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本文轉自建材U選網http://www.bml365.com/show/study/detail/101

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是美國國家美術館(即西館)的擴建部分,1978年落成,總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當年投資9500萬美元。

東館作為建築大師貝聿銘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完全奠定了貝聿銘在建築設計界的地位,他也因此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金質獎章。

東館位於一塊3.64公頃的梯形地段上,東望國會大廈,南臨林蔭廣場,北臨斜向的賓夕法尼亞大道,西隔100餘米正對西館東翼。附近多是古典風格的重要公共建築。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東館與西側古典風格的老館以及環境的關係分析

東西館之間的小廣場以花崗石鋪地,與南北兩側的交通幹道區分開來。廣場中央設置了噴泉、水幕及五個大小不一的三稜錐體,這些三稜錐體既是雕塑狀小品,也是廣場地下餐廳的採光天窗。觀眾沿地下通道自西館來,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動步道到東館大廳的底層。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東館西側的廣場

東館包括展出藝術品的展覽館、視覺藝術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機構用房。

建築師用一條對角線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這兩個三角形又通過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天窗聯繫在一起。

西北部等腰三角形部分面積較大,這部分作展覽館主體部分(共3層)。其底邊朝西館,也是建築的入口。三個角上分別突起平行四邊形的四稜柱體(1層)。

東南部是直角三角形,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機構用房(共7層)。長邊主要為實牆,辦公部分只在第四層與展館相通。

功能區劃使兩部分在立面形式(主要是虛實)上有明顯的區別,但整個建築由於三角形母題的重複運用又融為一體。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不同視角下的體塊分析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地下一層平面圖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首層平面圖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二層平面圖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三層(辦公部分四層)平面圖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四層(辦公部分7層)平面圖

建築的立面根據內部空間的實際需求產生,展覽部分為完全封閉的實體,開敞休息大廳透明;南側、東側的辦公部分則採用水平長條形分隔的玻璃幕牆。由此形成的立面虛實及雕塑感對比極為強烈。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作為主入口方向的西側立面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建築西北側視角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建築南側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建築東南側視角

為了與西側老館協調,東館同樣採用了來自田納西州的大理石做外牆飾面,甚至牆面分格和分縫寬度都保持與西館相同,使得建築師標誌性的現代幾何體塊建築更增添了典雅柔和的氣質。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石材幕牆(外牆)——建築師更為喜好追求傳統石材牆體的砌築效果,所以板縫寬度較小。為了避免密封膠帶來的汙染,採用了填充同色圓條形橡膠條的做法,如同傳統做法壓實擠出的飽滿砂漿,牆面顯得更為精緻美觀。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內部空間的石材幕牆

一個偉大的設計無疑與項目業主有很大的關係,東館也不例外。美術館館長J.C.布朗認為歐美一些美術館過於莊嚴,類若神殿,反而使人望而生畏;另一些美術館則過於崇尚空間的靈活性,大而無當,又往往使人疲倦。因此,他要求東館應該有一種親切宜人的氣氛和賓至如歸的感覺。安放藝術品的應該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觀眾如同在家裡安閒自在地觀賞家藏珍品。

他還認為建築應該有個中心,提供一種方向感。

為此,建築師在建築中設置了比例更多的公共休息交往空間,展廳面積相對也不算太大。由於奢侈的公共空間設置,甚至讓人產生展室反而是附屬的感覺。這也是當年被許多建築師詬病的“空間大而無當”、“展覽面積佔比太少”,然而時至今日,人們越來越能感受到這種“讓美術館成為交往空間”所帶來的優越感受。

建築師以等腰三角形大廳作為中心,展覽室圍繞佈置。觀眾通過樓梯、自動扶梯、大廳、平臺和天橋出入各個展覽室。透過大廳透明的玻璃幕牆可以看到室外的景色,從而辨別方位。廳內佈置了樹木、長椅及一些藝術品。

大廳高25米,頂上是25個三稜錐組成的鋼網架天窗。自然光經過天窗下遮陽百葉的折射、漫射之後形成相對柔和的直射光落在大理石牆面及地面上,讓人既能感覺到直射光的存在又不至於光照太強。

網架天窗下懸掛著美國雕塑家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色彩豔麗的動感雕塑,更為相對嚴謹的空間增加了靈動色彩。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不同角度大廳空間的光影效果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從二層西側透過通透的大片玻璃牆可以看到西側的老館。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扶梯一側凹入的牆面,後來成為建築師的典型手法。

東館的大展室可以靈活調整平面形狀和尺寸以適應展品和展示意圖,有些房間甚至還可以調整天花高度。

按照業主的要求,視覺藝術中心帶有中世紀修道院和圖書館神秘、寧靜的色彩,七層閱覽室都面向較為封閉的、光線稍暗的大廳,更容易讓人陷入沉思的氣氛當中。

東館的天橋、平臺等鋼筋混凝土水平構件直接採用與大理石顏色接近的清水混凝土,木模板形成了精細的紋理。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雕塑也常常是建築師的畫龍點睛之筆,除了室內考爾德的動感雕塑外,亨利.摩爾(Henry Spencer Moore)的雕塑也是建築師最為常用的選擇。

經典重溫:40年後回頭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40年後回頭看,這個建築仍然散發出持續的魅力,所謂“歷久彌新,成就經典”。即使今天,在世界範圍內,能達到如此高度的現代美術館、博物館也是屈指可數。“這座建築物不僅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藝術象徵。”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如是說。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認可本文價值,請轉發給更多需要的人士!

“建材U選”網站:WWW.BML365.COM

所有未註明的建築實景照片及文字版權屬“建構物語”所有

本文轉自建材U選網http://www.bml365.com/show/study/detail/1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