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個人每年給公司創造90萬的淨利潤,老闆給每月給6000元工資,這待遇合理嗎?

窩夫小仔


合理不合理不是一句員工創造90萬淨利潤能夠核算的,很多人都覺得好像創造利潤就應該必然拿高薪。那我告訴你,兩院院士們哪個不是產出的知識產權和成果價值幾千萬?人家的收入應該多高?

首先你得明白企業是幹嘛的,如果脫離了企業,你一個月還能賺哪怕9000塊淨利潤你還會在你的企業工作嗎?你早辭職自己幹去了吧。很多人說無論你是職位有多高,脫離了企業賦予你的價值,就什麼都不是。這句話很可能言重了,但也並不無道理,很多人依靠大企業的背書,出門在外頤指氣使,供應商阿諛奉承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你背後的公司。

換到這個問題上也是一樣的,企業提供了生產資料,只有擁有生產資料你才能夠進行生產,無論這90萬的純利潤是生產產品的價值還是銷售的銷售額亦或是知識產權費前提都是企業的生產資料所支持產出的。沒了生產資料哪兒來的產出?

至於所給的6000元工資合理不合理,要看在這個利潤產生過程中,是員工所創造的價值大還是公司的生產資料所創造的價值大。舉個例子,蘋果任何一個直營店的任何一個店員一個月銷售幾百臺手機都不是難事,但這個員工所作出的貢獻和銷售手機所產生的利潤關聯顯然不大。首先,蘋果公司在這個過程中將成品產品送到店內銷售,已經完成了生產環節,第二門店的開設也是完備的,獲客手段是門店核心商業地段的自然客流,第三蘋果品牌的號召力是巨大的,所以作為銷售人員只需要進行簡單介紹就可以輕鬆將手機賣出。這其中所產生的利潤自然與門店銷售人員關聯性不大,而現實中蘋果直營門店的工作人員是不負責銷售的,在顧客進入店內體驗的時候甚至要求不允許打擾顧客,除非顧客有疑問,需要幫助顧客解決。

這個例子的反面,就是一個山寨手機品牌,他們生產了一款產品,這款產品並不精美也不好用,在市場上沒有流通,不具備任何品牌力,現在還想要賣5000塊1臺。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你能夠賣出去哪怕任何一臺手機,那麼這臺手機至少50%的利潤都應該歸你。但是捫心自問,任何一個在企業工作的人,有幾人有這等本事?

如果是在生產過程中,那這個問題就更加不成立,生產線上廠房是企業的、機器是企業的、運營成本由企業承擔、任何風險也由企業承擔,生產出來的產品利潤自然主要也是由企業佔有。

也正是因為以上原因,一些成本較低、銷售難度大的服務行業普遍銷售人員提成比例較高,比如保險行業、廣告行業等。

分析以上因素,如果題主依然覺得自己的薪水不合理,那就可以去跟老闆談談了,如果是精明的老闆,相信一定會給你加加薪的。


未泯雙瞳


按照你的問題,可以分析如下結果。

一、一個員工一年給老闆創造90萬的淨利潤,但老闆每月給員工的工資為6000元,一年下來也就7.2萬。也就是一個員工一年給老闆創造的純利潤為90-7.2=82.8萬,即老闆拿大頭,員工拿零頭。

二、按照這這樣的利潤,規模越大,員工越多,老闆賺的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假設公司有100個員工,每個人一年創造90萬的利潤,那麼老闆一年就可以純賺8280萬。以此類推,1000人的規模,一年就賺8.28億。如果是1萬人多規模,老闆一年賺82.8億,如果是4萬人多規模,老闆一年賺33多個億。這麼看來,只有阿里巴巴這類巨頭才可以。但看人家員工的工資,不是幾千能了事的,所以,從這個規模來說,規模越大,老闆發6000的工資就太少了。

三、從實體企業的實際效益來看,這種假設很難成立。就比如我們公司,員工也就100來人,公司年產值1.5億左右,算下來也就一個員工一年為公司創造的產值為100萬多點,而這100萬里麵包含了所有的成本費用大約65萬,所以一個員工一年給老闆創造的純利潤約為35萬,這還算是高利潤的行業了。而老闆給員工的工資大約4000元。所以,從中也可以看出,一個拿6000月薪的員工一年給老闆創造90萬的淨利潤,工資拿的少了點。

此外,還說明一個問題,如果一個拿月薪6000的員工一年為公司創造產值為90萬,這個可以說的過去。這種情況下,老闆給員工月薪6000就是可以的了,比我們公司多出2000的工資。

所以,題目所問在現在生產過剩的年代,一般行業是達不到這種價值創造的。除非是一些高精尖行業和新興產業。


Sir聊HR


個人給公司創造90萬的淨利潤,然後拿到月6000塊的工資,看上去好像不合理。

參考一個例子,平安保險的老總馬明哲,在1988年到2007年的20年間,帶領平安保險從一家總資產5312萬元、13個員工的小企業,發展為一家總資產達到6500多億元,在滬港兩地上市,業務範圍覆蓋保險、銀行、證券、信託的綜合型金融保險集團。

當馬明哲拿到了6600萬的年薪後,網絡上卻是罵聲一片。

大家開罵的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馬明哲,平安保險還是平安保險,也有可能被另外一家國有保險公司取代,但是,一個國企背景的大型保險公司成功,不完全是市場原因,還有其他因素。換掉馬明哲,用張明哲、劉明哲上來,結局可能都會差不多。

這是一種通用邏輯,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通俗。

因為前面有健力寶和四川長虹等好公司,換掉領導者以後,企業步入衰落的陰影,所以當年罵歸罵,6600萬年薪的事情,還是給辦了。

一個人究竟值多少工資,還得看個人。如果一個能幹的員工,在A公司能創造90萬利潤,到了B公司也能創造90萬利潤。那他不用過多考慮自己的工資。因為一旦工資不合理,其他企業就會來挖角。如果沒其他人來挖角,那工資就是正常的,因為創造利潤的是公司,不是個人。

在市場上,決定工資高低,靠的是個人能力;如果在某些特殊企業,靠身份角色也可以獲得不錯的收入;如果在自己老爸的公司上班,你覺得,應該是靠什麼呢?,


圓創觀點


這個要分什麼崗位,如果你是依靠個人給公司帶來利潤,那實在是太低了,那就跳槽吧,如果離開公司你創造不了利潤,甚至什麼都不是,那麼還是老實在公司混吧。

舉個例子吧



1.高速收費員 這樣一個人一年收入多少,一個月工資萬兒八千的很正常吧,一個人一年替高速公司收千萬都容易吧。但是你覺得離開高速站他還能創造千萬收入嗎。你要覺得虧,他們不得虧出翔啊。



2.同學所在的一家公司,每年收入8000萬左右,所有員工全年工資不到800萬,扣除其他成本,淨利潤在6000萬左右,不要問為什利潤率高,因為也就電費成本高一點,公司一共120人,這樣平均下來一個人工資才多少,5500元,一個人一年創造利潤多少,50萬,但是他們公司沒有一個覺得有什麼不滿的。因為他們的工作可以被任何人代替,只要按照公司規定,換誰都是這收入。

3.朋友是做嬰幼兒產品銷售單,前年公司年收入800萬小公司,也就是十個人,朋友一個人賣了300多萬的貨物,淨利潤公司至少有60萬,他老闆也就給他開了5000工資而已,提成都沒有兌現,去年朋友要離職,老闆嚇得趕緊工資漲到8000元,提成也發了。

所以,你要是個人為公司創造利潤,而且是離開公司照樣能創造這麼多收入和利潤,那麼還打個毛工啊,創業吧,要是工作性質替代性很高,也就是流水線上的一個螺絲釘,那麼還是老老實實工作吧。


願望石123


一個打過工也創業過的人來告訴你。

首先,這當然是不合理的。

你說的這種情況大量出現在銷售崗位和業務崗位中,一個有能耐的業務員往往不止創造90萬的純利,基本上都是過百萬,但是月薪可能還沒你說的這麼高。

不過他們有獎金和公司支持。

公司有一個團隊,8個人,一年給公司帶來了1300萬的純利,這8個人最高的工資是15000,最低的是3800。但是,年底的獎金相當高,老闆拿出來300萬和3套房子當獎金,年終獎是全年工資總和的10-20倍。

這麼看來,這就相當合理了吧。

說句不好聽的,要是能給老闆帶來真金白銀的90萬,他給你固定的7.8萬年收入,老闆自己會抽自己大耳刮子的,再差勁的老闆都不敢這麼幹,當然了,故意擠走人的除外。

我換個方式再分析一下。

按照習慣,一般都是會直接拿出來20-30%的利潤給你個人,再給你5-10%的利潤由你私下分給團隊的,公司留50%作為固定資產攤銷,企業運營成本,其他部門福利和下一個年度的投入或者擴大經營。

這種模式是因為你個人使用了大量的公司資源,你是在一個平臺上才能這麼掙錢,所以你不能分太多,因為公司整個支持部門都為你這錢出過力氣,沒有這些同事也沒你什麼事。

若是獨行俠,就是完全不依靠公司平臺和不消耗公司資源同時又能給公司帶來盈利的那種小老爺,一般情況下會直接四六開,就是企業只佔四成,當然還有二八開,甚至一分不要的情況,同時老闆還會把對方升級為合夥人,直接給股份。

若是不明白這些道理,瞎搞的老闆,極有可能要早早歸位,不僅僅是指那些吃幹抹淨的摳神老闆,也有那些大手大腳不會算賬的老闆。分得太多分得太少,可能結果都一樣,企業都生存不下去。


大C的C


在2013年,14年,15年,16年,我為科裡收入一個月9萬多,一年12月,一年為科裡110萬左右,我一個月,有拿過950元,拿過1500元,拿過2000元左右,拿過3000元,應該是最多的一次加上節假日加班,一個月最多應該拿過3900多元,自從2017年下半年以來,我一個月為科裡收入18萬元左右一年也就是220萬,一個月才發5000元左右,其實我只能想說在這個人才倍出的年代,用自己的知識去掙錢的,反而你拿到的薪籌是最少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家長為什麼會逼著我們去上學,學習知識.現在只能用安撫自己的話來說,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 的事。今後你可能會碰到很多不知道的 事,也會碰到美好開心不可思議的事。 這個時候,作為一個人,自然想要了解 學習。對世界的好奇心,是人的生命。 所以讀書就是為了成為更出色的人.但是你出色而不代表你就會有錢,看一些某某平臺直播,一場直播下來就是十幾W,你覺得這個社會是付出跟回報是成正比的嘛?這是我個人的想法,大家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相濡以沫149909354


這個問題用一個標準就可以判斷是否合理

那就是假如你離開公司這個平臺,還能不能創造這90萬利潤,比如跳去別的企業,或者自己創業,如果能,那說明你有真本事,客戶是任你的人,而不是公司,公司確實虧待你了。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雅虎中國原CEO周鴻禕離職創辦360,程維離開阿里創辦滴滴,陳向東放棄千萬年薪離開新東方創辦跟誰學。


如果不能,你只是用公司的平臺來做出業績,你離開公司,客戶還是認老東家而不是被你帶走,那麼只能說你把自己擺得太高了。


這樣的例子也很多,幸運52的李詠,離開央視,銷聲匿跡,還有幾人記得。

NBA最前線的劉語熙,考清新的風格和呆萌可愛的氣質吸粉無數,但是跳槽樂視後,也沒有什麼讓人知曉的節目,有人說劉語熙走了就不看最前線了,可是懂球的美女不好找,但是不懂球的可是有的是,黃婷婷、張曼源立馬填補了群眾失去劉語熙的心。


最後一句話,如果公司離了你就轉不下去了,會不會只給你開6000的工資。


悠雲掩月


完全合理。

老馬曾經說過:資本家來到這個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作為老闆作為商人,追逐利益是本性。員工創造出再大的利潤,他都會認為是理所應當的。



甚至認為員工創造的利潤越多越好,工資越低越好。

在這裡給大家講一個我朋友身上發生的真事兒。他是一家軟件公司搞程序的。剛進公司的時候,工資7000多,幹了4年後漲到11000。



接下來兩年工資一直沒有上漲,朋友幾次找老闆提出加工資。對方都會以各種理由拒絕,比如現在生意不好做,很多款項沒有收回來,利潤太低等等。



朋友雖然不滿意這麼低的工資,但是想著在公司已經幹了多年,朋友同事都很熟悉,也就暫時不想換工作。

後來公司規模擴大,又有了不少新業務。公司重新招聘一個新員工,算是輔助朋友做項目。



朋友和新員工慢慢熟悉,有次兩人加班很晚,就到附近飯店吃飯。朋友無意間問起新員工的工資。

對方回答:“我工作時間不長,公司剛招聘的時候說我缺乏單獨研發項目經驗,一個月只給到12000”



聽完朋友沒多說什麼,第二天回到公司就遞交了辭職信。

不顧老闆如何挽留,各種加薪承諾,一個月後果斷辭職。

由於朋友做研發項目的時間長,工作經驗豐富,離職後很快找到新工作,月薪14000多。

所以不要奢望創造了多大利潤,老闆就會給你相應的工資,沒有人情味的公司,不呆也罷。


南陽最帥小農民


非常合理。

首先你給公司創造90萬利潤是在公司的平臺上,在用公司的資源以及用公司名義的基礎上產生的!不是你單純個人能力的體現!

你要是不用公司名義,不用公司資源,不用公司平臺。我相信你給公司6000,你拿89萬4千塊公司也是很樂意的!

曹金當時離開德雲社也覺得拿少了!

何偉當時離開德雲社也是因為覺得自己養活了德雲社!

岳雲鵬呢?

他敢走嗎?

他們再紅,也是站在德雲社的舞臺上紅的。

好的相聲演員不少,出名的不多!

舞臺很重要!

按你這樣說餘承東給華為創造了多少利潤?拿了多少工資?可能按比例算下來還不一定有你多呢!有能力的人才很多,能發揮的不多!

平臺很重要!


走過歲月再談夢想


這個命題不存在,是個假命題

身處職場,這個命題是最容易引起共鳴,也最容易引發大家共憤的,但是,事實上這個命題是個偽命題。

1,如果你覺得為公司賺去了90萬,乃至100萬,其實是你在這個平臺上在公司賺了一百萬,不是你賺了一百萬。我們很多時候認為我努力了,我一個人工作,就為公司做了這樣大的貢獻。不過,這個想法要不得,因為這個想法放大了自己的努力,忽視了平臺作用。

2,所謂平臺,首先就是平臺資源,這個平臺的資源是綜合性平臺,人財物。其次是平臺影響力,當你代表平臺做這單業務時候,業務層面收到的信息是平臺信息不是你。第三平臺形象,形象作為業務的附加承諾,信譽是平臺的信譽,和你個人無關。

3,你的努力很重要,能夠證明在業務層面你的優秀,能夠證明在平臺你對業務的駕馭,證明你在平臺的價值。為公司努力工作,你應該得到的獎勵也是綜合的,能力的認可,應該還會有獎金,還應該有通報,同時也應該有提級才對。

因此,六千月薪,為公司盈利九十萬,如果是貿易性業務,不算什麼牛逼成就。比如說一個月你簽訂了一個一千萬的訂單,毛利應該在15,這樣能夠賺取150萬毛利,所以事實上這個毛利不高的。但是這裡有資金底墊,物流配合,安裝進度,整體銜接,資質證明,政府驗收等等,必然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這是個系統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