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陝西 偶遇大熊貓

来陕西 偶遇大熊猫

昨日,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省管理局掛牌。19日至25日,在大唐西市博物館設秦嶺大熊貓文化主題展,市民憑有效證件可免費領票參觀。 本報記者 黨運 攝

三秦都市報 -三秦網訊(首席記者 姬娜)秦嶺大熊貓保護研究有大成果,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就有10只大熊貓,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保護區達16處;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省管理局揭牌,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秦嶺區將誕生,面積相當於8個西安市建成區……11月19日,秦嶺大熊貓文化宣傳週活動舉行開幕式。

高科技加生活化,“我們變成了大熊貓”;首個拍到陝西野生大熊貓的老人,拿著三秦都市報逛會……11月19日至25日,大唐西市博物館設秦嶺大熊貓文化主題展,廣大市民憑有效證件可免費領票參觀。

成果: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

秦嶺大熊貓是“國寶中的美人”!11月19日上午,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陝西省林業局承辦的“秦嶺大熊貓文化宣傳活動”開幕。陝西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薛建興在開幕式上發佈了秦嶺大熊貓保護研究6大成果。

種群數量顯著增長。秦嶺是我國野生大熊貓重要分佈區。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秦嶺大熊貓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345只,增幅達217%,為全國最高。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就有10只大熊貓,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

棲息地面積明顯擴大。秦嶺大熊貓棲息地主要集中於秦嶺中段南坡,北坡和西段也有少量分佈,範圍涵蓋陝西5市、11縣、27個鄉鎮。棲息地面積由上世紀80年代的1037平方公里擴大到3600平方公里,增幅達247%,潛在棲息地達2446平方公里。

保護管理體系日趨完善。秦嶺是全國自然保護區分佈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自1965年我省第一個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歷經50餘年發展,秦嶺已建成各類保護區32處,總面積5591平方公里,佔陝西秦嶺總面積的1/10,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秦嶺保護區群。其中,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保護區達16處,總面積3500平方公里,約76%的野生大熊貓及56%的大熊貓棲息地得到嚴格保護。

科學研究成果豐碩。秦嶺大熊貓被科學發現以來,全國已有50多所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進入秦嶺,建立了“中科院秦嶺大熊貓野外研究基地”“北京大學秦嶺大熊貓科研基地”“中國環科院秦嶺生物多樣性野外監測研究站”等科研基地。在秦嶺大熊貓種群、棲息地、基因、病理、繁育等多個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秦嶺物種保護成效顯著。目前,秦嶺已發現種子植物3800餘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7種;脊椎動物800餘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5種,被譽為“生物基因庫”。在實施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的同時,各種珍稀野生動物也得到有效保護。朱䴉數量由最初的7只發展到3000多隻,在秦嶺以北成功野化放飛,被國際鳥類保護聯盟譽為“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範”;林麝野生種群和人工繁育總量達到2.4萬隻,全球首次實施林麝野外放歸,被國家林草局稱讚“對全球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具有示範作用”;羚牛和金絲猴數量持續增長,分別達到4000頭和5000只。秦嶺成為名副其實的“動物天堂”。

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深化。

来陕西 偶遇大熊猫

市民通過VR技術看熊貓

揭牌: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秦嶺區將誕生

開幕式上,陝西省副省長魏增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共同為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省管理局揭牌。大熊貓國家公園包括核心保護區、生態修復區、科普遊憩區、傳統利用區4個功能分區,覆蓋全國42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涉及大熊貓及區內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據介紹,2017年1月《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印發,大熊貓國家公園面積為27134平方公里,劃分為四川省岷山片區、邛崍山-大相嶺片區,陝西省秦嶺片區和甘肅省白水江片區,其中,四川園區佔地20177平方公里,甘肅園區面積2571平方公里,陝西園區面積4386平方公里。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秦嶺區的面積,相當於8個西安市建成區的面積(548.6平方公里),佔秦嶺總面積(57000平方公里)的7.6%。其中,包括12個自然保護區、2個森林公園、2個風景區以及3個省屬林業局、16個林場,涉及西安、寶雞、漢中、安康4市8縣的19個鄉鎮。陝西秦嶺區工程建設投資年限為10年。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將打破大熊貓種群隔離、棲息地破碎化的現狀,以加強大熊貓為核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和修復大熊貓棲息地生態系統,加強棲息地連通廊道建設,保護和復壯大熊貓野外種群,降低大熊貓孤立小種群的滅絕風險。

下午,還舉行了以“守護熊貓、擁抱未來”為主題的秦嶺大熊貓論壇,與會專家共同探討秦嶺大熊貓保護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晚上,《大美秦嶺 熊貓陝西》文藝晚會在西安易俗大劇院舉行。

来陕西 偶遇大熊猫

秦嶺大熊貓文化宣傳週活動開幕 本報記者 黨運 攝

逛會:高科技加生活化 “我們變成了大熊貓”

最熱鬧的莫過於秦嶺大熊貓文化宣傳活動主題展現場了,當天吸引了千餘名“大熊貓粉絲”前來參觀。

記者看到,主題展分為前言,大美秦嶺、熊貓陝西,堅守初心、向芯而行,文創區,秦嶺珍稀動植物標本展示區,幾大板塊生動地介紹了秦嶺大熊貓的“前世今生”、數量分佈、發現、保護故事、研究成果等。同時,展出了秦嶺大熊貓文化宣傳活動徵集到的書畫、剪紙等文創作品。

“媽媽,快來看!太神奇了,我變成了大熊貓!”在展館“我是大熊貓”屏幕前,佳佳靠近屏幕,她的頭像變成了熊貓頭像,此時她的左手向右揮動,之前的熊貓頭像又換成了另外一個造型,一旁的母親也上前體驗,兩人同時變成了“大熊貓”。屏幕前圍了許多人,大家爭先恐後把自己變成“大熊貓”。

不遠處,還有一臺“熊貓舞臺”機器,劉女士靠近後,屏幕上便出現了她和大熊貓的影像,此時她跳起了舞,屏幕上的大熊貓也模仿她的動作一起跳舞。只見她抬起手,系統自動拍照,劉女士便掃碼機器右上角的二維碼,她的手機上出現了她和“大熊貓跳舞”的照片。“很有趣,我把這張照片設置成屏保。”劉女士說。

來自安康的李沛遠今年4歲,在大熊貓造型前讓姥爺給自己拍照,姥爺潘先生說,孩子特別喜歡大熊貓,他專程帶孩子來看看。除了“高科技”體驗,還有很生活化的產品吸引了諸多人的注意,大熊貓造型的棒棒糖、蛋糕、茯茶、絲巾等等,市民吳女士拿起一個水杯,倒入開水後,杯子上的大熊貓圖像就變了顏色,“說到大熊貓就會想起四川,看了主題展才發現,原來陝西的大熊貓更漂亮,陝西的大熊貓野外遇見率最高,而且,這些和大熊貓相關的產品也很有趣。”吳女士說。

直擊:首個拍到野生大熊貓的人 拿著三秦都市報逛會

在主題展館內一角,一位老人一手拿著三秦都市報,一手給女兒指著展館裡展出的幾張發黃的黑白照片,還招呼女兒給他拍照。

“35年過去了,這些照片都是我第一次進秦嶺時拍的……”老人指著照片旁“邰宗武/攝”幾個字,微笑著說。老人叫邰宗武,原《陝西日報》的攝影記者,如今84歲,是第一個拍攝到陝西大熊貓憨態可掬的人。

1983年5月底,他隨考察組前往佛坪自然保護區,經過連續6天的尋找、守候、跟蹤,第一次拍攝到了野生大熊貓的照片,並在《陝西日報》整版刊發,引起了國內一股熊貓考察熱。他的這組新聞照片還在新華社發了25張通稿,被我國香港、澳門等地和國外20多家報刊採用,一時引起世界關注。之所以拿著三秦都市報,是不久前本報以《見到大熊貓 他不停地按動快門》為題報道了他和大熊貓的故事。女兒邰亞寧說,以前人們對大熊貓的關注度低,如今關注度特別高,老父親很激動,說大熊貓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是中國特有的生態保護和文化符號,也是中外合作交流的友好使者。所以她和丈夫陪老父親前來看看。 該主題展為期一週,在大唐西市博物館內,市民可憑有效證件免費領票參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