及服務的管控可以更加嚴格和高效。


首席投資官


我很驚訝,京東的成交額有1598億之多,我本人絕大多數東西是在京東買的,但我知道淘寶加天貓在引領著電商的發展。

看來京東的發展還是非常迅猛的,京東多是自營,阿里巴巴是大集市,從電商這個業務看,肯定京東利潤高吧。但不少人把阿里巴巴看作阿里巴巴電商,就怎麼也不可能理解阿里巴巴的利潤會比京東低。那是太低估阿里巴巴了。

京東與阿里巴巴,那不是一個量級的競爭。支付寶、阿里雲所代表的“新業務”,單個都可以跟京東抗爭,何況阿里巴巴還有那麼多的投資與收購呢。

即便是電商,阿里巴巴與京東也是不同的模式,雖然我個人更喜歡京東的模式,但論及全球化及影響力,阿里巴巴電商也遠超京東。

我所要表達的是,在我的印象中,京東落後太多了,但從數據看,京東的成交額目前已是阿里巴巴電商的70%,未來還真有可能超過淘寶、天貓。

也就是說,阿里巴巴電商增長會逐漸放緩,而京東還將更快速增長,加上拼多多、小紅書等後起之秀,未來阿里巴巴電商版塊的想象力並不性感了。


財經作家邱恆明


首先,更正一點這個問題,阿里的是成交額,京東的是下單額,下單不代表是成交,成交之後也會有一定的退貨量,至於利潤,每件商品利潤率都不同。但從整個大環境來看,但阿里肯定是比京東多的,阿里巴巴在電商平臺競爭中將長期佔據優勢,雙十一成交額差即便是相同的情況下,阿里巴巴利潤率也能遠超京東,那麼這個結論何以見得 ?
  • [ 阿里 ] 是大平臺,[ 京東 ] 是大商家
阿里巴巴做的是平臺,本身不參與銷售。產品不用管,只需在後臺做好服務,維護好秩序,就跟個大佬似的,其他的,發貨,售後,推廣啥的都不用管。而京東電商在天貓開店,每年要交一筆費用,比如 3 萬元和 6 萬元兩檔,而各種各樣的服務費和推廣費都會交給阿里巴巴。即便是推廣淘寶天貓商品的淘寶客,如今都要向阿里巴巴平臺繳納 10% 的技術服務費。這種經營模式決定了利潤水平。與阿里巴巴相比,京東更像是網絡版的國美蘇寧,僅物流體系就消耗了大量利潤。
  • 阿里是互聯網+,京東是 +互聯網
阿里更像一個互聯網企業,是互聯網+ ;依靠無限擴大商品的種類,讓消費者始終有更多的選擇,並且抓住了中國經濟增長紅利:外貿轉型、零售業變革等等。反觀京東像一個傳統零售企業,是+互聯網。作為一家傳統企業,錢需要一分一分賺,效率就是生命,京東註定苦逼。所以需要它不斷引入資本,最終實現上市。然後再通過圈錢繼續投入和擴建,竭力保障產業鏈完整、物流體系順暢、產品質量和服務過硬,從而擴大消費者數量。
通俗來說,阿里對用戶的積累規模大於京東。像上面提及的京東定位於商城,而淘寶定位於平臺。這就表面了淘寶只為第三方提供開設店鋪的基礎設施,本身是不提供具體的商品,躺著賺錢。多積累用戶,做好用戶各方面的服務。通過設置通行的管理規則或是服務管控用戶,間接的完成對消費用戶提供商品供給。所以,阿里的利潤比高於京東。
更多交流歡迎留言評論 !

stormzhang


沒有懸念,無論是從利潤的絕對數額,還是利潤率這一相對指標,都是阿里利潤更高。


阿里和京東兩者之間是有比較大的差異的。你可以把京東理解成為一家雜貨店,京東自己進貨,自己賣貨,然後賺中間的差價(即自營模式);而阿里巴巴就像是“包租公”,其修建了一個商場,商戶在裡面做生意,阿里就收租金、賺廣告費(即平臺模式)。


同樣是賣一臺2000元的TCL電視機,體現在京東的賬面上,就是2000元營收;而阿里只能得到200元營收——因為這臺電視是TCL的收入,200元是TCL給阿里的服務費。但是京東這2000元的收入,有可能是虧本的,因為京東需要和蘇寧這些競爭,利潤很微薄;但阿里是“包租公”,不管TCL利潤是多少,它都能獲的200元服務費,而且這些服務費的成本是很低的(阿里只需要把平臺建設好就行)。


所以,這裡就存在一個現象,

京東的營收往往是大於阿里的。比如今年二季度,京東淨收入為1223億元,而阿里巴巴為851.48億元;但京東虧損了22.77億元,阿里卻大賺200億元。所以,放到今年雙11的來看,京東1598億元的銷售額,本來就低於阿里的2153億元,加之京東利潤率本來就遠遠不如阿里,所以必然是阿里的利潤超過京東。


當然,現在京東也在學阿里,京東商城也有很多第三方商家的店鋪,但相比阿里的規模還差得太遠。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孔方財經


天貓和京東根本就是兩個性質的,京東自營是自己進貨然後賣給消費者,或者直接合作廠家監督發貨負責運輸給消費者,淘寶是空手套白狼,無論你賣什麼,他都是按照比例來收取利益,這就是為什麼每年京東利潤低,淘寶天貓利潤高,但是京東的營收遠遠超於淘寶天貓,京東代表的就是品質,因為比淘寶出的晚,所以他必須抓住一個自己的優勢來活下去,不得不說京東做的很好啊,試問現在買家用大電器,手機電腦這些,誰上淘寶買去?坑不死你,完了他們還不用負責任,推給第三方就行了...淘寶的定位就是多樣,便宜,任何一款商品都可以貨比三家,挨個挑選,深受女性喜歡...說白了據我身邊的朋友,用京東的男性多,用淘寶的女性多,而女性在網購上敗家的能力,遠遠大於男性...

就事論事,而非詆譭任何一家,我兩家都用,小東西買淘寶,便宜,大東西買京東,放心!和我想法一樣的不用去評論區爭論,點個贊就行...


低頭一笑的溫柔


11號在京東下的訂單 13號早上就收到了 淘寶可以嗎



青島美食探店


本人在京東和天貓也做了很多年了,其實把京東和天貓不管那個方面做一個對比本身就不應該,除了模式不同,體量一個是螞蟻,一個是大象。如果純站在商家兩個平臺上給到京東扣點和平臺營銷費用,京東在扣點上比天貓多的,營銷費用是比天貓少的,同一體量天貓收入還是會高一些,並且同一個品牌(除了少數一些電子類品牌)成交量差距太大,天貓的收入仍然是京東很多倍。還有一個問題,大品牌會去入駐京東,小品牌因為京東的扣點,門檻,還有發票問題在京東根本生存不下去。雙11京東是下單金額,天貓是成交金額,這個差距就更明顯了,往年數據都有展示的,雙11天貓退款率在5-8%左右


速度海龜


為了讓你多花錢,阿里也花了不少錢。


截至12日零點,天貓第十個雙十一總交易額突破2,135億元,同比增長27%,超出市場預期值2,100億元。截至發稿時,全網銷售數據尚未披露。物流方面,截至11日23時18分09秒,阿里系物流訂單量超過10億,去年雙十一全天物流訂單量為8.12億,同比增速將高於23%。京東方面,數據顯示,自11月1日0點起到11月11日24點整,京東雙11累計下單金額達1,598億元,創歷史新高。此外,星圖數據顯示,蘇寧2018年雙十一銷售額突破154億,同比增速達40%;拼多多雙十一銷量達75億。(注:截至發稿,蘇寧與拼多多銷量為第三方統計結果,官方數字待披露)

整體變貴 阿里更貴?

一片剁手聲中,買貴了還是買便宜了,哪個平臺貴,哪個平臺便宜,成為縈繞在消費者心中的幾大疑問。

研究發現:

  • 最近兩年雙十一單個包裹價格走高(整體變貴)

  • 阿里系單個包裹價格高於全網(阿里更貴)

數據顯示,2017年阿里雙十一單個包裹價格(總交易額/總包裹量)由2016年的184元增加至207元。且根據2018年已經公佈的數據可知,天貓雙十一總交易額為2,135億元,截至23時18分的物流訂單量為10億個。以此為假設依據,估算後發現,只有當全天總物流訂單量超過10.4億之後,單個包裹的價格才會同比走弱,除此之外均會同比上揚。這表明,商品在變得越來越貴或者是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在同一家店鋪買更多(假設同一家店鋪的商品一個包裹配送)。通脹可能會導致商品看起來更貴的一大原因,此外店鋪活動也可能是造成的單個包裹更貴的主要原因。(詳見圖表1:阿里雙十一單包裹價格估算)

第一個問題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就是,相較全網,為什麼阿里系單個包裹的價格會更高?(詳見圖表2:阿里與全網單個包裹均價)

兩個原因會導致這種狀況的出現:

  • 單個商品價格相較其他平臺更高(價格高)

  • 單個包裹所包含的商品數量比其他平臺多(數量多)

我們針對雪花秀、歐萊雅、阿迪達斯、GAP、iPhone等商品進行抽樣調研發現,相比“平臺官方自營店”和“國際官方直營店”,“品牌旗艦店”的價格的確相對更高。但在品牌旗艦店之間對比,天貓的價格還是很良心的。

例如,雪花秀分別在天貓和小紅書設有“官方旗艦店”,雪花秀(Sulwhasoo)採淡致美氣墊粉底液21號15g的天貓雙十一到手價為299元,小紅書到手價為350元,贈禮方面則是小紅書稍佔優勢。若以歐萊雅青春密碼酵素精華肌底液(50ml)為例,單件產品小紅書更有價格優勢,但贈禮方面天貓贈送量相當於一件黑精華正品(52.5ml),小紅書送30ml酵素精華,如果不考慮黑精華和酵素精華的差價,天貓每毫升售價佔據優勢,但如果考慮到黑精華和酵素精華的差價,兩者之間的價差並沒有多大,從消費者權益來看,基本上是旗鼓相當。

如果我們將調查範圍擴大到平臺直營(例如小紅書福利社)和平臺國際官方直營(例如蘇寧國際官方直營店)那價格上的差距就大的多了。以雪花秀為例,小紅書福利社自營產品雙十一到手價僅為209,遠低於天貓官方旗艦店的到手價299。然而,價格的確是低了,贈禮卻沒了。對比旗艦店的各種贈禮,平臺自營店由單價優勢卻沒有贈禮優勢。

為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品牌旗艦店價格”>“平臺官方自營店or國際官方直營店價格”。

而造成這種價差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官方旗艦店商品的定價權掌握在品牌手中,而平臺自營店可以由平臺自行定價,平臺可以根據產品的受歡迎程度、進價等多種因素考慮商品售價,並決定是否對商品進行補貼。

所以,天貓真的貴嗎?說貴也貴,但旗艦店意味著品質保證,買的是個放心;說不貴也真的是不貴,商家方面贈禮多多,平臺也是挖空心思的鑽研了各種補貼政策。

除了產品價格的因素,單個包裹的商品數量多也可能導致阿里系單個包裹價格較高。雙十一期間,旗艦店為了增加銷量積極推出各種各樣的店鋪優惠券,相比平臺補貼,店鋪補貼需要消費者在同一店鋪消費到一定額度才可享受。對比京東、小紅書以自營為主的商業模式,天貓淘寶可謂是商家多多,而每家店一般把消費者在這個店中消費的所有商品打包郵寄。相比之下,小紅書和京東由於商品的倉儲位置不同,經常會把一個訂單拆分成好幾個包裹進行配送。

為此,單價和單包裹商品數量都是造成阿里系平臺看起來“賣的貴”的影響因素。

“雙十一合夥人”阿里補貼了多少錢?

剛才我們已經提到,旗艦店售價不是阿里決定的,那為了方便消費者們剁手,阿里又是如何展現滿滿的誠意呢?

對比各大平臺的補貼政策可以發現,為了得到消費者的青睞,每個平臺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其中阿里最大的補貼誘惑力源自於兩大政策:

  • 跨店購物津貼 “每滿400元立減50元”

  • 雙十一合夥人領能量,100能量=1元

每滿400減50,直觀、方便、快捷,為消費者省去了各種麻煩事,雙十一再也不用各種湊湊湊了,這基本上就奠定了阿里系對消費者的強大吸引力。

另一方面,2018年阿里首推雙十一合夥人計劃,在阿里系各大平臺(淘寶、天貓、優酷、UC、口碑、淘票票)等眾多平臺均可收取能量。一時間阿里平臺領能量活動風聲水起,以優酷為例,部分劇集開頭前幾分鐘的彈幕幾乎都是“能量、為了能量”,雙十一的號召力可見一斑。

彙總阿里系主要線上能量發放平臺,將消費者分為激進派、中性派、佛系派和隨緣派,分別估算單個消費者在整個雙十一預備期可以通過獲得的能量補貼。其中,激進派約可獲得120元,中性派可獲得約70元,佛系派約20元,隨緣派2元。(詳見圖表9:“雙十一合夥人”補貼估算,更多計算標準和過程可聯繫作者)

看到上述統計數據,已經剁手的消費者是不是會覺得錯過了幾個億?

自11月19日晚天貓雙十一正式啟動之後,阿里系App在IOS下載排行榜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書旗、UC等幾大平臺。這與“雙十一合夥人計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為了獲得更多的能量,刺激了用戶下載非常用App的熱情,單就下載量排行榜這一項指標,就可以看出在玩法公佈後,“雙十一合夥人計劃”正在幫助阿里提升集團影響力。(詳見圖表10:阿里系平臺IOS下載量排行)


所以雙十一你剁了多少?


36氪


財智成功認為,阿里巴巴在電商平臺競爭中將長期佔據優勢,笑到最後。雙十一成交額差即便是相同的情況下,阿里巴巴利潤率也能遠超京東。


經營模式決定了利潤水平。與阿里巴巴相比,京東更像是網絡版的國美蘇寧,僅物流體系就消耗了大量利潤。


阿里巴巴做的是平臺,本身不參與銷售。產品不用管,發貨不用管,售後不用管,推廣不用管。只需在後臺做好服務,維護好秩序,就可以躺著賺錢。


電商在天貓開店,每年要交一筆費用,比如3萬元和6萬元兩檔,而各種各樣的服務費和推廣費都會交給阿里巴巴。即便是推廣淘寶天貓商品的淘寶客,如今都要向阿里巴巴平臺繳納10%的技術服務費。



阿里巴巴已經做成了閉環,獨享直通車、鑽石展位等廣告收入,想獲得高流量,就必須投入廣告推廣。如今一款商品想排在首頁上,一次點擊少則數元,多則十幾元。這也是很多商家熱衷於刷單的根本原因,綜合成本比直通車要便宜太多了。


除了上述費用,天貓商家不同的類目還有技術服務費,從0.5%-5%不等。假如以3%為平均費率,雙十一當天天貓2135億銷售額,阿里巴巴就能輕鬆獲得64億元收入。


京東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淨收入為1001億元人民幣(約160億美元),同比增長33.1%。一季度淨服務收入為86億元人民幣(約14億美元),同比增長60.0%。一季度京東商城的經營利潤率為2.1%,去年同期為2.2%。


以京東2.1%的利潤率計算,1598億成交額最終利潤不過33.56億元。尚且不如阿里巴巴技術服務費一項收入多,如果再加上直通車收入,淘寶客推廣費用,商家服務費等等,阿里巴巴最終利潤能三五倍於京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