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上公開課:公、私、聯盟鏈之二三事


鏈上公開課:公、私、聯盟鏈之二三事

上期《鏈上公開課》我們為大家解釋了區塊鏈的五個主要特性,以及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麼,本系列公開課文章也從區塊鏈的來源,向其實際應用的層面逐漸過渡,區塊鏈的特性從根本意義上來講都是互聯網時代的變革之舉。

鏈上公開課:公、私、聯盟鏈之二三事

今天,我們將視線重新拉回到“區塊鏈”本身,要知道區塊鏈所代表的只是一種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已經發展出針對不同領域以及用途的不同種類的“鏈”,今天的《鏈上公開課》就為大家詳解,公鏈、私鏈、聯盟鏈,這幾種不同的鏈之間的特性。


鏈上公開課:公、私、聯盟鏈之二三事

核心關鍵詞—“去中心化”

通過前面的《公開課》學習,相信大家對於區塊鏈技術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認知,其具有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分佈式存儲、智能合約等特點。簡言之,區塊鏈就是一個分佈式的公共賬本技術。大家可以查看這個賬本的內容,並參與賬本的維護與更新。

要知道,最開始的區塊鏈領域,似乎只有比特幣這一條公鏈,它能夠實現的功能也比較初級和單一。在隨後,更多更強大性能的鏈逐漸開放上線,推動技術逐漸走向落地的人們發現,對於採用區塊鏈技術的不同種類的企業來說,對於去中心化這一屬性的需求是不同程度的。因此,“鏈”的形式和種類,也開始逐步開始細化分割。


鏈上公開課:公、私、聯盟鏈之二三事

一切的開始——公有鏈

公鏈,這個概念比較好理解,我們可以將其視作一輛公交車,任何需要的人們,都可以在公鏈上讀取和寫入數據,因此公鏈的去中心化程度是最高的。當然,這其中的任何一個節點,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參與“鏈”的共識過程。

公鏈一般會通過代幣機制(Token)來鼓勵參與者競爭記賬,來確保數據的安全性。目前,較為知名的公鏈包括比特幣、以太坊、EOS等等,其中區塊鏈公有鏈的始祖是比特幣區塊鏈。

除去金融類應用外,任何對於信任、安全和持久性要求較高的應用場景,比如資產註冊、投票、管理和物聯網等等,都大規模的受到區塊鏈技術的影響。目前,公鏈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安全和效率之間的矛盾,如何在去中心化程度和高TPS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鏈上公開課:公、私、聯盟鏈之二三事

中心化區塊鏈——私有鏈

雖然區塊鏈大受熱捧,但畢竟比特幣區塊鏈是屬於公有區塊鏈,公有區塊鏈有著其不可編輯,不可篡改的特點,在現階段並不適合企業內部使用,如果某金融企業開發出一個區塊鏈,無法受其主觀控制,那對於他的意義就比較小。

因此,私有鏈就應運而生了,私鏈是為一個組織、企業提供內部服務。舉例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三菱UFJ集團打算髮行自己的代幣(MUFG),用以解決電子貨幣轉賬在不經過銀行的情況下,轉賬金額不能超過100萬日元(約6萬多RMB)的問題。在該場景中,三菱UFJ集團使用的就是為公司內部服務的私鏈。

私鏈的性能優勢是巨大的,僅僅在企業或者組織內部運行,其安全性也有了最大的保障,因為就算節點的數量較少,但是都具有很高的信任度,並不需要每個節點來驗證一個交易。極大的提升了運行的速度。

雖然說私有鏈背離了區塊鏈完全去中心化的初衷,但是在實際發展應用中以區塊鏈網絡技術來解決某些範圍內的問題明顯是效率很高的方式,或者說在某些不需要完全去中心化的範圍內私有鏈同樣會有很好的應用。


鏈上公開課:公、私、聯盟鏈之二三事

部分去中心化—聯盟鏈

但私有鏈雖然能夠解決以上的問題,如果僅僅只是各個企業自己單獨建立,那麼還將是一個個孤島。如果能夠聯合起來開發私有區塊鏈,最好不過了。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由15個金融機構組成的聯盟,每個機構都運行一個節點,而且為了使每個區塊生效需要獲得其中10個機構的確認。區塊鏈或許允許每個人都可讀取,或者只受限於參與者,或走混合型路線,例如區塊的根Hash及其API(應用程序接口)對外公開,API可允許外界做有限次數的查詢和獲取區塊鏈狀態的信息。

聯盟鏈是部分去中心化的,其開放程度和去中心化程度是有所限制的。其參與者是被提前篩選出來或者直接指定的,數據庫的讀取權限可能是公開的,也可能像寫入權限一樣只限於系統的參與者。比如,用於日韓國際匯款及日本本國銀行間匯款的瑞波鏈,就是一個聯盟鏈。它為加入聯盟的金融機構提供跨境支付服務,只有該聯盟內的成員,獲得多數聯盟成員的同意後,才有資格在其鏈上寫入數據。同時,其鏈上數據是對所有人開放,還是對一部分人開放,也由其聯盟決定。

關於《鏈上公開課》:不知從何時起,一股區塊鏈之風,已經吹遍了全世界,號稱能改變世界的它,到底從哪來?是什麼?有啥用?虛擬貨幣究竟是不是一場騙局?五六財經獨家《鏈上公開課》,為您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