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亿二手手机市场!群雄逐鹿,究竟谁能够突围?

6000亿二手手机市场!群雄逐鹿,究竟谁能够突围?

“绿色可循环”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其中更蕴含着不可限量的商机。

经过多年的普及,我国手机渗透率已经超过了100%,市场进入了存量时代。从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身边不少朋友都有两部甚至更多部手机。

废旧手机除了留作当备用机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以旧换新”其实在企业售后服务中不是新鲜的词汇,不过这个曾在家电行业盛行一时的词汇到2015年才在手机圈里流行起来,早期所谓的手机回收根本没有“换新”。早在2005年,诺基亚就曾在全球推行手机回收的活动,当时诺基亚在中国的回收项目被称为“绿箱子环保计划”。有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间诺基亚在中国回收超过了160吨废旧手机。卖给二手手机回收商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疑虑又随之而来,平台会不会定价太低,个人信息会不会被盗用,这么多的回收机构,应该相信谁?

6000亿二手手机市场!群雄逐鹿,究竟谁能够突围?

这些担忧实际上恰反映出当下制约二手手机回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论上来讲我国二手手机市场潜在规模在6000亿以上,但实际开发情况却远不及此。因此,对于业内一众玩家来说,相较于眼前的各自为战,共创行业未来其实才是最好的选择。

“沉默的巨矿”,第三方调研机构赛诺在对国内手机回收市场进行一番数据统计,分析整理之后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可见这一市场的潜在空间尚未被挖掘出来。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9月底,我国的手机用户规模达到了13.9亿,普及率达到100.5部/百人,市场存量巨大。相应地,闲置废旧的手机数量也随之增加,我国每年闲置的废旧手机高达数亿台。从2014年开始算起,至今我国废旧手机的存量累计已经达到了18.3亿台。

6000亿二手手机市场!群雄逐鹿,究竟谁能够突围?

18.3亿台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小米在2017全年的手机出货量是9141万台,这么一对比就十分明了。

如此之多废旧手机用处几何?有业内人士解答了这个疑问,目前对于废旧手机的回收再利用主要分为三种途径。品相完好的优品一番处理之后可以再次销售,品相稍次的良品经过翻新或者拆解也可以再次利用,另外一部分实在无利用价值的废品手机则直接拆解回收贵金属。

理论上来说,通过这三种途径对废旧手机进行处理,整体能够产生的市场价值超过了6000亿元,这要比国内最大金矿的价值还要高出3倍。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手机回收行业的现实情况十分堪忧,每年正规渠道的废旧手机回收率少之又少。比如说2015年的4.98亿部废旧手机,回收率仅为4.2%。

6000亿二手手机市场!群雄逐鹿,究竟谁能够突围?

发展空间巨大,自然引来了众多玩家入局。据熊出墨请注意了解,目前市场上除了转转、闲鱼、京东这类综合性的平台之外,还有大大小小数十个手机回收垂类玩家,比如回收宝、爱回收、闪回收、爱换机、乐回收、易机网、回购网、好收网、机友网等等等等。

以爱回收平台为例,其中20%~30%被环保降解,60%通过竞拍的方式流向各大线下智能机回收厂商,而15%~20%的手机则被用于再销售。尽管从C2B的模式起家,但目前爱回收同样会在自己平台内直接向用户销售二手手机,直接扮演了二手手机交易平台角色。

质检在二手回收整个交易链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交易平台自身所能够提供的价值之一。多位电子设备回收平台的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市场仍处在制定标准的阶段,即各家有着不同的检验和评价标准。

目前二手手机回收、转卖市场均处在早期阶段,包括质检等行业标准均还未确立。在早期跑得较快的创业者,则有可能在制定规则方面掌握一定话语权。

6000亿二手手机市场!群雄逐鹿,究竟谁能够突围?

网络回收平台并未在线下遭遇太大阻力:尽管目前在线下已有传统的手机回收渠道,但在整个闲置手机市场存量中,传统渠道的占比同样极低:绝大多数用户将淘汰的智能手机闲置在家中。根据第三方提供数据,目前每年有高达3亿多部手机被淘汰。

从客单价来看,智能手机在回收平台的客单价普遍在500元左右,二手交易平台的智能手机交易客单价达上千元,对于垂直细分在iPhone的平台来说,客单价则更高。即便依据500元左右的回收价格计算,二手回收市场规模达上千亿元。

6000亿二手手机市场!群雄逐鹿,究竟谁能够突围?

对于扎堆回收平台的创业公司而言,从事废品回收,尽管毛利率不低,最大的问题是客单价过低,如何构建成熟的商业模式仍待考验。布局线下,被爱回收视为和诸多回收平台竞争差异化因素之一。单独设立门店无疑也将提升运营成本,大部分回收平台并不会在线下设立门店,通过物流和线上平台,询价、交易等基本环节能够得到解决。线下门店承担拓展渠道,甚至还有部分营销的功能,此外基于线下的门店,未来有可能能够进一步进行业务拓展。

回收在长期看来是个大的需求,因为产能过剩和过度购买都会刺激这个需求的产生和扩大,但是商业模式究竟如何现在还不清晰,都还在摸索阶段,用户的使用习惯也需要培养。未来能够跑出来的企业现在也许还没诞生,还需要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