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VS電視劇:審美差異因何而來?

文 │劉肉英

網劇和電視劇的差異,早已經不再僅是播出渠道不同那麼簡單了。

衛視收穫高收視率,但網友卻不買賬,而那些能引爆網絡收穫流量的劇集,在衛視播出後,收視效果也較為一般,早年為了量的積累,視頻平臺還會購入一些在衛視發行不順利的積壓劇,但近年來,這樣的情況在逐步減少,網劇和電視劇也正在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

現在的網劇和電視劇在籌備之初就會有一些不同。”曾經拍攝了網劇《無證之罪》,後來又拍攝了電視劇《平凡的榮耀》的導演呂行告訴骨朵,事實上,隨著劇集的不斷髮展,播出平臺的不同已經導致了受眾差異,隨之而來的就是題材不同、選角不同、甚至拍攝的方式也讓網劇和傳統電視劇相比有著略微的區別。

网剧VS电视剧:审美差异因何而来?

種種不同疊加之後,就帶來了廣泛意義上的“審美”差異,但這樣的審美差異之間依舊是可以破壁的,例如《延禧攻略》這樣的大眾爆款內容,亦或者是當年由郭靖宇監製的《射鵰英雄傳》,這部劇從周播劇到視頻平臺,全方位的為武俠劇打了一個“翻身仗”。

用戶差異已經改變內容

和視頻平臺能通過數據精準得出用戶畫像,並能明確的轉達給內容創作者用戶的信息和需求不同,衛視平臺更多的還是依靠以往播出電視劇的經驗來挑選內容,這樣的差異導致的結果就是,視頻平臺更容易根據用戶的需求,去定向的製作一些小圈層用戶喜好的內容,而電視劇則更多在做出大眾爆款的方向努力。

“衛視和視頻平臺還是會對於你的內容有基本的要求,從劇本到演員、預算、審片的流程都大體是相同的。”呂行說,“而且在整個過程中,衛視和視頻平臺反饋回來的意見也基本是沒有太多差別的,更多的都是在劇的整體氣質方面。”

但是對於創作者來說,一部劇最初定位是網劇還是電視劇,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流程差不多,但是網劇的籌備工作會更細化一些。”林柯導演解釋道,在《民兵葛二蛋》《脫身》《你遲到了許多年》等熱門電視劇播出之後,林柯導演也開始進軍網劇,《悍城》《破冰行動》的監製都是由他來擔任的。

网剧VS电视剧:审美差异因何而来?

電視劇在題材、劇本、演員等多個層面,衛視會要求的更多一些,由於定檔排播的原因,一些電視劇的製作週期也非常趕,相比之下,網劇的整體操作情況會好一些。”在林柯看來,網劇留給了創作者更多去細化內容的可能性,“過去拍電視劇基本已經丟棄了分鏡頭的概念,但是現在我們做網劇還是要做分鏡的,也會強調一些電影化質感。

電視劇的定位大多都是在強調老少皆宜,故事多涉足老中青三代,複合性強,“雖然你想做一些創新,但從敘事和節奏上,電視劇還是要照顧更廣大的一些受眾,特別是傳統的、年紀稍長一些的觀眾,能有一搭沒一搭的把一部劇看下去,所以,對於較長的電視劇來說,可以創新的形式並不多。”

但如果切中了一個熱門的社會性話題,那《我的前半生》《人民的名義》這樣的內容也會被更廣泛的傳播開來。但今年,《如懿傳》轉而網播,最終的播出效果卻沒能符合大部分觀眾的預期,內容是一方面的問題,但不排除播出渠道的改變對於該劇內容的折損。

導演汪俊此前在接受採訪時也不免有些惋惜,“有些鏡頭設計,特殊的角度去拍攝,都是為了營造宮廷的氣氛,包括光的設計,這些其實都是放到電視上看的,現在變成網播,很多東西就會損失,包括故事的敘事方式,我們都是在照顧電視臺的受眾,網劇和網臺劇,區別還挺大的。”

网剧VS电视剧:审美差异因何而来?

用戶的喜好正在將網劇和電視劇向兩個方向越拉越遠,基於用戶基礎,對於內容做出的判斷是完全不同的,電視劇仍然是大眾圈層的主流,而網劇則在類型化的細分圈層開始發力,短劇集就是其創新的開始。

短劇集網劇才有創新

“網劇更大的優勢在於類型豐富,且時長較短。這其實也就是對於劇本的故事性要求更高。”

開始逐漸向類型化短劇發展的網劇內容,對於導演們來說更大的意義就在於內容創新的可能性更多,在呂行看來,“故事編的越長就越容易套路化,會不自覺的向以往的成功案例上靠攏,反而是短的劇集更容易玩兒出新花樣,其實歐美的付費劇集,也都是短劇。

“短劇集”是近一年來視頻平臺對於內容的要求之一,在去年的蘇曉十問中,他曾篤定的說“網劇會非常堅決地走向短劇集的,周播季播、系列化的方向,因為這是拉動會員付費最經濟有效的方式,也是廣告主最願意看到的播出模式。電視劇可能短期之內還會兼顧電視臺的播出模式,但隨著互聯網越來越占主導地位,圍繞它的題材內容和播出模式會越來越通行。”

兩年過去了,蘇曉當時的“預言”也幾乎都已經實現,電視劇和網劇在內容上正在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前進,短劇集的“短”在於最終的成片內容,而製作一個短劇集內容所需要的時間並不比一部長達幾十集的電視劇短,“網劇的題材全面開花,針對用戶的垂直細分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相比較電視劇題材就會有侷限性。”郭靖宇導演分析道。

网剧VS电视剧:审美差异因何而来?

縱觀三大視頻平臺放出的2019年劇集片單,內容類型化愈發明顯,為了服務好已有的用戶全體,劇集內容也相對固定了,玄幻、古裝、軟科幻、推理懸疑、青春校園,幾乎都是視頻平臺固定的幾大類型內容,“

6~12集的內容可以吸引一部分的觀眾,每突破一個類型,新的觀眾就又多了一些。

而這些恰恰就是電視劇做不到的,“沒辦法細分,看電視是不用花錢的,幾十個臺根據自己的喜好隨便換臺就是了,而網劇是需要付費的,掏不掏錢,用戶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林柯在題材和用戶的關係方面考慮的較為清晰,同樣也是在為自己日後拍攝網劇內容做準備。

內容題材多樣,同樣在演員的選擇上,導演們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電視劇傾向於老戲骨搭新人演員,這樣各方面均比較保險。網劇選角相對更靈活,越來越多的網劇敢於啟用新人演員擔綱主演。”郭靖宇監製的《射鵰英雄傳》的發酵主要在網絡,楊旭文、李一桐就是被捧紅的新人。

网剧VS电视剧:审美差异因何而来?

網劇選角最大的一條準則就是“合適”,演員和角色之間的匹配度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而電視劇則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束縛,相比於用戶喜歡看什麼,客戶會為哪些人買單尤為重要。網絡給了網劇更多試錯的機會,這卻是電視臺無法給予電視劇的。

好內容依舊能破壁

網劇和電視劇的對比就好像煙花和蠟燭,一個是能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但持續性較短,但電視劇更加能娓娓道來,更具有長時間的陪伴性,並不是在網絡播出就是網劇,在電視臺播出就是電視劇,隨著二者不斷的發展,網劇和電視劇大部分的內容差異化已經顯露出來。

差異化盡顯就沒有共同之處了嗎?並不盡然,網劇在垂直的小圈層發酵後,有可能突破圈層成為大眾爆款內容,而電視劇切中了熱點事件或形成了劇集內容的廣泛討論後也同樣能滲透到網絡用戶中去,二者之間沒有天然的屏障。

近期熱播的《我的保姆手冊》就是一部典型的網劇作品,總製片人周昊在接受骨朵採訪時明確表示,“

我們做這部劇,就是給那些二三四線城市、娛樂生活沒有那麼豐富,觀劇就是一種伴隨性習慣的22歲以下的女性觀眾看的,至於其他的,我根本不關心。

网剧VS电视剧:审美差异因何而来?

而《娘道》也同樣,在衛視收視率居高不下,幾乎收割了許多中老年觀眾的閒餘時間,但是年輕觀眾似乎沒有那麼大的觀看熱情,“這就是服務群體的不同,中老年客戶會在意豆瓣打幾分嗎?非用戶群體的評價無法影響到原本的劇集受眾。”呂行說。

有互不干涉的,同樣也有能突破圈層的,《延禧攻略》就是從小圈層爆款步入大眾爆款的網劇之一,在愛奇藝播出的《延禧攻略》首先收割了愛奇藝的古裝劇粉絲,隨後在全網發酵熱度,最終吸引了更多的傳統互聯網用戶觀看討論,隨後又在電視臺發行,收視率依舊居高不下。

而去年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人民的名義》等內容也同樣吸引到了年輕觀眾,他們也會準時在7點半後坐在電視前等候直播,但業內也普遍認同另一個觀點,就是爆款內容,可遇不可求,這其中難免有些“運氣成分”。

不論是新進的網劇導演去執導電視劇,還是傳統的電視劇導演來參與網劇創作,劇集本就是一種藝術形式,網劇和電視劇是劇集的兩種不同表現內容,但對於互聯網這個還比較新的平臺來說,“網感”是什麼?對於大部分導演來說,依舊是聽得見但摸不著的概念。

网剧VS电视剧:审美差异因何而来?

網感也許就是和網生一代的拉近,個性化、碎片化,表達也更加直接。”林柯監製的《破冰者》有兩位導演,一位年長一些,一位年輕一些,二人合作之中還是能感受到一些差異,“網感”確實能給網劇錦上添花,“但過於追求就會讓人跳戲,還不如踏踏實實做內容。”郭靖宇和呂行同時提到了這一點。“內容為王”的地位始終無可撼動。

網劇和電視劇的審美差異究竟因何而來?傳播介質是一方面,除此之外,根據服務用戶不同而逐漸細分的內容不同則是更為重要的一點,其實這也是一種內容市場的進步,有差異才更有故事,有對比才更有發展。

网剧VS电视剧:审美差异因何而来?
网剧VS电视剧:审美差异因何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