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賞石標準是什麼,現代的賞石標準又是什麼?

攝影雲俱樂部


一、石形,也就是石頭的基本形狀,夠不夠奇特和完整,如果造型奇特,又非常完好無缺,那就非常有價值了!

二、石質,同等稀有的奇石,也會因為硬度、密度、潤度的不同,而且生很大的價值差,簡單的說就是普通石頭和玉石、瑪瑙的區別!

三、石色,這個就好理解了,單色、雙色、套色、鑲嵌色等等,根據不能奇石,所產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這也是區分好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四、石紋,石頭的紋理是否分部均勻,線條是否勻稱,佈局是否合理,有些因奇石上的紋理或成人物,或成畫,成為古今收藏家的摯愛!

五、石意,也就是石頭的意境,中國字畫一向注重意境,收藏奇石也是如此,如果一塊奇石融合了特別的意義,主題宏大,立意深遠,那麼一定會有很多人爭相收藏的!

六、石圖,也就是石頭上面的圖案,不但要美觀,而且要明瞭,對於看石頭的人,一點即明。

七、石彩,石頭上的色彩越多,對比越強烈,就會越有價值。

八、石勢,或大氣磅礴,或小橋流水,這要看石圖的豐富程度了。

九、石技,石圖上的畫也要看其技巧,同樣是兩幅駿馬的畫,如果一幅普通,一幅和徐悲鴻的八駿圖一樣,幾可亂真,哪幅價值更高一些,自不必說。

十、石緣,賞石者把石頭當成是有靈性的東西,每塊奇石都有一段他自己的故事,石頭和發現者糾葛的越是傳奇,石頭就越有價值,就像和氏璧一樣,帝王爭之,其意義先大於其本身的價值!

匆忙間整理了這些,望對你有所幫助!手打不易,望路過的客觀給個關注!


又見秋霜


古代賞石(古典賞石)以"皺,透,漏,瘦,危"為標準。

現代賞石以"形,質,色,紋,韻"為標準。




貝趣


古代賞石的標準,有據可查的, 古人對奇石的評價,主要用“瘦、皺、透、漏、清(陰柔)、醜(奇突)、頑(陽壯)、拙(渾樸)”八字來概括。但是,比較有影響力的,現在人們還認可的,那就是米芾的:“瘦、皺、漏、透”的賞石標準。所謂“瘦”,就是指石頭要瘦削,石型苗條,忌臃腫,有風骨稜角(有峰芒),傲骨崢嶸,堅挺多姿要有峰巒,不能呆胖,不能無石骨;“皺”是指石頭的表面石上起伏不平(或粗糙),有肌理,有包漿,要有印痕,有明暗變化的節奏,紋理丘壑萬千,能夠顯示年化久遠和流水衝涮溶蝕的痕跡;“漏”是指石頭在垂直方向上要有孔洞或流痕,上下竅通,可以讓水往下滴,或若漏斗狀可盛水;“透”是指石頭上要在水平方向有孔口和洞穴(玲瓏多孔穴),能夠透過它來看到石頭的背後,前後能透過視線,外型輪廓飛舞多姿,這樣就有了層次感,立體感和縱深感。古代可能受交通運輸,信息交流等的影響,主要以造型石居多,因而標準也就由此而形成。畫面石古人也是喜歡的,譬如故宮的“拜北斗”,雲南的大理石等。

現代的賞石標準,在繼承米芾四字標準““瘦、皺、透、漏”的基礎上,主要針對畫面石又提出了奇石鑑賞的五要素:“質、形、色、紋、韻”,已基本形成一致共識。質,就是質料的堅硬與鬆軟,密度大小,細膩與粗糙;形,是外在的形態,逼真(抽象)與牽強(空洞),奇特完好;色,為色彩的鮮豔淡雅,多色與單色,對比強弱;紋,指紋理線條的變化與點塊狀的分佈狀態,佈局是否合理成畫;韻,指能否激發欣賞者產生深遠的審美情趣。關於“韻”,我曾在《漫談奇石審美》一文裡說過:“要著重說明一點的是,這裡的韻是屬於審美者與奇石雙向運動,積極創造的精神產物,並非奇石本身所具有。它存在於審美者和奇石的相互關係中,是奇石美的特性——自然美誘發審美者產生的情感效益,奇石的自然美並不會因此而改變。我們所說的奇石之韻,並不在奇石本身,而在其象外;但它又是審美者依據奇石的自然形象,在想象力的驅動下,創造出的一個新的石外的境界。”

當然,標準都是人歸納總結定的,並非十全十美,特別是關於美的標準就更難與完全統一了,再說,人們對美的認識、審美要求又有很大的差異,所謂標準也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變化的,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