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寶|西電東送工程的決策和實施

张国宝|西电东送工程的决策和实施

我國煤炭、油氣資源主要分佈在西部和北部,地形西高東低,河流流向大都是自西向東。所以北煤南運和西電東送是我國資源的自然稟賦決定的。西電東送有三條通道:北通道是從陝晉蒙能源金三角輸往京津地區,現在則包括從新疆和河西走廊、寧夏向華北、華中、華東的送電;中通道是從三峽輸往華東地區,現在又加上了將金沙江和川渝水電輸往華東電網;南通道是本文所述從雲南、貴州將主要為水電的電力輸往珠江三角洲。

改革開放後廣東省電力嚴重短缺

改革開放為廣東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從改革開放前只有遼寧省的80%,一躍變為東北三省的經濟總量只有廣東省的80%。伴隨經濟高速增長的是基礎設施的明顯不足,能源和交通運輸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兩大瓶頸。1991年至1995年的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廣東省年均電力增長18.21%,1996年至1999年年均增長8.4%。同時廣東省還承擔向香港、澳門和湖南南部供應部分電力的任務,1999年向這三地輸電就達99億千瓦時,比1998年增長25.1%。因此,拉閘限電成了家常便飯。

由於電力短缺的困擾,廣東省的企業和地方上了一批容量5萬千瓦以下的小機組。截至1999年,廣東省發電裝機總容量為3033萬千瓦,其中含小燃油機組980萬千瓦,5萬千瓦以下的小機組達1216萬千瓦,佔總裝機容量的40.1%。省內結轉到“十五”計劃的大中型電源建設項目只有嶺澳核電站兩臺90萬千瓦機組一個項目。2000年至2005年的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如果電力需求按年均增長7.2%來測算,年均需增長200萬千瓦,五年需新增裝機1000萬千瓦左右,而廣東省的預測還要更緊迫些,估計每年要新增290萬千瓦,五年需新增1400萬千瓦。

张国宝|西电东送工程的决策和实施

朱鎔基總理要求搞西電東送

2000年8月初在北戴河會議上,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帶去的一個重大議題就是要求中央批准在“十五”期間廣東省新建1000萬千瓦發電機組。

1998年3月,朱鎔基就任國務院總理後就遇到了1998年夏季特大洪水。因此他上任後的第一個春節就到受水災最嚴重的湖北省考察慰問,第二年春節選擇到我國經濟最落後的省份之一貴州省考察慰問。這兩次春節考察慰問我都陪同前往。俗話用“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形容貴州省的經濟困難。

2000年春節朱鎔基總理對貴州的慰問考察進一步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何幫助貴州發展經濟,擺脫貧困是朱鎔基總理心中考慮的一件大事。因此在2000年8月初的北戴河會議上朱鎔基總理建議在貴州、雲南建設1000萬千瓦發電機組,以水電為主,因為那裡雖然是窮山惡水,但是對於發展水電卻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然後將電送往廣東省,這樣可以一舉兩得,既滿足廣東省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又為西南部的經濟落後省份找到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會上,究竟是在廣東省建設1000萬千瓦發電機組好,還是從貴州、雲南向廣東輸送1000萬千瓦電力好,有了一個小的爭論。有人擔心能否完成由外省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朱鎔基總理有點動感情了,他站起來說:“

如果不能完成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的任務,我總理辭職。”然後對與會的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說:“你這個國家計委主任也辭職。”最後還是江澤民總書記出來打圓場說:“朱總理是清華大學學電機的,他懂電,我們就聽他的吧。”

針對有些人還是擔心雲南、貴州能否增供1000萬千瓦電力給廣東省的疑慮,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同志因為非常熟悉情況,他提出可以將三峽原準備全部送華東地區的電力轉送300萬千瓦到廣東省,建設一條從三峽到廣東省的±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這樣就能補足向廣東送電容量的不足。

當時正在就三常線(三峽至常州)的±500千伏直流輸變電設備技術與ABB公司進行商務談判,李鵬同志還建議可以將三峽至廣東的三廣線與三常線捆在一起與ABB公司談判,增加談判的籌碼。這個建議大家認為很好。

我當時陪同曾培炎同志到北戴河開會,住在國家計委的北戴河培訓中心。當天下午會散以後曾培炎同志向我傳達了會上的情況,要我連夜根據會議的精神起草擬就從貴州、雲南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的報告。當晚曾培炎同志和我都沒有返回北京,在北戴河培訓中心曾培炎同志親自和我擬就了給國務院的西電東送報告。

好在來北戴河之前我們已經有所準備和考慮,所以很快根據會議精神修改了有關報告,並且當晚就送設在北戴河的印刷機構打印蓋章。

當時因為有夏季在北戴河辦公的機制,所以印刷和公章都帶到北戴河,可以就近擬文、印刷、蓋章。我在當晚就送李長春同志一份,第二天就通過公文交換將文件送有關領導同志閱。國務院很快就批准了國家計委的西電東送報告,項目進入了實施階段。

张国宝|西电东送工程的决策和实施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向國務院報送的《關於加快“西電東送”以滿足廣東“十五”電力需求有關情況的報告》影印件。

如何解決西電東送1000萬千瓦的電源建設問題?廣東省由於缺電,之前已經在紅水河天生橋一級、二級水電站投資,獲得了一些份額電,總計169萬千瓦。在雲南曲靖投資火電站,有5萬千瓦份額電,加上在天生橋地區彙集的雲南、貴州等地季節性水電40萬—50萬千瓦,合計可向廣東輸送的最大電力資源也就只有220萬千瓦。

要保證長遠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必須建設雲南小灣和廣西龍灘兩個關鍵性的大水電站。小灣水電站裝機容量420萬千瓦,龍灘水電站裝機容量也有420萬千瓦,建成後可向廣東送電230萬千瓦,但是這兩個大型水電站建設工期要長達八年,即使馬上開工也無法在“十五”期間向廣東送電,因此必須加快開工建設貴州和雲南省內一些電價低、工期短、見效快的電源項目,包括能補償水電運行的一些火電項目,例如納雍兩臺30萬千瓦、安順二期兩臺30萬千瓦,加上新增雲南省季節性水電100萬千瓦,可在2003年增加外送電源220萬千瓦左右,使雲南、貴州東送廣東電源能力達到440萬千瓦左右,同時必須儘快安排廣西龍灘和雲南小灣兩個骨幹水電項目開工,以便到2008年以後逐步替代貴州火電容量向廣東送電。廣西當時還是一個電力輸入地區,是沒有能力向廣東送電的。

這樣平衡下來,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還是有相當的缺口,因此三峽向廣東送電300萬千瓦至關重要,應當儘快建設從三峽到廣東的三廣±500千伏直流輸變電線路。同時,湖南省聽到這個消息後積極性也很高,他們建議在湖廣交界處的鯉魚江建設兩臺30萬千瓦火電機組,可以點對網全部送廣東。

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多同志出謀劃策。原水利電力部副部長姚振炎同志曾提出將川渝電網與雲貴聯結起來,既可解決二灘電力消納問題,也可增加對廣東的送電。但是後來在論證的過程中,由於從四川聯結雲貴的輸電線路建設也有諸多困難,所以最後還是放棄了從川渝電網向雲貴,再向廣東送電的方案。

张国宝|西电东送工程的决策和实施

二灘的電仍通過建設萬縣到三峽的線路(三萬線),再經過三常線向華東電網供電,把川渝電網和華中電網聯結成一個新的華中同步電網。此外還設想過將福建電網和廣東電網相聯,將福建省內多餘的電力送往廣東。

這個設想我是非常贊成的。廣東、福建兩個沿海省份經濟發展迅速,居然電網是分割的。但是後來由於電力體制改革,福建電網歸屬國網公司,而廣東電網歸屬南方電網,有了這兩個不同的“婆婆”,廣東與福建聯網的設想就被擱置起來。對於廣東、福建電網聯網,福建省是很積極的,但廣東省由於仍想著在自己省內建設發電廠,對兩省聯網不太積極,直至今天也未能實施,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拉開西電東送工程的大幕

西電東送工程橫跨數省區,建設內容包括水電、火電等電源建設,也包括長距離的高壓交直流輸電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各地間的協調工作量也大,必須得到沿線地方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支持和理解,發揮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實施好這項世紀工程。

廣東省雖然堅決執行中央關於西電東送的決定,但是在一部分幹部中仍然對接受來自雲南、貴州的電力持有疑慮,

擔心不能按計劃完成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會影響廣東省的電力供應,拖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後腿。也有人擔心西電東送的成本會比在本省建設電廠要高,本省得不到稅收。還有人擔心今後雲貴發展了,無電可輸或少輸了。對此,我們要求做到雲南、貴州輸送到廣東省的落地電價要比廣東省本地燃煤發電的平均上網電價每度電低2—3分錢。這樣廣東省就沒有理由不要西電了。

為了樹立信心,營造一定的建設氛圍是十分必要的。我決定要以大的聲勢拉開西電東送工程的序幕。

開工儀式

經商南方電網公司和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把西電東送工程的第一個開工典禮選擇在貴州烏江上的洪家渡水電站舉行。

同時東風水電站、引子渡水電站和烏江渡水電站擴機等六個項目也同時開工。主會場設在洪家渡水電站。

2000年11月8日開工當天洪家渡水電站紅旗飄揚,鑼鼓喧天,開工命令一下,沿烏江峽谷兩岸預埋的爆破炮眼萬炮齊鳴,開工儀式舉行得非常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大家完成西電東送工程的信心。

张国宝|西电东送工程的决策和实施

2000年11月8日,西電東送工程開工典禮在烏江洪家渡水電站舉行。左三為貴州省委書記錢運錄,右三為張國寶。

不久我們又組織了更大規模的第二次西電東送工程開工項目,一共有六個電源項目和三項輸電工程項目,共計九個項目同時開工。

電源項目有:貴州的黔北電廠、納雍電廠二期、安順電廠二期、貴陽電廠擴建,湖南的鯉魚江電廠雲南曲靖電廠二期工程也同時開工。

輸電工程開工項目有:三峽至廣東的±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貴州至廣東的±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和貴州至廣東的500千伏交流輸變電工程。

開工主會場設在貴州省的黔北電廠工地,由貴州省委書記錢運錄同志和我主持。這兩次大規模的西電東送工程項目集中開工可以說是拉開了西電東送工程的大幕,鼓舞了士氣,振奮了精神,增強了信心,西電東送工程已經成了大家的共同意志。

“五大戰役”完成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的任務

新的西電東送工程實施之前僅有天生橋向廣東送電的輸電線路還在建設中,要完成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任務,輸電工程的建設是一個重頭戲,而且涉及跨省區的協調。南方電網公司承擔了最重要的任務。南方電網董事長袁懋振同志是西電東送工程的積極支持者和實施者。他身體力行,進行謀劃,率領南方電網公司廣大職工積極投入西電東送工程建設。我和他之間工作配合得很好。我們共同商議實施“五大戰役”,分期分批配合電源建設完成向廣東送電的輸電線路建設。

“五大戰役”的具體建設情況如下:

第一戰役是天生橋—廣州±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該工程起於貴州天生橋換流站,落於廣東廣州換流站,線路全長960公里,輸送容量180萬千瓦。該在建工程要確保於2000年底單極投產,2001年6月雙極投產。西電送廣東的能力由原來的120萬千瓦增加到300萬千瓦,邁上了一個大臺階。

第二戰役是天生橋—廣東第三回500千伏交流輸變電工程。該工程西起貴州天生橋換流站,東至廣東茂名變電站,包括新建廣西百色開關站、南寧變電站,擴建天生橋換流站和廣西玉林變電站、廣東茂名變電站等工程。線路全長797公里,變電容量150萬千伏安。工程於2002年6月建成投產。由此,西電送廣東形成“三交一直”新格局,整體送電能力由300萬千瓦增加到370萬千瓦以上。

第三戰役是貴州—廣東500千伏交流雙回輸變電工程。該工程西起貴州青巖變電站,東至廣東羅洞變電站,包括新建廣西河池變電站、賀州開關站,擴建廣西柳州變電站、廣東羅洞變電站等工程。線路全長1800公里,變電容量150萬千伏安。工程於2003年6月底建成投產,增加向廣東送電能力150萬千瓦。同時建成投產廣西平果、河池可控串補工程,增加輸電能力50萬千瓦。西電送廣東總規模突破500萬千瓦。

第四戰役是三峽—廣東±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由國家電網公司投資建設)。該工程起於湖北荊州江陵換流站,落於廣東惠州鵝城換流站,線路全長962公里,輸送容量300萬千瓦。該工程於2004年1月單極投產,2004年6月雙極投產,增加向廣東送電能力300萬千瓦。

第五戰役是貴州—廣東±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該工程起於貴州安順換流站,落於廣東肇慶換流站,線路全長882公里,輸送容量300萬千瓦。該工程計劃2005年6月、實際在2004年9月雙極投產,增加向廣東送電能力300萬千瓦。

“五大戰役”全部完成後,南方電網公司西電送廣東總的通道輸送能力達到1088萬千瓦,至2004年9月,“五大戰役”所有電網項目圓滿完成,比原計劃提前了15個月。

西電東送工程取得的巨大成績

雲南小灣水電站和廣西龍灘水電站這兩個各420萬千瓦的大型水電工程在2001年之後也陸續開工建設,於2009年和2010年相繼建成發電,按計劃成為向廣東送電的骨幹電源。在完成西電東送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任務之後,南方電網公司又持續開展西電東送工程的建設。

“十二五”期間,南方電網已經形成“八回交流、八回直流”共16條500千伏及以上西電東送輸電通道,最大送電能力達到3500萬千瓦,累計送電量7140億千瓦時,成為世界上最宏偉的交直流混合輸電電網,也為廣東省的減排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廣線和三常線兩條±500千伏直流輸電線路捆綁在一起與ABB公司談判也增加了談判籌碼,為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實現±500千伏直流輸變電裝備國產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以後±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研發奠定了基礎。世界上首條±800千伏雲廣直流輸電容量500萬千瓦,將金沙江向家壩、溪洛渡水電站左岸電力輸往了廣東。

總結

西電東送工程的實施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滿足了廣東省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同時也支援了西南部經濟欠發達省份的經濟發展,為雲南、貴州找到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僅保護了青山綠水,而且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寶貴的能源資源,實現了綠色、協調發展。電力已經成為貴州省的支柱產業,上繳的財政稅收佔有較高比例。

同時,來自雲南、貴州的西電到達廣東省的落地電價比廣東省本地燃煤發電上網平均電價每度要低2分錢左右,對廣東省而言,經濟性也是好的。西電東送這一世紀工程發揮了多贏的效益,成為中國電力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篇章,也為全世界而矚目。

· END ·

本文節選自《篳路藍縷——世紀工程決策建設記述》,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张国宝|西电东送工程的决策和实施

《篳路藍縷——世紀工程決策建設記述》

张国宝|西电东送工程的决策和实施

內容簡介

张国宝|西电东送工程的决策和实施张国宝|西电东送工程的决策和实施

本書記述了張國寶在擔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期間,一些被稱為世紀工程的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動議、決策、建設情況,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謀劃和科學民主決策過程。包括給國務院的報告、給中央領導同志的建議與發表的相關文章62篇和許多珍貴歷史照片。

這一時期正是我國改革開放走過的40年曆程,這些文稿翔實記錄下了這一時期輝煌的建設成就。

收錄的文稿全部為其自己撰寫。這些文稿以歷史真實為宗旨,生動展現了張國寶作為親歷者參與的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及行業發展情況,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上海洋山深水港、首都機場擴建、杭州灣跨海大橋、中俄原油管道工程、中亞天然氣管道、中緬油氣管道、湛江鋼鐵工業基地、特高壓輸變電、金沙江水電開發等一大批世紀工程以及建設全國互聯互通的統一大電網、城市軌道交通、天然氣事業、新能源、船舶、汽車、鋼鐵、裝備製造業等發展規劃和政策的決策論證建設過程及思考。

通過對這些世紀工程決策論證建設實施過程的回顧與梳理,作者以自己的親身實踐總結了這些重大工程項目從動議比選爭論到決策實施運營的曲折歷程、寶貴經驗和深邃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