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天天都在吃的鹽,原來還能藥用?長知識了!

鹽是人類最早使用的調味品之一,已經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尚書》稱:"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五味之中,鹹為首,所以鹽在調味品中也列為第一。

鹽最早收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性味鹹、寒,入胃、腎、大小腸經。能“去煩熱,明目鎮心,清胃中食飲熱結”。具有湧吐、清火涼血、解毒之功。被廣泛應用於治療、預防或緩解風熱牙痛,牙宣,咽喉疼痛,目疾,腳氣,虛勞,蟲肚痛,惡瘡,口氣,婦人腹痛等多種臨床雜病。


我們天天都在吃的鹽,原來還能藥用?長知識了!


鹽的藥用

1 湧吐:胸中痰飲,傷寒熱病瘧疾須吐者,以鹽湯吐之。

2 止心腹卒痛:霍亂腹痛,炒鹽一包,熨其心腹,令氣透,又以一包熨其背。

3 明目堅齒:海鹽,以百沸湯泡散,清汁熬取雪白鹽花,每早揩牙潄水,點水洗目,閉坐良久,洗面。

4 風熱牙痛:槐枝煎濃湯二碗,入鹽一斤,煮幹炒研,日用揩牙。

5 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 。


我們天天都在吃的鹽,原來還能藥用?長知識了!


鹽用來炮製藥物始見南北朝《雷公炮炙論》吳茱萸項。目前常用鹽炮製的藥物有知母、澤瀉、巴戟天、小茵香、益智仁、杜仲、補骨脂、黃柏、荔枝核、車前子、胡蘆巴等入腎經的藥物。

據鹽製藥物和方法,似可認為鹽制的目的是矯味,去除毒副作用,有助於製藥,更好地發揮藥效和增強藥效的專一性。半夏、蛇蛻,地龍、橘紅、黃橘皮等都記載了鹽水洗法。繼又出現了對毒性藥物川烏的鹽制方法。後世影響最大的要數明《本草蒙荃》中入鹽走腎軟堅的理論。

比如杜仲,甘微辛溫,生用偏於補肝強筋,補腎壯骨。鹽制後,可直達下焦,亦入腎,鹹苦瀉相火,多用於腎虛腰痛,y痿不舉,婦女胎漏,胎動不安。益智仁,辛溫,生用燥性較大,溫脾胃止瀉,收攝涎唾力強,多用於嘔吐、洩瀉、口涎自流等。鹽炙後可緩和辛味,鹽制後,可治遺精,夜多小便,尿有餘瀝奇驗。

用鹽送服中藥:凡服補陰丸,宜鹽湯送下。鹽,少用可接藥入腎,服補腎藥用鹽湯者,鹹歸腎,引藥氣入本髒也。如文獻所載,治老人,平補下元,明目的蓯蓉丸,平補氣血,滋陰降火的滋腎丸,兩方均以“鹽湯下”,此類送服法諸多。

鹽的五大功能


我們天天都在吃的鹽,原來還能藥用?長知識了!


現代研究表明鹽對人的生命有五大功能: 一是維持細胞內外水分的平衡,二是參與和調節體內的酸鹼平衡,三是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興奮性,四是血液、胰腺分泌液、淋巴液、膽汁、汗液、眼淚的組成成分,五是胃液鹽酸的組成成分。

人們之所以每天都需要攝入一定量的食鹽,主要是為了補充人體生理活動中由於排洩而減少的食鹽。人體無時無刻在出汗,以及每天 1升以上的尿液,還有糞便的排出,均帶走大量食鹽。通常情況下腎臟是鈉的主要排洩器官。可以說,正常人的腎對食鹽的調控是隨著食入的量而定的,攝入食鹽的量多時就多排,少時就少排而多留,能基本維持其一定濃度。

古人有云:斷鹽不是道,飲食無滋味。

但鹽也不能吃的太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徵求意見稿)》指出高鈉、低鉀膳食是我國人群重要的高血壓危險因素。現況調查發現2012年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的平均烹調鹽攝入量為10.5 g,雖低於1992年的12.9 g和2002年的12.0 g,但較推薦的鹽攝入量水平依舊高75.0%,且中國人群普遍對鈉敏感。因此建議高血壓患者要減少鈉鹽攝入,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逐步降至<6 g,並增加鉀攝入。

鹽雖然是人們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但鹽的攝入量過低和過高都是有害健康的。因此食鹽有度,才能健康和美味兼得。

上喜馬拉雅FM收聽「胡說中醫」特輯,瞭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醫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