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從唐代詩人李約出差考證硤石縣

董元奔‖從唐代詩人李約出差考證硤石縣

唐代後期有個詩人名叫李約,字在博,號蕭齋,系唐宗室後裔。李約雖然官做到兵部員外郎這樣的高級別,但是卻不太敬業,他喜歡遊山玩水,順便畫些山水畫,寫些山水詩,《全唐詩》收錄了他的二十餘首詩,也算不少了。每次出差他都會遲遲迴歸,原因就是他在出差地流連山水耽擱了時間。關於此人最著名的出差故事是一次他到硤石縣去,資料中倒沒有說他出差的內容,只說他出差到達硤石縣後,醉心於硤石縣東邊的山水,他帶著書童和一隻寵物猿,盪舟其間竟然達十餘天,公差忘得一乾二淨。

那麼,這魅力無窮的硤石縣到底是什麼地方呢?當前的相關正版書籍和網絡資料均認為李約出差的硤石縣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東南郊。

李約出差所謂硤石縣的故事出自網絡,新舊唐書均無記載,其原始來源尚不清楚,估計出自李約之後的唐末至宋代的筆記小說,總之應該是野史逸聞。野史逸聞我們不管,我們只探討李約出差的這硤石縣的問題。

根據正統史書記載,硤石縣確實是唐朝的一個縣的名稱,不過史書註明是“峽石縣之誤”。那就是說,後人是因為同音字搞錯了縣的名字,這個縣是河南的。而且,據相關資料繼續交代,該縣於貞觀十四年(640)設置,唐朝時期縣治在今三門峽市陝州區菜園子鄉石門村,北宋時期縣治遷到今陝州區硤石鄉,這個硤石鄉確實是“硤石鄉”而不是“峽石鄉”,這進一步促使人們認定“峽石縣”就是“硤石縣”。這些信息基本上可以斷定,李約那次是到今三門峽市陝州區石門鎮或者硤石鄉出差去的,——這兩個鄉鎮都在今陝州區東南郊,且相距只有十公里,可以理解為都是當年的所謂硤石縣城區,無非是老城和新城而已。

但是,正史史料同時還顯示,今天的陝州區硤石鄉在唐宋時期是村,名稱是石壕村。我們都知道杜甫的名詩《石壕吏》,那就是取材於石壕村的。就是說,杜甫以及唐朝人雖然知道峽石縣,卻並不知道硤石鄉,如果我們硬性的認為後人是因為混淆了“硤”字和“峽”字才誤把“硤石縣”當做“峽石縣”的,總覺得還是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通過查閱唐代有關地方誌,我們發現,唐代蘇州郡嘉興縣轄區也有一個叫做硤石的地名,它早先叫峽石,是一個村莊,唐高宗永徽六年(655)設鎮時且始稱為硤石鎮,開元十一年(723)升級為硤石縣,但是會昌中(841-844)又降回硤石鎮。難以置信的是,宋代的嘉興硤石鎮,今天也叫石門,不過是石門鎮而不是石門村,隸屬於今浙江嘉興市所屬的縣級市桐鄉市。

李約的生卒年雖然無考,但是根據記載,李約是宰相李勉的兒子,李勉生於公元717年,卒於公元788年,蘇州郡嘉興縣硤石鎮升級為硤石縣的時間段(723年至約841年),完整的包含了李約的在世時期。

認為李約出差的硤石縣在河南,大概是唐末特別是北宋人開始搞錯了的。北宋時期早就已經沒有了嘉興境內的硤石縣了,只有硤石鎮,而嘉興的硤石鎮雖然是從硤石縣改稱的,但是改過之後的硤石鎮已經被叫了百餘年了,作為一個鄉鎮的名稱,是未必會被天下所知的。但是,如我們前面所說,北宋時期的河南陝州卻正有個峽石縣,而且從唐代就一直存在著。由於峽石、硤石的同音,人們可能就誤把李約出差的唐朝時期的蘇州府硤石縣當成北宋時期從原唐朝一直延續下來的陝州峽石縣了。

當然,我們還可以繼續放開思路對上面的結論加以佐證。

唐朝的河南峽石縣石門鎮及不遠處的石壕鎮,地理地貌跟今天不會有多大不同。它們位於三門峽市陝州區東南郊,那裡是山區和丘陵地帶,北距黃河約二十公里,南距洛水約六十公里,黃河流水太急,洛水又太遠,而且兩條河都不在如網絡資料所說的“縣城東”,就是說,沒有合適的河流可以供李約盪舟十多日。再者,那裡自然環境惡劣,李約的家鄉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跟那裡相比,都是略偏乾旱的地區,自然環境的差別沒有達到可以讓李約流連忘返的地步。

而唐朝的蘇州郡硤石縣(即宋朝的嘉興縣硤石鎮,今嘉興地區桐鄉市硤石鎮)就不同了,這裡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早在春秋時期,這裡已經是商埠了。尤其重要的是,京杭運河從鎮東穿境而過,而網絡資料說李約十餘日盪舟於“硤石縣城東”,說的自然就是運河了,——李約在運河裡盪舟,南下可以直達杭州,不過路程很遠;如果他選擇北上,則大約六十公里就到了那時候的中等城市兼江南商業重鎮嘉興縣。運河不僅寬闊,而且兩岸人流如織,景色秀美,無論是人文環境還是自然環境都跟李約的家鄉大不一樣,李約不流連忘返才怪呢!

總之,古今相關資料把唐人李約出差硤石縣定位於今河南三門峽陝州區東南郊,是錯誤的,正確的地點應該是今浙江嘉興地區桐鄉市石門鎮。由於中國古代政權的分分合合,以及其他原因,地名變化很大,同名不同級別不同時期的地名很多,這給我們閱讀古書帶來不便,我們必須結合相關歷史和地理資料加以梳理,這樣才能還原歷史事件的真相。

董元奔‖從唐代詩人李約出差考證硤石縣


【作者簡介】董元奔,1971年生於蘇北,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江蘇省知名輔導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