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一夜,日本國內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透明小溪看歷史


8月14日白天,天皇舉行御前會議,決定停戰,陸軍大臣阿南惟幾選擇自殺。在當年晚上狂熱的少壯派發動了政變,攻進了皇宮,但一沒找到錄音,二沒找到天皇,沒法讓天皇按著自己的意思來。一晚上折騰啥也沒做成,第二天早上就被殲滅了,也有不少自殺的。算是戰爭結束前的一個插曲吧。

(日軍少壯派)

1、戰爭形勢的徹底逆轉

1945年5月初,蘇軍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殺,德國鄧尼茨政府選擇投降。戰後,美蘇英三國領導人在波茨坦召開會議,確定對日本進行最後打擊。

(原子彈)

由於當時蘇聯和日本還有《互不侵犯條約》,所以由中美英三國發布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在對日作戰方面,英軍已經基本收復緬甸,美軍在三月份已經轟炸東京,到了8月份更是投下兩顆原子彈,毀掉日軍兩個城池。

(蘇軍出兵東北)

在8月9日,蘇軍對日宣戰,150萬大軍從三個方向向中國東北向心攻擊。

在中國戰場國軍已經收復廣西,正在準備廣東、香港、衡陽方面作戰。

日軍在各個戰場迅速潰敗。

2、玉碎的口號

進入1945年,日本就叫囂總體戰,一億玉碎,整個社會異常狂熱,國家迅速擴軍。

不過美國的轟炸與封鎖,造成日軍進出口之路基本斷絕,國內糧食嚴重匱乏,其他物資也缺乏。

按照當時的統計,這麼下去,日本將會有一半的人死於饑荒。

(裕仁天皇)

昭和選擇了投降,理由是:第一要保全百姓,第二保全國體。事實上,保全他自己最重要。

定下來了投降。

3、狂熱無知的少壯派

假如少年有智慧,老年有力量,歷史一定會很和諧。少壯派有力量、狂熱,總會讓人耳目一新。

在御前會議決定投降,年輕軍官受不了。按正常標準他們也不會知道,估計是裕仁天皇透露的消息。

(一億玉碎)

不然政變也不會弄得這麼搞笑,一晚上那麼倉促、無奈,像個無頭蒼蠅,第二天只能自殺。

4、投降

表演結束,平定政變更顯示出其熱愛和平,皇發佈《投降詔書》,兩次加分,盟軍確實保留了天皇制。

(投降詔書)

其實8月14日晚上的表演就算出了意外,也就是戰爭多打幾天,天皇也是要投降的。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下日本廣島,內裝60公斤高濃縮鈾,TNT當量為1.5萬噸,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在日本廣島爆炸,造成廣島建築物全部毀壞倒塌。毀壞4.8萬棟,嚴重毀壞2.2萬棟。全市當時24.5萬人,當時死亡8.8萬人。

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30分,美國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代號“胖子”的原子彈,TNT當量為2.2萬噸。使長島23萬人口中10萬餘人當日死亡和失蹤。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建築物被毀。

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造成的傷害遺留至今,據日本政府部分統計,迄今為止 ,廣島受原子彈傷害而死亡的人數為24萬。長崎因原子彈爆炸而死亡的人數以超過13.5萬。

在這之前1945年2月4日,2月25日,3月9日,共計2700噸的燃燒彈。美國空軍投向日本東京等城市,造成直接死亡50萬人以上。1000多萬日本軍民無家可歸。其目地快速結束戰爭。確保美國在亞洲,由其是日本週邊的最大利益。

日本侵略戰爭的後果告白天下,日本侵略戰爭,賠了日本人的命,殺害了中國人民的命。日本靠戰爭沒有發財,反而丟了北方四島。真正八九十年代,日本經濟成為亞洲四小龍,在世界經濟上,日本國家經濟總值排行第二,靠的是和平發展經濟的路。

只有走和平發展經濟的路,才是日本人民發財取財的正路。侵略戰爭殺人一萬自損八千 ,是發財的死路。

一個資源匱乏,幾乎所有原材料靠進口的日本,加工製造業,汽車和電子製造業,旅遊業都吸引著世界人民的眼球,購買和消費著日本產品。就這一點,中國人民必須開動思想,把這個智慧和高技術的管理方法掌握。這比恨日本滅亡更管用。

(文章數據,資料來自網絡,真實性,與可靠性歡迎朋友們探索,審核。下面的評論來自原創意境。歡迎朋友評點,轉發,收藏。)


張大河創意富有源泉


原子彈下無冤魂,日本迫於原子彈造成的巨大傷害壓力下,於1945年8月15日向全世界宣佈投降,但人們很少知道日本投降前一夜發生的事情。

日本頑固不化,無視公告,原子彈不到,決不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國“小男孩”落在日本廣島,廣島廢了,可是日本軍國主義主戰派仍舊不死心,他們不相信這麼厲害的武器美國佬還有。於是,第二顆原子彈“胖子”落在了長崎,轟一聲,長崎也廢了。


4天后,美國聽到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廣播,心裡的石頭算是落地了。當天日本政府分別電請瑞典、瑞士,將投降之意轉達給中、美、英、蘇四國,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在8月10日就傳遍了世界。

裕仁天皇欲逃避罪責,促成兵變。

但是,這只是一個照會,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受降。並且,日本宣佈投降看似平靜順理成章,但事實上這是日本裕仁天皇戲精上身逃避罪責的一個小手段。


▲: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與裕仁天皇

日本天皇面對整個國家赴之毀滅的嚴重情況,不得不把投降的決定提上日程,而當時的整個日本政府一片譁然。

主戰派與主和派互不相讓,但隨後的商業與農業方面的大臣拿出了所有人都不能迴避的客觀事實,他們指出當前日本國民每天的糧食供給量為23湯匙,如果戰爭繼續,到年底,將會有一半國民餓死,國家瀕臨崩潰。

雙方啞口無言,但不要認為這樣就順利結束了。日本天皇特意通過手下向陸軍中那些激進派透露了他錄下投降宣言的事情。

而當時日本陸軍中的激進派自小就受到日本軍國主義的洗腦,所以寧可戰死的武士道精神成為他們心目中無法改變的思想,於是他們選擇性的忽略了原子彈的威力。

當他們聽到天皇準備要投降的時候,他們出離了憤怒。於是一場無形的政變正在醞釀,並最終在8月14日晚上,如同洶湧的洪水一樣衝向了日本天皇府。

這些激進派的士兵,放火燒了首相府,又殺掉一箇中將,最終攻進了日本天皇府。早已得到消息的天皇提前躲了起來,也把投降的資料錄音都藏起來了。

當一大批激進派武裝人員闖進天皇府以後,他們驚呆了,因為天皇府分明就是個“空城”,他們找不到天皇,更不可能通過天皇達到他們的目的。

這一夜,對激進派武裝人員來說,註定是緊張、壓抑而又漫長的夜晚。他們在精神上感受到了一股強烈的自豪感,自認為是在挽救正走向屈辱的國家,妄想自己就是大日本帝國的英雄。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天皇正藏在一個隱秘的地點看著他們的所作所為,當感覺時間差不多的時候,天皇就向駐紮在外等候已久的皇宮警衛隊下達了命令,滿滿當當的警衛隊荷槍實彈把天皇府圍了個水洩不通,所有激進派分子都成為甕中之鱉。

最終結果可想而知,激進派分子起義失敗,首領剖腹自殺。


所謂的日本無條件接受投降,是在要求皇室安全,國家主權完整以後,才無條件接受投降,投降詔書玩弄文字遊戲!

對於這次投降前一夜的政變,有人認為如果政變成功,那麼日本還會繼續戰鬥下去,直到一億玉碎計劃進行完,直到蘇聯炸掉富士山,直到美國造完50萬枚紫星勳章為止。

然而,這一切都是日本天皇自導自演的一出大戲,通過將責任一股腦的推給激進派,來尋求美國等同盟國的一絲同情,作為導演的天皇,自然不會讓兵變成功。

第二天,也就是8月15日,在隨著主戰派被打壓下去以後,主降派的人們佔據了上風,投降儀式順利進行。

但是,投降詔書卻充滿了玄機。在當天中午12點整,日本廣播協會大樓傳出裕仁天皇提前錄好的投降錄音,錄音是這麼說的:

朕深鑑於世界之大勢帝國之現狀,欲以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忠良之臣民:朕以命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蘇、英、中四國,接受《波茨坦公告》……

仔細閱讀天皇的這份投降詔書就會發現,他根本就沒有提及侵略、戰敗,甚至都沒有說投降。這顯然是沒有誠意的。

而到了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正式簽字受降時,日本裕仁天皇不得不重新發布了第二份投降詔書,這份詔書才有了一些真正的投降意味。

所以說,在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的前一夜,日本國內發生了嚴重的兵變,意圖銷燬天皇提前錄好的投降錄音,並行刺主降的大臣,因為在主戰派陸相阿南惟幾、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海軍軍令部總長豐田副武眼中,日本沒有戰敗,還有決戰本土的機會,他們堅定的認為決戰本土會讓美國人遭受到沉重打擊,甚至可能扭轉戰局。然而,日本天皇扼殺了兵變,沒有給主戰派上臺的機會,最終無條件接受投降,挽救了整個日本民族。



小小嬴政



1945年八月14日下午3點,日本年輕軍官英幾正男,上雄一本為首的主戰派控制了日本天皇官邸,負責東京防務的森田師團長被主戰派當場擊斃。主戰派阻擋向全國發布投降令,企圖頑抗到底,魚死網破。


東京反戰聯盟三千四百人,加上一千六百人的女子反戰團,與主戰派控制的八千東京防禦師團在8月14日下午六點發生了交火。日本反戰聯盟在4個小時的擊戰中,全部陣亡。女子反戰團義不容辭地繼續了戰鬥,殘酷的巷戰,秧及無辜的市民,到在血泊中的日本民眾,被迫拿起武器與主戰派以死相拼。準備精良的日本正規軍,很快把女子反戰團壓迫到一個狹窄的衚衕,女子反戰團退到櫻花庵堂,她們都是一群日本各地的女大學生組成,為了和平,為了日本人民能早日脫離火海,她們勇敢地與日本軍國主義惡魔展開了不屈不饒的抗爭。退守到櫻花堂的女子反戰團,視死如歸,全部被主戰部隊槍殺。日本民眾看到主戰惡魔的慘無人道,終於潮水般擁向主戰派,人在槍聲中一片片倒下,生不如死的日本人沒有後退。

1945年8月14日晚上,是日本生於死的關鍵時刻,日本預備役司令官正藤友良看到日本大勢已去,為了日本的未來,果斷帶領三萬預備役士兵,包圍了主戰派官兵。經過兩個小時激戰,全殲所有負隅頑抗的主戰官兵,8月15日零晨2點,發生在日本投降前夜的混亂才平息下來。日本天皇準時發出了投降公告。據戰後統計,日本投降前夜,共有兩萬四千名日本平民和五千反戰人士被日本主戰派殺害。日本在侵華戰爭中罪惡滔天,對自己的日本同胞也是禽獸不如,這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自取滅亡行為。


白這個顏色


在美國給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後,日本方決定接受無條件投降。但軍國右翼分子仍在做垂死的掙扎,他們企圖掩蓋原子彈的消息,一邊謀劃發動政變。

日本內閣在當時分為主和派和主戰派。主和派認為“目前日本的國力已無力繼續支撐戰鬥”,一旦再次發生戰爭,整個國家都會瀕臨奔潰。當時的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也深刻意識到這點,所以選擇接受無條件投降。但有些軍國右翼並不這麼認為,他們無法接受投降的事實。在《終戰詔書》錄音完畢時,軍國右翼分子們正在密謀如何殺進皇宮的計劃。當美方等了許久還沒等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後,在東京東部開始拉警報,意在試探東京虛實。而日本厚木基地的戰機卻試圖起飛迎擊美軍,結果被美軍全部殲滅。

軍國右翼們策劃的一系列反抗行動,包括刺殺首相鈴木貫太郎的行動全告失敗。

日本投降的廣播最終順利播放,在錄音播放前,陸軍大將阿南惟切腹自盡,其餘軍國右翼分子飲彈自盡,拒絕收聽、以自殺來逃避現實。


老照片


1945年8月14日,這天是日本正式投降的前一天,這天也是最具戲劇意義的一天。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日本在這天的處境。同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投擲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熊熊的大火下是無數日本平民的哀嚎,劇烈的輻射令這裡數年後依舊荒草不生,對當時民眾心裡的打擊極為震撼。由於日本高層不願意輕易投降,美國又迅速扔下來了第二顆原子彈,這下大部分高層都承擔不起這個責任,向美軍妥協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但是,很多青壯派不願意就這樣投降,日本為這場戰爭付出的代價太深了,至少也改為有條件的投降。所以,這群青壯派選擇了逼宮,這就是著名的宮城事件。他們首先向陸軍統帥輕視,要求發動政變,日本還有戰勝的可能。眾所周知,日本會輸的主要原因就是戰線拉的太長,在南亞遠征緬甸,又在東北與蘇聯僵持,還在太平洋與美國艦隊衝突。如果將兵力聚集在一起,他們有很大的資本重新發動戰爭。但是,陸軍統帥早已默認無條件投降就婉拒了他們。

這群年輕人心存僥倖又去拜訪總參謀長與駐紮本土東部軍的司令官,都遭到了拒絕。絕望的他們懷揣最後的希望去面見近衛師師長,他們心中已經暗下打算,如果得不到近衛軍的認可,那就拿下這支軍隊的控制權,自己挾部隊直接進行逼宮。果然,近衛軍師長還是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也就無所顧忌,直接殺死統領發動兵變。

但是,百密總有一疏。控制完近衛軍的他們又向東部軍彙報自己已經兵變的消息,渴求在最後獲得東部軍的支援。東部軍司令部表面上同意他們的要求邀請他們來司令部詳談,實則暗中派出部隊圍住近衛軍,接管皇宮的守衛重責。就這樣,精心謀劃的政變威脅就消除了。作為叛亂頭目的幾位高層青壯派都選擇了切腹自盡,他們的夢想就這樣湮滅了,他們活著也沒有什麼意義。

第二天,當黎明的曙光照亮日本皇宮時,日本天皇按照之前的協定,宣佈了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許多日本平民都不必遭受戰亂之苦,但是他們並不瞭解昨日皇宮的波雲詭譎,一場很有可能改變他們命運的政變平靜地消失了。


以上


木劍溫不勝


發生了一場兵變及流血事件,差點改寫了歷史。

1945年8月14日晚上,就在日本準備向同盟國投降時,一群造反的軍官發動了政變,佔領並控制了東京的皇宮。


這夥密謀者決心戰鬥到底,即使這意味著國家的滅亡。他們在皇宮裡四處搜查,尋找裕仁天皇投降詔書的錄音帶,皇宮錄音師之前有準備,把天皇錄音秘密保存,他們沒有找到。


少壯派沒辦法,只好佔領電臺,假借天皇之命對全國演講,說要抗戰到底,幸好被一電臺女職員,切斷了電源,使他們的演說沒有播放出去。

後來,東部軍司令得知皇宮被佔領,即待人前往皇宮,告訴叛變士兵天皇的意思,最後少壯派見迴天無力,大都選擇了自殺。這些少壯派

差一點阻止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要是他們成功了多好,讓日本被同盟國打成屎!)


司馬長史


投降前一夜發生的這件事,讓天皇逃脫了軍事法庭制裁——日本國內陸軍曾經發動一場有計劃的政變,試圖去阻止日本天皇關於投降的決定,但是卻透露出一股陰謀的味道。



日本在決定真正投降之前,其實他在中國戰場上的敗勢還不是特別明顯。唯獨能夠讓日本感覺壓力的,主要還是當時的太平洋戰場。日本在與美國的海戰上,幾乎是處於節節敗退的戰況。再加上到了後期,日本的石油線路也被迫切斷,就算有再多的武器,沒有油料也運轉不起來。

以至於到了戰爭的後期,日本與美國的對戰基本上是自殺式的衝擊。比如說飛機只讓加一半油,因為根本就不打算讓它回來。日本人之所以會進行如此喪心病狂的攻擊,甚至和現在恐怖分子的自殺式襲擊一般無二,基本上都是由於軍國主義思想的洗腦。

在這一點上其實是日本天皇的努力,關於他的小算盤我們待會再講。真正讓日本雪上加霜的是兩顆原子彈的投放,以及蘇聯方面對日本開始施壓。日本天皇在感到迴天無力的情況下,才準備起草投降的儀式。

▲軍國主義下的日本孩童

但是日本對於士兵的洗腦已經深入骨髓,這些人根本不相信自己會失敗。他們相信只要聽從天皇的話,自己將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於是在天煌準備將自己想法說出來之後,日本國內就出現兩種聲音。一種是聽從天皇的話決定投降(主和派),另一種就是極力阻止天皇發出投降的決定(主戰派)。

而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一般都是比較年輕的士官,也是被洗腦最為嚴重的一批。日本二戰時期的裕仁天皇不同於其他時期,因為自從日本經歷過明治維新,日本內閣與天皇漸漸開始出現對立。甚至曾經一度出現過天皇為了爭奪內閣的權力,結果被內閣“反殺”退下了皇位。

雖然歷來日本天皇都想掌握軍權,但是一直苦於找不到辦法。直到日本裕仁天皇時期,他開始大規模拉攏中低層的官員。讓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晉升,為此也在二戰前夕為他培養了一大批心腹。所以如果說究竟是誰發動了對華侵略戰爭,應該把這些罪也歸咎到日本天皇,而不僅僅是東條英機。

▲1936年已經發生過一次二二六兵變

但是在最後的戰犯審判當中,日本天皇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判決,最後還被保留下了自己的皇位。至於究竟是為什麼?我們待會再講。當這些中高層官員得知自己的信仰竟然倒塌的時候,他們開始徹底的瘋狂。他們想做最後的反抗,開始逼宮天皇讓他繼續抗戰。

以畑中健二為首的主戰派,在8月14的當天晚上帶人衝進了皇宮。封鎖住了皇宮的出入口,不準任何人進出。同時試圖繼續策反其他人,翻箱倒櫃去找日本天皇已經錄製好的投降宣告。逮捕部分官員以及電臺的負責人,就是希望阻止錄音播出。但是特別詭異的是他們忙活了這麼久,最後什麼結果都沒有得到。

其實這些人都被坑了,他們全部都掉進了天皇的陷阱裡面。他們這些人的兵變,其實是天皇早就預料到的。因為他自己知道洗腦他們有多嚴重,兵變只是早晚的事情。所以這些人只是衝進了一座空的宮殿,天皇早就藏了起來。當確認這些人發動了兵變之後,立刻聯繫外部的海軍將這些人反包圍。


所以他們無論怎麼找,都不可能找到天皇本人以及已經做好的錄音。天皇如此做法,其實可謂是一箭雙鵰。一者是為自己開脫罪名,向世界表示戰爭不是自己想發動的,而是被下面的軍官所要挾。這一說法也被用到了戰犯審判庭上,正是因為投降前的這場兵變。才讓麥克阿瑟有足夠的理由,來幫助裕仁天皇開脫罪名。

另一點就是除去隱患,只要這些主戰分子存在,日本天皇就不可能有一天安穩的時間。但是這些又是最聽自己話的人,只有他們主動兵變才有理由殺死他們。因此這些人剛剛闖進宮殿,就被準備了很久的海軍反圍剿。因此以畑中健二和椎崎二郎為首的兵變首腦,在被圍捕後知道不可能繼續下去,於是刨腹自殺。

其實整場兵變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幕後的裕仁天皇。整場對華侵佔就是他挑起的,然而等到戰後的戰犯審判又沒有他的事情。因為他利用此次事件為自己開脫罪名,向主審法官說明自己是被迫的。再加上當時美國想接手日本,急需日本保持政治上的穩定,保留天皇又是必要的,才有了他活命的情況。


史之策




日本投降只能由天皇宣佈才能算數,這是由日本的政治軍事特點決定的。

日本明治維新後,天皇就成了名義上的國家領袖,但歷任天皇都不願意當日本內閣的傀儡,都在有意無意的想方設法控制政治和軍事。

大正天皇因為想奪內閣的權,和日本內閣展開了激烈的爭鬥,被內閣宣佈有了精神病,差點被廢除。

當裕仁天皇上臺後,他明白硬奪權是違反日本憲法的,就採取了比較巧妙的辦法。裕仁天皇一開始並不搶內閣的權,而是和日本軍方的中下級軍官保持良好互動,扶持他們快速向上晉升。

當一批中下級軍官成長起來之後,天皇就控制了軍隊。這時裕仁天皇就幾次操縱軍隊發動政變,把日本內閣變成了軍事內閣,也就把日本的軍政大權控制到了自己的手上。

日本對華戰爭的元兇就是日本天皇,整個戰爭的幕後推手就是日本天皇。裕仁天皇在20年代和30年代頻繁接見中低級軍官,向他們宣傳效忠精神和聖戰精神。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的內閣和軍部都反對對華作戰,他們認為憑藉日本的資源和實力,不足以支持對華作戰。但天皇支持下的中低級軍官向來有抗上的傳統,他們根本不理會上司的指令。

東北軍的不戰而退,讓日本中低級軍官的冒險行為僥倖成功,也讓他們快速成長為高級軍官,比如主謀石原莞爾就直接進了參謀本部擔任高官。東北的淪陷讓日本增加了作戰的本錢,也讓日本天皇控制了日本軍隊。



當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日本天皇還號召發動聖戰精神,和盟軍方面決一死戰,捍衛日本武士的尊嚴。

同時來組織了大量的神風敢死隊。這個名字的來源是元朝的時候,蒙古軍隊曾兩次出去大軍討伐日本,結果運氣太差,都碰上了颱風天氣,大軍在海上碰到了毀滅性打擊。日本人稱這兩次颱風為神風,認為是天神保佑。

當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的時候,他們從南洋運送石油的線路也中斷了。日本對華作戰最強悍的機械化軍隊也開動不起來了,太平洋戰場上更是如此。許多的飛機都沒有充足的石油,飛行員就被要求只加一半的油,因為去了就不要回來了,然後俯衝向美國的艦隊。甚至還有大量的日本士兵身綁炸藥包衝擊美軍和美國大兵同歸於盡,這就所謂的聖戰。

美軍碰上這樣的自殺式攻擊,也沒有好辦法。為了降低傷亡,迫使日本儘快投降,美國方面要求蘇聯在8月9日前必須向日本關東軍發起攻擊,否則蘇聯在亞洲的權益就得不到任何保障。另一方面就是在8月6日和9日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送日本人吃了兩頓大餐。



不管日本人民把自己的天皇捧得有多高,說得有多神武,但到了戰爭有可能毀滅日本的時候,裕仁天皇還是慫了。

對於裕仁天皇來說,活著才是最重要的事。別人為了孝忠天皇去死是應該的,讓天皇為了國家去死那是萬萬不行的。

但是為了大東亞共榮和聖戰,日本天皇早把牛皮吃上了天。日本國內,甚至包括韓國和臺灣,都相信日軍無往不勝。無往不勝的軍隊怎麼可能投降呢,他媽的,被洗腦了的人真可怕。



不光是別人怕,就連天皇也怕。裕仁天皇想投降,但不知道怎麼給日本國民和軍隊怎麼交待。

還是先開個會吧。日本內閣的人都是明白人,日本首相相鈴木貫太郎明白國力不容再打下去,商業農業大臣更是拿出了所有人都不能迴避的客觀現實——現在的日本國民每天糧食供給量是23湯匙的米,如果戰爭繼續,每天的供給量也就是4兩米(20湯匙)。也就是死等到了1945年底,一半的日本國民就會餓死,整個國家瀕於毀滅,亡國亡種的那天不遠了。

日本陸軍大將阿南惟己就希望能跟美蘇打本土決戰再有條件投降,然而日本天皇卻在御前會議作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決定,為了自己和日本國的利益,投降是上策。




投降確實是上策,但日本人長期以來根本不拿腦子去思考問題,反正大家都是天皇的好孩子。好孩子就要聽天皇的話,天皇說大日本皇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還要統一亞洲,甚至統一全球呢。

日本軍隊至少在中國戰場上並沒有很明顯的失敗徵兆,這些日本軍人更是狂的沒邊,根本接受不了日本要投降,並且還要向中國國民政府投降的事實。他們認為向自己的手下敗將投降是恥辱,根本無法接受。

裕仁天皇先是錄音:朕深鑑於世界之大勢帝國之現狀,欲以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忠良之臣民:朕以命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蘇、英、中四國,接受《波茨坦公告》……

錄音完成後,先是小範圍放出風去,試探一下軍方的反應。

8月14日,也就是日本投降的前一天晚上,日本軍方的中低級官員開始發動最後一次兵變,這是在裕仁天皇意料之中,他早就作好了佈局。

幾波日本陸軍士兵不約而同的向皇宮和廣播電臺衝擊,他們在悲憤之下,殺死了皇宮士兵,四處找裕仁錄好的宣讀《終戰詔書》的錄音盤。日本老首相鈴木貫太郎還是靠幾個人抬著才跑了出來,要不然可能命也沒了。


裕仁天皇自己也躲藏了起來,那些兵變的士兵也找不到他。裕仁天皇在自己的密室裡安裝有一條秘密電話,他直接打給了日本海軍。




兵變沒有任何懸念的失敗了,曾有人在《天皇的陰謀》這本書中寫道:歷次兵變都是日本天皇指使的,兵變完成後,日本天皇再出來收場。這就日本天皇的陰謀。在兵變後,日本陸軍大將阿南惟己明白了一切,主動剖腹,為他的軍國主義理想陪葬了。

兵變失敗後,兵變的士兵被控制了起來,軍官剖腹自殺。日本天皇也藉此向美國人表示:戰爭是軍人挑起的,天皇是熱愛和平的。為了和平,日本天皇也受到了軍隊的衝擊,付出了安全的代價。


然而機智的麥克阿瑟早就看穿了這一切,他明白日本天皇對軍隊的控制能力,也明白日本天皇在日本底層人民心中的無上位置。

於是麥克阿瑟直接把天皇從神變成了人,修改了日本憲法,嚴禁日本天皇干預日本的政治和軍事。同時也保留日本天皇是名義上國家領袖的地位,讓日本國民精神上有皈依的地方,不至於導致社會動盪。


新知傳習閣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一夜是日本最漫長的一夜,這一夜也註定讓日本軍國主義者徹夜難眠!那麼這一夜日本國內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有書君學習世界歷史,發現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一夜發生了一起未遂軍事政變——宮城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讓本就因為二戰而千瘡百孔的日本雪上加霜。

日本戰敗成為必然,為了維護日本“國體”,不至讓日本滅亡,日本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然而一些頑固的軍國主義分子卻不承認戰敗的事實,堅持要頑抗到底,以“本土決戰,一億玉碎”為口號,阻撓日本天皇裕仁終戰詔書的播報。

於是就採取了極端的方法,發動了軍事政變。

1945年8月14日夜,經過無數輪的會議,日本天皇和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參謀總長及軍令部長首相梅津美次郎、海軍大臣、外務大臣終於決定宣佈無條件投降。

直至子夜時分天皇才把終戰詔書錄制好,並存於皇后宮事務所輕金庫內。

與此同時,畑中健二少佐和椎崎二郎中佐、石原貞吉少佐、竹下正彥中佐等日本青年軍官為終止天皇的終戰詔書的“玉音放送”。

進行了一系列準備活動,在說服近衛軍團長森糾中將無果之後,沒有任何徵兆的突然槍殺了森糾中將和白石通教。

凌晨兩點,畑中等以近衛師團長森糾的名義發佈軍事動員令,調遣近衛步兵第二聯隊,焚燒了首相府,佔領了宮城,切斷電話線,解除了皇宮警察的武裝。

抓捕關押了情報局總裁下村宏、秘書官川本信、負責錄音的NHK職員18人,審問後得知終戰詔書已錄製完畢,於是開始翻箱倒櫃找尋起錄音盤,可他們對皇居地形一點也不熟悉,找了半天也沒見錄音盤的蹤影。

氣急敗壞的畑中等用槍頂著播放員和田信賢的頭,逼迫他播報不同意無條件投降,要全體日本國民奮起頑抗到底的消息,但和田信賢以播放機出了故障為由不予播報。

就在此時,東部軍司令官田中靜壹得知軍事政變消息,又確認森糾和白石被害,畑中等人偽造的命令。

五點左右,田中採取軍事行動趕至宮城,士兵包圍宮城,石原貞吉少佐等叛軍被捕,天亮之時,軍事政變宣告“流產”。

畑中健二少佐和椎崎二郎中佐只得一人騎摩托車,一人騎馬在皇宮附近發放抵抗到底的傳單,然後絕望地選擇切腹和開槍自殺。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一夜,日本國內發生了宮城事件,以青年叛軍失敗而告終。

終戰詔書於8月15日準時播報,宣告日本向美、英、中、蘇無條件投降。

對於中國人民而言,聽到廣播的那一刻,舉國上下一片歡騰,歷經14年的殘酷的抗日戰爭終於宣告結束,中國終於勝利了!

而這段歷史事件已拍攝成電影《日本最長的一天》,把日本投降前夜日本高層領導的失意落魄和部分軍國狂徒的垂死掙扎演繹得淋漓盡致。

有書君覺得值得一看,瞭解這段令中國人振奮不已的歷史,也看一看侵略者最終的可悲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