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當頭,皇帝會遷都以求自保,崇禎皇帝為何至死也不南遷

公元1644年,大明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自縊,宣告了屹立了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就此倒塌。我們知道,一旦戰亂四起,有不少執政者會選擇遷都,偏居一偶以求自保,如安史之亂時,李隆基逃到了蜀郡,列強侵華時,慈禧太后逃到了西安,為何面對李自成的威脅,崇禎皇帝至死也都沒有遷都?

明朝的版圖很大,即使放棄北京,仍有大片領土供大明保存根基和東山再起,但是崇禎皇帝直到北京被破,大明滅亡,也沒有南遷,這是為何?是崇禎忠於氣節不願遷都,還是另有所情?

國難當頭,皇帝會遷都以求自保,崇禎皇帝為何至死也不南遷

其實在明王朝滅亡前,遷都之事就已經被提出來了,第一次是李明睿提出的。當時崇禎皇帝私下召見他,問他今後的策略,李明睿德坦誠說,叛軍可能會危及北京,皇帝應將首都南遷,暫避鋒芒。

崇禎皇帝對局勢也很瞭解,但是顧慮重重,他覺得遷都是向敵人妥協,是一種恥辱,放棄北京,也會為自己留下千古罵名,再加上李自成是大明將領,他更不願屈服於臣,讓自己背上失政於寇的恥辱,正是這種顧慮,讓他猶豫不決。

國難當頭,皇帝會遷都以求自保,崇禎皇帝為何至死也不南遷

崇禎皇帝想做個聖賢之君,因此不願揹負丟失國土的罵名,他想讓自己的臣子替自己解決這個難題,於是就召集群臣討論遷都之事,但大臣多是一些老奸巨猾之人,都不願承擔這個歷史罪責,因此沒人表態,崇禎皇帝無可奈何,只能將這個問題留在了早朝。

朝堂上,大臣也是意見不一,爭執不斷,結果是誰也說服不了誰,鬧得大家不歡而散,是否遷都也就沒有做出統一定論,崇禎本人,因為貪圖虛名,不願揹負丟棄國土的罪名,也不願意主動提遷都,因此,遷都之事就被擱置了。

國難當頭,皇帝會遷都以求自保,崇禎皇帝為何至死也不南遷

大臣為何不願遷都,是大義凜然,誓與北京共存亡嗎?其實不然,一些大臣或許是出於忠心報國的目的,不願捨棄都城,但大多數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他們不願遷都,主要是不願揹負捨棄北京的罪名,害怕崇禎秋後算賬,拿他們做丟失北京的替罪羊。有這樣一群精打細算的大臣,再加上一個缺少決斷、只圖虛名的皇帝,明朝有如此結局也不冤枉。

放棄遷都,又打不過起義軍,結局也可想而知。李自成大軍勢如破竹,奪取了寧武,使京城失去了一道屏障,陷入了危險之地。崇禎驚慌,與群臣商量對策,大臣建議讓太子南下,保存根基,崇禎大怒,怒罵道:“自己都不能救濟天下,自己的孩子能做什麼?”

國難當頭,皇帝會遷都以求自保,崇禎皇帝為何至死也不南遷

崇禎皇帝表面大怒,但內心希望大臣勸自己遷都,只是大臣沒領會聖意,因懼怕崇禎而不敢提南逃之事,最後只是下發了一個“入京勤王”的詔書,等待各路兵馬來救駕。遠水解不了近渴,救援大軍未到,前線告急奏摺卻頻頻傳來,李明睿又再次力勸崇禎遷都,皇帝又再次召集群臣商量,可是大臣又一言不發,商量陷入了僵局。

僵持之際,前方傳來消息,保定失陷,這給了崇禎當頭一棒,他坐在龍椅上,淚水不自覺的掉了下來,保定是南遷的必經之路,現在已落入敵軍之手,即使想要南遷,也已經沒有可能了。

公元1644年3月18日,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禎皇帝已無路可走,他為了保存最後的一絲尊嚴,先殺了妻女,然後自己也自縊了,大明王朝就此倒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