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億二手手機市場!群雄逐鹿,究竟誰能夠突圍?

6000億二手手機市場!群雄逐鹿,究竟誰能夠突圍?

“綠色可循環”已經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其中更蘊含著不可限量的商機。

經過多年的普及,我國手機滲透率已經超過了100%,市場進入了存量時代。從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到這一點,身邊不少朋友都有兩部甚至更多部手機。

廢舊手機除了留作當備用機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以舊換新”其實在企業售後服務中不是新鮮的詞彙,不過這個曾在家電行業盛行一時的詞彙到2015年才在手機圈裡流行起來,早期所謂的手機回收根本沒有“換新”。早在2005年,諾基亞就曾在全球推行手機回收的活動,當時諾基亞在中國的回收項目被稱為“綠箱子環保計劃”。有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0年間諾基亞在中國回收超過了160噸廢舊手機。賣給二手手機回收商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疑慮又隨之而來,平臺會不會定價太低,個人信息會不會被盜用,這麼多的回收機構,應該相信誰?

6000億二手手機市場!群雄逐鹿,究竟誰能夠突圍?

這些擔憂實際上恰反映出當下制約二手手機回收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理論上來講我國二手手機市場潛在規模在6000億以上,但實際開發情況卻遠不及此。因此,對於業內一眾玩家來說,相較於眼前的各自為戰,共創行業未來其實才是最好的選擇。

“沉默的巨礦”,第三方調研機構賽諾在對國內手機回收市場進行一番數據統計,分析整理之後給出了這樣的結論。可見這一市場的潛在空間尚未被挖掘出來。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9月底,我國的手機用戶規模達到了13.9億,普及率達到100.5部/百人,市場存量巨大。相應地,閒置廢舊的手機數量也隨之增加,我國每年閒置的廢舊手機高達數億臺。從2014年開始算起,至今我國廢舊手機的存量累計已經達到了18.3億臺。

6000億二手手機市場!群雄逐鹿,究竟誰能夠突圍?

18.3億臺是什麼概念?要知道,小米在2017全年的手機出貨量是9141萬臺,這麼一對比就十分明瞭。

如此之多廢舊手機用處幾何?有業內人士解答了這個疑問,目前對於廢舊手機的回收再利用主要分為三種途徑。品相完好的優品一番處理之後可以再次銷售,品相稍次的良品經過翻新或者拆解也可以再次利用,另外一部分實在無利用價值的廢品手機則直接拆解回收貴金屬。

理論上來說,通過這三種途徑對廢舊手機進行處理,整體能夠產生的市場價值超過了6000億元,這要比國內最大金礦的價值還要高出3倍。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手機回收行業的現實情況十分堪憂,每年正規渠道的廢舊手機回收率少之又少。比如說2015年的4.98億部廢舊手機,回收率僅為4.2%。

6000億二手手機市場!群雄逐鹿,究竟誰能夠突圍?

發展空間巨大,自然引來了眾多玩家入局。據熊出墨請注意瞭解,目前市場上除了轉轉、閒魚、京東這類綜合性的平臺之外,還有大大小小數十個手機回收垂類玩家,比如回收寶、愛回收、閃回收、愛換機、樂回收、易機網、回購網、好收網、機友網等等等等。

以愛回收平臺為例,其中20%~30%被環保降解,60%通過競拍的方式流向各大線下智能機回收廠商,而15%~20%的手機則被用於再銷售。儘管從C2B的模式起家,但目前愛回收同樣會在自己平臺內直接向用戶銷售二手手機,直接扮演了二手手機交易平臺角色。

質檢在二手回收整個交易鏈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也是交易平臺自身所能夠提供的價值之一。多位電子設備回收平臺的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市場仍處在制定標準的階段,即各家有著不同的檢驗和評價標準。

目前二手手機回收、轉賣市場均處在早期階段,包括質檢等行業標準均還未確立。在早期跑得較快的創業者,則有可能在制定規則方面掌握一定話語權。

6000億二手手機市場!群雄逐鹿,究竟誰能夠突圍?

網絡回收平臺並未在線下遭遇太大阻力:儘管目前在線下已有傳統的手機回收渠道,但在整個閒置手機市場存量中,傳統渠道的佔比同樣極低:絕大多數用戶將淘汰的智能手機閒置在家中。根據第三方提供數據,目前每年有高達3億多部手機被淘汰。

從客單價來看,智能手機在回收平臺的客單價普遍在500元左右,二手交易平臺的智能手機交易客單價達上千元,對於垂直細分在iPhone的平臺來說,客單價則更高。即便依據500元左右的回收價格計算,二手回收市場規模達上千億元。

6000億二手手機市場!群雄逐鹿,究竟誰能夠突圍?

對於扎堆回收平臺的創業公司而言,從事廢品回收,儘管毛利率不低,最大的問題是客單價過低,如何構建成熟的商業模式仍待考驗。佈局線下,被愛回收視為和諸多回收平臺競爭差異化因素之一。單獨設立門店無疑也將提升運營成本,大部分回收平臺並不會在線下設立門店,通過物流和線上平臺,詢價、交易等基本環節能夠得到解決。線下門店承擔拓展渠道,甚至還有部分營銷的功能,此外基於線下的門店,未來有可能能夠進一步進行業務拓展。

回收在長期看來是個大的需求,因為產能過剩和過度購買都會刺激這個需求的產生和擴大,但是商業模式究竟如何現在還不清晰,都還在摸索階段,用戶的使用習慣也需要培養。未來能夠跑出來的企業現在也許還沒誕生,還需要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