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之後各個朝代就不再定都長安?

藍顏刺骨


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其建都最基礎的要求,就是都城所在地區需要地勢開闊、土地肥沃、農業發達,能夠承載起一定的人口;同時要水陸交通方便,利於人員和物資的流通。所以古代都城多地處某一平原中心之地,又多臨近河流,水陸道路網密集。

封建國家京畿之地的另一個重要功能,便是作為統治根基,以相對優勢的經濟、軍事、政治實力以“壓服”地方。

唐王朝的統治根基為:以長安為核心的關中沃野與以晉陽為核心的河東之地。這兩處一個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李家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的根基,一處是李淵在起兵前就苦心經營的大本營。從軍事上看,關中同時是北方防線和西方戰線(與吐蕃等勢力爭奪西域要道)的大本營;晉陽是唐王朝北方防線的主要支撐點,更是關中勢力插入山(崤山)東的一支楔子。

但在中宗以後,唐王朝越來越依賴南方的物資。而唐帝國長江以南的東南財源地,其財貨通常先聚集於揚州城,再由揚州運送至開封以北。但從揚州到開封,淮河以南的線路倒比較安全,淮河以北的線路就三天兩頭遭遇兵亂而面臨被掐斷的危險了。幸虧從淮河到開封其實河道密佈,有很多條水路可以走,如果主幹線汴河被掐斷,通常會緊急開挖或啟動別的應急方案。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安史之亂裡,叛軍屯軍潼關城下,李隆基強命哥舒翰出戰的關鍵點,就是來自南方的漕運已經被切斷,長安快沒飯吃了!

因此,由於長安在唐代之後,僅靠周邊的農業生產,已經供養不起那麼多政府與軍隊了。這就使得,唐代之後,就沒有將長安作為首都了。


冷兵器研究所


這注重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氣候變化導致的經濟原因。

唐朝以後,中國的氣候變暖,關中地區降水減少,再加上水土流失,土地越來越貧瘠,不再是沃野千里,農耕產出越來越少,不足以養活大量的人口,自唐朝末年,關中地區的吃飯問題就難以自給,需要從江淮一帶運糧接濟,這是不再在長安定都的很大一原因。




第二,中央集權的加強和遊牧民族的壯大,使大的威脅來源於北方和西北,內部威脅降低。

中央集權的加強,使內地的威脅降低,關中平原的淆涵之險關要隘不再有大作用,而西北和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政權的壯大,日益成為最主要的威脅,關中臨近少數民族政權,原來安全的地方已經不再安全,也就沒有必要在長安建都了。



第三,多次摧毀重建,已破敗不堪。

長安作為秦、漢、魏晉、隋唐等朝代的都城,每次更朝換代長安都會遭到劫難,幾經摧毀重建,周圍的樹木植被破壞嚴重,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發,再加上每個朝代的皇陵用地,關中平原的風水寶地所剩不多,不如去更加繁榮便利的地方建都。



第四,經濟中心南移。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相對穩定,大量人口南移,長江以南地區的開發,使經濟重心不斷南移,這樣在南方和河洛一帶或者北京地區建立都城,更適合對全國的控制。


津城沐雨


看了所有回答,大家都沒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水土!

古代下水道系統較為簡陋,人們生活產生的汙水和糞便大都直接排入地下。人口少的村落影響不大,但對於巔峰時期百萬人口的長安城,大量汙水和糞便排入地下,久而久之,會影響地下水的水質,生活汙水裡面含有一些含氮有機物,滲入地下後經過複雜的反應,變成硝態氮,而且也溶解了一些其他的鹽份。水裡面含有這種東西的話,喝起來是“苦水”——苦、澀、鹹。 經過幾百年的歷程,地下水的自我淨化能力已經不能抵禦生活汙水的滲濾汙染,造成了地下水環境的超載,出現“水皆鹹鹵,不甚宜人”的情況。這種情況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復到足矣承載更多人口的水平。

“隋主嫌長安城制度狹小,又宮內多妖異。納言蘇威勸帝遷都,帝以初受命,難之;夜,與威及高共議。明旦,通直散騎庾秀才奏曰:“臣仰觀乾象,俯察圖記,必有遷都之事。且漢營此城,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願陛下協天人之心,為遷徙之計。”——《資治通鑑·陳紀·陳紀九段譯》

唐代以後,長安城地下水一時難以恢復,這可能也是一個無法定都的很重要的原因吧。


談天說地江暮雪


長安,長治久安的城市。大漢帝國的首都,也是大唐帝國的首都,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兩個王朝都定都再次足見長安的是多麼的重要,當然歷史上也遠遠不止這兩個王朝把都城建在長安,比如說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大隋等等。,

但是我們發現在唐朝之後基本上就沒有朝代在長安定都了,好像唯一的一個就是李自成的大順,但是大順也算不上一個朝代,只是明朝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所以也不算。那麼為什麼在唐朝之後就沒有朝代在長安定都了呢?

首先來說局勢的變化,這個也是最主要的,在隋唐之前,中原的最大的威脅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而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中原之地,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想要南下,而中原王朝就必須要守住他們去往中原的地方。毫無疑問長安就是扼守北方和中原的好地方。長安不管南下,北上還是東出,西進都有非常大的優勢。這裡既扼守了關中,又控制了中原。

但是隋唐之後的局勢就發生了變法,首先來說宋朝根本就無力守住西北,北方了所以在長安定都就已經不現實了。明朝基本上也是一樣的,我們看明朝各個時期的地圖就已經知道明朝對於西北的控制還是比較缺乏的,而且明朝的主要威脅也是集中在東北方了,在長安建都就已經沒有必要了。

當然長安,洛陽的這一塊中原地區來說,經過了上千年的發展,從西周就開始經營了,都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這裡一直也是各個民族王朝爭奪的地區,所以長期遭到戰亂的影響,人口的增加也是導致中原地區的環境急劇惡化,已經發展不起來了,特別是經過兩宋的發展,南方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原地區。


小伍講歷史



1、從政治國防來看,國都應居於天下政治中心,以便管理全國,政治中心有必須具備良好的國防,之前朝代之外敵主要在西北,故定都關中以便指揮。


2、長安地處西北,土地相對貧瘠,降雨量少,當地的農作物產量很有限,無法支撐都城大量的人口。唐代之前,長安水路暢通,還能通過河道運輸,輸入外地的糧食,但是冬季河道冰凍後,長安就可能陷入糧荒;唐朝以後關中地區由於長期戰亂,人口凋零,經濟重心的地位不在了。而且由於唐朝過度開發,關中的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產很受影響,不可能供應一個國家首都地區的需要,再加上大量少數民族內遷到關中離長安很近,不利於建都於此。


3、都城是個不事農業生產、人口密度巨大的大型城市,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糧食、燃料等生活物資。宋、明都想過要遷都長安,但是一算經濟帳(主要是運糧),都只能作罷。隋文帝就曾經因為長安糧荒,帶著長安全城到洛陽“就食”,也就是去洛陽找吃的。


4、隋朝就已經意識到長安不適合作為都城,隋煬帝興建了洛陽準備作為新都。到了唐朝,雖然依然定都長安,但是很多皇帝(武則天等),都長期駐蹕洛陽,長安更多時候是一種象徵存在。




談文論史


漢唐兩大王朝之所以遠長安作為國都用張良的話就知道了。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婁敬建議定都關中,但群臣大多是從東方而來,紛紛反對。劉邦徵詢張良,張良說:“東周雖然比秦晉兩世好,但雒邑城郭僅數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擊。反觀關中有函谷關、隴蜀的沃野千里,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並向東方牽制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正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說的沒錯。”於是劉邦決意定都長安。

意思主要是:

第一,周文王從祖先就開始積累仁德,最終成為上天任命的統治者。

第二,把洛陽易攻難守,不具備軍事上的地理優勢,是禁不住打的。

第三,關中秦地,四面有高山環抱,進可攻退可守。如果有戰事,只要守住函谷關這個咽喉,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進攻。

但是長安當國都也有弊端:

第一:長安地理位置偏西缺乏對天下的統治力,所以往往要選洛陽為陪都。

第二,經濟發展不行,隨著中國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中國的經濟主體也逐漸向南方偏移,關中喪失了經濟主體地位。

第三,關中平原隨著人口增加生態環境逐漸惡化。關中平原的生產資源也無法滿足人口的需要,而長安地理位置偏西,漕運困難,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在唐末連年戰爭長安城被毀後後世的統治者再也沒有在長安建都了。

其實我感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軍閥在佔領中原,打下洛陽,長安的防禦優勢基本上蕩然無存,這一點從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就可以看出來。既然長安的防禦優勢沒有了,還不如選一個交通更有優勢的地方來統治國家像當時的開封,南京,北京。


一人吃栗子


蟹蟹邀請:首先,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歷史問題,曾經也引起過很多討論。

一種說法是政治力量的分散;唐朝建立後,大力推行科舉制度,大力提拔山東士人進入官僚系統,打擊關隴貴族,武則天篡位時期,更是消滅大量關隴貴族集團,並遷都洛陽,為的就是打擊關隴政治力量。打擊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加強皇權。關隴集團樹大根深,對皇權有些極大的制約和威脅。打擊結果就是政治力量的分散,安史之亂之後,中央無法控制地方,開啟了藩鎮割據的時代。關中在此時期頻遭戰亂,長安多次被攻破。公元904年也就是唐昭宗天佑元年,大軍閥朱溫燒燬長安城,帶著皇帝遷都洛陽。到了宋朝建立時,長安已經失去作為首都的能力。關中人口大量流失,生產力不足,加上隴右之地盡失,戰略空間大大縮小,此時中國的政治重心開始向東轉移,經濟文化也開始分別向東向南轉移,此時過去建都,難以恢復發展,還要應對西北的威脅。

兩宋時期,北方遼族、東北女真相繼崛起,中原掀起大規模移民浪潮,中國經濟重心、文化中心再次向東南轉移。金朝定都北京,靠近其崛起之地,也靠近中原重心,便於組織人力物力南下,這也是北京作為首都的開始。後元朝在此定都,也有此原因,畢竟北京之南,一片平原。

到了明朝,關中早就失去往日輝煌,加上明朝時西北威脅較低,更多的威脅,來自北方蒙古和東北各部。戰略中心早已轉移。所以有了天子守國門。清崛起於東北,定都北京,軍事上,進可攻退可守。經濟上明朝經營多年,運河暢通,北京已經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定都這裡太划算了。


漢南先生


中原是漢文化的發祥之地。而帝都的建立,古代有風水一說,認為長安有龍脈和帝王之氣。實際是長安處在中原的中心點,而周圍有眾多的屏障護都,無論你從哪個方向進功長安都有險可守。

而長安作為帝都,曾輝煌了一千多年,自西漢劉邦建都長安開始,大大小小經歷了十幾個朝代。而每一個朝代都在這裡繁榮昌盛佈政施政盛極一時。

最輝煌的是唐朝,世界各地都派使者前來長安朝供和學習,像絲綢之路都是那時建立的,現在我們國家還在從新規劃新的絲綢之路。如果現在你去西安,雖然曾經輝煌一時的帝都不見了,反而被一坐新興的城市取而代之,但你會感受到厚重的歷史低蘊,隨處可見帝王家的陵寢。在這片熱土上曾經有大規模的古代軍隊相互激戰撕殺,現場一片馬嘶人沸塵土飛揚。也有人歡笑,還有人哭,更有人靜悄悄的離開。

但曾經的帝都殺伐太重,怨氣也很重。加上後來領土與疆域的不斷擴展與變化,和各朝代的君王喜好不同,有選擇洛陽的,也有選擇開封的,更有選擇南京的,最後清朝選擇定都北京。而曾經有帝王之氣的長安就荒廢了。

當然我們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繼承清朝大統和執行好天子守國門的美談,最後選擇了定都北京。最主要的是全國沒有一個地方適合建都,不是被戰爭摧毀,就是荒廢了,北京是現存的都城。還有一個原因是北京地理位子重要,而東北才是國家的重點,守住了東北就守住了全國,無論戰略是北上還是南下都優於一切地方。


小魚在殿堂


西安如果防中原的話,確實有地理優勢,可是西安的外敵向來都來自大西北!周朝,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層被犬戎殺的片甲不留!唐朝,長安地區被吐蕃攻破,天子九逃,國都六失!




戎都神偷俱樂部孟家村


不在長安以後都是些啥東西,南北宋肥豬待宰,元清?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00534b7a6536aeb3d78d1f325f60a92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