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 聆聽工美大師的聲音|錢利淮:年輕篾匠的竹編情懷

記者 孫樂怡


天工·開物 聆聽工美大師的聲音|錢利淮:年輕篾匠的竹編情懷


錢利淮,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鎮竹編傳承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嘉興市工藝美術大師,桐鄉市傳統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2008年創立“竹芸工房”品牌,2010年成立竹芸工房工作室。

位於烏鎮南柵外的陳莊村,曾是有名的竹編之鄉,數百年來,祖祖輩輩做著同一種扁圓形、用來盛放東西的器物——竹匾。烏鎮竹編,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2017年,它被列入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竹芸工房”是烏鎮竹編的傳承基地,700多平方米空間劃分為展示區、手作區和教學區,除了展示籮、筐、籃、箕畚等生活日用品,還有極為精細巧妙的藝術品。從桐鄉到烏鎮,“竹芸工房”搬家最終安置在陳莊村,離不開它的創始人,一個“80後”篾匠——錢利淮。

創新傳承竹編工藝

深入百姓生活

錢利淮是嘉興市級非遺傳承人錢鑫明的兒子,說起竹編,錢利淮一直很敬佩自己的父親:“他從年輕時就很愛學習,一樣東西不做好不罷休。”編制竹篾的各種技法、長期訓練而成的手藝,以及父親輩的老手藝人非常珍貴的鑽研精神,一直激勵著錢利淮為技藝的傳承做著自己的努力。

天工·開物 聆聽工美大師的聲音|錢利淮:年輕篾匠的竹編情懷


18歲,錢利淮考上浙江科技學院,離開烏鎮。在浙江科技學院學習工業設計專業時,發覺工業設計的理論都是西式的,還是傳統手工藝更加符合自己的審美理念,因此在大學裡,他的所有設計作品都跟竹子相關。“當時的條件不足,單單是尋找設計圖案、圖片素材,就相當費工夫。雖說當時的作品並不成熟,但還是想和竹有更加緊密的聯繫。”錢利淮說。

天工·開物 聆聽工美大師的聲音|錢利淮:年輕篾匠的竹編情懷

大學期間,他拜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胡正仁為師,從竹子的品質觀念、竹子製作,一點點學起。2010年浙江科技學院畢業後,他帶著幾個實習生回到烏鎮老家,找來四五個老篾匠,便開始了他的工作室“竹芸工房”。從不會竹編技術到精心設計出造型現代的竹製品,這成功的背後,是錢利淮辛勤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天工·開物 聆聽工美大師的聲音|錢利淮:年輕篾匠的竹編情懷


中國竹編文化源遠流長,如何大量使用傳統的竹編材料,讓竹編深入百姓生活?他做過田野調查,他走訪了溫嶺、東陽、嵊州、安吉、四川等地,通過蒐集材料、實地拍攝,學習瞭解各地竹編技法,挖掘真正具有代表性的鄉間手藝人。在錢利淮看來,一是要製作出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更加精美的竹編器物,二是要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體驗竹編這門工藝。

“創新,何去何從?”這是錢利淮一直反覆思考的問題,“除了要在材料、技藝上‘求精’,更要學會如何在大眾創新上做深度。2013年起,錢利淮將竹編教學帶入學校,在烏鎮植材小學、無印良品、誠品書店、北京798、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等地授課。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錢利淮曾與鳳岐茶社平臺合作進行網絡直播授課,在竹編課程中,把一件產品分解成DIY材料包,釆用視頻演示分解竹編制作流程。而他做的“竹編錦盒”,更是被來烏鎮遊玩的著名收藏家馬未都一眼相中,以2萬元的價格買下收藏。

文化價值

推動烏鎮竹編年輕化、產業化

2016年、2017年,錢利淮的竹編手工藝品連續兩屆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舞臺上亮相。烏鎮竹編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其中。

天工·開物 聆聽工美大師的聲音|錢利淮:年輕篾匠的竹編情懷


“年輕手藝人進入這個行業有飯吃嗎?”這是目前工美行業遇到的普遍問題。在80後篾匠錢利淮的眼中,未來的傳承之路要朝著年輕化、產業化發展,“不能僅僅依靠竹編本身來創造價值,發掘其文化價值、藝術內涵才是真正根本。”錢利淮說,“烏鎮竹編作為一個文化載體,烘托起當地文化旅遊,DIY材料包和竹編精品在竹編體系中是作為其中一個環節,我們還是要進一步發掘竹編的技藝高度、文化高度。”如今,他的團隊共有11人,個個都是全能型人才,“手藝只不過是年輕人長期的技術培養,除了精研手上功夫,還必須同時具備演講能力、文字、繪畫功底。”

天工·開物 聆聽工美大師的聲音|錢利淮:年輕篾匠的竹編情懷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太快,大部分時間在手機上度過。其實很多人想要慢下來,那麼竹編器具正是讓生活慢一點的方式之一。”除了入門級別、體驗級別的講課、遊學、工會活動之外,在錢利淮的腦海中,早已浮現出烏鎮竹編的未來:進一步拓展旅遊路線,以竹編工藝帶動烏鎮的旅遊產業,通過竹編、竹刻、竹材料的衍生,或者舉辦系列講座,讓烏鎮竹編擴大出去,讓手藝真正融入生活,更加生活化。

天工·開物 聆聽工美大師的聲音|錢利淮:年輕篾匠的竹編情懷


此外,錢利淮一直想建一座竹編博物館,擁有自己的竹編學校,為烏鎮竹編文化的弘揚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站在非遺的角度,從長期發展來看,我們真正要做到的是手藝傳承,打造一個更好的平臺,吸引更多的人接觸、體驗、參與進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