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兩百年未能征服蒙古,為何清朝僅一招就讓蒙古人口銳減9成?

在花叢中打野


蒙古人口在清朝確實是銳減了,從全盛期的差不多兩千萬人,減少到了200多萬人。但要說這都是清朝讓蒙古人信藏傳佛教導致的結果,也不盡然。雖然清朝確實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甚至包括清朝出兵西藏,按照乾隆帝的話說,都是為了安撫蒙古,但這不意味著這兩者之間就有真實的因果邏輯關係。

草原遊牧地區就是很多遊牧部落組成的,最多是幾個部落之間會形成同盟關係,至於叫什麼名字,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能夠繁衍生息,延續下去。如果有一個部落強大起來了,吞併了周圍的部落,那麼被吞併的部落就變成了這個強大的部落的人。大家更多的認同是對部落的認同,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認同。

一旦這個統治的部落衰落了,被吞併的部落就可能會恢復,又叫自己原來的名字了。或者是另一個部落打敗了原來的統治部落,取得了領導權,其它部落就變成了這個新的霸主的附屬部落。每個草原遊牧政權都是這樣崛起和衰落的,興起的時候往往很快,衰落的時候更快,經常是一戰戰敗,整個民族就土崩瓦解了。

匈奴強大的時候,吞併了草原上的部落,大家都成了匈奴人。匈奴衰落,烏桓興起,大家都是烏桓。烏桓衰落,鮮卑興起,大家都是鮮卑人。鮮卑也衰落了,突厥崛起,大家都是突厥人。突厥衰落,契丹崛起,大家都變成契丹人。契丹衰落,女真崛起,大家都變成女真人。女真衰落,蒙古崛起,大家都變成了蒙古人。而當蒙古衰落的時候,就四分五裂了,各找各媽。這之後,雖然也有過瓦剌這樣的草原遊牧部落聯盟政權,但很快就崩潰了。此後,就沒有再形成這樣的部落聯盟。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部落聯盟國家的維繫需要很多條件,除了本部落的實力足夠強大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是,作為這個聯盟的霸主的統治部落必須能夠帶給各個部落更多現實的利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能夠通過聯合起來南下侵略漢族農耕地區,迫使中原王朝和草原遊牧聯盟政權達成和平協議,中原王朝能穩定的無償給予草原遊牧聯盟政權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糧食。

當然,除了這種無償的歲賜、歲幣和和親之後的賞賜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能夠迫使中原農耕地區與草原遊牧部落之間進行貿易。因為中原農耕王朝一般都會選擇對草原地區進行物資封鎖,尤其是長城的出現和存在,讓這種日常化的貿易變得非常困難,交易必須在中原王朝指定的地方和時間進行,對比較分散的遊牧部落是不利的。所以,聯盟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迫使中原王朝能夠同意開放貿易。

但蒙古衰落之後,草原地區經歷了長期的混戰,最後才在也先的領導下,形成了統一的瓦剌聯盟,而且在土木堡之變中擊敗了明朝,俘虜了明英宗,給明朝造成了重大打擊和損失,甚至一度圍攻北京。但明朝的選擇卻是另立了一位皇帝,也就是景帝,繼續堅持抗擊瓦剌,讓瓦剌的這次勝利沒有得到什麼物質上的收益。第二年,瓦剌聯盟就解體了。這之後,再沒有形成這樣的草原部落聯盟國家。

所以,到女真再次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崛起的時候,很快就完成了對東北的統一,而這時候的草原遊牧部落卻是高度分散的。雖然名義上還有一些比較大的部落政權,但因為缺乏更為有機的統一,相互之間的聯絡和配合不夠緊密,很快也被女真擊敗了,不得不臣服於女真,也就是後金,後來的清朝。

不過,清朝並沒有讓這些蒙古人也變成女真,因為從女真的角度看,蒙古的人數遠遠超過自己,如果合併起來,雖然叫女真,但實際上就是把女真淹沒在蒙古人的汪洋大海之中。所以,這些被女真征服並臣服於女真的蒙古人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並且按照女真的方式,編組為蒙古八旗,以及一些原有的部落,女真對這些蒙古人分而治之。

蒙古緣起於室韋,本身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部落。在崛起之後,不斷吞併周邊的大部落,其中包括大量的突厥部落,比如克烈部、汪古部等,實際上都不是蒙古人,而是韃靼人部落。但在蒙古人征服這些部落之後,這些部落就都成為了蒙古人的組成部分。之後,蒙古不斷向西擴張,征服了更多的草原和森林部落,全都變成了蒙古人。在這個意義上,宋元時期的蒙古人,實際上是由蒙古人統治下的草原和森林部落的泛稱,而這些部落的蒙古人認同並不強烈。

蒙古帝國不斷的對外擴張,都要從本土抽調大量原來的部落充當軍隊。比如後來的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就都是由蒙古帝國派出去的軍隊征服當地並建立起來的統治政權。但最後這些派出去的軍隊如果在當地留守,基本上慢慢就被當地人同化了。比如伊爾汗國就被中亞和中東地區的穆斯林同化了,察合臺汗國也被中亞的穆斯林同化,金帳汗國則逐步演變成了今天俄羅斯境內亞洲部分的許多民族,就都不再是蒙古人了。

比如今天的新疆境內,就有許多今天我們認為是維吾爾人的人,實際上是原來的蒙古人的後裔。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在新疆分三波傳播開來。第一波是西遷的回鶻人先接受了伊斯蘭教,建立了喀喇汗王朝。這是在蒙古崛起之前。察合臺汗國四分五裂之後,南疆依然信仰佛教,北疆的西察合臺汗國就越過天煞,進入南疆,經過殘酷的長期戰爭,才迫使當地的一支有大約二十萬人的蒙古部落皈依了伊斯蘭教。然後,再東進到今天的吐魯番、哈密一帶,征服了當地的蒙古人,把他們也變成了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今天說蒙古人口從鼎盛期的一千多萬人到兩千萬人,銳減至後來的差不多二百萬人,其實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分化的過程。因為絕大多數原來蒙古帝國時期的蒙古人後來變成了其它民族,而剩下的蒙古人仍然保持著對蒙古的民族認同,也就變成了後來的蒙古人。


蕭武


這個問題,其實已經預設了答案,就是藏傳佛教的傳播,但答案本身就是錯的。

首先,藏傳佛教不是清朝給蒙古人的,而是明代同期蒙古人自己主動接受的,1578年(明神宗萬曆六年),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和俺達汗的“青海之晤”後,黃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開始在蒙古草原廣泛傳播,或者說得到尊崇的地位。

事實上,並不止黃教在擴張自己的信眾,紅教(藏傳佛教寧瑪派)也深入草原,進行傳教活動。

曾經在清宮戲出現過不止一次的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傳,布延汗的長孫、蒙古汗國的正統可汗,擁有大元傳國金璽和千金嘛哈噶喇佛像,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的正統繼承人,就在紅教喇嘛沙爾巴呼圖克圖的影響下,改宗信奉了紅教,引發自俺答汗時代就詭異黃教的漠北三部和漠南諸多大部落的不滿。

也就是說,藏傳佛教早在清朝還沒有統治蒙古草原的時代,已經廣泛傳播,甚至成為影響政治選擇的一個因素。

其次,蒙古被滿洲的征服,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必然。

這要從蒙古草原的經濟地理說起。

蒙古草原實際上是一個十字路口,一個多重開口的盆地,而非人們一般理解的無限開放的大平原。

廣義的蒙古草原的南界其實是東起陰山山脈,西到隴山的綿延山脈,也就是明長城一線,漠南和漠北,是通過千里戈壁灘中的幾條固定通道聯通的。

北方則是西伯利亞的茂盛叢林以及南北貫穿的諸多河谷地帶,西方則是阿爾泰山的阻隔,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而東方,則通過大興安嶺南段的缺口,可以進入東北的平原地帶。

在成吉思汗的時代,金朝控制了南方和東方的文明區,而金朝本身又並不嚴禁貿易和鐵器等戰略物資的流入草原,這一點和遼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當時的中亞文明區,仍保留著古絲綢之路的貿易線路和繁榮,直到蒙古西征的大軍大規模地摧毀了當地的水利灌溉系統為止。

也就是說,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是“世界人”,居於一箇中亞—北亞—東亞的大貿易系統之中,通過貿易和文化的交流,他們並不是完全閉塞的。

事實上,哪怕在西征之前,草原上的蒙古人就有信奉基督教的傳統,這也是文明交流的成果之一。

而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在吸收了各個文明的成果之後,選取了最適用於軍事的先進技術和組織形式,將整個由成吉思汗打碎血緣、地緣部落,“剛剛製造出來”的蒙古民族打造成為一個戰爭機器。

所以,戰鬥力超強,可以橫掃東西方。

然而,在元末明初退出中原的北元勢力,卻完全不是這樣的組織了。

一方面,當年分封在漠北的諸多宗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退化回了血緣部落;另一方面,草原上薄弱的產出已經不足以支撐元朝朝廷這樣龐大的脫產組織。

最終,政治和組織敵不過經濟的退化,只能隨之退化,到達延汗的時代,對於草原上蒙古汗國的組織,進行了重構,重新退回到遊牧國家的形態。

然而,遊牧國家的中央集權需要定居農業的支撐,至少,需要與定居文明的規模性貿易維持,而大明朝對於北方的對手,施行的是分化瓦解式的手段,堅決不與蒙古汗國的“中央妥協”,而寧可與其中的“地方勢力”——俺答規模互市,並默許其河套地區大規模“板升地”的存在,也就是漢人移民的農業區。

正是由於這樣的狀態,此時的“統一”的蒙古汗國形成了尷尬的事實性分裂。

西方的中亞道路不通,被衛拉特蒙古佔據,東方和南方的文明區,全部掌握在敵對的明朝手中,蒙古汗國的“存在”由於經濟上的無力,本身就只能不斷地發生組織性退化,最終停留在部落聯盟的層次上,不再是強悍的中央集權軍事帝國。

對於某些人最關心的戰鬥力問題,其實,蒙古人在面對明朝的戰爭中,戰鬥力已經急劇削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窮。

真正的職業騎士和武士,除了鎧甲、刀槍之外,從小到大的訓練和培養,都是靠錢、靠物資堆起來的,不是一句生在馬背上就憑空得來的。

皇太極時代所面對的蒙古,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部落聯盟,而他進行的“掏心戰術”,不斷地追殺“正統共主”林丹汗直至其妻子投降,最終獲得草原各部的臣服,恰恰只是對一個部落聯盟的征服,而不是對一個強大民族國家的征服。

有人問,團結起來抵抗不行嗎?答案就是:靠什麼團結?用什麼團結?不存在的。

第三,清朝對蒙古統治真正的殺招是什麼?

清朝對蒙古統治實際上是組合拳,一方面劃分旗地,也就消滅了部落崛起擴張的可能性,同時基本隔絕了交流;另一方面,採取要點駐軍的手段,對事實上的經濟和交通中心進行掌握,從而保障統治的可觸達。

至於其他的盟會、朝貢,甚至文化手段,都是小伎倆。

真正的殺招,來自於商業。

比如乾隆年間崛起的大盛魁,在蒙古草原上廣泛活動,徹底佔據了各個半固定居住的蒙古部落的商業活動,又用商業交換和高利貸,將所有產出綁住,形成一個真正的經濟統治。

而大盛魁的年收入,能夠達到3000萬兩白銀,幾乎趕上當時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入,可想而知,這部分財富如果由一個“統一的”蒙古集權國家來控制,會產生怎樣的軍事化學反應?

而這個大商號,一直依託清朝的軍隊和政治特權,直到徐樹錚再次收復外蒙古失敗為止,方才徹底衰落。

可見,經濟手段,才是真正的終極殺招,當然,如果沒有清朝一系列的統治組合拳,這種經濟手段也無法發揮,所以,實際上是互為表裡的。

而那些認為光一個推廣喇嘛教就能讓數百萬蒙古人俯首帖耳,甚至再也不復英勇善戰的想法,可謂愚不可及。


劉三解


之前坐火車路過內蒙古和外蒙古,兩地的風景和人文都有很大差別,內蒙的人明顯要多很多,而在外蒙,即使在首都烏蘭巴托,感覺人也不是很多。從烏蘭巴托駛出,路過的蒙古城市感覺都是人煙稀少,倒是沿途的風景顯得磅礴。火車在山野中行駛,依稀可以見到一些薩滿教建築的殘留。

蒙古人口的減少,主要發生在清朝年間,特別是康乾盛世時期,人口不增反降,而且是比較急劇下降的原因有多個,但最關鍵的因素是藏傳佛教的盛行,以及清政府對藏傳佛教在蒙古的激勵。


平定了噶爾丹的叛亂,蒙古基本也被清朝收拾得差不多了,從13世紀就有藏傳佛教滲透到蒙古,等到清朝在蒙古大力推行藏傳佛教,蒙古人的血性,乃至薩滿的那種神聖之戰,慢慢被“閹割”乾淨了。除了血性的消散,佛教男子基本都是不婚的,當時蒙古有將近一半的男子入藏傳佛教,人口減少是必然。即使到今天,蒙古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僅僅有不到三百萬人口。

你覺得蒙古人現在的血性如何?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清代蒙古的衰敗,不是滿清厲害,是時代不同了。

第一,蒙古已經沒有成吉思汗了。

蒙古早在明末就已經大分裂,各部落實力都很虛弱,還互相仇殺。

即便很強的蒙古部落,一次最多出動數千騎兵。

這相對滿清動輒數萬精兵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很容易就可以打垮。

第二,蒙古騎兵越來越不行了

隨著火器的逐步普及,蒙古騎兵引以為自豪的騎射不行了。

以八里橋戰役為例,數千蒙古騎兵被英法聯軍打的全線潰敗,後者傷亡不過幾十人,等於沒有傷亡。

清軍火器雖然沒有英法聯軍那麼多,但火炮和火槍還是保持一定數量的。

至鴉片戰爭前夕,清軍共擁有火炮十一萬四千零九十一門,火繩槍二十六萬兩千三百六十五支。

第三,蒙古人的宗教導致人口巨減

蒙古人從明末開始狂熱信仰藏穿佛教,哲布尊丹巴活佛和章嘉呼圖克圖活佛成為內外蒙古實際上的皇帝。

在狂熱宗教下,蒙古男人大量成為喇嘛,並且以此為榮,每家至少1人。

喇嘛雖然受各種優待,但不能結婚,不能生育,導致蒙古人口巨減。

人口減少,使得蒙古越來越虛弱。區區一二百萬人的蒙古,已經無力和人口高達三四億的滿清對抗。

第四,蒙古王公多被滿清籠絡

蒙古王公最高層基本都和滿清皇族通婚,成為一家人。

既然是一家人,變相獲得各種特權,還拼什麼命呢?


以上4種,蒙古人就不行了。


其實,隨著新式火槍和火炮的出現,蒙古騎兵早就完蛋了。到了機槍出現後,蒙古騎兵也就成為活動的靶子而已。


薩沙


清初時,蒙古大約一百萬的人口,後來在清朝皇帝“滿蒙一家”的“特殊照顧”政策之下,蒙古族在辛亥革命只是只有區區一百萬人。對於這個流著成吉思汗血液的彪悍民族,清朝放棄了對於漢人的強壓政策,而是以一種溫水煮青蛙的形式,在行動上限制他們,在思想上愚化他們,讓整個蒙古遠遠落後於其他民族,最後只能面對族人凋零的結局。

蒙古人的戰鬥力曾經讓世界為之心驚膽戰,成吉思汗帶著他的子孫橫掃歐亞大陸,即便後來蒙古帝國分崩離析,他們仍是草原上的狼王。明朝時期漢人別說是想要征服他們,甚至連大明自己的皇帝都被他們擄了去。

只是沒想到這樣驍勇善戰的民族竟被清軍吊打,連最為兇悍的準噶爾都被滅了。究其原因還是時代在發展,清軍已經和漢人學習到了先進的火器和軍事思想,而蒙古人還是一盤散沙,各部根本就不願意聯手抗清。

蒙古歸順大清之後,清朝皇帝放棄了以長城阻隔漢蒙的做法,而是讓蒙古成為天然的北方屏障。這樣一來清朝皇帝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蒙古每個人心甘情願誠服,又不會和漢人勾結在一起反咬滿清一口。

首先在地域上隔離,清朝規定蒙古人進入中原只得從山海關等六處關隘入關。他們將蒙古來往中原的好路都封死了,只留下幾個險要的關口,讓蒙漢兩族人的交流減少到最低。同時清朝皇帝不允許滿族人使用或者學習漢文,甚至連起名字的時候有漢字的意思都會受到重罰。兩組人不得經商,不得交流文化,蒙古人聽漢曲都是違法的。

為了讓蒙古族一直保持著原始落後的放牧生活,清朝皇帝禁止他們建造房屋,將他們的視線困在草原之上,永遠只能做井底之蛙,讓他們三百年都沒有實質性的進步。

在思想上,清朝皇帝運用藏傳佛教愚化蒙古人。康熙之後,清朝政府大興土木,在蒙古大建寺廟,並且對於出家的喇嘛們政策優待,不僅可以免除兵役、徭役還可以免除賦稅。迫於生計的蒙古族男子們紛紛前往寺廟出家,吃齋唸佛成為了這些主要戰鬥力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長此以往,蒙古男人身上的血性漸漸沒有了,最嚴重的是大量充當勞動力的男子遁入空門,女人們都找不到丈夫,整個民族的繁衍生息都成了問題。所以後來很多學者將蒙古人從血性到文弱的變化歸功於喇嘛教,但是對於當時落後的蒙古來說,喇嘛教為他們帶來了文字,消除了他們自成吉思汗時代以來的侵略性,對於蒙古人來說不一定盡是壞事。

所以,蒙古民族的衰弱並非全是喇嘛教的責任,而是整個時代發展的大潮之下,這個民族必然要經歷的一個沉痛的過程。滿清政府堅持了三百年的愚化政策十分高明,在不知不覺之中就化解了這個民族的戰鬥力,讓這個民族自上而下沉浸在虛無縹緲的往生夢想之中,敲碎了這隻草原狼王的尖牙。

以上


木劍溫不勝


現在的蒙古人熱情好客,但是在歷史中蒙古人卻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他們的作戰風格遊離不定、全民皆兵,就連一個女人體格都比中原王朝的男人健壯,因此在他們的騷擾下,中原王朝對他們頭痛萬分。

滿清雖然早早地和蒙古人打好了關係,沒有受到太大的威脅。

但是他們卻地深刻知道著蒙古人的歷史,知道蒙古人的身上蘊含著多麼強大的威脅,所以他們才會為了防範蒙古人,做出了很多絕戶計劃針對蒙古人。

蒙古帝國的崛起

在說到滿清統治者的絕戶計劃之前,我們得首先來了解一下蒙古人的歷史。

在宋朝時期,我國正處在一個相當於南北朝的格局中,無論南宋還是北宋,他們都只佔據了南方的國土。

當時統治北方的分別是遼朝和金朝,遼朝是唐朝之後的契丹人建立的,金朝是擊敗遼朝的女真人建立的。

雖然那個時候蒙古人也不是特別強大,但是遼朝、金朝卻一點都沒有小看那時候的蒙古部族,他們為了減少蒙古人的威脅,經常會派出強大的騎兵去獵殺蒙古人男子。

這種狀況在成吉思汗出現後得到了改變,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族,並將他們打造成了一支全世界無敵的軍隊。

然後在成吉思汗以及他子孫們的率領下,當時人數只有幾十萬的蒙古軍隊在我國境內一路消滅了西夏、金國。

佔領了俄羅斯、中東很大的一塊土地,兵力觸角接觸到了歐洲、非洲,由此締造了一個古代歷史中空前強大的帝國。

在蒙古攻打當時整個已知世界的時候,他們把屠殺帶到了世界各地,當時只有他們屠殺別人,而再也沒有以前別人屠殺他們的屈辱。


蒙古帝國和元朝的區別

到了成吉思汗孫子這一代的時候,蒙古帝國分裂了,蒙古人也由此分成了好幾個部分。

在當時的蒙古大汗死去之後,因為其他繼承人都在攻佔歐洲、非洲,距離實在太過於遙遠,所以當時正在我國北方籌備對南宋戰事的忽必烈憑藉著自已離蒙古本部距離較近的優勢,奪下了蒙古大汗的位置。

在忽必烈成為大汗之後,其他人是很不服氣的,因此在一番征戰之後,當時人數不足百萬的蒙古人分裂成了五個部分。

其中忽必烈是最正統的蒙古大汗,他所佔領的地盤包括了當時我國的北方到蒙古本部以及俄羅斯一部分。

而忽必烈之外的其他四個人,他們分別在俄羅斯以及中東建立了自己的汗國,與忽必烈分庭抗禮了起來。

在忽必烈佔領了南宋之後,然後才出現了我們所說的元,說到這裡大家要注意一下,元和蒙古帝國是有區別的。

蒙古帝國代表著的是一個空前強大的概念,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國。

而元是一個以我國為主體的中原王朝,雖然要比現在大上不少,但是面積只有1300萬平方公里,連現在的俄羅斯都比不上。

蒙古人強盛時期的崩塌

其實不僅僅只有元朝在享受了安逸之後崩塌了,當時蒙古人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其他汗國在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因為安逸失去了強大戰鬥力的情況下,他們紛紛被當地人給推翻了。

其中元朝在被推翻後,他們並沒有被全部消滅,在明朝建立之後,他們逃回了蒙古、逃回了荒莽的草原中,然後建立了北元。

憑藉著遊離的作戰風格,成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因為草原的生活條件困苦、經常要面對各種天災挑戰的原因,蒙古人雖然歷經了幾百年的時間,但是在清朝初年的時候他們的人數卻是沒有增長太多的,與我們相鄰的蒙古人口僅有200多萬人。

清朝皇帝以史為鑑

清朝取代了明朝之後,他們不像蒙古人那樣牴觸中原的文化。

他們虛心接受起了中原文化的各種制度,也深深感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強大,然後他們以史為鑑,創造了一個有利於他們的王朝。

首先他們吸取歷史中各種各樣的教訓,將整個國家的權力高度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中,因此成為了我國曆史中皇帝掌握權力最集中的王朝。


不過由此換來的是清朝普遍的勤政,為了維持權力的高度集中,清朝皇帝每天要花費很多時間去處理政務、為了防止自己子孫後代的皇帝中出現明朝皇帝的奇葩行為,他們也制定出了很嚴格的規定。

限制了後代皇帝的很多行為,這才使得清朝的皇帝中很少出現一些荒唐的人物。

正是因為他們非常善於從歷史中尋找教訓,所以歷史中普遍不安定的蒙古人被他們當成了心腹大敵,為了防止蒙古人終有一天把獠牙對向自己,清朝就做出了他們的針對計劃。

滿清皇帝通過喇嘛教強行控制蒙古人口增長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對喇嘛教在蒙古的加強傳輸,在清朝之前,喇嘛教就已經在蒙古有了一定的市場,在滿清的強制手段以及甜頭下,喇嘛教在蒙古人中流傳得更加深遠了起來。

當時在滿清制定的規則下,喇嘛在蒙古人當中擁有了很崇高的地位、享受到了非常好的福利,所以當時即便滿清皇帝不強迫,有很多人也是樂不得去當喇嘛的。


首先喇嘛的傳入會使蒙古人的性格變得溫和,會使他們褪去深深植在血液中的暴戾。

與此同時,也因為喇嘛不能結婚生子,所以造成了蒙古人口的大規模停滯不前。

當時清朝人制定的規則非常嚴格,在他們的規定下,無論蒙古人生下多少個兒子,他們中都只有一個人能傳宗接代,其他人都得去當喇嘛。

民國軍閥馮玉祥曾經統治過一段範圍內的蒙古,據他的回憶稱,蒙古人如果有八個兄弟,那就得有七個人去當喇嘛,如果有四個兄弟就就得有三個人去當喇嘛。

正因為在這步非常狠毒的方法下,蒙古人從清朝開國開始,人口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在兩三百年的歷史中減少了幾十萬人。

從清朝早期的200多萬到最後的100多萬,蒙古的人口是呈現一個負增長趨勢的。

這就是蒙古人口減少的最主要原因。

不過對於提問中所提到的九成人口,如果從單純的人數上來說,蒙古人實際上只減少了五成,但是如果考慮到被消減的人口增長數量,那九成人口應該是說得過去的。

滿清皇帝對蒙古人的文化抑制

當時清朝除了在人口上針對蒙古人之外,他們在文化上也嚴格限制住了蒙古人。


當時工業時代還沒有大規模開啟,所以當時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可以說得上是非常先進的,滿清統治者在接受我們文化的過程中,他們對這一點深有感觸。

所以為了防止蒙古人吸取中原王朝的文化變得強大起來,所以他們嚴格禁止了蒙古人接觸我們的文化。

不讓蒙古人接觸中原王朝的各種知識、不讓他們學習漢字、也不讓他們隨意地和漢人接觸。

正是在這重重的限制下,蒙古人在歷史中對中原王朝所產生的巨大威脅被滿清皇帝和平消彌了,不過這並不代表著我們的邊境就安穩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繼承了蒙古人兇悍的俄羅斯人

蒙古人的威脅消失後,俄羅斯人的威脅卻開始驟然增強起來。

俄羅斯人在歷史中性格非常的溫順,與古代我們的祖先一樣都處在農耕社會中、極其的逆來順受,與現在戰鬥民族的兇悍性格有很大的區別。

不過俄羅斯人在被蒙古人侵略之後,或許是受到蒙古人影響的原因,他們的性格開始發生了跳樓式的轉變,他們的性格變得非常兇殘暴戾起來。


在他們推翻蒙古人之後,他們完成了他們歷史中從未有過的統一,於是他們兇狠的獠牙開始對四周露出了危險的光芒。

不僅是清朝的土地受到了他們的威脅,俄羅斯在歷史中也和歐洲發生了非常激烈的衝突。

或許可能我們現在想象不到古代蒙古人的兇悍,但是隻要大家對比一下古代、近代史中俄羅斯人的兇悍,那大家可能就會有所瞭解了,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俄羅斯人就是古代蒙古人兇悍精神的接班人。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能徹底征服蒙古人、並使蒙古人口增長率大規模減少的原因,清朝皇帝雙管齊下,他們大規模向蒙古輸送了能減少人口增長、使他們性格變得溫順的喇嘛教,抑制了能使他們脫離野蠻、走向強大的文化,然後再加上他們和蒙古人有著一樣的作戰風格,能輕易地對付蒙古騎兵,所以最後蒙古人才被他們征服了。


孤客生


明朝兩百年未能征服蒙古,為何清朝僅一招就讓蒙古人口銳減9成?

對於題主的問題,我覺得稍有偏頗,蒙古族肯定不是被清朝一招就放倒了的。

我是在內蒙長大的,在我看來,蒙古兄弟們雖然喜歡往多了喝,但絕對不傻。您就一招用了二百多年,蒙古兄弟們就是喝的再多,也想出破解之策了。

那為什麼曾經征服世界的蒙古族,在有清一代,確實有點不靈了呢?這事兒還得仔細分析分析。

很多人都把清朝降服蒙古族的功勞,歸咎於藏傳佛教的興盛

這確實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不能將宗教的能力擴大化。要知道,蒙古族從原始的薩滿教該宗藏傳佛教,可不是滿族人的意志,這是蒙古人自己的選擇。

自從成吉思汗創建蒙古帝國後,彪悍的蒙古鐵騎就像狂風一般席捲了整個世界。但必須得承認,當時的蒙古帝國除了能打仗,文化建設實在是不值一提。別說高等級的文明特徵,就連文字都沒有,宗教也停留在殺生祭祀的原始階段。

因此,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幾乎征服全世界的蒙古人,在世界各地被當地文化同化。進入中原的蒙古族接受了漢文化,中亞的蒙古族信仰了伊斯蘭教,而接觸了藏族之後,大量蒙古人開始轉信了藏傳佛教。

作為第一次蒙藏合流的標誌性事件,便是闊端與薩迦班智達(薩迦派,俗稱花教)的涼州會盟。但必須要注意一點,元朝被重新攆到草原牧馬之後,蒙古人的宗教系統退化了,重新回到了原始的薩滿教階段。

直到1578年(明神宗萬曆六年),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和俺達汗的“青海之晤”後,蒙古族才又重新拾起已被遺忘的藏傳佛教。

這就是為什麼,蒙古地區大多數人信奉黃教(格魯派)而不是薩迦派的原因。要知道涼州會盟時,這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叫格魯派的教派存在。

俺達汗畫像

隨著俺達汗對藏傳佛教的推崇,大量蒙古人成了佛教信徒,尤其是《阿勒坦汗法典》、《喀爾喀·衛拉特法典》的頒佈,從法律上約定了佛教的國教地位。

法典不但規定了僧人的來源:“十人中必有一人獻身於佛,但此人的親戚可用牲畜贖回獻身者,是王公則出牲畜五頭,是平民則出牲畜三頭”。還詳細規定了僧人的特權,“向喇嘛及班第(上層喇嘛的徒眾)徵用大車者,處以母牛一頭的財產刑,將獻佛之馬用於運輸賤役者,處以馬一匹的財產刑”“掠奪僧侶所屬愛馬克者,處以鎧甲百領、駝百隻、牛千頭之財產刑”。

但有意思的是,幾十年過去後,並沒有證據表明,蒙古地區的人口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因此,滿清只是藉助宗教的手段來消磨蒙古人,而不是僅憑這一招就化解了蒙古人的威脅。

但公允的說,佛教的繁盛確實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清朝初年,各部統計的蒙古族人口約為216萬人,到了清末,僅剩下171萬人。

要知道,當時清朝整體人口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唯獨蒙、藏這兩個佛教繁盛的地區人口增長停滯。藏地生存環境比較惡劣,人口增長曆來都比中原緩慢,但蒙古地區則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

大量的僧伽階層確實對蒙古的社會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並不止於人口的減少,還在於寺院供養也是對社會財富的集中再分配。可惜這種分配,越來越呈現向少數人的聚集。

有資料記載,每個蒙古僧伽平均每年要有二三十兩白銀的供養成本,和當時要上戰場搏殺的八旗兵基本上一個收入水平。如果按此數據計算,蒙古地區每年都要為此支付1250萬兩白銀,平均每戶牧民每年都要承擔8兩左右的白銀。

應該公允的說,滿清政府是通過尊崇佛教的手段,成功的將蒙古人民進行了人群劃分,將整個蒙古劃分為僧人和俗人兩個部分,並通過鼓勵供養的方式,誘導了大量蒙古人投身於宗教團體。
網上傳說,清朝逼迫蒙古家庭三個兒子中,必須有一個出家的傳聞,肯定是胡扯,沒有任何一部蒙古史書有過類似記載。

不需要奮鬥就能擁有衣食無憂的生活,又有多少人會拿起刀來拼命呢?

另外,滿清政府對蒙古地區大活佛的冊封也有著政治考量,本來整個蒙古地區都以外蒙(喀爾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世系為尊,但公元1693年(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將章嘉呼圖克圖活佛世系扶持起來,命其命其掌管西藏以東格魯派(內蒙古地區)。這實際上,攤薄了外蒙活佛世系的權利。

章嘉一世

除了宗教手段之外,清政府還使用了行政的手段,來削弱蒙古地方勢力,這便是“盟旗制度”

作為清王朝治理蒙古地區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蒙古盟旗制度從1624年(明天啟四年,後金天命九年)開始實施,至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部東歸全部入旗為止,歷時147年,方告全部完成。

盟旗制度有效的解決了,之前各部蒙古部落首領權利過大的問題,將各蒙古王公都按旗劃分了固定的牧區,割斷了各部之間的傳統聯繫。

更重要的是,從前從屬於一位首領的大部落,被劃分為好幾個旗,每個旗都有各自的札薩克(執政官),直接向清政府負責。

在編旗的過程中,遵循如下原則:
1、原來的領主能否成為扎薩克,並不完全取決於其原來的成分,還要考慮其政治表現,如對清土朝的效忠程度、貢獻大小;

2、編制戶口時要重新考慮,使之大體均衡,以防有一些封建主實力太大;
3、編制牛錄,基本是按照整齊劃一的標準進行,使之更像軍隊,這樣更加容易指揮;
4、登記戶口,保證兵源;
5、牧地一經劃定,不得私自更改或越界有畝,違者要受到處罰。

盟旗制度實施後,迅速有效的瓦解了蒙古大部落的固有勢力,將中國曆代政府都異常頭痛的北方邊患化解於無形。

以至於,連長城都失去了意義,難怪大麻子康熙帝曾頗為自詡的說:“普秦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恩施於喀爾喀,是指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當然了,作為一項歷時百年的政治制度,不是我們三句兩句就能講透徹的。這個政策的內容和意義足夠寫一本專著了,如果對這方面有興趣可以看《清代蒙古族盟旗制度》這本書。

如果簡單點說,清政府的蒙古盟旗制度是另一套人群細分政策。將整個蒙古族部落打碎,分化在一個個稀碎的牧場藩籬之內,讓這些奔馳的烈馬,失去了縱情馳騁的遼闊草原。

另外,這個政策還有一個令人細思恐極的內核,指定這一政策的政治家對於蒙古人的性格特點掌握之透徹,實在令人髮指。

要知道,蒙古族兄弟們自古以來就不太團結,各部落之間的掠奪和仇殺司空見慣,大部落正是用這種優勝劣汰的方式壯大自己,最終便會出現,成吉思汗這樣的英雄人物和蒙古帝國這種龐然大物。

但你不能說,這是因為蒙古人性格上有什麼缺陷,而是草原的自然環境造成了這種情況。隨時隨地的遊牧生活,讓草原民族難以固化,各部落之間相距甚遠,談不到有什麼親情和睦。而且,遊牧的生活,抵禦災難的能力極為有限,一旦發生災害,為了自己能夠活下去,所有人都會拿起武器,去掠奪別的部落和國家。

既然這樣,那就一種劃分牧場的方式來固化民眾,讓牢牢依附某一特定區域,這樣彪悍的蒙古人便和農耕文明的漢人沒什麼區別了。失去了馳騁的草原,在烈性的駿馬也得低頭。除此之外,滿蒙通婚、分化拉攏蒙古王公等等,都是清朝對蒙古使用的手段。正是在這些手段疊加作用下,清朝成功的化解了北方的邊患。

獨立思維、個人視角,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期待您關注!

各位爺,您要是看著覺得還中,要不嘗試點個“贊”?!

我用人格擔保,點了絕對不會懷孕!哈哈哈!


藏地讀行0白髮布衣


清朝讓蒙古人口銳減9成?這大概是野史的說法吧。大概說的是清朝在蒙古地區大肆推行黃教,男丁大量入寺為僧,男人減少,繁殖能力下降,導致蒙古人銳減。

清朝在蒙古地區推行黃教確實不假,蒙古人在清朝時候減少也確實不假,但是把黃教導致蒙古人減少就說不過去了。黃教雖然對蒙古人的減少有一定關係,但關係不是很大。黃教只是清朝為了更好地統治蒙古而已,並不是要毀其嗣。更何況,蒙古女人並未受黃教影響多少,蒙古人的繁衍還不至於毀滅打擊。

蒙古在成吉思汗的時候,成吉思汗所部約60萬人。當然,蒙古部落很多,隨著成吉思汗的征服之戰等方式,統一的蒙古人自然增加起來。到元朝滅亡南宋的時候,蒙古人共有400萬左右。當然,古代的族群和現在的民族並不等同。比如說元初的400萬蒙古人,不會僅僅只是蒙古人的族群,蒙古高原其他被征服的遊牧族群,自然也是計算在蒙古人以內的。

明朝滅亡元朝的時候,已入內地的蒙古人返回漠北的人不多,十萬人以內。而其他部分則散居內地,或融入他族。此外,明朝的時候蒙古主要分為三部,即瓦剌、韃靼和兀良哈,三部相互攻伐,且又不同程度和明朝、葉爾羌等交攻。因此,明朝近三百年曆史,蒙古在戰亂、天荒等各種條件下並沒有增長,反而有所減少。到了明亡的時候,蒙古高原還有蒙古人約220萬。

清朝末年的時候,蒙古高原的蒙古人還有170多萬,相比明朝有了減少,但與清朝減少了9成的說法差距太大。而減少的部分,主要是戰亂,比如喀爾喀的反叛、準噶爾之戰等,以及蒙古入旗籍,附遷內地等。

有人說,清朝算境內增加人丁到四萬萬之眾,而蒙古人不升反降,說不過去。實際上,清朝人丁增長的內地,主要是事農耕而致,尤其是美洲高產農物傳入中華而致。而蒙古不事農耕,其人丁增長自然與他無關緊要了。


蘇綻


明朝推翻元朝後,明朝每一位皇帝都以高壓打擊蒙古餘部,卻始終沒有徵服蒙古。


而到了清朝,致使蒙古再也翻不出浪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時代不同了,冷兵器時代過時。


到了清朝,蒙古各部落間的內部矛盾,消耗了自己大量的力量。

同時,隨著槍支大炮的出現,蒙古人的騎兵優勢變成了劣勢。


在此期間,俄羅斯的崛起,蒙古的大量土地被俄羅斯佔領,沙俄對蒙古人進行了殘酷鎮壓。外蒙在俄羅斯的慫恿下,脫離中國版圖,自立為國。蒙古人的疆域變小。


清朝也憑自己的武器兵力收服了蒙古的大片土地。先後將喀爾喀和準噶爾納入版圖,在當時來看不僅僅是一次了不起的開疆拓土,更是中原王朝第一次真正解決北方變患問題。



2.清朝對蒙古的政策不一樣


一開始,清朝就對蒙古實行和親政策。清朝各皇帝都會娶一位蒙古公主當妃子,清朝的公主也會嫁給蒙古王孫為妻。現在是一家人了,還打什麼打。


清朝控制蒙古後,對蒙古實行貿易開放。王孫貴族手裡有錢了,安逸了,他們也不想打仗了。


3.關鍵一點,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清朝出計,讓蒙古大部分人改信奉藏傳佛教(清朝人嘴裡的黃教)。



在康熙年間,在蒙古各地,大量修建喇嘛廟,制定了“興黃教以安眾蒙古”的策略,不斷提高喇嘛的政治地位,鼓勵更多的蒙古人出家為喇嘛,並規定如果有人出家為喇嘛,便可以減免徭役。


因此很多蒙古人開始出家做喇嘛,從此信仰黃教的蒙古人越來越多,也因此改變了他們那種尚武的性格。同時,大量男人出家做喇嘛後,不結婚生子,導致人口的急劇減少。


總之,有書君認為,明朝兩百年未能征服的蒙古,到了清朝,蒙古人口銳減9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關鍵的原因是,清朝讓蒙古人改信藏傳佛教。用左宗棠的話說“我朝定鼎燕都,以蒙古拱衛京師”,這正是清朝解決蒙古問題所帶來的最大好處。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我們先來看一下明清蒙古族人口數量變化情況,看到底是不是減少了9成。

根據《民政部戶口調查和各家估計》記載,1911年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人口為110萬人。馮玉祥曾於1926年考察外蒙古,他說“在滿清長期統治之後,今已減少至五十萬人。”這個數字基本可信,所以清朝末年蒙古人口為170萬人左右。

如果這170萬人是銳減9成之後的數字,那麼明朝時期蒙古人口當為1700萬人。以當時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蒙古地區想養活1700萬人簡直是天方夜談。實際上,清朝初年蒙古人口不到300萬,所以說清朝時期蒙古人口銳減9成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最多減少了5成左右。

但是,清朝人口數量較明朝增長了幾倍,而蒙古族人口卻在下降,這確實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

再來說清朝是如何控制蒙古族人口的

一、利用蒙古各部的矛盾,征服蒙古。明朝在初期和明英宗時期對蒙古主動出擊過,但效果甚微,明英宗甚至還被俘虜。所以明朝在餘下時間選擇被動防禦,修長城,設九邊,隨著明朝統治的腐朽,也就只滿足於保住長城以南的領土罷了。

明末,蒙古諸部分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其中漠南主要分為科爾沁、察哈爾和土默特三部。清朝(後金)崛起後,拉攏相近的科爾沁部,而明朝為了制衡後金則拉攏最為強大的察哈爾部。1632年,後金和科爾沁聯軍大敗察哈爾部林丹汗,佔據其都城歸化城(呼和浩特),土默特歸降後金,林丹汗出逃青海,兩年後病死。1635年,後金徹底消滅了林丹汗殘餘勢力,統一了漠南蒙古。

1636年漠北蒙古(喀爾喀)懼於清朝的勢力,遣使進貢。而後漠北蒙古發生內訌,1688年漠西蒙古準噶爾部趁機進攻漠北,漠北蒙古諸部大敗,正式歸順清朝。自此清朝和準噶爾部進行了長達70年的鬥爭,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最終於1757年徹底消滅了準噶爾部,基本完成了對境內蒙古部落的征服。

二、通過蒙八旗和盟旗制度分化蒙古諸部。清朝對蒙古諸部是區別對待的,漠南的待遇最好、漠北次之、漠西最差,因為這樣可以防止他們聯合起來。漠南又屬最早歸順的科爾沁部關係最為親密,清朝皇室和此部有聯姻的傳統,比如著名的孝莊皇后就是科爾沁部的。

對蒙古諸部的區別對待是通過蒙八旗和盟旗制度體現的。蒙八旗就是把科爾沁部按八旗制度編為蒙八旗,讓他們成為體制內的人。而後在其餘漠南、漠北、漠西諸部實行“盟旗制度”。清朝為各旗劃定疆界牧場,防止他們內訌,又任命忠於清朝的人為旗長或盟長,或從中央指派大臣為盟長,對蒙古進行統治。事實證明,這種統治是很有效的,清朝既拉攏了蒙古上層,又分化了他們的勢力,讓他們很難形成抗拒中央的統一力量。

三、宗教控制。分化了蒙古各部的勢力,清朝還是不放心,清朝還要控制他們的人口,這個終極手段就是喇嘛教。

《馮玉祥自述》中,這樣寫道:“滿清利用喇嘛教以統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須當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須當喇嘛;僅有一人可為娶妻生子的平民。”簡單說,就是蒙古家庭只有一個兒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的兒子必須要去當喇嘛。為了讓蒙古人願意當喇嘛,清朝大力推崇喇嘛教的地位,並提高喇嘛的待遇,所以蒙古人都爭著當喇嘛。這樣一來,蒙古族人口就受到了嚴格的控制,很難有提高,甚至出現了降低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