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翰林故居舊貌將換新顏

武威翰林故居舊貌將換新顏

武威翰林故居旧貌将换新颜

武威翰林故居,位於武威城區一中巷東口,距今二百多年。它就是光緒年間翰林院進士李於鍇的祖宅。因這個院落裡出了位翰林,老百姓都稱之為“李翰林院”(現名“李銘漢故居”)。風雨飄搖幾百年之後,2018年年底,武威“翰林故居”迎來了“修舊如故”的保護修復工程。

“翰林故居”的前身系達雲“宮保第”

一中巷,對於武威人來說,人人知曉。在這條長長的巷子裡,不僅有當地著名的中、小學,還有歷史文化遺址——“李銘漢故居”。11月19日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翰林故居被圍了起來,戴著紅色安全帽的工人在裡面來回穿梭……古老建築的屋頂,幾名工人正在揮鍬作業,塵土飄落的瞬間,儼然是一副修舊如舊的文化味道。

武威文史專家李林山介紹,“李銘漢故居”的前身是明代萬曆年間“邊將之冠”、甘肅鎮總兵達雲的“宮保第”。達氏府邸最早在永樂年間就開始修葺,至萬曆二十五年(1597),由達雲最終修建成“宮保第”古建築群落。“宮保第”分南北兩部分,重樓連宇,中間以天橋連通,南部靠近城牆處,造有帥府教場一處,週迴二里,旁有戲樓、鼓樓、點將壇。帥府教場東有達家井,建築花園一座,植以時卉名花。帥邸樓建在花園與教場之間,是達雲、達奇功寢住處。北部建五進深的家眷樓館,皆為雙層歇山頂建築。其東北,楊嘉謨家族也連街為府,建造楊府街“宮保第”,規模也是空前之大。明代萬曆、天啟、崇禎三朝的涼州,南北兩座“宮保第”是涼州城的重要建築群。清代道光年間,武威副貢生李銘漢從達雲後代處購買達氏“帥邸樓”和花園部分,進行翻修,改為精巧宅院。

李氏三代人生令“翰林故居”充滿神秘色彩

根據資料記載:李銘漢(1809年—1891年),字雲章,武威人,清代著名學者。李銘漢先後師從尹世阿、張澍、陳世熔等名師門下,他博通經史,才華出眾,於天文、算術、輿地、兵農均有研習,尤擅音韻、訓詁學,。李銘漢一生勤於著述,其中學術成就最大的就是撰寫了《續通鑑記事本末》。這是一部繼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鑑》、清代畢沅《續資治通鑑》之後的別具一格的紀事本末體史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受到當世和後世的高度重視。他用幾十年時間潛心創作《續通鑑紀事本末》,臨死時,該書只完成89卷。李於鍇(光緒帝點的翰林院庶吉士)繼承父親遺願,在山東蓬萊當官閒暇之餘,奮力創作,終於完成了後21卷。光緒三十二年(1906)《續通鑑紀事本末》刊刻問世。李於鍇有兩個兒子,長子李鼎超,次子李鼎文。李鼎超(1894-1931),潛心研究國學。1929年春,赴至蘭州任甘肅省通志局分纂。其後,又在蘭州中山大學講授文字學。著有《隴右方言》。李鼎文在西北師院任教。李氏三代主人,其傳奇式的人生經歷令“翰林故居”這座古建築院落充滿了神秘色彩。

上個世紀,城市房屋改造時,此建築大部分由房管部門管理。後祠堂成了糧站,現糧站已經撤出,祠堂空置,不過大門已被拆除,整個翰林故居,除祠堂院的起脊槽型瓦屋頂和廂房、過廳起脊磚面屋頂尚能依稀看出昔日景象,其餘門窗、走廊、庭院、花園等原貌皆不存矣。

“翰林故居”將於明年5月竣工

當日上午,負責修復李銘漢故居的施工負責人告訴記者,李銘漢故居,屬於武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體,李銘漢故居總用地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7200平方米,鋪裝面積約為450平方米,綠化面積約為730平方米,建築層數為1層,李銘漢故居原為二進院(帶後花園)帶西跨院,後花園內有鵝卵石小路、植被、水井等。此次修復,將復原歇山式大門和後花園。

李銘漢故居保護修復建設項目於2018年10月5日開工,該項目計劃於2019年5月竣工。工程總投資430萬元。工程將遵循“修舊如故”原則,著力保護歷史風貌、保存傳統格局、延續城市記憶,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根脈。蘭州晚報全媒體記者雒煥素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