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野蠻”、“粗俗”、“骯髒”、“愚鈍”,1922年冬天,愛因斯坦曾經短暫訪問上海,在自己的日記中,白紙黑字,他明明白白地用這些貶義詞來給“中國人”這個龐大的群體畫像。

2018年,近一個世紀後,這些愛因斯坦記在小本本里面的內心戲,被媒體仔細地從他的“新書”中“節選”出來,用人設崩塌的震驚口吻弄出了一個“大新聞”,給愛因斯坦這個猶太人冠上了“種族歧視者”的嫌疑。

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2018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這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遠東、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 - 1923》。

不同於媒體偏於負面的看法,這本書的編輯Rosenkranz則更為客觀,認為這些用詞“表明人非聖賢”,而且結合整本書的總體風格和愛因斯坦的個性來看,他只是“記錄了他遇到的人,以及對他們的觀察和思考,並總結了他們的個性和特質,但是為數不多,通常是幽默或不敬的話”。所以這並不能代表愛因斯坦對中國的全部看法。

同樣是這樣一些“不敬的”內容,其實在中國人眼中,早就不是值得大驚小怪的“新聞”,1979年,商務版的《愛因斯坦文集》中就有摘錄:

1922年冬天,他應邀到日本講學,往返途中,兩次經過上海,一共停留了三天,親眼看到了處於苦難中的中國,並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旅行日記中記下“悲慘的圖象”和他的感慨:“在外表上,中國人受人注意的是他們的勤勞,是他們對生活方式和兒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們要比印度人更樂觀,也更天真。但他們大多數是負擔沉重的:男男女女為每日五分錢的工資天天在敲石子。他們似乎魯鈍得不理解他們命運的可怕。”

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20、21頁

作為“當事人”的中國學者們,卻沒有當今的西方媒體這般上綱上線,給出的評價是:“愛因斯坦看到這個在勞動著,在呻吟著,並且是頑強的民族,他的社會同情心再度被喚醒了。他認為,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地虐待著,他們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

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愛因斯坦和他的第二任夫人在船上,這張照片就是拍攝於1922年的這次遠東之行途中。

You see?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媒體往往只是從一個大的篇幅中截取一些最能彰顯傳播力量的詞彙和語句,真實的上下文語境在這樣的斷章取義中就丟失掉了。

關於愛因斯坦和媒體之間的這種“糾葛”,其實早在他生前就已經存在,而且還造成過比現在這種“身後名”更嚴重的生存危機,愛因斯坦對此沒少寫出書面回應。神奇的是,從《我的世界觀》一書中,我們竟然能夠提取出一篇穿越時空的、完整的愛因斯坦對於2018年有關他“種族歧視”報道的回擊。

01“能用簡潔扼要的句子甚至是精心修飾過的措辭來表達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這難道不光彩嗎?”

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20世紀初期的一張老照片,中國平民一家蹲在門口進餐。

日記中,愛因斯坦記下了他對中國人的印象:“吃飯的時候不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歐洲人在密林裡方便那樣蹲在地上”;“像馬一樣勞作,對痛苦不自知”;“擠滿人的”街道;“野蠻、粗俗的”葬禮;“空氣中有各種各樣的臭味”。但是熟知中國近代史和魯迅作品的人應該知道,這樣的吐槽,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應該是與底層現實景象相符的。對此,愛因斯坦這種略帶批評口吻的“自言自語”並沒有什麼不光彩的。

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去判斷,不受時尚左右,能用簡潔扼要的句子甚至是精心修飾過的措辭來表達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這難道不光彩嗎?不值得人們慶賀嗎?

——《恭賀一位批評家》

本文譯自1953 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觀》

雖然不可否認,愛因斯坦對中國的評價有著濃厚的西方中心論的“文化偏見”,但這是他的生長環境所決定的。此時,尚未遭受納粹迫害政策的愛因斯坦對此可能還沒有開始深刻的反思。

在彼時彼刻的環境之中,拿愛因斯坦後來的遭遇和逐漸成熟起來的觀點來要求他“從一而終”,顯然有點不近情理。

02“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

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愛因斯坦訪問上海時,參加了在王一亭家中舉行的歡迎晚宴。

和當今以“飽受種族屠殺政策之害的猶太人”身份來指責愛因斯坦也有“種族歧視”情節如出一轍。1922年已經顯現出“排猶”極右情緒的德國,也有媒體利用愛因斯坦的“猶太人”身份大做文章。

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當時德國的反猶情緒有多嚴重?就連官至魏瑪共和國外交部長的猶太人瓦爾特·拉特瑙都被德國右翼民族主義份子刺殺了。

1922 年3月8日以及4月6日至4月10日,愛因斯坦作為當時最知名的德國猶太人曾兩次出訪巴黎。1923 年3月,當時剛剛興起的“國家社會主義黨”正在慕尼黑舉行會議,會上有人多次指責愛因斯坦在巴黎期間,“為博得法國聽眾的喜愛而否認了”自己的“德國血統”。

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在瓦爾特·拉特瑙被刺殺之後,愛因斯坦感覺大事不妙,逃離柏林並躲藏在德國北部,他在這封1922年8月寫給妹妹的信中說“沒人知道我在哪裡”,並且表達了表達了對民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危險的警告,這封親筆信將在本週拍賣,底價才80000人民幣哦~

這一抹黑行為,不僅會給愛因斯坦本人帶來殺身之禍,還將給整個德國猶太人的生存環境都蒙上一層不祥的陰影。感到事情嚴重的“德意志猶太復國主義協會”委託秘書處負責人貝蒂·弗蘭肯斯坦因(Betty Frankenstein,1882—1960)在愛因斯坦44 歲生日當天,專門給愛因斯坦寫信:“我們認為您最好能否認這個有傾向性的報道。如果您能寄一份正式闢謠聲明讓我們去發佈的話,我們將很感激。”為此,愛因斯坦在1923 年3 月23 日給出瞭如下回復:

我剛剛旅行回來,就馬上回復您本月14 日的來信。我授權您以下面的方式發表正式闢謠聲明:不管是在巴黎,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我都沒有否認過我出生在烏爾姆,是一對德國父母的兒子,而我是通過移居瑞士才成為瑞士公民的。另外我還保證,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

——《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

那麼關於中國人是“奴僕”、是“魯鈍的、不開化的民族”完整地翻譯過來應該是怎樣的呢:“在上海,歐洲人形成一個統治階級,而中國人則是他們的奴僕。他們好像是受折磨的、魯鈍的、不開化的民族,而同他們國家偉大文明的過去好像毫無關係。”

對於中國,相比於這些“歧視言論”,更早之前的1921年,愛因斯坦給在中國教書的好友Franz Rusch的信中說“事實上,我覺得生活在中國人當中,一定是頗為愜意而又情趣盎然的。我非常喜歡我認識的幾個中國人。”這又該怎麼解釋呢?

03“事實上,記者往往更會添油加醋”

用現在的話說,愛因斯坦和媒體之間“相愛相殺”,有時候說嘴上說得興起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愛因斯坦一直都是媒體追捧的對象,圖為愛因斯坦被一大堆記者圍著接受採訪。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除了2018年因為“歧視”中國所掀起的這次輿論譁然、歷史學家震驚外,其實早在1921年,愛因斯坦也同樣因為在媒體“報道”中對美國生活發表的一些貶義的評論,引起“芝加哥婦女的憤慨抗議”,芝加哥大學的許多科學家都對這篇文章的內容深感震驚。

於是,1921 年8月10日,愛因斯坦在寫給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西爾伯斯坦(Ludwik Silberstein,1872—1948)的信中,談到了新聞媒體為了達到轟動效應,不惜採取手段歪曲對採訪者的觀點的現象。事實上,無論被採訪者如何回答,媒體都能引起轟動。這應該是“標題黨”的前身。

如果被要求公開解釋自己說過的所有話,即使是開玩笑、情緒高漲或者是一時憤怒時說的話,可能會令人覺得尷尬,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是被要求以你的名義解釋別人說過的話,你又無法辯駁時,這才是真正糟糕的窘境。你可能會問:這種事情會發生在誰身上呢?嗯,任何一個足以引起公眾興趣的人,在面對媒體採訪時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你笑著說不相信,但這樣的事情我見得多了,就讓我向你娓娓道來。

設想這樣一個場景:有天早上來了一名記者,很友好地希望你告訴他一些關於你的朋友N 的事情。起初,這樣一個唐突的提議肯定令你感到憤怒。但是很快你就發現,你無法推託。如果你拒絕談論,記者便會這樣報道:“我向一位據稱是N 的好朋友詢問關於N的事情,但他的這位朋友卻小心迴避問題。這件事本身應該能讓讀者自己得出結論了。”在無法推卻的情況下,你做出瞭如下回答:“N先生為人熱情坦率,廣受朋友喜愛。凡事他都能正面看待。他孜孜不倦,將全部精力都投入了工作中。他熱愛他的家庭,並將賺到的每一分錢都交給了他的妻子……”對此,記者的版本則是:“N 先生對任何事都不是很較真兒,並具有討人喜歡的天賦,尤其是他精心培養出的熱情而又迷人的形象。他是自己職業的奴隸,無力動腦去想與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也沒有時間在工作以外的事情上花心思。他寵愛他的妻子到了難以置信的地步,對她唯命是從……”

事實上,記者往往更會添油加醋,但是我想這恐怕對於你和你的朋友N 來說已綽綽有餘。第二天早上,當你的朋友N 讀到這些內容以及其他類似的報道時,無論他原本的天性是多麼開朗和善良,他對你的憤怒都是無法遏制的。對他的這種傷害行為也給你帶來了莫名的痛苦,尤其是因為你真的很喜歡他。

那麼我的朋友,接下來該怎麼做?如果你有答案的話,麻煩你馬上告訴我,我會立即照辦。

——《採訪者》

本文譯自1953 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觀》

愛因斯坦以這種無助的寶寶式撒嬌口吻巧妙地表達了面對新聞媒體的“標題黨”做法的不滿和幽默心態。面對媒體,即使有誤解、有不情願,愛因斯坦總能用一種坦然的態度來化解,用獨立、公正的態度和思考直面內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地方吧!

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對於媒體這種又愛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最集中地體現在了愛因斯坦這張標誌性“吐舌頭”照片上。1951年,愛因斯坦72歲生日宴結束後,老人家實在已經疲倦,但上了車以後,還被記者不停要求擺好姿勢再來一張,愛因斯坦拖著疲憊的臉做了一張鬼臉。後來這張照片被刊發出來,本來耍小脾氣的照片卻成為了愛因斯坦最喜歡的照片,被自己拿來當做簽名照送給親友。

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愛因斯坦和媒體之間除了這些小的插曲以外,更多的時候都是親密合作的夥伴關係,圖為愛因斯坦接受NBC的採訪,反對氫彈試驗。

愛因斯坦終其一生,因為“罵人”這件事鬧出過不少“跌破眼鏡”的事情,不僅僅是今年才被爆出的“歧視”中國人,本文裡提到的美國人,他還“罵過”德國人、俄國人、日本人乃至全人類,他對社會主義也有著非常深刻的見地。雖然這些被“點”到的當事人可能心裡會有點不爽,但是往往結合歷史回顧過去,愛因斯坦對人性的剖析毒舌而又精確,即使到現在,透過這些文字,你也會覺得老人家在掐著你的脖子“罵”你,看來,人類在愚蠢這件事情上還真是永無止境的。

不信?這些內容都包含在這本書裡,為了避免摘錄不全而出現報道偏差,搞出大新聞,而擔負不必要的責任,還是懇求大家買一本吧(封面顏值很高,不看,放書架上砌牆也是好磚一塊):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我的世界觀》

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中國人蠢?愛因斯坦:罵了就罵了,我從未試圖取悅別人

阿爾伯特 · 愛因斯坦著

方在慶編譯

中信出版集團

進入京東旗艦店購買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