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殼:光洋股份上市僅四年即賣殼離場


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殼:光洋股份上市僅四年即賣殼離場


作者 | 白鶴芋

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殼:光洋股份上市僅四年即賣殼離場


2018年11月的一天,江蘇省常州市的一家企業選擇了“上市—賣殼”這條經典的致富之路,而此舉,只是資本市場眾多公司的一個縮影。

一、67歲夫婦打造上市公司

程上楠,1947年出生,1987年創辦滾針軸承廠,也是本文主角光洋股份(002708.SZ)控股股東光洋控股的前身。

1994年,程上楠創立光洋股份前身——常州市光洋軸承有限公司,成立以來主要生產汽車精密軸承。


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殼:光洋股份上市僅四年即賣殼離場


(中國軸承工業協會官網)

2011年1月20日,公司股改。2014年1月21日,這家公司以“光洋股份”的名字在創業板上市,募集資金3.9億,彼時市值達到22.92億。

對於實控人程上楠和張湘文夫婦而言,在67歲的打造出一家上市公司,算是人生贏家。

畢竟,上市公司實在是太稀缺,到現在還有很多公司在費盡心思排隊遞材料。

二、上市帶走了光洋的利潤

據中國軸承工業協會統計,本土品牌的軸承在中國商用車軸承市場佔有率較高,但其中仍有1/3精密軸承產品依賴進口;中高檔轎車主要使用進口品牌軸承。而自身規模小,競爭力不足的光洋股份業績很快陷入變臉模式。

上市當年,營收同比增長7.17%,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7.97%,一切發展的風平浪靜。

上市第二年,營收和淨利潤就同時出現下滑,淨利潤甚至腰斬。其中,營收從6.22億下滑至5.44億;歸母淨利潤從6298.17萬下滑至3650.38萬。

2016年,通過收購及改善管理,營收繼續增加至11.12億,歸母淨利潤也得到一定改善,達到6450.94萬。

2017年,因資產減值等因素綜合影響,光洋股份歸母淨利潤又開始萎靡,且暴跌至1205.70萬。

當年,光洋股份資產減值3701.84萬。其中,商譽減值損失3338.73萬元,計提壞賬損失289.93萬元,存貨跌價準備73.18萬元。

嚴重的是,光洋股份歸母扣非淨利潤上市後就一直在下滑,從2014年的5738.42萬直線下降至2017年底的130.54萬。

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2018年,前三季度,光洋股份營收10.14億,同比下滑2.04%;歸母扣非淨利潤1460.62萬,同比下滑8.64%。

業績下滑的根本停不下來,真是時隔多年,時過境遷。


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殼:光洋股份上市僅四年即賣殼離場


三、併購踩雷補償難行

程老闆上市後,倒也不是沒做過努力。

也許是料到日後的結果,上市沒幾個月,光洋股份就有了大動作。只不過,這筆收購,水分太大。

2014年9月5日,光洋股份因重大事項停牌。2014年12月9日,公佈預案,擬向天津天海同步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天海同步”)全體13名股東發行股份購賣天海同步100%的股權,作價5.5億;同時募集配套資金1.8億。

天海同步成立於2002 年 12 月 20 日,呂超、薛桂鳳夫婦為實際控制人,通過控制天海集團直接和間接合計持有天海同步 67.43%的股份。這家公司主要產品同步器、行星排、薄壁件類的圈和環等汽車變速器換擋核心部件。

收購這家公司處於產業協同,比那些跨界收購多的靠譜多了。2016年,由於合併天海同步,光洋股份營業收入增長了5.7億元,淨利潤增長了1393.93萬元。

風雲君發現,從數據來看,天海同步在收購前兩年,還處於虧損狀態。而收購籌劃當年,1-10月淨利潤直接增加至2209.85萬。基於此,天海同步還做出了高業績承諾。


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殼:光洋股份上市僅四年即賣殼離場


不過,從業績承諾情況來看,天海同步3年均未達標,2017年完成率僅為63.83%。


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殼:光洋股份上市僅四年即賣殼離場


當時(2014年10月31日)這筆收購,天海同步增值率達到了177.14%,而其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淨資產僅有1.98億元。

收購天海同步時,上市公司新增商譽9275.40萬,2017年末,因收購天海同步業績承諾期已滿,光洋股份進行了上述3338.73萬的商譽減值。

有意思的是,此次減值時,天海同步的評估值達到5.58億。風雲君就納悶了。明明業績沒有達標,竟然估值比當初收購時還高。針對這種情況,深交所也通過問詢表示:根本就沒有減值。

風雲君發現,截至2017年底,光洋股份募投項目也不太樂觀。其中,已建設完成的“汽車精密軸承建設項目”不及預期;另一項“技術中心建設項目”又被延期。

回想上市時,光洋股份卻預期這些項目達產後能每年新增營業收入51,324萬元,新增利潤總額8685.50萬元。事實面前,只能打臉。


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殼:光洋股份上市僅四年即賣殼離場


根據當時的業績承諾補償協議,上市公司需對呂超、薛桂鳳夫婦等進行回購股份。

然而,回購股份僅實施了一年,2017年,天海集團、呂超、薛桂鳳未質押的股份已不足以履行2017年度業績承諾應補償的股份。

截至2018年1月31日,呂超、薛桂鳳夫婦已將所持上市公司股份大比例質押,二人累計質押數量佔其所持上市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96.92%、90.26%,累計質押股數量合計1160萬股。天海集團累計質押98.62%。

直到2018年中報,這個問題仍沒有解決。由於解質押資金需求量較大仍難以完成業績補償,天海集團意圖通過變賣旗下子公司中德傳動以現金方式補償,公告稱爭取在 2018 年底前完成補償工作。

但是,大股東卻要提前撤了。

四、上市四年賣殼了事

2018年11月17日,光洋股份公告,幾位股東宣佈離場,上市公司控制權要發生變更了。

深圳市東方富海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方富海”)擬通過受讓其控股股東光洋控股100%股權間接控股上市公司。

光洋控股股東為程上楠、程上柏、朱雪英三人,其中程上楠持有光洋控股90%股權、程上柏持有光洋控股5%股權、朱雪英持有光洋控股5%股權。

協議顯示,程上楠、程上柏、朱雪英三人有意出讓上市公司控制權,而東方富海也有意獲得上市公司控制權,後者為一家創投機構。

如交易完成,東方富海將間接控制上市公司138,833,877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29.61%。

按照《股權轉讓意向協議》約定,本次100%股權作價12億,全為現金支付;目前,東方富海已支付1.5億定金。

公司業績疲乏,程老闆也加入賣殼大軍。


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殼:光洋股份上市僅四年即賣殼離場


而且,這筆錢可比經營上市公司來錢快,要知道,洋股份上市4年時間,累計實現歸母淨利潤僅為1.76億。

再來通過公司的財務狀況,感受下程老闆賣殼的心情:截至2018年3季度,光洋股份貨幣資金僅有1.98億,流動負債為6.99億。

10.84億的流動資產中,佔比最大的還是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合計達到4.81億。

五、賣殼路上並不孤單

像光洋股份這樣剛上市沒幾年就賣殼的企業並不是少數,部分上市公司上市數年即開始死亡倒計時。走投無路時,“賣殼”走之。

風雲君此前在《上市6年利潤從未超越上市前,紅宇新材衝冠一怒終賣殼》中提過的紅宇新材,主營耐磨鑄件產品,從上市到決定離場只用6年時間。

同樣是因為業績不振,生產電梯的江南嘉捷上市5年後賣殼給360。

位於北京豐臺的石油化工公司東方新星(002755.SZ)上市三年期剛滿就賣殼,不上市之前,東方之星的業績還是不錯的,上市以後幾乎面臨倒閉了。

風雲君當時就說過,“都是上市惹得禍。”


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殼:光洋股份上市僅四年即賣殼離場


還有蔡氏家族掌控的四通股份(603838.SH),是廣東省潮州市一家陶瓷公司。

2015年上市,3年裡卻兩次謀劃賣殼。早在2016年,擬賣給啟行教育,不過最終擱淺。

最近一次賣殼是在今年9月,不知這次能否成功?

對於這些公司而言,IPO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收穫這個“殼”,這比經營產業要容易的多。

結尾

最後,風雲君想起名大V勞阿毛說過的一句話:成為能借殼的企業需要拼搏成長,而成為殼只要調整下心態即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