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三要素:一次意料之內的成功創業該是怎樣的

小米上市三要素:一次意料之內的成功創業該是怎樣的

今天看見新聞,嫉妒的我有絲分裂~~

開玩笑的,這是小米團隊應得的

我始終認為,如果說國內所有創業團隊打回原點重頭再來一遍,老馬小馬不一定能重新跑出來,但雷軍和小米,是最有把握再成功一次的。

總有人說小米的成功是借了風口,靠運氣靠巧勁,我覺得恰好相反,小米是中國創業公司裡面,最沒有巧勁,最實打實打硬仗打出來的。沒有一點僥倖,反倒是其他巨頭,事後回去看總能找到一些命運般的巧合。

比如馬雲先做黃頁,這叫實力,當年他去過國外有這個眼光

然後做淘寶,這叫順勢,他是浙江人深懂江浙小商販的潛力,時代也響應了他

但之後莫中支付寶,這可就叫運氣了,為什麼呢?當年淘寶做支付,一開始是直接找銀行的,銀行要是答應也沒支付寶什麼事了,萬萬沒想到銀行大爺嫌錢少事多不幹,於是只有自己做支付寶,這一下就押中了彩票,後來的螞蟻金服,大數據什麼的,缺少了交易這一個閉環都幹不成。

而且蔡崇信這樣的人才,放著華爾街高管不做,領500塊工資也要加入馬雲,還帶來了孫正義的投資,怎麼看都是一個偶然性因素,如果當時兩人沒有相遇,或者蔡沒有時間聽馬那一段雞湯,說不定這事就成不了了。

小馬更誇張,QQ抄的以色列公司軟件,但盈利方式沒有的。只虧不進,自己都急的焦頭爛額想出手,只是全國投資方都不願接盤,只有南非的公司負責人特實在,跑去好多網吧調研,發現所有電腦都按照了QQ,那這家公司肯定有前途。

這個思路吧,今天看來不能說錯。。。但放在當年,也算是一個很冒險的舉動了。

之後騰訊嘗試了很多盈利模式,什麼付費註冊~什麼賣會員,什麼賣QQ秀。

恩,沒錯,很長一段時間內,QQ秀是騰訊主要收入來源。

直到有一天摸到遊戲,猛然發現原來社交+遊戲是無敵組合,遂無敵於天下。

但你要問當年小馬哥接下來怎麼辦,我覺得那位年輕人十有八九,也是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的。

這兩位,都有點個人努力+歷史進程的味道。

而雷軍和小米,是不一樣的。

當年雷軍在金山,扛著wps的民族大旗和微軟office戰天鬥地十幾年,還是沒什麼起色,最後靠著遊戲完成上市,於是雷軍留下了那句名言“不要以戰術的勤奮去掩蓋戰略的懶惰”。連後來他自己創立的投資公司取名都就叫“順為”,寓意順勢而為。

許多人把此視為反面教材,但我覺得,WPS和微軟打了十幾年,代表著金山團隊技術背景很深厚且擁有很強的銷售商業化能力,否則也拖不了這麼久的消耗戰。

之後雷軍做小米的時候,思路完全是很清晰的,當時蘋果三星馳騁國內市場,世人皆曰不可以為之敵也。但雷軍發現,國內經過多年製造業發展,已經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產業鏈,能夠湊夠一臺手機的所有零部件。

那麼只要搞出一套不錯的操作系統,加上國內生產的價格優勢,就能夠佔到成本優勢。

這個思路今天看來很簡單,但當年一票國產手機人卻都還想著怎麼差異化拼營銷搞品牌。從沒想過這個思路。於是最終價格低廉,性價比爆炸的小米手機橫空出世橫掃市場。

產品有競爭力,自然就能建立起品牌區分度。

到了今天,堆硬件報參數比性價比已經成為了國產手機行業的看家本領,並且靠著這個優良傳統反攻海外市場,在印度和非洲大殺四方。

之後做小米生態各種電子產品也是一樣的,許多人表示小米怎麼雜貨店一樣什麼都賣的,但稍微深入瞭解一點的人就能知道,中國製造業究竟有多厲害,許多國外的創業模式,就是自己設計好產品,然後找中國工廠生產。中國缺的其實是高端設計和營銷部分,基礎部分是全方位碾壓的。

當年許多人去日本流行帶電飯煲各種電器,換成今天已經統一變成帶美妝產品了,因為電子產品還說不定是哪裡生產的呢。所以小米只要整合好產業鏈,做好品控,旗下電子產品就能順帶打下市場。並且是能打下海外市場。如今大量的小米電視開始返銷東南亞,就是這個現象的開始。

小米的思路一直很清晰,利用中國的世界第一工業國產業優勢,補上營銷品牌和品控,就能把自己的發展和國家的崛起綁定在一起。

有能力,條件又齊全,思路還清晰,小米的崛起完全是按部就班的一個案例,只是看過程中執行速度如何,和那些有棗沒棗打三竿,怎麼贏利都沒想好的創業公司們,可是完全不同的。

順帶一提,我印象中最接近小米的案例,其實是五菱宏光。

小米上市三要素:一次意料之內的成功創業該是怎樣的

小米上市三要素:一次意料之內的成功創業該是怎樣的

恩,感受一下這個拉開一個級別的銷量數據

當年上汽調研,發現相比能坐公交的城市人群,很多三四線居民還有農村用戶對車子的需求更大,而且他們的價格承受度較低,同時車子最好還能載貨。

而市面上,滿足這個需求的車型數量,是0。。。

於是立馬造出了最高價6W的五菱宏光,直接一年賣了60W輛,一輛車賣出別人整個品牌家族的銷量。

這兩者,都是沒有盲目的去模仿國外,搞什麼高端品牌營銷,搗鼓什麼青花瓷手機,京劇臉譜LOGO等不知名產物,而是建立在實打實的深入瞭解這片土地上人民的需求,深入研究了中國目前發展階段的基礎上,找到了自己的路。他們的成功,其實是帶有一定必然性的。

在很多人眼裡,小米是風口上的豬,但他們始終只會唸叨類似口碑營銷,粉絲經濟,水軍養成這些小風口,卻至始至終忽視了最大的一個風口:一個十億級別群體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