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嶺,我把崇敬和感佩留下,將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帶回

延安之夜,是在淅淅瀝瀝的秋雨中度過的。原打算吃過晚飯後,找幾位同伴再去逛逛市區的夜景,看來是行不通了。房間服務員似乎猜透了我們的心情,操一口濃重的陝西話說:“雨下得不大,你們可以到駐地門前街上轉轉,有老鄉在賣剛下樹的紅棗,是這裡的特產。”很早就知道延安的紅棗,於是便興沖沖奔了出去,冒雨在街頭買了一袋紅棗,趕緊返回房間。這一晚,甜絲絲的棗香和滴滴嗒嗒的雨聲把我送入了夢鄉。

楊家嶺,我把崇敬和感佩留下,將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帶回

翌日清晨,小雨已經停了下來。延安城籠罩在淡淡的霧中。我們乘車直奔位於延安城西北約2.5公里處的楊家嶺。汽車一側就是有名的延河,過延河大橋不遠便是楊家嶺。一路上延河水、寶塔山、窯洞、楊家嶺……這些延安符號,一一撲入我的眼簾,看到這些我內心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彷彿一下子撲進了 母親的懷抱。

楊家嶺,我把崇敬和感佩留下,將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帶回

在我很小的時候,“楊家嶺的燈火”就深深印在腦海裡,我知道毛主席就是在楊家嶺那狹小的窯洞裡,寫出了《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等光輝著作,窯洞裡的燈光幾乎徹夜不熄,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而今當我穿越歷史,踏上這塊黃土地的時侯,是多麼想親眼看一看當年老人家住過的窯洞,看一看楊家嶺的燈火啊!

楊家嶺,我把崇敬和感佩留下,將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帶回

1937年1月,長征到達陝北的紅軍駐進延安,那時的楊家嶺是一個只有8戶人家的小村子。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及主要領導在這裡居住。在此期間,領導了中國革命,堅持了抗日戰爭,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領導解放區軍民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領導全黨展開了偉大的整風運動;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第七次全國黨代會;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也是在這裡召開的。楊家嶺見證了中國革命從最艱難走向勝利,中國共產黨從最困苦走向強大這段歷史,這條陝北高原普通的大山溝裡從此充滿了傳奇色彩。

楊家嶺,我把崇敬和感佩留下,將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帶回

跨進楊家嶺溝口的中央機關大門,首先看到的綠樹環抱之中的是中央大禮堂,禮堂由楊作才設計、中央機關同志自己動手建成,這座高大建築,算得上楊家嶺最輝煌的建築了,禮堂依然保持著“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舊貌,主席臺正中懸掛的是毛澤東和朱德的大幅畫像及六面黨旗。

楊家嶺,我把崇敬和感佩留下,將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帶回

走進能容納千人的會場,撫摸著會場一排排簡陋的座椅,我彷彿看到了當年的革命前輩們,坐在那裡和臺上的領袖們一起討論中國革命的重大決策。彷彿聽到了大會的發言,聽到了領袖講話的聲音。走出大禮堂,我們來到一面山坡上,這裡散佈的一些小小的院落,小院裡是幾孔樸實的窯洞,這是當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住處兼辦公的地方,毛澤東居住的3孔窯洞裡,陳設著木桌椅、帆布躺椅、木櫃等傢俱,看上去十分簡陋,望著這樸實的窯洞和小小的院落,這簡陋的生活和辦公用品,我們可以想象出當年戰爭條件下,領袖們生活的艱苦。

楊家嶺,我把崇敬和感佩留下,將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帶回

毛澤東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許多著作,就是在這樣的窯洞裡誕生的,此刻,楊家嶺的燈火再一次在我眼前點亮。正是這長明不熄的燈火,照亮了中國革命的漫漫前程。 在毛澤東舊居門前有一方小石桌,標識牌註明是當年毛主席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會談處。針對當時流行的“恐美病”,毛澤東談笑風生的提出了“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毛澤東幽默風趣的語言在陸定一準確流利的翻譯下,不斷引起 美國記者的笑聲。後來,斯特朗在她的記錄裡寫道:“黨的負責幹部住著寒冷的窯洞,憑藉微弱的燈光,長時間地工作,那裡沒有講究陳設,很少物質享受,但是住著頭腦敏銳,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在毛澤東舊居前,還有一塊坡地引起了遊客的注意,這便是當年毛澤東開墾的菜園,他在這裡種下辣椒和西紅柿等蔬菜。日理萬機的領袖,在身體力行地倡導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大生產運動。

楊家嶺,我把崇敬和感佩留下,將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帶回

楊家嶺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看上去都這麼親切,發生在楊家嶺的故事都這麼耐人尋味。漫步在這裡,我的思緒不由得又飛到當年那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眼前浮現出的是革命先烈們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在雄壯激昂的衝鋒號聲裡,赴湯蹈火、前赴後繼的畫面。更加懷念和崇敬為新中國的誕生流血犧牲的革命先烈,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楊家嶺一行,讓我在思想深處受到了一次革命傳統教育和延安精神的洗禮。

楊家嶺,我把崇敬和感佩留下,將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帶回

詩人徐志摩在《再別康橋》裡有這樣的詩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然而,當我告別楊家嶺時,卻無論如何都浪漫不起來,內心有的只是一份凝重。再見了,楊家嶺!我把崇敬和感佩留下,將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帶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