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經濟形態分析(1)

1 新加坡概況

近幾十年來,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等東亞新興國家崛起。全世界的政府規劃者,尤其是拉丁美洲、中歐和東歐、非洲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政府規劃者,都非常關注在這四隻老虎身上制定的經濟戰略,希望從中吸取經驗。 同樣,在經濟發展領域的經濟學家試圖確定這些國家的經驗關聯。其中,新加坡經濟增長的現象最為引人注目,既有,也有懷疑。畢竟,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新加坡取得了驚人的經濟成就。新加坡的GDP年增長率從60年代到90年代平均約有8%倍以上的增長率,經合組織的三倍以上,美國增長率3.3%平均。目前,新加坡居世界最高水平的亞洲國家之首。大約9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有現代化設施的合適的房子裡,而城市本身實際上是貧民窟。它也是來自發達國家的3000多家跨國公司的基地。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在一個國家面積不超過685平方公里,沒有任何自然資源稟賦的幸運。怎麼可能那麼新加坡達到並保持這種驚人的經濟增長,它經歷了過去四十年?

新加坡經濟形態分析(1)

2 新加坡發展歷史

新加坡的現代歷史始於1819年,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斯坦福德·萊佛士爵士來到馬來半島南端的島上。1824年被英國人買下後,新加坡在1825年成為一個重要的港口,其貿易額超過了馬來亞檳榔嶼和馬六甲的總和。1826年,新加坡、檳榔嶼和馬六甲合併為海峽定居點,這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個邊遠居住地。

新加坡經濟形態分析(1)

只有在1867,海峽定居點才正式成為英國的皇族殖民地。1869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提高了新加坡作為東南亞區域港口的重要性。到20世紀初,由於發達世界汽車和包裝工業的擴張,該地區對橡膠和錫的需求增加,新加坡聲稱自己是世界主要港口之一。1921,英國建造了一個海軍基地,很快為該島增設了一個空軍基地。新加坡在1942至1945年間被日軍佔領,然後在1946年重返獨立的英國皇冠殖民地。

新加坡經濟形態分析(1)

在1959加入自治區馬來亞、沙巴和砂拉越州,於1963成立馬來西亞。同時,印尼通過禁止涉及印尼的貨物在該區域內貿易,採取了對抗馬來西亞形成的政策。這影響了新加坡,因為印度尼西亞一直是該島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新加坡於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自那時起一直是獨立共和國。與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爭端很快結束,貿易從1966開始恢復。

新加坡經濟形態分析(1)

20世紀60年代以來新加坡經濟的快速增長,促使其向現代城邦轉變。它現在擁有400多萬人口(包括外籍工人和永久居民),居住在大約685平方公里的地區。2003的GDP約為910億美元,以1995年的價格衡量。貿易仍然佔經濟的大部分,出口額超過1,200億美元,進口額估計約為1170億美元。新加坡的主要貿易市場是馬來西亞、美國和歐盟。雖然製造業,尤其是電子業,仍然佔收入的大部分,但商業和金融服務業的GDP份額已從1982年的20%顯著增加到1995年的約27%。新加坡已將發展轉向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為基礎的雙支柱經濟增長體系。

新加坡經濟形態分析(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