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文都”明珠百年文廟,登“狀元橋”憶桐群儒!


安徽省桐城市,中國“文都”。走進古城中心廣場,向北便可見到雄居百年的桐城文廟!在車水馬龍的鬧市區裡,這座禮制性建築群宛若一顆閃亮的明珠,超群絕倫,光彩奪目。

桐城文廟,始建於公元1314年,後在元末兵火中銷燬。明洪武初年,桐城文廟從城東郊外,移建於今日的廟址。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門樓正面鏤花平枋懸有一長方形“文廟”金字額匾,為趙樸初書丹。門樓雕刻也十分出彩,有鏤空木雕、浮雕60多處,“孔子生平故事”、“漁樵耕讀”、“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等圖案,逼真傳神,生動有趣。遠眺門樓,正樓側閣,飛簷層迭,蔚為壯觀。


門樓外的石鼓也引起了筆者注意,當然類似的磚刻、木雕、漢白玉雕文廟裡還有很多,它們造型優美、精巧細緻。

1986年7月3日,“桐城縣文廟”公佈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桐城文廟”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建築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主要建築有門樓、宮牆、泮池、泮橋、大成門、崇聖祠、土神祠、東西長廡等。佔地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主次建築,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好似一組凝固的優美樂章。

過門樓即步入漢白玉四柱三門石坊式的欞星門。術頭圓形紋飾“騰雲”,柱身方形下有扇形“雲頭”撐石,構架簡樸典雅古風。欞星系傳說中谷神,立斯門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意。

向前十步臨半月形泮池,池上有磚石拱橋,池橋皆以漢白玉石雕欄杆護配。池中碧水漾漾,金鯉嬉戲,甚是賞心悅目。傳聞明清季桐城如“天啟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百科全書式”大哲學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方苞、劉大魁、姚鼐等近千名臣碩儒,於成名前均從橋上步入大成殿祭孔,以到金榜題名,幫譽“泮橋”為“狀元橋”,迄今人們仍視登橋為吉祥如意之樂事。

“狀元橋”漢白玉欄杆上的石獅雕像。

泮池旁落地石獅雕像。

下泮橋即至大成門。此門系門廳式梁森構架,闊三開間。硬山到頂,筒瓦頂蓋,正脊兩面三刀端裝飾鰲魚,四角凌空飛翹。門廳前後之間設壁隔內外廳,並列闢門三道,中門屹立一對石獅,兩邊側門各置兩隻石鼓。毗連門兩面三刀側的崇聖祠、土神祠、各三間,坎牆上軒要格通窗。廳、祠並列相依,刪繁脫俗,獨具匠心。

主體建築大成殿,面對月臺,前眺大成門和門樓,兩側接東西長廡,簷廊迴繞,院落開闊,中鋪石板,為晉謁通道。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總面積達425平方米,高達17米,是一座以斗拱為樑柱結點的木構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築。大成殿高大、宏偉、壯觀,在古建築中屬精品之作,為全國所罕見。

西廡展示嚴鳳英藝術生涯陳列,東廡為陳列館。

文廟內還設有桐城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從新石器到宋瓷,從李公麟的畫到方以智的書,從雍正御賜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的虎銅印到乾隆御題碧玉銘文板指,總計1245件,其中一級文物24件,二級文物125年,還有多件難得的稀世珍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