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俄羅斯來說,庫頁島和千島群島有什麼重要意義?

庫頁島和千島群島是西北太平洋的島嶼,分列鄂霍次克海東西兩側,屬於北寒帶高海拔島嶼,是俄羅斯聯邦薩哈林州的組成部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曾被日本佔領,蘇聯被歐戰拖住無暇顧及,在被侵佔的同時,還與日本簽訂了著名的《蘇日中立條約》,以此緩解東線風險,可以說是權宜之計。直到1945年五月,歐洲戰場結束之後,太平洋戰場也進入尾聲,美軍已經打到了沖繩,日本戰敗在即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些看似“詭異”的事情。

對於俄羅斯來說,庫頁島和千島群島有什麼重要意義?

1945年初期形勢圖

歐洲戰場結束之後,即將被盟軍登陸的日本卻忽然叫囂著所謂“一億玉碎”,“一億玉碎”的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蘇聯並未對日宣戰,昔日的那份《蘇日中立條約》給予了日本和平錯誤的信心,讓日本有了繼續支撐的意志。不過在蘇聯部隊調往東線之後,1945年8月9日,蘇聯忽然對日本宣戰,並迅速出兵佔領了中國東北、北朝鮮、庫頁島和千島群島。那麼遙遠的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對於俄羅斯來說,究竟有什麼重要意義呢?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

其實這一切跟蘇聯在遠東的利益有關,特別是涉及遠東地區重要的不凍港(海參崴)的安全性問題。簡單說,就是避免遠東唯一的不凍港(冬季有少量冰)海參崴遭到來自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庫頁島以及千島群島的封鎖,使太平洋艦隊日後可以不受限制地進入太平洋。說白了,蘇聯當時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力還是很乏力,才會有此擔心,至於原因,還得從庫頁島等地區的歷史說起。

對於俄羅斯來說,庫頁島和千島群島有什麼重要意義?

在歷史上,庫頁島地區曾經被我國多個朝代直接或者間接統治,但是17世紀前後時期,隨著北方俄羅斯帝國的強大,平定戰國之後的日本為了防範俄羅斯南侵,便開始加強對北方諸島的統治,逐步往庫頁島和千島群島上輸送移民。(此時庫頁島名義上仍屬於大清帝國,但日俄兩國卻開始在此展開角逐)

在康熙時期,清帝國曾經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並確定外東北地區的外興安嶺以南和庫頁島仍屬清朝控制,但是隨著俄羅斯勢力的加強,在《璦琿條約》簽訂以前,庫頁島實際已經被日俄兩國一南一北控制了。但是在法理上是直到1858年簽訂的《璦琿條約》之後,並且在兩年後的北京條約的壓迫之下,清朝才承認了庫頁島以及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割讓給俄國的事實。

但此時庫頁島南方還是處於日本的控制之下,於是日俄展開了一系列爭奪和談判,但俄國一直很強硬。最終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之後,於1904年日俄戰爭中擊敗沙俄,沙俄割讓庫頁島南部給日本。也就是說,直到1905年,沙俄對庫頁島名義控制才45年,實際控制則一直在與日本的爭奪當中,甚至蘇聯成立之後,庫頁島的礦產開採權仍舊有日本的一半。

對於俄羅斯來說,庫頁島和千島群島有什麼重要意義?

到了第二次世紀大戰時期,日本趁著蘇德戰爭的機會,直接吞併了庫頁島,並將其劃為一個省。二戰結束前,蘇聯雖然拼了半條命打敗了德國,但太平洋戰場是美國人主打的,蘇聯擔心日本過早的投降,可能會導致自己有失去在遠東,庫頁島、千島、朝鮮半島、甚至是中國遼東以及東北的某些利益。於是他們一方面與日本人進行談判,給日本造成和平可能的假象,另一方面在盟軍內部堅持不允許日本進行任何“有條件”的投降,必須無條件投降,為蘇聯調兵提供了有利時間。

到了1945年8月9日,蘇聯遠東地區的兵力已經準備充分,於是迅速發動了對日宣戰,並出兵進攻了庫頁島、千島群島、朝鮮半島北部和我國東北等地區。截止日本投降時,這些地方大多已經在蘇聯的控制之下,萬無一失了。要知道,如果失去庫頁島和千島群島,那麼海參崴軍港出入太平洋的自由又將和蘇聯在歐洲的各大軍港一樣,受制於多重島鏈之中

蘇聯之所以害怕失去庫頁島、千島等地的利益,除了統治時間和糾紛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蘇聯的一個陰影:在一戰末期,協約國多國部隊(主要是英國、加拿大、日本、美國、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北洋政府)遠征西伯利亞的“西伯利亞干涉”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