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灌籃》收官:體育綜藝新出路?

——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1月17日,由浙江衛視、優酷、天貓聯合出品的籃球競技類節目《這!就是灌籃》圓滿收官。截至目前,這檔被定義為“小眾”的節目在優酷的總播放量突破12億,打破了優酷綜藝付費會員的紀錄,豆瓣評分8.3,可謂是數據口碑雙豐收。今年10月,它還被福克斯看中,將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本土化開發,成為了為數不多反向輸出的國產綜藝節目。節目的成功給製作公司增添了很大信心,優酷也早早宣佈啟動節目第二季,但要想討好體育、娛樂兩方受眾,節目還需有所提高。

《這!就是灌籃》的火爆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作為一檔原創綜藝節目,它將選秀與籃球結合起來,由林書豪、周杰倫、郭艾倫、李易峰四位領隊分別帶領“J-Team”“龍騎士”兩個球隊,進行3V3籃球賽。籃球專業度方面,由林書豪、郭艾倫把關,節目話題度方面,又有“流量擔當”李易峰和周杰倫製造。可以看出,節目組在盡力做到專業性與娛樂性的統一,不論是籃球迷還是普通觀眾,都能找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

節目組在選手選擇方面大膽採用了全素人的陣容,選手多是CUBA的學生球員和街頭籃球手,關於“學院派”和“街頭派”哪方更強的討論,貫穿了節目始末。雖然都是素人,但是選手們在節目中流露出的青春熱血和真性情,都和明星雲集的綜藝產生了很大的差別。人們看慣了時刻注意形象、深諳如何迎合觀眾、表現自己的明星,突然看到因為怕輸所以選擇較弱對手的平常心、時時刻刻不忘吐槽對手的楊政、質疑裁判判罰不惜被驅逐離場的張天意等人的真實表現,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貼近心理,不僅關注節目,而且關注真性情的選手們。

而節目組也將體育運動帶來的不確定性發揮到了極致。體育綜藝不像音樂節目,演唱失誤可以後期修音,但體育比賽失誤卻無法調整,再加上節目中比賽時間較短,選手的身體狀況、心理態度都會影響發揮,甚至是一次失誤都有可能影響比賽的走向,不確定性大大增強。弱者戰勝強者、能力者被淘汰比比皆是。雖然,也有人質疑節目頻頻出現的反轉是有劇本,但筆者更願意相信這是節目組為了綜藝效果而只放出了更具懸念的比賽畫面。然而,為了保證兩隊的人員相對平衡,節目組會通過一些賽制的設計達到目的,我們能夠理解節目組的用心,不過在設計上應該避免太過直白。競技體育是存在強弱和不確定性的,如果強行通過設計以求平衡,難免會被人詬病。

但是,在節目的製作過程中,《這!就是灌籃》也屢次被專業人士吐槽。節目雖然極力保持著專業性,做到讓外行人看得懂,讓內行人看得爽,但在第一期播出後,許多籃球迷就吐槽節目組只會回放進球的瞬間,而忽視了選手們一部分絕妙的傳球和助攻。既然標榜專業,那就應該將專業做到極致,但在《這!就是灌籃》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節目組的心有餘而力不足,在綜藝節目頻頻靠後期製作脫穎而出的今天,《這!就是灌籃》的後期由於對細節的重視不夠,反倒成了拖後腿的部分。

“流量”,是如今繞不開的話題,綜藝節目也為了吸引流量而使出渾身解數,無數明星粉絲因為綜藝節目的“惡意剪輯”而“手撕”節目組,且不論這種行為是否有意義,綜藝節目為了話題度、戲劇性而進行剪輯,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這!就是灌籃》中素人選手沒有明星們的經紀團隊把關,不懂得塑造形象,男生們直來直去的性格往往語出驚人。競技類節目本就營造出了兩個隊伍的對立,節目將選手們對對手的吐槽剪輯進正片,甚至隨意放大,刻意強化衝突感。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也許是一句無心的話、一個無意的動作,被鏡頭放大後,往往會引發極大的爭議。節目後期剪輯本應起一個把關人的作用,幫助素人選手規避鏡頭經驗不足帶來的缺憾,可節目組卻刻意引導雙方隊員的衝突,引得粉絲們群起而攻之。競技體育的不確定性明明已經足夠節目組製造話題和懸念,但由於綜藝節目製作的慣常思維,非要再刻意地製造衝突,讓節目越播到後面,離自己“青春熱血”的初心越遙遠,讓人不由得為其遺憾。

第一季節目組選擇的專業領隊是兩位現役運動員,但節目要長久做下去就得考慮現役運動員的時間問題。在本季節目中,由於中國國家男籃派遣紅隊參加亞運會,屬於藍隊的郭艾倫得以在傷病恢復階段參加節目,但明年夏天正值男籃世界盃的備戰期,作為國家隊主力的郭艾倫還能否參加節目,恐怕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同樣,NBA選手林書豪也因為訓練及比賽問題提前退出了節目,讓易建聯臨時救火,雖然易建聯的專業性也毋庸置疑,但是臨陣換將也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播出事故。運動員的職業身份較為特殊,如果體育綜藝節目組要將專業進行到底,選擇優秀的職業運動員,那就必然需要根據運動員的時間調整錄製計劃,在有國際大賽的年份,如何選擇嘉賓、節目如何進行,需要節目組進一步思考。

部分體育項目的受眾不廣、門檻較高、缺乏明星運動員,放進綜藝節目也沒有吸引力。過去國內的體育綜藝也往往是伴隨著“奧運年”的到來短暫地紅火一陣子,節目內容多是淺嘗輒止,娛樂性遠遠大於體育專業性。《這!就是灌籃》打出“專業”的旗號,在非奧運年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但籃球選秀不是普通的娛樂選秀,如果還拿著傳統的製作娛樂節目的觀念製作體育綜藝節目,進行太多刻意的營銷,甚至將進球的順序重新剪輯來製造衝突,反而會丟失原本積累下來的好感。對於那些因為節目而“爆紅”的明星選手來說,如何應對生活突如其來的改變,如何繼續自己的職業之路,是最需要考慮的問題。

對於那些看到短暫繁榮而加入體育綜藝節目製作大軍的人而言,體育永遠是因為它的熱血精神和專業度被人喜愛的,如果偏離這個方向,只能是飛蛾撲火。體育綜藝的新出路,需要文體兩個領域共同探討,讓專業的體育人士加入到節目製作中來,加上文藝界的豐富經驗,將娛樂和體育做到最大限度的融合,做出一檔好看,並且值得觀看的優質體育綜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